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古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音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4*5’)
1.八音分类法: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西周时期,按制作乐器的材料分。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在中国古代沿用了两千多年。

2.姜夔:别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

自幼以诗善名,爱好音乐与书法。

屡次参加科举,但都名落孙山,只好充当幕僚清客,擅自度曲。

3.九歌:流行于春秋末,战国初的楚国南部,是一种大型歌舞曲。

伴奏:钟、鼓、琴、瑟、竽、笙等。

4.货郎儿:说唱性质的曲艺,小贩叫卖形式。

***5.清商乐:
6.相和歌:民歌经乐府整理,加上管弦乐器伴奏,就是所谓的相和歌。

相和歌有两种含义:(1)概括了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2)当时的一种演唱形式。

伴奏乐器: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篪、筑等。

曲式结构:乱。

7.梆子腔:乱弹剧最早的声腔为“梆子腔”,因为枣木作“梆子”击拍而得名。

又因发源于秦地陕、甘一带,故又称“秦腔”。

伴奏乐器以月琴、胡琴为主。

具有高亢激越,强烈急促的特点,乐器又加入了梆笛和锣鼓等。

8.变文:佛经和叙事歌曲相结合的产物。

初,经文改编成叙事文体,为吸引听众,讲叙中插入一些唱段。

该种方式称作“俗讲”,其讲唱本子就是“变文”。

后,为进一步深入人心又编了一些不直接出于佛经而与佛经相符合的传说故事来讲唱。

二.简述:(4选2 2*10’)
1.汉魏时期北狄乐与鼓吹乐的发展。

***北狄乐:
鼓吹:北狄乐早在秦时就已为汉族牧民所习用,至汉代传入朝廷,经整理改编,用于军队、出行、宴乐、宗庙祭祀等方面。

因该种音乐以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笳、角为主,因此称“鼓吹”。

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音乐结合出现的新形式。

从乐器配置和运用场合来看,主要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短萧铙歌三大类。

2.宋元说唱音乐的发展
“诸宫调”是一种大型说唱艺术,继承了叙事鼓子词及唱赚等曲艺形式,并在说白方面承袭了唐代变文的代言体特点。

“货郎儿”说唱性质的曲艺,小贩叫卖形式。

3.郭沔与《潇湘水云》
郭沔,字楚望,南宋末年,浙派古琴创始人。

《潇湘水云》是其代表作。

他遭政治迫害后来到潇湘二水交汇处,南望九嶷,想到山河残缺,世事飘零,乃借水云景色抒发自己满腔爱国热情不能抒发的愤慨。

是中国最具交响性的古琴作品。

4.昆山腔
昆曲,魏良辅改革,取代海盐腔。

***5.隋唐时期有哪些音乐机构?职能?
(1)教坊:唐代新设的宫廷音乐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2)梨园及其他宫廷音乐机构:除教坊外,玄宗又设“梨园”,选乐工子弟数百学习音乐歌舞,玄宗亲自参与练习,乐工子弟居禁苑之梨园,谓之“内人”或“前头人”以歌舞擅长称为“梨园弟子”。

6.儒家学派的音乐观
继承之前音乐、政治和音乐、礼数的关系(音乐与自然),强调礼乐治国,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教化功用。

追求社会群体的统一,上下级的统一,发展为系统的礼乐思想。

特别在意音乐的本源、音乐与民情、音乐与政治等方面有突出见解。

认为音乐可以真实地反映政治。

强调乐和礼配合形成的社会教育功能。

继承和发展了“尽善尽美”的评价标准。

7.姜夔的词体歌曲
《扬州慢》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最早一首。

他客游扬州时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自度此曲。

8.明清时期的琵琶音乐
明清时期琵琶在形制和演奏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加上宋元以来的说唱戏曲音乐的发展带动了以琵琶套曲为代表的琵琶独奏音乐发展。

明清时期的琵琶独奏音乐分武套、文套、大曲、小曲四类。

武套状物,文套抒情,大曲二者兼有,小曲灵活。

明代的著名琵琶演奏家有李世楼、汤应曾等。

三.论述题(20’800字)
论述题
一,论述中国近古市民音乐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宋元明清)
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北宋时期出现了市民音乐,说唱音乐与民间一月又了很大的背景,百姓无法进入到宫廷,而且城市过大,便在商业区形成了瓦肆,勾栏,后来宋代随着都市经济的范柔,民间艺术也迅猛发展,出现了其他的艺术歌曲形式
1,瓦肆勾栏的出现:城市中,除茶楼酒肆及各闹事区有一人作流动表演外,出现了许多专门进行游乐的地方,称为瓦肆:而瓦肆中又设有许多专供民间艺术演出的场所叫做勾栏或”游鹏”。

2市民音乐的发展(宋元时期)
(1) 唱赚:发源自北宋艺人张五牛.唱赚是北宋流行的一种新的艺术歌曲形式,伴奏乐器以笛,鼓,板为主.在体裁上当时的唱赚主要应用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二者都是说唱形式中的音乐部分。

(2) 鼓子词:是说唱音乐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有两种形式:士大夫鼓子词和市民鼓子词。

士大夫鼓子词有的进入勾栏,有的不进,内容多为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等内容,因此是唱多说少;而市民鼓子词是在勾栏内演出,面对社会底层百姓,内容多为现实题材的,节奏明快的,较直面的,因此是说多唱少。

(3) 诸宫调:又称“诸般宫调”是民间艺人孔三传所创。

它是一种大型的、更加发展了的说唱形式,它是以只曲连缀而成的,各曲之间插有说白,常是长篇的说唱形式,音乐复杂,突破了一个宫调一个曲牌的范围,也能够适应表现内容极为复杂的故事。

诸宫调最早产生于北方,但后来随着宋朝的南渡,也传到了南方,因此也有了南北诸宫调之分。

(4) 货郎儿:宋代时称“叫声”但不进勾栏,到元代成熟后才进入勾栏。

它是宋代时期时根据民间各种歌吟与卖物之声,进行艺术加工后形成的一种歌曲形式。

3明清时期:
(1)鼓词:是与宋元以来的鼓子词一脉相承的。

演唱者自击鼓版,掌握节奏。

伴奏则多用三弦、琵琶、或佐以二胡、四胡。

(2)弹词:是流行于我国南方的说唱形式之一。

在众多弹词当中要数苏州弹词的映像最大。

弹词基本上是七字句,各著名的艺人都有自己的基本唱腔,有时也吸收山歌小调以及长短句的曲牌。

明代的弹词有用小鼓,拍板伴奏的,而绝大部分用琵琶伴奏。

二、论述宋以前中国戏曲音乐
随着戏曲音乐的迅速成长起来,在宋以前产生了宋杂剧、院本、永嘉杂剧等戏曲形式,一下将分别进行阐述:
(1)宋杂剧:在唐代参军戏基础上综合各种歌舞杂技发展而来的一种戏曲形式。

它的结构包括艳段,正杂剧河后散段三个部份,有五种固定角色,内容以歌舞戏为主,音乐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以及各种流行词曲曲调。

(2)院本:是在北宋后期流行于女真族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北方称艺人居住的地方为行院,与宋杂剧
没有什么区别,元末衰落。

(3)南戏:又称为永嘉杂剧,是12世纪南宋初期浙江温州地方星期的一种民间戏曲他形成了成熟的戏曲形式被认为是我国戏曲艺术正式成立的标志。

它不受宫调限制,突破了杂剧一人主场的成规,有对唱,轮唱,合唱等形式。

音乐委婉细腻,在曲牌运用方面形成了固定的曲牌联缀形式
(4)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院本的基础上吸收唱赚,清宫调等的艺术成就,于金,元间形成的一种新型戏曲形式。

通常分为四折,其间还可插入以说白为主的类似于序幕或过场性质的“楔子”。

每折由宫调相同的若干曲调牌组成一个有引子和尾声的套曲,大多数第一折用仙吕《点绛唇》套曲,第四折有双调《新水令》,套曲,第二,三折稍自由,元杂剧往往由一人主唱,以七声音阶为主主要代表人物与剧目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

马致远的《汉宫秋》掀起了我国戏曲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