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加强免疫: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后,应该适时进行适当的 加强免疫,以刺激免疫应答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如麻疹、 脊髓灰质炎疫苗在18-24月龄、4周岁,百白破在18-24月龄应 进行加强免疫,如不进行加强免疫,待免疫力下降到一定水平, 也会感染发病。
⑦、联合免疫:两层含义,一是用两种以上的疫苗同时在身体的不同部 位接种,计划免疫五种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可同时接种,其他疫苗的 同时接种应慎重;另一方面是两种以上的抗原制成联合制剂,如百日咳、 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麻疹、腮腺炎、风疹混合制剂。联合免疫不当, 除会降低疫苗免疫效果外,还可引起各种副反应。
⑧、操作规程:接种时没有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忽略疫苗本身的特 性,如局部消毒的酒精未干而接种活疫苗;接种活疫苗用酒精擦拭针头; 用热开水送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等,都有可能将活疫苗杀死而影响免疫的 效果。
或低下时,不利于抗体的产生和抗原的清除,相反如果免疫功 能过强又会导致免疫病理损害或出现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 或加重疫苗接种的副反应。被接种者有营养不良(尤其是缺锌) 时可使细胞发生免疫功能缺陷,影响疫苗接种效果。感染后中 性粒细胞的减少是常见的,这可引起一时性免疫缺陷,如重症 伤寒。免疫物质丢失,如肾病综合症病人从尿中丢失IgG,烫 伤病人从受伤的皮肤丢失蛋白质,胃肠道淋巴管扩张,可从胃 肠道丢失淋巴细胞,脾摘除的病人丢失了大量巨噬细胞,都可 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从而影响疫苗接种的效果。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长期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改变淋 巴细胞功能,某些抗肿瘤的药物,如环磷酰胺也常改变中性粒 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功能。慢性病人,比如恶性肿瘤病人,常伴 抗体反应减弱,细胞免疫反应低下,因而降低疫苗接种的效果。
②、接种剂量:在相同接种途径下剂量与产生免疫力成正比, 剂量不足不行,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剂量不足会影响免疫效果, 剂量过大除造成疫苗不必要的浪费外,还可能加重接种反应, 甚至可能产生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③、接种次数:减毒活疫苗如麻疹活疫苗、卡介苗等一次接种成功即能
产生充分免疫力(抗体)。而灭活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 剂等需注射3针,第1次接种只是初次免疫应答,只产生IgM抗体和极低 的IgG抗体,第2次注射能产生较第1次高10-50倍的抗体水平,只有完成 全程3针注射才能使机体获得高水平抗体和牢固的免疫力。针次不足会 影响免疫效果,针次过多,一方面造成疫苗浪费,增加被接种者痛苦和 不必要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增加了疫苗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
疫苗的发展历程
了解疫苗发展的历史 以史为鉴
可以帮助我们将来做得更好
内容题要
一、疫苗的定义 二、疫苗的原理 三、疫苗的历史 四、疫苗的发展 五、疫苗的未来
疫苗的定义
4
疫苗的定义:传统意义上的疫苗是指利用病毒或细菌等
经过严格复杂的技术工艺制造的生物制品。按其性质分为活疫苗和 死疫苗两种,通过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相 应传染病的目的。过去曾习惯于把用细菌菌体制造而成的称为菌苗, 如:伤寒菌苗、卡介苗、流脑多糖体菌苗等;把用病毒或立克次体 制成的叫疫苗,如麻疹疫苗、狂犬病疫苗等;类毒素是把细菌所产 生的外毒素经甲醛(福尔马林)处理后,使之变成无毒而仍保留其免 疫性能的制剂,如: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等。 由于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已开始应用提纯抗原和人工合成有效 抗原成分的方法制造免疫预防制剂,难以抗原类别命名。 按国际惯用名称,凡自动制剂统称为“疫苗”。
疫苗的现代定义可以是: 通过注射或粘膜等途径接种 的,可以诱导针对致病原的 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从 而获得保护或消灭这种致病 原的蛋白、多糖、核酸、活 载体或感染因子统称为疫苗。
一类疫苗 二类疫苗
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
受种的疫苗。
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疫苗的分类
Biblioteka Baidu1)按性质划分:灭活疫苗、活疫苗,重组基因疫 苗。
(2)按剂型划分:液体疫苗(DPT)冻干疫苗(冻 干BCG)。
(3)按成分划分:普通疫苗,提纯疫苗。 (4)按品种划分:单价疫苗,多价疫苗。 (5)按含吸附剂划分:吸附疫苗(吸附DPT),非
吸附疫苗(MV)。 (6)接使用方法划分:注射、划痕、口服、喷雾用。
④、针次间隔:根据疫苗的性质不同,不同针次间需要有一定间隔。一 般灭活疫苗类第1针注射后7-10天开始产生免疫力,2-3周后逐渐下降, 故一般间隔可为2周。若为吸附疫苗因吸收较慢,至少应间隔4-6周为宜。 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针次间隔为最短时间,一般可以适当延长,但不宜
缩短接种间隔时间,以免影响免疫的效果。当然间隔的时间也不能过长, 否则会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所以尽量在1周岁内完成卡介苗 (BCG)、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PT)、麻疹 疫苗(MV)和乙型肝炎疫苗(HBV)的基础免疫
T淋巴细胞
疫苗的原理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与激活的血小板
B细

淋巴液 血液 组织液 粘膜表面
疫 苗
机体 致敏阶段 抗体T效胞细反应应阶分阶致淋细淋母段化胞敏巴胞巴细段,增巨殖噬记细忆胞细胞
浆 细 胞
免疫应答取决于机体、抗原和疫苗使用三 个方面的因素
1、机体方面的因素
从接种者机体来讲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有: 被接种者机体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等免疫功能不全
2、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
疫苗使用过程中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几 种:
①、接种部位和途径:采用何种接种部位和途径是根据疫苗的 性质、免疫效果和可能发生的接种反应来决定,应严格按照疫 苗使用说明书执行。如卡介苗规定为皮内注射,若误注皮下或 肌肉会引起寒性浓疡,若破溃难以愈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臀 部肌肉则不如注射上臂三角肌肉的免疫效果好。
⑤、起始月龄:初次免疫起始月龄由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起始 月龄和疾病威胁的起始月龄两方面因素确定,一般来说,应在 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充分免疫应答能力的最低月龄接 种疫苗为宜。因此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如在免 疫起始月龄前接种,由于来自母体抗体的干扰或个体免疫系统 发育不成熟,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