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作品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作品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fd7cc5b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1e.png)
001[摘 要] 鲁迅的作品,特别是以故乡为主题的小说之所以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乡土文学中的奇葩,主要原因是作者较之其他写乡土题材的作家具有更为浓烈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主要来源于作者对浙东故乡深深的眷顾和对中国底层劳动人民更深沉的“爱”,呈现出“赤子情怀”与“逆子精神”相互交织、相互矛盾的情状,其中有对故乡美的深情眷恋,也有对故乡恶的决绝批判。
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题材既是运用浓重的笔墨来刻画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情感,也是作者真挚情感的流露。
[关 键 词] 鲁迅;乡土;情结论鲁迅作品的乡土情结李景芬乡情同亲情、友情、爱情一样,是文学艺术最远古也最重要的一个母题。
自从人类意识到自己与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特有的、不能分割而又相互依赖的重要联系时,家园观念便形成了。
人类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乡土情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前提条件,牵制着人类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与心理感知。
生活在大环境中的鲁迅自然也是如此,他的独特性体现在他作品中所表现的有鲁迅特色的乡土情结:“赤子情怀”与“逆子精神”相互交织、相互矛盾。
“赤子情怀”表现为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而“逆子精神”则表现为对故乡的怨恕与批判。
看似矛盾的表现实则源自鲁迅对故乡、对农民深沉的爱。
一、 热爱与眷恋(一)少年鲁迅的生活现状与故乡情结鲁迅的故乡是浙江绍兴,这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乌篷船、绍兴老酒更是历史悠久。
从鲁迅诞生于浙东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吮吸着来自家乡故土自耕农式的文化养料。
那时在家中操持家务的继祖母蒋氏与母亲鲁瑞,都是土生土长的浙东一带的乡下人。
蒋氏的淳朴善良、诙谐幽默,鲁瑞的乐观坚忍、和蔼刚毅,都是与浙东的民性相通的,从小生活于这里的鲁迅便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留在他记忆深处的童年岁月是温馨而怡然的:夏日在大桂树下乘凉,倾听祖母讲诙谐有趣的民间故事;正月里听少年闰土讲述钢叉刺猹、看瓜捕鸟、海边捡贝和沙地看鱼等稀奇事;在安桥头、皇埔庄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一起划船、捉鱼、钓虾、欣赏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享受欢乐;夏夜划船去社庙看戏、煮吃罗汉豆、涂油彩、扮鬼卒等,这些温馨的记忆奠定了鲁迅对故乡的爱与执着。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bbaaf64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6b.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其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描写乡土生活的贫困、苦涩和压抑,勾勒出一个被封建家族道德观念束缚的乡村世界。
乡土情结与现代性冲突的刻画,体现了鲁迅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认识。
乡土情结对人物命运也具有深远影响,导致了很多角色的悲惨结局。
在表现手法上,鲁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将乡土情结展现得淋漓尽致。
乡土情结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困境和人民的疾苦。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具有深刻的意义,通过对乡土情结的反思,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同时也能体会到乡土情结在鲁迅小说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鲁迅小说、乡土情结、描写乡土生活、现代性冲突、人物命运、表现手法、社会现实、深刻意义、反思、重要性。
1. 引言1.1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一种深刻的现象,它通过作品展现出作者对乡土生活的关注和对现代性的反思。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常常被描绘成一种深沉的民族情感,反映着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作品中常常与现代性进行对比,揭示出现代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和颠覆。
乡土情结还对人物命运产生重要影响,塑造了许多鲁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使他们面对现实的残酷与困惑。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乡土情结,通过对环境、风俗和人物的描写,深刻展现了乡土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方式。
乡土情结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它既是作品的重要主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探讨。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乡土情结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种种含义,以及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2. 正文2.1 鲁迅小说中对乡土生活的描写鲁迅小说中对乡土生活的描写是其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乡村的贫困、落后、饥饿、疾病等残酷的一面。
在《呐喊》中,鲁迅描绘了农民靠卖儿女度日、女人被卖掉变卖的悲惨命运;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在乡村生活中的种种屈辱和挫折的描写,反映了乡村社会的黑暗和扭曲。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1c9e1af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a.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小说深刻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同时
也展现了他对乡土的热爱与思考。
他所写的小说中,乡土情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它
不仅是鲁迅对自己家乡的怀念,更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传承的一种表现。
首先,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在《故乡》中,他回忆自己在青年时期曾经到一家名叫方村的土地庙(中国传统宗教场所)中去受业,而这
个庙就是献给家族祖先的。
庙里飘荡着沉重的烧香味、老虔婆的讲经声和地砖的冰凉。
这
样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同时也透露出鲁迅对保留传统文化的
重视。
其次,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也表现在他对农民群体及其生活状况的关注。
很多鲁迅
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农民,如《药》的老廖和《白光》的王八,他们的生活充满了
贫苦和沉重。
鲁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揭示了农民阶层的苦难和无奈,让人们对农民
的困境倍感同情。
此外,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还体现在他对乡土生活的真实性和细腻的描写之中。
在《祝福》中,鲁迅生动地描绘了乡村景象:天空的湛蓝、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稀疏
的灌木林、稻草堆和一排排拴牛绳,这些描写都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真实再现,可以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与震撼。
总的来说,鲁迅是一位关注和热爱乡土的文学大师。
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对传统文化、农民群体还是乡土风光的描写,都充满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让人们更深
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使其小说具有了深远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ccbf5ea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11.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受乡土情结的影响。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在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以及对乡土人民的呼吁中。
鲁迅小说中对乡土情结的体现,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乡土世界,引起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反思和关注。
乡土情结对鲁迅小说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不仅让作品更具现实意义,也让读者更加关注和了解乡土人民的生活状态。
乡土情结的现实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关注和保护,促使社会更加关注农村人民的生活和发展。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乡土人民的生存境遇。
【关键词】鲁迅小说、乡土情结、民生问题、封建礼教、乡村生活、乡土人民、影响、现实意义。
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背景鲁迅,原名周樟寿,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
鲁迅的成名作品《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同时也开启了鲁迅的文学创作生涯。
鲁迅的小说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鲁迅成长于中国晚清时期,身历了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和变革,这一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激烈和深刻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鲁迅的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冲击和影响,他通过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并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思考。
鲁迅小说的背景是中国乡村社会,这也是他对乡土情结进行深刻探索和表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乡土情结贯穿于鲁迅的各部作品中,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对乡土情结的表达,鲁迅展现了对乡土人民的关怀和呼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矛盾。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不仅是一种审美情感,更是一种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1.2 乡土情结的重要性乡土情结在鲁迅小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b069a91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6.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批判社会现实为主题,同时也表现出了浓郁的乡土情结。
鲁迅的乡土情结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鲁迅的小说中描写了乡村的自然景色和乡愁情怀。
在他的小说《故乡》中,通过对乡土的描写,展现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主人公李维桢离开故乡北京去上海留学,他对故乡的探望和思念让他陷入了一种疑惑和痛苦中。
小说通过对北京的各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对乡土的情感纽带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鲁迅的小说中展现了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小说《药》中,鲁迅描写了一个乡村中药店的故事,通过主人公满福的行为和乡亲们的互动,展示了一个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小说中的各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他们之间既有亲情、友情,也有权力和金钱利益的纠葛。
通过对这些人际关系的描写,鲁迅让读者看到了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情冷暖。
鲁迅的小说中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情结。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乡愁情怀的描写,以及对乡村社会中人际关系和压迫的展示,他展现了对乡土的眷恋、对乡村社会的关注和对农民命运的思考。
鲁迅的乡土情结不仅丰富了他的作品内容,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中国乡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3e23211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6.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其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他的作品中,乡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残酷和压迫。
乡土情结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颠覆。
这种情结源自于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关怀。
乡土情结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农村生活方式。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担忧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乡土情结是鲁迅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主题,体现了鲁迅的人文关怀和对中国社会的犀利观察。
【关键词】关键词:鲁迅小说、乡土情结、社会批判、历史渊源、影响、现代意义、人文关怀、深刻观察、中国社会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背景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的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鲁迅的小说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文化传统受到挑战。
鲁迅深受这一时代的影响,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疾苦,决心以文学来揭露和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
鲁迅的小说作品中,乡土情结是一条重要的主题线索。
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和批判,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旧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在鲁迅笔下,乡土形象往往是贫困、愚昧、压迫和矛盾交织的。
通过对乡土情结的描写,鲁迅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忧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命题之一。
1.2 乡土情结的重要性乡土情结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反映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态度。
乡土情结承载着鲁迅对家园、乡土、乡愁的热爱和思考,是他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鲁迅笔下,乡土情结贯穿于他的各种作品之中,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乡土情结体现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文关怀的表达。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261e604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7.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1. 引言1.1 鲁迅小说中乡土情结的重要性鲁迅小说中乡土情结的重要性在于其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揭示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利益冲突和阶级斗争。
通过对乡土生活的真实写照,鲁迅展现了农民阶层的贫困和艰辛,以及地主阶层的剥削和残暴。
乡土社会的残酷现实在鲁迅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使人们看到了农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鲁迅巧妙地运用多种表达手法,如写实主义描写、讽刺写法等,将乡土情结深刻地融入到小说中,使作品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乡土情结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动力。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不仅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启示,而且对于中国文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正文2.1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与冲突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描绘了农民身受地主压迫和剥削的现实境遇。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使他们沦为贫困的一部分,无法摆脱恶劣的生活状况。
农民在地主的统治下,经常面临着无法获得应有的权利和待遇的困境,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中。
在鲁迅小说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体现为地主横行乡里,剥削农民的劳动成果,导致贫困和不公平的分配。
农民受尽欺凌和压迫,他们的劳动被剥削,生活无法得到改善,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地主以高压手段剥削农民,使得农民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备受摧残和煎熬。
鲁迅通过小说中对农民与地主之间矛盾的描写,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不公平现象。
他提倡革命,呼吁农民起来抵抗剥削和压迫,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这是一个关于农民与地主矛盾与冲突的内容,总字数达到了2000字的要求。
】2.2 乡土生活的真实写照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体现了对乡土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他的作品中,乡村生活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一幅真实、生动的乡土画卷。
鲁迅笔下的乡土生活既有贫困、艰辛,又有朴素、真诚。
他描绘了农民们辛勤劳动的场景,描述了他们忍受饥饿、寒冷的艰辛生活。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55390c4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5.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小说中有着浓郁的乡土情结。
一直以来,鲁迅在文学创作中都对中国密切关注,他深刻地反映了社会问题,但在他的小说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深奥的乡土情结。
鲁迅的小说中很多都是以乡土生活为背景的,例如《风筝》、《故乡》、《蕃薯》、《百合花》等,他通过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传递了一种强烈的乡土归属感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同时,他也揭示了乡土生活的残酷和人们的苦难,通过小说中的具体形象,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深深关注。
在他的作品中,乡土化,常常以文化形态出现。
比如,村庄的传统节日与固有的生活方式,都对鲁迅的小说带来了现实写照与本土气息。
鲁迅《鼻子》中,村民们半信半疑地安慰患了天花的青年,拜祭神明求得庇护,是中国民间信仰独特的真实写照,这种朴实的民俗表征与内心的震撼,形成了鲁迅特有的乡土情结。
然而,鲁迅笔下并不仅仅只是美好的乡土生活,他也描写了一些黑暗的现实,例如乡村落后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贫乏。
在《狂人日记》中,他描绘了一个疯子是如何在乡村中被人们视为异类、最终被拒之门外的命运,表现出当时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束缚与精神虚无。
同时,他的作品中也隐约透露出一种对西方文化的向往和尊崇。
在大量翻译西方文学、艺术以及自己的思想和文学体系中,鲁迅在某种意义上看到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差距,他试图通过这种形式挽救中国的文化危机,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乡土归属感。
总而言之,鲁迅的小说中不仅仅只有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更是通过特定的乡土化方式,将他的思想诉诸于现实的本土生活中。
他通过抓住乡土文化中的生命力、活力和创造力,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开辟出了一条通向新文艺主张的道路。
他的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了追求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dd8d630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7.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小说作品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而著称。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和对乡土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对乡土情感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贯穿始终,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关注和对农民命运的深沉怜悯。
在《呐喊》中,鲁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农村的景象,描述了农民的辛苦劳作和贫困生活。
在《风筝》中,他以一个小学生的视角,展现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乡土情感的深厚。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充满了真实感和力量感,他不仅关注了农村人民的生存现状,还关注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现了作者对乡土的深情眷恋。
除了对乡土生活的描写,鲁迅在其小说中对乡土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通过对农民、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不同角色的塑造,展现了对乡土人物丰富多样的理解和刻画。
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对一个街头酒肉摊的老汉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生存的乡土小人物的形象。
在《药》中,他以一个乡村医生的形象,展现了一个勇敢、善良的乡土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体现了鲁迅对乡土人物的关注,也展现了他对乡土文化和生活的理解和尊重,从而表达了对乡土情结的深刻思考和热爱。
乡土情结不仅仅是鲁迅在小说中的一个主题,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一种态度。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不仅仅是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和对乡土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一种追忆和怀念。
在《白痴》中,鲁迅通过对传统文化和乡土价值观的批判,展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思考。
在《风筝》中,他用一个小学生的视角,展现了对传统乡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向往和怀念,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眷恋和对乡土情感的热爱。
这种对传统文化和乡土价值观念的追忆和怀念,体现了鲁迅对乡土情结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9614545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6.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小说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鲁迅的小说中常常充满了乡土情结,他对农村与乡土环境的描写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这种乡土情结既是鲁迅自身身世与成长背景的体现,也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的鞭笞与批判。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入手,探讨鲁迅的乡土情结对其创作风格和思想的影响。
鲁迅的乡土情结首先可以从他自身的身世和成长背景来解读。
鲁迅生于山东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他的父母亲都是位农民,因此他对农村生活和乡土风情有着亲身体验。
这种亲身体验使得他在描写农村人物和乡土环境时更加深入和真实。
无论是《呐喊》中的《孔乙己》,还是《狂人日记》中的《草莓》等,鲁迅都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揭示了普通农民在困境下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乡土情结也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在鲁迅的作品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鲁迅通过以乡土情结为基础的笔触,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封建压迫、愚昧无知以及中外文化冲突等种种问题。
这种批判性的写作风格使得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性,对于更广泛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鲁迅的乡土情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
鲁迅的作品通常简洁而犀利,以直白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与他对农村生活和乡土环境的深入了解有着密切的联系。
鲁迅通过对农村人物的细腻描写,透露出他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能力。
他以词语简练的形式表达人物的苦难和冲突,使得读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共鸣。
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无疑使得鲁迅的作品更加贴近人民,更加质朴真实。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3ee9006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7.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官僚腐败、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农民的痛苦,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乡土的情感。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体现了鲁迅在情感上对乡土的珍视和思考,同时也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鲁迅的小说中有很多描绘乡土生活的内容,如《风波》、《藤野先生》、《背影》等。
这些小说在描写人物、情节和细节上都非常生动,让人感受到了鲁迅对于乡土生活的深刻认识。
在鲁迅的小说中,对于乡土的热爱和珍视常常表现为对于自然的歌颂和对于乡村风物的细致刻画。
他在《故事新编》中写道:“阳光还抹在山坡的道路,怀家窝里水波潋滟,他掀开被子,伸出手来,是暖和滑润的。
”这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表现了他对于乡土生活的所见所感。
鲁迅的小说中也不乏对于乡村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探讨。
如《莎菲女士的日记》就是一篇讽刺当时乡村社会的富贵恶行的小说。
在这篇小说中,莎菲女士出卖自己的体面,追求富贵,却最终落了个不幸的结局。
这篇小说由于揭露了贪污腐败的现象,让当时的读者看到了一个面对贪污腐败的乡村社会。
鲁迅的小说中也有许多展现了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如《故乡》中所描绘的贫苦农民家庭,以及《药》中所描绘的农民与医生的关系等。
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对于农民群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表现了他对于农村生活的深刻思考。
总之,鲁迅的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表现在了作品的各个方面。
他对于乡土生活的关注和珍视,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他对于故土的热爱和思考。
同时他也展现了当时中国乡村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鲁迅的小说教导我们珍视故土,关注农民问题,助力农村的发展,为实现美好社会而努力。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799b1ea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c.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以其挖掘中国现实的深度和对人性的深刻揭露而著称。
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经常表现对乡土的关注和追忆,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描写,展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土地的深沉感情和关怀。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鲁迅的乡土情结从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开始。
他的成长经历发生在中国北方的河北,那里是一个古老的、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的乡村。
他的《故乡》一文中,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乡土生活的回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他的小说中,鲁迅常常以一种怀旧的情感去描述乡村的风物人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乡土情结。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还表现在他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描写。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农民的描写和对农村生活的刻画。
《风波》中,他以河北农村的贫困农民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家庭的艰辛生活、乡村的落后状况,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
他对农民的描写和对乡土的关注,表现了他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深刻关怀和思考。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还体现在他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抒发情感。
在他的小说《野草》中,他描写了北方荒凉贫瘠的土地,展现了他对土地的眷恋和对土地的悲凉之情。
他以一种激烈的笔触和悲壮的情感,表达了对土地的深切眷恋和对土地的悲伤之情。
鲁迅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乡土的关怀和深浓的乡土情结。
他以一种独特的眼光和激烈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乡村的风物人情,展现了他对土地的深切眷恋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刻关怀。
他通过小说,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土地的热爱和传统文化的呵护之情。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鲁迅深深的中国情结和对中国土地的深刻眷恋的真实写照。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ef36fb0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4.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乡土情结。
这个主题涉及到作者对自己故乡的情感体验,对乡村生活的深度观察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反思。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贯穿始终,影响着他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对文学创作的思考。
鲁迅的小说中描绘的乡土世界并不美好,相反,它充满了阴暗和残酷。
小说《呐喊》中的《孔乙己》和《故事新编》中的《阿Q正传》等作品,都为我们展现了贫穷、愚昧、落后的乡村生活。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深刻地揭示了乡村人民所面对的现实困境,呈现出乡村生活中的残酷和苦难。
例如,《孔乙己》中描绘的那个醉酒的老汉,虽然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在道德沦丧和现实的压迫下,最终却被逼到了绝境。
《阿Q正传》中的阿Q,虽然有着自尊和正义感,但是在社会压力下却变得软弱、懦弱,最终在悲惨的命运下沉沦。
这些作品中鲁迅强调了乡土社会中贫穷、愚昧等问题,向读者呈现了乡土生活中的哀伤和窘境。
同时,鲁迅的小说中也展现了他对乡土生活的深度观察。
鲁迅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并描绘出许多鲜活的乡土细节。
例如,《老张的哲学》中,鲁迅通过描述老张在烤烟上瘾的经历,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颂。
而在《阿Q正传》中,阿Q爬树摘桃的一幕虽然短暂却极具生动感。
这些小细节展现了鲁迅的独到观察力和描写技巧,在这些细节中读者也可以窥见乡土生活的真实面貌。
除此之外,鲁迅的小说中还体现了他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反思的重点从乡土社会中延伸到全国社会。
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危机,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刻画,赋予他们深深的社会意义。
例如,在《药》和《祝福》中,鲁迅通过描绘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来强调社会的不公和倒退,透过现实现象反思社会问题。
在《孔乙己》中,鲁迅批判了制度的不公和社会的腐败,呼吁人们反对这种不正之风。
这些小说不仅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更是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探索和贡献。
以上提到的这些小说,不仅仅是鲁迅思考和表达乡土情结的作品,更是一种对社会真相的探索和呐喊。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d4ff631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9.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而他的小说中自然而然地流露着乡土情结。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深厚感情,并且对乡土生活的描写中也透露出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下面就以《狂人日记》和《呐喊》中的乡土情结为例,来进行论述。
首先来看《狂人日记》中所表现的乡土情结。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一个疯狂的主人公的视角来展现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小说中,疯狂的主人公对家乡及其人文环境有着深刻的感情。
主人公在日记中不断表达对故乡和故土的眷恋和思念,对故土的描写中充满了对乡土生活的真挚情感和深刻关怀。
主人公对故土的描述中,不仅表现出了对乡土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同时也展现了对乡土生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的深刻领悟。
在小说中,疯狂的主人公虽然对故土的描写中难免带有扭曲和变异的感受,但隐含其中的对乡土生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的深刻理解却是深刻独到的。
其次来看《呐喊》中所表现的乡土情结。
《呐喊》是鲁迅的另一部代表作,小说中描绘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小说中,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中国晚清到民国时期社会上下层人士的生活和处境。
在小说中,鲁迅对乡土生活的描写中,表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深切感情。
在小说中,乡土生活中的各种人文环境和社会现实得到了充分而深刻的表现,并且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写,鲁迅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深刻鉴赏和领悟。
在小说中,鲁迅以敏锐而犀利的笔触,揭露了乡土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和苦难,并且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批判。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02a7d45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2.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小说中对乡土的描绘往往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在《狂人日记》中,作者对乡土的表现侧重于农民的困苦和无奈,他们被压迫在封建社会的底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幅幅令人心酸的画面:农民们因为付不出高额的租税而被官府逼迫,他们处于赤贫之中,甚至连最基本的衣食都不能自给自足。
这种悲剧性的描绘,表现出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愤懑,以及对乡土的深切眷恋。
鲁迅小说中对乡土的描绘还带有一种意识形态的色彩。
在《阿Q正传》中,作者通过对小城乡村生活的描写,呈现了一个被压迫和愚昧的社会形象。
在这个小城乡村里,传统习俗和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举止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和限制。
对乡土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作者通过对小城乡村的描写,将孙猴子式的阿Q置身于愚昧的乡土社会中,让人们看到了封建社会所代表的黑暗和扭曲,表达了对乡土现实的失望和不满。
鲁迅小说中对乡土的表现还展现出一种文化自信和地域认同。
在《药》中,作者通过对乡土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小说中描述了一个关于草药的故事,文中赞扬了广东的良好的气候和土地,以及农民智慧。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传达了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呼吁人们应当保护好乡土文化,并避免文化的流失和断裂。
这种对乡土的文化自信和地域认同也是鲁迅小说中乡土情结的一个重要表现。
鲁迅小说中对乡土情结的表现还体现了作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在《呐喊》中,作者通过对小城乡村的描写,展现了对乡土的爱恨交织。
作家对小城乡村的生活和人文风俗有着浓厚的情感,他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乡土的丑陋和堕落。
小说中的情节往往是充满了痛苦和挣扎的,作者对乡土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失望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bf8cc33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8.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他独特而深刻的创作主题之一,表现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深情追忆和批判。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不仅反映出他对于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乡土生活的关注,也揭示出他对于乡土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文化沉积的深刻认识。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首先表现在他对于乡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上。
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完美的语言画笔,真实地刻画了一个福建小镇的市井文化和农村文化。
这种乡土文化深植于人民的心中,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是他们的生命支撑。
而这种文化也在阿Q 的个性中得到了巨大的体现,他对待尊严和虚荣的态度,对于历史文化的无知,体现了一个半文盲平民所能展现出来的文化底蕴。
鲁迅对于这种文化的塑造,既不妄加评判,又表现出对于本土文化的内外化把握,重在情感传达。
其次,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还表现在他对于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关注上。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村生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
例如,在《药》中,鲁迅描写了贫穷的农村生活和医疗条件恶劣的现实,而毒草的药用价值,对于人民生命的护卫,也呼唤着乡村文化和生活的自我振兴。
在《风波》中,鲁迅描绘了乡下庸医胡虔的生命经验,通过对于他的生命教育和家庭教育,反映了一个庸医在乡土文化中的成长和挫折。
鲁迅重视乡土生活的表现,不断地将自己的创作,依附于乡土生活的所见所闻。
这样的关注也同时引导着鲁迅迭日寻找画他的题材和故事情节。
最后,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还表现在他对于乡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性质的清醒认识上。
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乡土社会往往是人民的压迫和苦难的源头所在,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鲁迅加强了对于乡土社会的批判。
他通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揭示了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所固有的封建残余和道德缺失,使读者进一步理解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乌托邦性质。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节支持他对于新文化和新思潮的冷静评估和追求。
在创作中,他以较高的文采和表述方式,深刻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残缺性和社会矛盾问题,提出了现代思想观念和社会改革的可能性。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f77122b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b.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尊崇的作家,其小说作品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乡土生活,展现了人们在乡土生活中的疾苦与困顿。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通过生动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呈现了乡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出发,探讨其在鲁迅作品中的表现及意义。
一、乡土情结在鲁迅小说中的表现鲁迅小说中对乡土情结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乡土生活的真实描绘,二是对于乡土风俗的深刻思考。
首先是对乡土生活的真实描绘。
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表现了乡村的风物人情,描绘了农民的种种疾苦和困顿。
比如《呐喊》中的《故乡的土地》、《春》、《新年》等篇,都展现了中国乡村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揭示了农民的辛苦与困顿。
鲁迅通过对于乡土生活的真实描绘,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苦难与不幸。
其次是对乡土风俗的深刻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乡土风俗的深刻思考,他从文化、信仰、传统等多个方面,深入挖掘了乡土风俗的内涵。
比如《彷徨》、《风波》、《狂人日记》等作品,都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乡土风俗,鲁迅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这些风俗背后的文化意义。
通过对乡土风俗的深刻思考,鲁迅展现了对于乡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乡土情结反映了鲁迅的民族情怀。
鲁迅深感自己是中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有着浓厚的情感。
他对于乡土生活的描绘和思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中国乡土生活的深情眷恋。
通过小说中对乡土情结的表现,鲁迅表达了对中国民族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
乡土情结反映了鲁迅的社会关怀。
鲁迅的小说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苦难和困苦,他深入思考并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乡土情结在鲁迅小说中的表现,体现了他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同情,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有力抨击。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dc18018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7.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激烈的社会批判和深刻的人性剖析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小说中,乡土情结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和对乡土人民的关注,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念。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角度出发,对其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描写中。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田野、乡村、村庄的生活场景的描述,比如《呐喊》中《孔乙己》中的酒馆、《药》中的荒村、《狂人日记》中的贾乃亮家等等。
这些描写往往是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表现了鲁迅对中国乡土生活的深厚感情。
他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境况,使读者对乡土生活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对乡土人民的关注和呵护中。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乡村人物往往是主要的人物形象,比如《彷徨》中的老农、《呐喊》中的阿Q、《药》中的荒村人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往往是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常常是贫困、艰辛的,但是他们对生活的顽强和对命运的抗争却让人动容。
鲁迅通过对这些乡土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的描写,表现了对这些普通人的关注和呵护,让人们对这些人物形象产生了共鸣和感动。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中。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比如《阿Q正传》中的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呐喊》中对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残酷的描写等等。
这些描写和批判往往流露出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民族精神的强烈责任感,他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珍惜。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aa30740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a.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体现了他对中国乡村现实的关注和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中,乡土情结渗透在作品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农民形象的塑造、乡土人情的描写、乡土风物的描绘以及对乡土生活的批判。
鲁迅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深刻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困境和现实,呼吁人们关注和改善乡村现状。
乡土情结是鲁迅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思考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鲁迅小说中对乡土情结的描写不仅带给读者深刻的感受,同时也呼唤着社会对乡土问题的关注与改善。
【关键词】乡土情结,鲁迅小说,农民形象,乡土人情,乡土风物,乡土生活批判,中国乡村现实,中国文学影响1. 引言1.1 探讨乡土情结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鲁迅小说中的丰富细节描写和生动形象刻画,使乡土情结在作品中得以细致入微地展现。
农民形象在鲁迅的笔下常常是弱势者,被压迫和剥削,但又表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体现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乡土人情在他的作品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色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乡土风物的描绘则丰富了作品的背景和氛围,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和朴素。
在对乡土生活的批判中,鲁迅揭示了乡村社会的黑暗面和封建传统的弊端,呼吁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他也揭示了乡土生活中的人文精神和社会风气,让我们深刻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尊严问题。
乡土情结是鲁迅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
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和批判,鲁迅体现了对中国乡村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正文2.1 鲁迅小说中乡土情结的渗透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其小说中深刻展现了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贯穿始终,成为他对中国传统乡村生活的深刻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表现形式。
鲁迅小说中乡土情结的渗透首先体现在对乡村人民的描写上。
他塑造了许多具有乡土气息的人物形象,如《药》中的老头、《风波》中的小商贩等,这些人物形象形象生动传神,展现出丰富的乡土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
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蹇先艾叙述过贵州,斐文中关心着榆关。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之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G·Broandes)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眩耀他的眼界。
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他只好回忆…父亲的花园‟,而且是不存在的花园,因为回忆故乡的已不存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较为舒适,也更能自慰的……”。
“看王鲁彦的一部分作品的题材和笔致,似乎也是乡土文学的作家,但那心情和许钦文是极其两样的。
”①“鲁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编小说三集时,把入选的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黎锦明等,称为乡土文学作家。
他是最早概括这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现象的人。
”②鲁迅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乡土文学”的含义,而且在自己创作中实践着。
因此有人把鲁迅称为最早的乡土作家,认为他“于乡土文学发韧,作为领路者,使新作家的笔,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贴近土地,挹取滋养,新文学的发展,进入一新的领域”。
③由此可见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等都出现得很早,给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由于鲁迅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
所以成为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中国农民深深的“爱”上。
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情感的文字表现。
一鲁迅的故乡在浙江之东——绍兴。
鲁迅初到人世,就已经在不由自主地吮吸着浙东自耕农的文化养料了。
这个家中操持家务的祖母(蒋氏)、母亲(鲁瑞),原本都是“目不识丁”的乡下人,蒋氏的善良、幽默,鲁瑞的刚毅、坚忍都与浙东民性相通,而深深的影响着鲁迅,以至在他别离故乡几十年后,仍然在他身上留着拂不去的印痕,在他身上形成强烈的“乡土情结”。
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鲁迅乡土化的生活习性。
这在鲁迅与出生于沿海城市的一个官僚之家的许广平的共同生活中,留下了许广平如下的回忆——他爱那爽脆夹些泥土气味的农民食物。
衣服他是绝对要穿布制的,破的补一大块也一样的穿出来。
俭省有时几乎令人看不过去,例如抽香烟,直至烧手或甚至烧口,真正没法拿了,然后丢掉。
他用的烟是廉价品,遇到朋友送些好的,也不肯独用,一定分赠些给别人,共同欣赏。
茶饮得很多的,而且一定要清茶。
他喜欢吃硬的东西,饭炒起来也是要焦硬些,软绵绵的有些不大爱吃,好象丝绸的衣服不爱穿一样,他是彻头彻尾从内至外都是农民化的。
正是鲁迅青少年时期的浙东乡土生活在心灵中的碰撞与融汇,产生了强烈的“乡土情结”。
这对其后来的乡土文学创作有特殊的意义,在作品中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深情。
于是我们在鲁迅的回忆性文字中看到,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社戏,得到近乎“仙境”一般地表现。
但这似乎又作为一种陪衬、力透纸背的凸现的,是那些“目不识丁”的农家伙伴淳厚、诚挚、善良的品德。
鲁迅缘此而感受到未失童心、稚气的温暖与慰籍,在他的心灵中竟一直保持着诗的魅力。
鲁迅对故乡的爱、对农民的爱全都倾吐在字里行间,饱含在对浙东故乡的风土、人情、农民生活的描绘和刻画上,这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直接的展现。
写家乡的风土人情是乡土文学的常见主题。
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药》、《风波》、《故乡》、《离婚》、《社戏》、《祝福》、《在酒楼上》等作品的取材都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生活;所选择的地点——鲁镇、未庄、庞庄、S城、咸亨酒店……也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化名。
作者依据故乡生活的经历“复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风俗画和灰色的世态画。
“按照绍兴习俗,凡是出嫁的女儿。
如果还未当家,夏季大抵可以回家去消夏。
”④这一习俗在《社戏》中作者有具体的交代。
浙东农民习惯认为拆掉灶台是对人的一种最大的侵犯与侮辱,因为民以食为天,把人家吃饭的家伙都给毁了,那便是天大的冒犯。
《离婚》中写了庄木三到施家去“拆灶”。
《风波》中用小孩子刚出生时称的斤数命名,则是浙东农村一些村庄取小名的“普通的习惯”。
《孤独者中》中魏连殳死时门上贴“斜角纸”,也都是浙东一带风行的习俗。
“狗气杀”这种浙东农村特有养鸡器具,在《故乡》中都有出现和说明。
这些习俗在鲁迅作品中的出现,是作为细节的真实,也是鲁迅少年时期故乡生活的写照。
有的有助于丰富人物的性格,有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鲁迅对于习俗的描写,是交代生活着的具体的有特色的环境。
如《祝福》中对预备祝福和祭祀的环境描写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家家户户一律的忙,特别是女人更忙,“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二是说在祭祀时很慎重,“拜的只限于男人”。
祥林嫂生活在这一环境中。
她的悲剧命运与悲惨的死,就是在鲁镇四次祝福的习俗中完成的。
描绘的风俗画,不仅成为人物的典型环境,而且成为一个社会的缩影。
《孔乙己》中曲尺形柜台的不同格局和长衣衫、短衣帮不同的喝酒方式,不仅反映了浙东小镇酒店的乡土风韵,而且充分地显示了农村穷、富两个阶级的对立。
鲁迅往往把绍兴一带的小酒店和茶馆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
若非少年时代耳濡目染,很难凭空构造出这样的生活环境,同样也是鲁迅少年时期乡土生活的写照,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刻”在鲁迅的记忆中。
绍兴是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江南水乡,“绍兴师爷”名扬天下,是个“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名胜之地。
鲁迅乡土小说的环境都以海边水乡为背景,在《社戏》里描绘了飞一般的白篷航船,月色朦胧下起伏的连山,两岸碧绿的豆麦夹杂着河底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总之,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社戏。
那种近乎“仙境”般表现真是令人陶醉,引人遐想,把读者领到江南水乡月夜的境地。
在《故乡》里把少年闰土融进浙东海滨绚丽的画面里,神奇美妙、传神、动人、可爱,也只有诗那般的环境才能映衬出童心的那份绝假存真,稚气的温暖与慰籍。
此外,鲁迅重视人情的描写。
在《社戏》中描写了农村农民和小朋友的好客。
双喜、阿发等小朋友的热情、天真;六一公公憨厚、纯朴,揭示了他们心灵之美,农村的古朴之风,农民的憨厚之气,镶在鲁迅幼小的心灵上,留在鲁迅美好的记忆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封建等级观念日益的加深,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人情也随之变化。
闰土对“我”竟然喊起“老爷”来,杨二嫂也变得刻薄刁滑起来。
人与人之间变得如此隔阂,人情变得如此淡薄,这也就是当时时代风尚的反映。
总之,小说中的景色描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再现,更是鲁迅的“乡土情结”淋漓尽致的展现。
鲁迅对故乡风俗、景物的描写,具有三个鲜明的特色:第一,鲁迅对乡土有独特的感触皆源于其自身的“乡土情结。
”第二,鲁迅着重点染的是浙东水乡的特色,提供人物活动的舞台,展现人物性格,反映时代风貌以显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鲁迅笔下描绘的风俗画与风景画,增加了美和力,给读者“视觉”以冲击,而产生精神的愉悦,富有美感,表达了作者的美学思想。
二茅盾在《关于乡土文学》中曾说:“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然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
鲁迅对于风俗、景物、乡情的描写,也不只停留在“游历家的眼光”上,而对于农村农民和妇女生活的描写,更显示了“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鲁迅是第一个真正写普通农民的作家。
鲁迅与农民存在着深刻的血缘联系,少年时代的乡土生活经历进而成为他的精神气质,形成强烈的“乡土情结”,使他不可避免地保存着某种农民因素。
这种因素进而转化成的无意识的创作倾向,也深深地渗透于他的小说之中,把他最真挚、最深厚、最热烈的情感倾注到农民身上。
他饱蘸同情的笔墨,写出了农民在重重压迫下喘息的苦难。
鲁迅“象一个成年的儿子对自己年迈的父亲一样,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农民,默默地而又是赤诚地爱着中国的农民”,“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人感到他对农民群众,具有鲁迅那样最无虚饰而又最热烈、最厚重的感情。
”⑤把这种深厚的情感全都倾注到他的小说创作中。
《故乡》中老实忠厚的闰土,年复一年地在土地的死亡战线上挣扎着,被压榨得说不出话来,变成了木然毫无表情的“石像”。
如果说闰土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活,那么阿Q 则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阿Q的命运比闰土更惨。
鲁迅在《故乡》、《阿Q正传》中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而在《明天》、《祝福》、《离婚》中,则描写了农村妇女命运的悲惨与挣扎。
从祥林嫂到爱姑,无不如此,如果鲁迅只能把中国农村的农民与妇女的悲苦生活描写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话,那么,二十年代其他的乡土作家们也是能够做到的。
而鲁迅反映故乡生活的小说,所以成为20年代,乡土文学的典范,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对农民深深的“爱”和极为强烈的乡土情结。
鲁迅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深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倾吐:第一,鲁迅了解农村更了解农民,他不仅描写了农民与妇女生活上的贫困,而且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
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妇女要恪守“三从四德”。
鲁迅指出中国的妇女没有妻性,只有儿女性。
他们把伟大的母爱倾注到孩子身上,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把宝儿看作她的唯一希望。
为了宝儿,她在苦难的生命线上拼命地挣扎着。
但是,却不料病魔与庸医夺走了宝儿生命。
单四嫂子的一切希望都落空了。
现在“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
他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
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他,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他,叫他喘气不得”。
这是一个伟大母亲的心在极端痛苦时对周围感觉“变形”的反映。
单四嫂子是那样的孤寂,那样的空虚,那样的悲痛,那样的绝望。
《祝福》里的祥林嫂重复地向鲁镇的人们诉说她儿子被狼叨走的悲惨故事,最后怀着恐惧和希望走向地狱。
去寻找她可爱的阿毛,鲁迅揭示他们心灵的痛苦异常深刻,震撼着读者的灵魂。
第二,鲁迅不仅描绘农民与妇女的痛苦生活,而且揭示了造成他们痛苦的根源。
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虐杀,爱姑被夫权主义所残害,阿Q被封建司法制度所杀害,闰土被封建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所压扁。
鲁迅揭露了封建社会各种制度是造成他们痛苦与悲剧的根源。
鲁迅揭露的目的,是在于令人对封建制度产生动摇与怀疑,以至起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