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关节疼痛_王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节疼痛既是常见病、多发病,又是难治病。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试将运用经方辨治关节疼痛介绍于次,以抛砖引玉。
1 通脉四逆汤加味辨治风湿性关节炎
案1韩某,男,34岁,2007年8月25日初诊。主诉有多年风湿性关节炎病史,近因关节疼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关节疼痛,膝下冰冷,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沉。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病,为骨节寒凝证,给予通脉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10g,炙甘草12g,干姜15g,生川乌6g,生草乌6g,生姜30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第1次煎煮50min,第2次煎煮25min)。二诊:关节疼痛减轻,以前方治疗12剂。三诊:疼痛止,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3g,每日分3服,以巩固治疗效果。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根据关节疼痛剧烈,膝下冰冷,口淡不渴辨为寒邪侵袭,凝滞关节,阻滞经气,导致脉络不通。方以附子温阳壮阳,散寒止痛;干姜温暖脾胃,生化气血,化生阳气;炙甘草益气缓急止痛;加生川乌、生草乌,与附子合用,以增强温阳逐寒、通络止痛作用,生姜既能温阳散寒,又能减弱附子、川乌、草乌毒性。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2 乌头汤加味辨治膝关节炎
案2段某,男,59岁,2006年12月16日初诊。主诉有3年膝关节炎病史,经检查诊断为膝关节炎,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膝关节肿胀困痛,下蹲困难,上下楼梯及受凉加重,休息后好转,口不渴,舌质红边略紫,苔薄白,脉沉细弱。西医诊断为膝关节炎,中医辨为痹病,证属气虚寒湿痹,给予乌头汤加味,药用:麻黄10g,白芍10g,黄芪10g,炙甘草10g,生川乌10g,生地黄15g,知母12g,乳香10g,没药12g,白术15g,地龙12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关节疼痛减轻,以前方治疗2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根据膝关节肿胀困痛,口不渴,受凉加重辨为寒湿,再根据休息后好转辨为气虚,又因舌红边略紫辨为寒夹瘀热,权衡病机以寒湿气虚为主,夹有瘀热。方中麻黄散寒通络止痛;白芍益血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生川乌逐寒止痛;炙甘草益气,与白芍相用,以缓急柔筋止痛;加生地黄、知母清退郁热,兼防温热药伤津;白术健脾燥湿;乳香、没药、地龙活血通络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3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辨治痛风性关节炎
案3康某,男,39岁,2008年1月12日初诊。主诉在1年前足前内侧出现肿胀疼痛,经检查:血尿酸750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近因疼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右足前内侧肿胀,疼痛发热,有压痛,皮肤略暗红,受凉疼痛加重,下肢无力,舌淡红,苔薄黄,脉沉。中医辨为痹病,属阳虚热郁痹证,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药用:桂枝12g,白芍18g,生甘草10g,麻黄6g,生姜15g,白术15g,知母12g,防风12g,附子10g,薏苡仁30g,牡丹皮18g,石膏45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疼痛减轻,以前方因病症变化而随证加减治疗40余剂,诸症悉除。复查血尿酸及血沉,均恢复正常。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根据右足前内侧肿胀,疼痛发热,皮肤略暗红,苔薄黄辨为热,再根据遇凉疼痛加重,下肢无力辨为寒,以此辨为阳虚郁热痹证。方以附子、桂枝温阳通经,散寒止痛;麻黄、生姜、防风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白芍益血缓急止痛,兼防温热药伤血;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知母清郁热,兼防温热药燥化伤阴;甘草益气和中,助白芍缓急止痛;加薏苡仁清利关节,牡丹皮凉血散瘀消肿,石膏助知母兼清郁热。诸药协同为用,以奏其效。
4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辨治肩关节炎
案4于某,女,36岁,2007年3月10日初诊。主诉有多年肩关节炎病史,每因天气变化加重疼痛,经常服用止痛类西药以控制症状,因长期服用西药又有胃中胀痛,近因病症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右肩关节疼痛,不能活动,活动加重,因天气变化加剧,肩关节怕冷,小便偏多,气短乏力,口淡,舌质红,脉沉细。西医诊断为肩关节炎,中医辨为痹病,属阳虚寒凝经脉证,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10g,细辛9g,附子10g,黄芪24g,白术15g,生南
经方辨治关节疼痛
王付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8)
摘 要:采用通脉四逆汤加味辨治风湿性关节炎,乌头汤加味辨治膝关节炎,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辨治痛风性关节炎,以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辨治肩关节炎等,均取得了缓解关节疼痛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经方;张仲景;辨证论治;关节疼痛
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8- 0053- 02
收稿日期:2011-05-02
作者简介:王付(1958-),男,河南济源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经方配伍及临床应用研究。
53
54
星6g,地龙12g,乳香10g,没药10g,生地黄30g,粳米25g。6剂,1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二诊:关节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适当加减变化治疗30余剂,关节活动自如,疼痛解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肩关节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辨为寒,
再根据气短乏力辨为气虚。方以麻黄、细辛温阳散寒,通络止痛;附子温壮阳气,散寒止痛;加黄芪、白术益气健脾,生化气血;生南星通络散寒,化痰止痛;地龙通络舒筋止痛;乳香、没药活血行气,化瘀止痛;粳米顾护胃气,兼防辛散药伤胃。诸药合用,以奏其功。◆
方剂用量规律探析
辛增平,丁舸,姚凤云
(江西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收稿日期:2011-05-18作者简介:辛增平(1953-),男,江西万载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医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理研究,抗衰老及保健方药的配方及临床研究。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形式,是中医治病
的主要手段。方剂是由中药特定的配伍及其用量、剂型、用法构成。而用量的合理性则是方剂疗效与否举足轻重的因素。自古以来,有大方重剂取效者,也有小方轻剂建功者,这说明,量不拘泥于轻重,关键在合理,正如张锡纯所倡导的,“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但如何控制好用量的火候,又无客观标准,故有“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之说。本文试从中医名方之配伍及现代研究、古今医家用药之经验探讨方剂配伍的用量规律。
1 方剂配伍需要用量宜有大小
一般说,君药用量大,使药量宜小,方剂中主要部分药物用量宜大,辅助部分药物用量宜小。方剂配伍有科学的原则,每种药物有特定的位置和作用,君药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量不大则药力不强,不能起主导作用;佐使药是方中的次要成分,必须量轻,否则,会分散药力,甚至改变方剂的寒温补泻升降性质。故李东垣云:“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防病矣”。岳美中说使药不过钱,而尤其是当一些特殊病证配方需要时,君药更要大剂量的投入。例如《伤寒论》炙甘草汤,君药为生地,宜重用,原方用量1斤,现代处方用量宜50~100g,佐使药桂枝、生姜、酒宜轻用。临床体验生地非重用不足以补虚复脉,该方效与不效,与地黄的用量轻重着密切的关系。岳美中曾谈及某医治一脉结代、心动悸者,投炙甘草汤无效,请其明示,究其原因,即因处方药量未按原方要求,后增生地用量服之,4剂病效。再如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的补阳还五汤,重用君药黄芪4两,轻用佐药归尾、赤芍、红花、桃仁、地龙、川芎各1钱,黄芪5倍于行血药总量,这样才能大补元气起废痿,使气旺血行。现代研究证明,本方具溶栓和抗凝作用,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对18例瘀血病患者和23例健康人的血浆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瘀血病患者的血浆纤溶酶活性远比健康人低,纤维蛋白质则高于健康人组织的水平,应用本方后,明显提高溶酶的活性,降低纤维蛋白质。上述两个作用,通过不同药量组的比较,结果证明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黄芪高剂量组作用显著,低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日本对补阳还五汤的研究表明,用本方治疗脑血栓,有效率95%,而黄芪是一味至关重要的药物,虽不是血分药物,但能促进淋巴的循环,如果去掉或减量,患者则感头晕,身体不适,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故黄芪5倍于它药确属临床经验,本方
的配伍,
着实令人惊奇。2 方剂规格不同用量宜有大小
小方剂量宜大,大方剂量宜小。小方少则1、2
味药,多不过3、4味药,需要加大用量,才能起到力专效宏的目的。例如治热毒炽盛之脱疽的《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金银花3两,玄参3两,当归2两,甘草1两,水煎服,连服10剂。该方取效的特点,就在于量大力专,连续服药,临床也体会到,如量小时间短则难见疗效。又如《千金要方·消渴病》黄连丸,重用生地配黄连,现代有人以30~90g 生地配1.5~5g 摘 要:方剂用量的合理性与方剂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但自古以来,中医方剂用量尚无客观标准。文章
以中医名方之配伍及现代研究、古今医家用药之经验为研究资料,试从方剂配伍需要有用量大小变化、方剂规格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病情轻重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年龄体质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脏腑特性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地区季节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药物性质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剂型之不同而有用量大小变化8个方面探究方剂配伍的用量规律。
关键词:方剂用量;规律探析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8- 0054-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