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高考历史模拟试题3

2016年江西高考历史必做同步训练(3)

一、选择题

1.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书房内有一块匾额,匾额上有“正、清、和”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体现了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正、清、和分别是道、佛、儒的精神内涵

B.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

C.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

D.正、清、和分别是法、道、儒的精神内涵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正、清、和”的涵义,“正”是端正,品德高尚,做谦谦君子,合乎“儒”的精神内涵;“清”是指清纯、清静,合乎“道”的精神内涵;“和”指和谐、和睦,与佛教的善忍相一致。

答案 C

2.程颐说:“富,人之所欲也。苟于义所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宁贫贱以守志也。”这一思想( )

①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②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

③体现了程颐的道德价值观④将人欲与天理完全对立起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程颐理学思想的认识。据题干材料可知,程颐肯定了人的欲望,但主张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时,要合乎“义”的要求,否则,宁可贫贱也要对得起天理良心。由此可知,程颐并未将人欲和天理完全对立起来,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 A

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朱熹关于天理和人欲的主张,根据“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可知,天理指的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人欲则是违背儒家道德规范的欲望,B项正确。

答案 B

4.“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下列哪句话能为这位学者提供依据(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解析明代学者的观点认为人们通过实践,加深对先天已存在的“理”的体验,其方式就是“格物致知”。B、D两项是陆王心学的主张,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

外的事物上去寻找,与题干不符;A项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与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有本质区别,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看,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生,仁也”这反映了万物的生成体现了“仁”,A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思想是要统治者爱惜民力,B项与材料无关;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A

6.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

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的是( )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与社会动荡加剧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社会,迎合了封建统治的要求,因此备受推崇,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B项正确。

答案 B

7.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

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

C.发明本心

D.儒家的纲常伦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理学”强调“理”是万物的本原,通过“格物致知”探究天理;“心学”强调“心”是万物的本原,通过“发明本心”探

究天理,排除A、B、C三项。两者都主张以儒家的纲常伦纪约束社会、维护****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答案 D

8.下列哪一观点是陆九渊提出的( )

A.“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B.“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解析A、B、C、D四项分别是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观点。

答案 C

9.《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该人物主张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归天理,即理学家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B

10.王守仁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要求“本质意图”。王守仁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的本质意图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

答案 B

11.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北宋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