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端午看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端午看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摘要】本文以中日共有的节日端午为中心,通过对日本端午节中“中国元素”的探索,分析研究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阐述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骨”与“气”的关系,并提出了中国文化为“骨”,日本文化为“气”,“气”无“骨”不立,“骨”无“气”不长的观点。
【关键词】端午节;文化;中国元素;骨;气
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节日中的各种习俗,寄托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以期待达到人人和谐的社会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们过节,是对祖先留下的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之精神所在,这是自远古而来的,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财富。
作为我们的近邻,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五节句” i 就来源于中国,后来经过自己逐渐发展演变成了如今具有日本特色的“中国节”。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认为中国文化是使日本文化从豆浆转化为豆腐的卤水,可见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关系之密。
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日本民族依赖中国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其社会、政治、文化的进步也是一点点完成的。
笔者认为,日本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中国文化的逐渐吸收、消化、改造,经绳文、弥生、古坟文化,飞鸟、白凤文化,奈良天平文化,平安文化,镰仓武士文化,室町文化,安土桃山文化,江
户文化ii的发展,最终才形成了能够反映日本民族特性的独特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我们的典章制度、民俗习惯、哲学思想等,均被好学而又勤奋的日本民族“拿去”,端午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端午节已在一衣带水邻邦生根发芽。
端午传入日本后,日本将其文化内涵与自身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继承了内涵,结合自身特点经过吸收改造,把中国的端午变成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男孩节”。
iii如今,日本在阳历的5月5日这一天,庆祝他们自己的端午,也就是日本的“男孩节”。
究其中国元素,不难发现,日本端午借中国端午文化之“骨”,使其充满一种日本式的精神,这恰恰是一种文化之“气”的体现。
一、中国的端午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
作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等。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五月的第一个五即“初五”。
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端午原本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说法不一,有说是源于纪念屈原的,有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的,有说是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的,还有说是源于纪念女诗人秋瑾的等。
一般较为公认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
原。
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划船去追赶拯救的故事。
于是,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借此驱散江中之鱼,免得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这一天必不可少的当是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起初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关于吃粽子的含义,一是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特别适合小孩与当官的人吃;二是因为“粽”和“宗”音近,取“光宗耀祖”之意。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标志,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标志。
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还会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等。
此外还佩戴配饰,如豆娘、艾虎、香囊、系五彩线、长命缕等,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还有的地方进行吃咸鸭蛋,画额,悬钟馗像,也有的地方进行吃五黄,躲端午,饮蒲酒、雄黄、朱砂酒,采茶、制凉茶,洗沐兰澡,采药,用符图驱邪、斗草等活动。
因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端午各具特色,不一赘述。
二、日本的端午
日本人也过端午节,日本的端午有着别样的情趣。
日本的端午节又称“菖蒲节”。
和中国一样,也有“五月最初的五日”的意义。
中国的端午节习俗大约是在中世纪初传入日本的。
而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洗菖蒲等习俗,传到日本,约是在平安时代。
因此关于日本端午节,一说是自奈良时代以来就有的节日。
另一说则认为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阶层最先引进了中国的端午节,而后传入民间。
到了日本的江户时代,端午节的各项要素已普遍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日本的端午节基本成型。
起初日本的端午节也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但在1868年的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新年被改在了元旦,以至于日本一年中的“行事”iv 便全由农历改成了阳历。
从那以后,阳历的5月5日便成了现在日本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日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1948年7月,日本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男孩节”,成为现代日本的法定节日之一。
日语中,“菖蒲”的发音跟“尚武”相同,因而端午节曾备受武家所好,是武士阶级非常重视的节日。
日本的端午节虽然是把中国的端午节“拿去”的,发展中还加上了“男孩节”的意义,但如今却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风俗习惯。
除沿袭插菖蒲,吃粽子等与中国端午节相关的习俗以外,还加入了新的内容,如为男孩消灾驱邪,在自家门前竖起高高的鲤鱼幡,祝愿男孩子健康成长、出人头地。
传统的家庭在这一天吃“柏饼” v,用菖蒲水洗澡,祛灾除病。
家里摆放威武的偶人代表孩子的勇敢,迎风飘扬的鲤鱼幡象征有出息,洗菖蒲澡、供奉菖蒲酒可以辟邪,“柏饼”表示家业永不衰落。
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好运、力量和勇气
的象征,为了祈祷上天照看好自己的孩子,立起鲤鱼幡以引起上天的注意。
条条迎风飘扬的鲤鱼幡,表达了家人望子成龙的心愿。
日本的端午,除了悬挂鲤鱼幡外,还要装饰“武者人形”。
武者人形因从五月的端午发展而来,在日本也叫做“五月人形”,其造型以着盔甲的武士为主,祝愿男孩像古代的武士那样勇敢坚定、百折不挠。
另外,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也作为日本端午的传统习俗,有招福辟邪之意。
和中国一样,日本在端午这天也挂钟馗像(旗)、进行龙舟竞渡、吃粽子。
但是这里所讲的吃粽子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仅仅是日本节日间的美食。
日本的粽子是平安时代从中国传入的,当时的粽子只在皇宫中举行端午节时作为供品的,后来才得以普及。
日本的粽子皮多种多样,有白茅、竹叶、蒿叶等等,主要是长锥形的。
中国的端午,在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被日本逐渐吸收消化改造成了如今具有日本特色的“男孩节”。
三、日本端午节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延续。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则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自然,中国元素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符号。
中国元素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亦可称作
中国文化元素。
民俗风物、祥瑞吉物、传统文化、人物荟萃、艺术瑰宝、人文精粹、地理坐标等这些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就是所谓的“中国元素”。
因此,从日本端午节的时间上来看,日本端午产生于奈良至平安时代,成型于江户时代。
日本端午最初的时间和中国是相同的,这种时间元素可称其为“中国元素”。
从日本端午的习俗上来看,粽子作为中国端午的标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端午文化。
后来传入日本,经日本逐渐改造而后又衍生出了日本端午特有的食物——柏餅。
可以说,“粽子”也是“中国元素”。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舟也是我们中国端午的一种符号,自然日本端午中的“龙舟”也是一种“中国元素”。
菖蒲自古在中国就有驱毒辟邪之功效,后来我国的端午传到日本后,日本也将菖蒲这一“功效”拿过去,并给予它极高的地位。
另外,艾草、雄黄酒、钟馗和菖蒲一样均是“中国元素”。
我们用“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可表示逆流而进,奋发向上之意。
而日本在端午节这一天所悬挂的“鲤鱼幡”也同样寄托了家长望子成龙的祈愿,因此,“鲤鱼幡”中的“鲤鱼”也可以说是“中国元素”。
端午节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粽子、菖蒲、艾草、龙舟、鲤鱼等是“端午”的符号。
由是观之,日本端午节中的中国元素有:时间、粽子、菖蒲艾草、钟馗、龙舟、鲤鱼幡等。
因此,笔者认为,日本端午文化中从时间元素到空间元素,都体现着中国元素。
勤劳
的日本民族根据自身需求,广泛地“拿去”,在吸收消化中国文化的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经历了长期的“拿来”与“拿去”的学习,从“移彼汉家之字,优我日域之俗”的学生到如今的“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vi 文化,这个独特的民族,从之前的师于中国到如今的的青出于蓝,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习的同时我们更要反思今天自己的文化。
日本能将中国追思先贤的端午“拿去”,变为与自己民族精神相统一的尚武重男的民族精神节日。
把我们的典章制度、哲学宗教等“拿去”学习,学习的同时都赋予了日本民族精神,这就是日本文化之“气”的表现。
由是观之,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就好比是“骨”,而日本文化则是依附于“骨”上的“气”。
“气”是一种文化精神,是抽象的;而“骨”则是一种文化实质内涵,是具体的。
“气”无“骨”不立,“骨”无“气”不长。
注释:
i 五节句:日本一年中重要的五个节日,分别是1月7日的人日,3月3日的上巳,5月5日的端午,7月7日的七夕和9月9日的重阳。
ii绳文、弥生、古坟文化:约公元前7、8千年——公元6世纪中叶;飞鸟、白凤文化:538年——710年;奈良天平文化:710年——794年;平安文化:794年——1192年;镰仓文化:1192年——1333年;室町文化:1333年——1573年;安土桃山文化:1573年——1600年;江户文化:1600年——1868年。
iii 笔者注:日本的端午直译应为“儿童节”,但在日本3月3日为“女儿节”,5月5日主要是为男孩子庆祝节日,故此处称之为“男孩节”。
iv 行事:在固定的日期按照惯例举行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
v柏餅:槲叶糕,用槲树叶包着的带馅粘糕点心,日本端午节食物。
vi美国哲学家穆尔语。
【参考文献】
[1]马兰英,臧运发.新版日本风俗习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3]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盛邦和.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