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方法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的教学反思
相对散文诗歌和难懂的文言文,我们的学生更喜欢小说,但他们只是“看”,不会“做”。喜欢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喜欢桑地亚哥的勇毅,欣赏宝玉的反抗叛逆,喜欢《套中人》中的幽默讽刺滑稽的情节。但一回到答题解疑上,他们就犯难了,得分率低。所以,我认为小说的教学不能只在分析典型情节、分析典型人物、分析典型环境上下功夫,还要引导学生去品读文本,提升个性解读的能力。我们经常说,不做无用的功,在这里先谈一谈教学过程高效化策略。
首先,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小说阅读的命题常见的题型有:1、关键语句的理解;
2、情节的概括;
3、照应与伏笔等写作技巧方法的探究;
4、人物个性特征的归纳;
5、作品思想意义等。所以,在高考的指挥棒和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以及高效的答题能力,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讲不练,只析不品。
策略一:实战(寻找方法技巧)——理论(总结方法技巧)——实战(运用方法技巧)。教之根本在引导,引导之功在启发。教和学一定是引导之教,一定是领悟之学。引导之教与领悟之学结合起来之法即导悟之法。导悟之法的运作在于以启发为媒介。因此,“实战(寻找方法技巧)——理论(总结方法技巧)——实战(运用方法技巧)”教学模式之教学方法概括为:“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启发媒介,导悟结合。”
例如2015年全国1卷〈马兰花〉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1、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3、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有整体感知,“抓题眼,定方向”,“览文章,明主旨”“细思考,点面全”,即多问几遍自己,结合全文来看,还有可能有其它的要点吗?明确主要事件,主要矛盾,主要人物及性格。而解读人物的方法一般有:一则,加强诵读,品味人物,感悟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细微之处,使学生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
二则,揣摩细节,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丰富性,复杂性,体会人性的多维性。
三则,剖析小说的环境、人物肖像描写和作者的叙述性语言,探究任务性格的社会性
四则,认识小说中对比、呼应、悬念、铺垫、穿插等手法对表现人物的意义。
策略二:创设情境,认知教学。这里所谓的“认知教学”指读前除了必要的背景介绍外,不要罗列一系列问题,强加一些评论和提示,使学生陷入一种负担或先入为主的思维僵化之中。这种教学,以文本阅读为中心,把小说读短、读薄,再把小说读长、读厚,看似有形却无形。例如小说的主题,这是唤起我们在生活中对生命体验、思考,有了这些再结合自己生命体验的阅读,进行一些引导和设计,目的在于创设这种氛围,高效地阅读。
这种认知阅读决不能有观看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或电视剧来代替,学生如果没有对文本的认真阅读索阅读了解的只是剧情,分析的只是影视分析,语言文字退后,这已不是语文课了。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是影视包括演员无法做到的,而且影视又带有导演的意图或演员的理解把握,只是一种理解方式,我一般是在学过之后观看,作为一种辅助。
策略三:教给学生常用的一些解题钥匙。力求答题规范,答到点子上。
小说阅读,似乎人人一看就懂,但欣赏小说有一定的难度。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在小说阅读指导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摸索,慢慢体会,我想课堂会更高效,学生不仅会“看”还会“做”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