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与健康》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茶与精神卫生 1.教学要求: 了解茶叶成分以及茶道、茶文化对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调节 作用,掌握茶氨酸、茶多酚、咖啡碱对精神的
调节 作用。
28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园艺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精神卫生
一、什么是精神卫生 二、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三、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茶成分与精神卫生 一、茶氨酸对精神的调节作用 二、茶多酚、咖啡碱与脑健康 第三节 茶道养生与精神卫生 一、茶文化的定义 二、茶道与养生 三、茶道养生对精神健康的作用 第五章 六大茶类的保健功能 1.教学要求: 了解不同茶类的形成以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别,掌握不同茶类的保健功能。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六大茶类的形成 第二节 六大茶类的主要化学成分 第三节 不同茶类的保健功能 一、绿茶的保健功能 二、黄茶的保健功能 三、黑茶的保健功能 四、白茶的保健功能 五、乌龙茶的保健功能 六、红茶的保健功能 第六章 古今茶疗和配方 1.教学要求: 了解古代茶疗与经典的茶疗配方,以及茶叶在食品中的应用,理解茶功能食品、茶药品的应用。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茶疗和典型配方 一、茶疗 二、经典茶疗方 第二节 现代茶功能食品和药品 一、功能食品定义 二、茶功能食品概况 三、茶功能食品产品和配方 四、茶药品 第三节 茶叶在食品中的应用 一、茶糕点 二、茶糖果和冰激凌 三、肉鱼制品 四、茶料理 五、茶饮料 六、茶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第七章 科学饮茶与健康 1.教学要求: 了解茶类的识别、茶叶品质的判别、茶叶贮藏和保鲜的方法及正确泡茶的方法,掌握科学饮茶的方法与原则。 2.教学内容:
三、学时分配
章节
章节内容
教学课时分配
讲课
实验
实践
合计
第一章 人类的健康
2
2
第二章 茶叶的化学成分
6
6
第三章 茶对常见疾病的防治机制和疗效
12
12
第四章 茶与精神卫生
4
4
第五章 六大茶类的保健功能
4
4
第六章 古今茶疗和配方
4
4
第七章 科学饮茶与健康
4
4
合计
36
36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人类的健康 1.教学要求: 掌握人类健康程度的分类及亚健康,以及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培。 2.教学内容: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闭卷,平时成绩为 40 分,10 分为到课率,30 分为平时作业。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 材: 《茶与健康》,屠幼英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年,标准书号:9787510026638。 参考书: 《饮茶与健康》,骆少君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年,标准书号:9787109114265。
园艺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饮茶与健康》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学 时 36 学分 2
课程简介
茶与健康
课程编号 HORT3304
Tea and Health
课程类型 本专业推荐选修课
其中:理论学时 36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
预修课程 生物化学 茶叶生物化学
适用对象 茶学本科生
茶与健康是茶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茶叶生物化学的延续性课程,是与茶道和
第一节 人类健康的界定 一、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二、健康程度的分类 三、亚健康
第二节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一、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二、碳水化合物 三、脂类 四、蛋白质 五、矿物质 六、维生素 七、水 八、营养素间的相互关系
282
园艺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章 茶叶的化学成分 1.教学要求: 了解茶叶的化学成分组成以及相应的健康功能,掌握茶叶中多酚类、茶氨酸、咖啡碱的含量、结构以及对人
285
园艺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节 合理选茶 一、茶类识别 二、茶叶色香味的本质 三、茶叶品质优劣和真假茶的判别 四、茶叶贮藏和保鲜方法
第二节 正确泡茶 一、水质对泡茶效果的影响 二、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种类及其浸出规律
第三节 科学饮茶 一、因人因时选择茶叶 二、合理的饮茶用量 三、合理的饮茶温度 四、不宜喝茶的人群 五、禁茶或服药期的饮茶问题 六、茶叶中氟的安全性 七、茶叶中咖啡碱的两面性
类健康的功能。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概述 一、概论 二、茶叶中的重要化合物
第二节 茶叶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一、茶叶中的蛋白质 二、茶叶中的氨基酸
第三节 茶叶中的生物碱 一、咖啡碱 二、可可碱 三、茶碱
第四节 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及其氧化物 一、多酚类的组成 二、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三、红茶色素
第三节 茶对糖尿病的防治 一、糖尿病的定义 二、发病原因 三、糖尿病的危害 四、控制血糖浓度的重要性 五、茶叶对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
第四节 茶对胃肠道疾病的防治作用 一、胃肠道功能概述 二、改善胃肠道功能的功能性茶制品
第五节 茶的抗过敏作用 一、引起人体过敏的过敏原和机制 二、茶抗过敏作用
第六节 喝茶对口腔疾病的疗效 一、口腔疾病及其起因 二、茶对口腔疾病的防治功能
第九节 茶叶中的矿质元素 一、钾 二、锌 三、锰 四、氟 五、硒 六、铝 七、铁 八、铅
第十节 茶叶中的有机酸 一、有机酸的定义和分类 二、茶叶中的有机酸 三、茶叶中有机酸对人体的作用
283
园艺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第三章 茶对常见疾病的防治机制和疗效 1.教学要求: 了解饮茶预防癌症、减肥、糖尿病、胃肠道疾病、口腔疾病、肝病和其他疾病的机制与疗效,以及茶叶化学
第七节 茶抗病毒作用 一、抗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抗 SARS 病毒 三、抗艾滋病病毒 四、抗腺病毒和人类疱疹病毒
第八节 茶对肝硬化疾病的防治 一、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二、肝炎的定义及其发病原因 三、肝硬化的治疗 四、肝炎的治疗方法 五、茶对肝炎的防治机制 六、茶叶对肝癌高发区高危人群的影响
第九节 饮茶与其他疾病 一、饮茶与骨骼健康 二、饮茶与脑健康
成分的抗氧化、抗过敏、抗病毒等作用,掌握茶叶成分的抗氧化作用、茶预防癌症、与“三高”的机制。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茶对癌症的防治 一、癌症的定义 二、癌症的发病原因 三、茶黄素对癌症和肿瘤的防治机制和疗效 四、茶多酚对癌症和肿瘤的防治机制 五、茶叶抗癌作用的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节 茶叶减肥和控制“三高”的作用 一、茶的减肥功能 二、茶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第五节 茶叶中的多糖和纤维素 一、茶叶中的单糖和双糖 二、茶叶中的果胶 三、茶叶中的多糖
第六节 茶叶中的色素 一、水溶性色素 二、脂溶性色素
第七节 茶叶中的芳香物质 一、茶叶芳香物质的种类 二、芳香物质在茶叶中的特点 三、香气成分立体异构对嗅觉的影响 四、茶叶香气的吸人试验
第八节 茶叶中的维生素 一、维生素 C 二、维生素 B 族 三、其他水溶性维生素
大纲修订人:孙 康 大纲审定人:房婉萍
286
茶文化相关的重要课程。茶与健康主要包括茶叶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分布与健
康功能关系;饮茶对常见疾病的防治机制与疗效;茶与精神卫生;不同茶类的保健功能;
科学饮茶与健康等内容。茶与健康不仅与生物化学、茶叶生物化学密切相关,同时茶与健
康也是茶道、茶文化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茶与健康的理论知识,具备阐述、指导和推广饮茶与健康知识的 基本技能,具备从事茶与健康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调节 作用。
28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园艺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精神卫生
一、什么是精神卫生 二、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三、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茶成分与精神卫生 一、茶氨酸对精神的调节作用 二、茶多酚、咖啡碱与脑健康 第三节 茶道养生与精神卫生 一、茶文化的定义 二、茶道与养生 三、茶道养生对精神健康的作用 第五章 六大茶类的保健功能 1.教学要求: 了解不同茶类的形成以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别,掌握不同茶类的保健功能。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六大茶类的形成 第二节 六大茶类的主要化学成分 第三节 不同茶类的保健功能 一、绿茶的保健功能 二、黄茶的保健功能 三、黑茶的保健功能 四、白茶的保健功能 五、乌龙茶的保健功能 六、红茶的保健功能 第六章 古今茶疗和配方 1.教学要求: 了解古代茶疗与经典的茶疗配方,以及茶叶在食品中的应用,理解茶功能食品、茶药品的应用。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茶疗和典型配方 一、茶疗 二、经典茶疗方 第二节 现代茶功能食品和药品 一、功能食品定义 二、茶功能食品概况 三、茶功能食品产品和配方 四、茶药品 第三节 茶叶在食品中的应用 一、茶糕点 二、茶糖果和冰激凌 三、肉鱼制品 四、茶料理 五、茶饮料 六、茶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第七章 科学饮茶与健康 1.教学要求: 了解茶类的识别、茶叶品质的判别、茶叶贮藏和保鲜的方法及正确泡茶的方法,掌握科学饮茶的方法与原则。 2.教学内容:
三、学时分配
章节
章节内容
教学课时分配
讲课
实验
实践
合计
第一章 人类的健康
2
2
第二章 茶叶的化学成分
6
6
第三章 茶对常见疾病的防治机制和疗效
12
12
第四章 茶与精神卫生
4
4
第五章 六大茶类的保健功能
4
4
第六章 古今茶疗和配方
4
4
第七章 科学饮茶与健康
4
4
合计
36
36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人类的健康 1.教学要求: 掌握人类健康程度的分类及亚健康,以及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培。 2.教学内容: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闭卷,平时成绩为 40 分,10 分为到课率,30 分为平时作业。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 材: 《茶与健康》,屠幼英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年,标准书号:9787510026638。 参考书: 《饮茶与健康》,骆少君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年,标准书号:9787109114265。
园艺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饮茶与健康》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学 时 36 学分 2
课程简介
茶与健康
课程编号 HORT3304
Tea and Health
课程类型 本专业推荐选修课
其中:理论学时 36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
预修课程 生物化学 茶叶生物化学
适用对象 茶学本科生
茶与健康是茶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茶叶生物化学的延续性课程,是与茶道和
第一节 人类健康的界定 一、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二、健康程度的分类 三、亚健康
第二节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一、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二、碳水化合物 三、脂类 四、蛋白质 五、矿物质 六、维生素 七、水 八、营养素间的相互关系
282
园艺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章 茶叶的化学成分 1.教学要求: 了解茶叶的化学成分组成以及相应的健康功能,掌握茶叶中多酚类、茶氨酸、咖啡碱的含量、结构以及对人
285
园艺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节 合理选茶 一、茶类识别 二、茶叶色香味的本质 三、茶叶品质优劣和真假茶的判别 四、茶叶贮藏和保鲜方法
第二节 正确泡茶 一、水质对泡茶效果的影响 二、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种类及其浸出规律
第三节 科学饮茶 一、因人因时选择茶叶 二、合理的饮茶用量 三、合理的饮茶温度 四、不宜喝茶的人群 五、禁茶或服药期的饮茶问题 六、茶叶中氟的安全性 七、茶叶中咖啡碱的两面性
类健康的功能。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概述 一、概论 二、茶叶中的重要化合物
第二节 茶叶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一、茶叶中的蛋白质 二、茶叶中的氨基酸
第三节 茶叶中的生物碱 一、咖啡碱 二、可可碱 三、茶碱
第四节 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及其氧化物 一、多酚类的组成 二、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三、红茶色素
第三节 茶对糖尿病的防治 一、糖尿病的定义 二、发病原因 三、糖尿病的危害 四、控制血糖浓度的重要性 五、茶叶对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
第四节 茶对胃肠道疾病的防治作用 一、胃肠道功能概述 二、改善胃肠道功能的功能性茶制品
第五节 茶的抗过敏作用 一、引起人体过敏的过敏原和机制 二、茶抗过敏作用
第六节 喝茶对口腔疾病的疗效 一、口腔疾病及其起因 二、茶对口腔疾病的防治功能
第九节 茶叶中的矿质元素 一、钾 二、锌 三、锰 四、氟 五、硒 六、铝 七、铁 八、铅
第十节 茶叶中的有机酸 一、有机酸的定义和分类 二、茶叶中的有机酸 三、茶叶中有机酸对人体的作用
283
园艺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第三章 茶对常见疾病的防治机制和疗效 1.教学要求: 了解饮茶预防癌症、减肥、糖尿病、胃肠道疾病、口腔疾病、肝病和其他疾病的机制与疗效,以及茶叶化学
第七节 茶抗病毒作用 一、抗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抗 SARS 病毒 三、抗艾滋病病毒 四、抗腺病毒和人类疱疹病毒
第八节 茶对肝硬化疾病的防治 一、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二、肝炎的定义及其发病原因 三、肝硬化的治疗 四、肝炎的治疗方法 五、茶对肝炎的防治机制 六、茶叶对肝癌高发区高危人群的影响
第九节 饮茶与其他疾病 一、饮茶与骨骼健康 二、饮茶与脑健康
成分的抗氧化、抗过敏、抗病毒等作用,掌握茶叶成分的抗氧化作用、茶预防癌症、与“三高”的机制。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茶对癌症的防治 一、癌症的定义 二、癌症的发病原因 三、茶黄素对癌症和肿瘤的防治机制和疗效 四、茶多酚对癌症和肿瘤的防治机制 五、茶叶抗癌作用的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节 茶叶减肥和控制“三高”的作用 一、茶的减肥功能 二、茶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第五节 茶叶中的多糖和纤维素 一、茶叶中的单糖和双糖 二、茶叶中的果胶 三、茶叶中的多糖
第六节 茶叶中的色素 一、水溶性色素 二、脂溶性色素
第七节 茶叶中的芳香物质 一、茶叶芳香物质的种类 二、芳香物质在茶叶中的特点 三、香气成分立体异构对嗅觉的影响 四、茶叶香气的吸人试验
第八节 茶叶中的维生素 一、维生素 C 二、维生素 B 族 三、其他水溶性维生素
大纲修订人:孙 康 大纲审定人:房婉萍
286
茶文化相关的重要课程。茶与健康主要包括茶叶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分布与健
康功能关系;饮茶对常见疾病的防治机制与疗效;茶与精神卫生;不同茶类的保健功能;
科学饮茶与健康等内容。茶与健康不仅与生物化学、茶叶生物化学密切相关,同时茶与健
康也是茶道、茶文化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茶与健康的理论知识,具备阐述、指导和推广饮茶与健康知识的 基本技能,具备从事茶与健康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