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尿路感染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尿路感染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8-09T09:30:06.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张书锋刘翠华[导读]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张书锋刘翠华(河南郑州市儿童医院肾病风湿科河南郑州 450053)【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7-0124-01 【摘要】目的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合并尿路感染(UTI)的病原菌和耐药性进行分析,探讨临床更合理的用药。方法选择本院5年内45例PNS合并UTI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蓖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PNS合并UTI患儿以无症状性蓖尿者居多,男女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蓖为主,大肠埃希菌最多,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及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大小,大肠埃希菌依次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敏感抗生素依次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左氧氟沙星,二者对头孢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均不高;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哇烷的敏感性高。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为55.56%,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阳性率为70.58%,ESBLs阳性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高,而对头孢他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无敏感性。结论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要预防、减少NS患者UTI的发生,必须积极纠正低IgG血症、营养不良,有效减少蛋白尿。

【关键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抗生素尿路感染是原发性肾病综征患者常见合并症,也是PNS疗效差和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显性感染常被重视,而无症状尿路感染,即无症状性菌尿易疏忽遗漏。为了解UTI的临床特征,减少对不典型UTI的误、漏诊,本文收集我院2007~2011年45例PNS合并 UTI患者进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45例PNS合并UTI患者符合UTI的诊断,其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单纯型32例,肾炎型13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2月~14.3岁,有尿路感染症状者10例,无症状性尿路感染(ABU)者35例。PNS诊断符合2000年11月全国儿科肾病综合征专题学术研讨会珠海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并除外继发性肾病如狼疮性肾病、紫癜性肾病及先天性肾病等。尿路感染诊断参照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试行)(七):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2]。随机选择同期45例无尿道感染的PNS患者作为对照,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全部病人于确诊NS后,应用激素等治疗前均作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判断是否并发UTI。同时查血常规、血清降钙素原(PCT)、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细菌培养要作药敏试验,药敏分析由细菌室鉴定并分为敏感、中介及耐药。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易感因素 UTI组患者IgG、ALB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非UTI组(P<0.01),而UTI组尿蛋白定量、PCT等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非UTI组(P<0.05)。

2.2病原菌分析 45例患儿共分离培养出36株病原菌,本组病例共培养出革兰阴性菌29株,革兰阳性菌7株,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最多见,革兰阳性菌占19.44%,以肠球菌属(6例)多见。

耐药性分析: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敏感抗生素依次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左氧氟沙星,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均不高;阴沟肠杆菌敏感的药物为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及美洛培南,常见的革兰阳性菌的敏感抗生素依次为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敏感率分别为100%和80%,对四环素、呋喃坦啶、替考拉宁、氯霉素的敏感率均为40%。由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本组病例中,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较高,而ESBLs阳性肺炎克雷伯菌敏感性药物依次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阿米卡星;但对头孢他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无敏感性。

3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PNS合并UTI患儿组PCT高于非UTI组。而细菌学结果也提示:NS并发UTI的病原菌多为机会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氏菌最为常见,肠球菌属检出率有上升趋势,除与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应用有关外,送检尿标本前抗生素的使用也是原因之一。临床中对于PNS合并UTI患儿,当经验性应用抗革兰阴性菌药物治疗UTI失败时,应警惕肠球菌属感染,并及时做尿培养,根据药物敏感情况选择药物。

NS易并发UTI的确切机制仍非十分清楚,多数人认为本病发生感染的机制为营养不良,血IgG水平明显下降,β因子缺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因此,必须积极纠正低IgG血症、营养不良,有效减少蛋白尿,才能有效预防、减少NS患者UTI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2):746-747.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尿路感染诊断参照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试行)(七):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11):814-8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