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校园_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设计反思_朱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6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校园规划 CAMPUS PLANNING
12
空白校园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设计反思
朱怿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杭州,310014)
收稿日期:2010-12-21
摘要/从城市发展和与周边区域融合的角度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进行了剖析和反思,对如何完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场景设计
A B S T R A C T / F r o m a n g l e o f u r b a n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campus and surroundings, this paper gives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Zhejiang University Zijingang campus planning. It gives some proposals to better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Zhejiang University Zijingang
campus, city planning, urban design, scene design
进入21世纪,中国迈入了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高等学校的扩建和新建是城市扩张的重要内容之一。

始于2000年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建设是新校园建设初期发展的重要案例之一,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

其后十年,
新校园建设呈席卷全国之势。

这些新校园占地广阔,投资巨大,对未来的区域和城市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这个大建设的年代,我们有必要对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城市建设内容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建设回顾
1998年9月,根据教育部的安排,由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及浙江农业大学合并而成的新浙江大学宣告成立。

合并后,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师生日益增多,原有校园逐渐显现校区分散、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端。

从2000年起,为了打破原有校区格局,促进实质性融合,浙大开始着手建设新校区。

新校区选址于杭州市区西北部,分为东、西两区,其中东区作为首期建设用地,占地面积3200亩(约2.13k m 2),规划建筑总面积130万m 2。

工程于2000年11月面向国内外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招标。

在随后的评选中,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规划设计方案中标。

方案所确立的环型道路系统、中央水景轴在实施中得到保留,而东、西分置的教学、住宿区则变成南、北分区,相对分散的运动区被集中于场地的西北部(图1)。

目前,紫金港校区东区已基本建成,超过2.5万学生入驻其中。

2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校园空间体验
对于紫金港校区的规划和建设,在专业内的杂志上常常能看到一些好评;然而从现场体验和众多实际使用者的评述看,却是诟病良多,这些不足可以概括为:
2.1 校区周边缺乏城市感
仅仅10多年前,紫金港校区所在区域还是一片湿地和稻田。

今天,当年的郊区已成为人口密集的城市新区,众多高楼拔地而起,学校、住宅区、商场、写字楼坐落其中。

然而,在这个闻名全国的校区周围,却体验不出应有的城市感。

所谓“城市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人气”。

有人气的地方充满了各类人群和人的活动。

紫金港校区地幅巨大,且为一次性整体出让。

规划部门除了在场地边界划出了城市主干路之外,对于场地区域的城市形态、交通组
织、建设规模均没有作出具体要求,也没有考虑以城市支路对地块进行细分。

在新校区周边,宽阔的道路、疾速的车流阻断了校园与周边区域的联系,而缺乏城市支路既给校园的出入交通带来不便,也不利于疏解城市交通。

城市道路碰到校园边界,大都无法延伸,形成丁字路(图2)。

除了地块封闭外,缺乏城市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界面缺失。

由于土地利用的奢侈化,使得建筑的选址和定位缺乏依据,临路的建筑基本不考虑形成街道界面,而是大幅度后退道路,中间还隔以宽阔的绿化带。

城市支路和建筑界面的缺失,使得各类商业和服务业找不到赖以生存的街道界面,导致整个区域呈现出封闭、冷漠的感觉。

校园周边缺乏城市感,是国内众多“大院式”大学所共有的特征。

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占地3k m 2的北京大学和4k m 2的清华大学。

这些校园内部或繁花似锦,或小桥流水,然而周边城市环境却乏善可陈,常常是交通拥堵,服务不便。

这些乱象的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与城市隔阂的、巨大的封闭地块。

根据北京市新的规划,未来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将穿过清华大学校园。

这其实是大学的区域结构阻碍城市发展而被迫做出的调整。

据说对于要不要将城市公共交通引入校园,在清华大学内有过激烈的讨论。

从城市的层面看,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判断。

国外众多的大学都是
将校园视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众多高等学府,其校园的道路结构都是融合于城市道路之中,校园的公共交通也与城市融为一体(图3、4)。

2.2 校园环境缺乏文化品位
无论是中国传统的书院,还是西方传统的修道院,大学从其起源来说,就特别关注空间的精神属性和文化品位。

学生对大学的记忆,一方面来自于老师和同学,另一方面就来自于曾经生活过的校园场景。

对于浙大紫金港校区这所新生的大学,决策者和设计师都抱有良好的愿望:决策者希望它“雅、美、新、深”,设计者希望它具有时代感和园林化。

然而,在诺大的一个校园,令人心动的场所甚少出现。

进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近100m、长超过200m的巨大的文化广场,其尺度甚至超过许多城市广场。

广场以草坪、花坛等平面绿化为主,点缀着小径和座椅。

由于广场四周被道路所切割,没有与之对应的建筑,缺乏围合感和空间层次,人的活动缺乏可依托
的建筑与空间,使得这个广场更像是一
块空地。

与入口广场一样,校园内所有的场
景都可以用“大”来形容:与入口广场
对应的学生活动中心是一座半圆形的、
长近200m的巨大建筑;广场南侧的图
书馆长度在100m左右,还配建了一幢
18层的高楼。

公共教学楼布置在校区
的东南部,连绵400多米,中间是宽达
10m的连廊。

下课后,所有的学生都奔
向食堂,它的单边尺度也在100m以上。

校园内的道路路幅宽阔,两边种着行道
树和绿化带,形如城市道路。

校园布局
整齐、松散,缺少高差,极目望去,各
部分的场景几乎一览无余。

然而,在一
切都显得那么巨大的校园里,除了第一
眼的兴奋外,那些大马路和巨型建筑似
乎难以激发出人们持久的热情,有的只
是冷漠和疲劳。

2.3 校内交通距离过长
紫金港校区校园规模巨大,功能分
区严格,导致校内交通距离过长。

校园
南北长约2.2k m,东西宽约1k m,在功
能布局上实行比较严格的分区,将住宿
区和食堂置于北部,教学区置于南部,
运动场地集中于西北部,图书馆大致位
于中部,校园布局形似一个中学的放大
版。

由于功能分置,校内交通必须依靠
自行车、电瓶车乃至私家车,而无法建
立起以步行为基础的校内交通。

实际上,
由于距离长,分区严格,在这样一所学
校内,竟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交通“潮
汐”现象。

早晨上课、中午下课、食堂
就餐,人流均如潮水般涨落。

在一所中学内,教学楼、图书馆及
运动场等不同功能是分区布置的,但它
的每个功能区并不大,整个校区合在一
起,仍然在步行尺度之内。

对于占地面
积10数倍于中学的大学而言,虽然整
个校园的联系需要依靠自行车和机动
车,但是在这种“自行车+机动车”的
整体尺度之下,仍然可以建立一种步行
尺度,即将大型场地分解为多个组团,
在每个组团内实行“中学化”的混合功
能布局(在大学里,这种“中学”组团
可以是各个学院、研究所,或者类似传
统的书院),使师生的日常活动在步行
范围之内,相邻的组团也可通过步行联
系,从而在整个学校内建立起以步行为
基础,步行、自行车及机动车等多种方
式互相配合的交通体系。

对于紫金港校区这样的大尺度场地
设计,交通设计应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
包括交通方式、路径、停留站点及道路
形式等多方面内容。

城市道路与交通的
引入,将解决远程交通需求;适当的功
能混合,会降低日常出行的距离;将道
路与具体的交通行为对应,会产生各具
特色的道路空间,使道路也能参与到校
园空间的营造中。

3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设计理念反思
紫金港校区的规划设计理念被概括
为4点,即: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
和生态化[1]。

这些理念也为其后众多的
大学校园规划文件所不断引用。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1.6 建筑学报13
2011.6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校园规划 CAMPUS PLANNING
14
3.1 关于“现代化”
关于“现代化”,设计者认为,传统的校园规划突出教学区,忽视生活区和交流活动区,而对于新世纪的高等教育而言,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和进行科研的场所,更是全面提高素质的生活环境,因此在设计中强调交流场所的创建和生活气息的营造。

在总体构图上,没有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两侧建筑均衡布置、端部以标志性建筑收头的方法,而是以水景为中心,在中央生态带的周边组织群体空间。

在单体建筑设计上,众多著名建筑师参与其中,追求造型和风格的多样化。

从设计者的阐述看,“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某些设计手法。

当然,是否具有现代化,重要的不是口号,而是内涵。

对于紫金港校区,从割裂的城市关系、封闭的总体布局、奢侈的土地利用、松散的建筑群体等众多角度看,均难称“现代化”。

大学是生产、传播知识之所在,大学最具吸引力之处在于思想领先。

笔者认为作为与思想相对应的物质空间,大学校园应体现城市发展和物质环境建设的优秀成果。

“现代化”很容易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新”上,而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特别是高等学校,是否“新颖”并没有那么重要,追求内在素质的优异,“历久弥新”更值得称道。

拥有众多巨型建筑、形式新奇的建筑是紫金港校区的重要特点,也是其校园建设“现代化”的重要表征。

其实这种建筑奇观与场地结构的粗放密切相关。

对于大型地块上的建筑设计,建筑与地块是不能直接对应的。

在设计时,应首先进行场地细分,在细分之后的场地上安排建筑与建筑群。

遗憾的是,许多建筑师对于这一原则不甚明了,而采用以“巨型建筑”对应大地块的设计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视为一种创新。

另外,由于缺乏界面、高度及形态方面的控制,“美学”上升为建筑设计的主要追求和评价标准,从而导致建筑设计的形式化和个性化倾向,校园的整体品质则在这
些各具性格而缺少关联的建筑组合中被消解。

3.2 关于“网络化”
所谓“网络化”主要指建筑群体的组织方法。

有别于以往老校区内许多分期建成和独立使用的单体建筑,新校园建筑具有群体化的特点:使用功能相似或有内在联系的建筑相对集中布置,常以院落和连廊加以联系,形成一种互相关联的群体结构。

“网络化”仍是一个手法问题,而不是“理念”。

群体的多元组织方法应是设计中详加揣摩的内容。

以贝·柯布·弗里德建筑师事务所(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Architects)设计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为例(图5),整个校园包括十多幢单体建筑,建筑整体上采用围合式布局,中间是L 形的主庭院。

所有的建筑都通过连廊相接,建筑的形式和高度保持一致,两两建筑之间是各种形式的小型院落空间,形成整体上的“减法”构图。

图书馆位于场地中央,在位置、高度和形式上加以强调,在总体布局上具有“加法”的意义,并使整个群体布局具有“图底”互动的效果。

总的来说,这一设计可谓高度“网络化”。

再以连廊为例,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连廊或融合于建筑之中,或穿插而出。

当人们在连廊中行走时,路径虽保持连贯,场景却不断变化。

而在紫金港,巨大的连廊独立在建筑主体之外,形式与空间缺乏变化,行进效果令人乏味(图6)。

3.3 关于“园林化” 和“生态化”
紫金港校区所在区域原来主要是农业生产用地,阡陌纵横,池塘连片。

校区规划保留和利用了原有水系,着力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包括中央水景公园、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绿地、各组团内的庭院以及建筑单体内部的中庭。

中央水景公园长近1000m,宽约100m,实际上是城市公园的尺度,但由于处于封闭校园的中心,与城市生活几乎不发生关联。

即使对于本校师生,由于距离远,缺乏服务性建筑,这座公
园的利用率仍然很低。

在校区公园设计中过于追求自然化的景观和开敞空间,造成土地利用率低,而外部空间由于缺乏一定的空间容量和围合感,反而难以出现有力度的空间。

在城市新区的大学校园规划中,过于强调低密度和高绿化对校园局部环境的改善,而忽略了当前的土地利用和区域结构对城市长远的、全局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对校园规划的误导。

对于中国的现实来说,节能和节地应是建筑群体规划中实现“生态化”的主要追求。

从节约土地来说,紫金港及其后的众多大学新校园均采用的是奢侈化的土地利用模式(该校区容积率仅有0.5,建筑密度不到15%,绿地率则高达50%);而从节省能源来说,在场地规划中与之最具关联性的是交通模式。

制造街道界面、混合功能布局、提升开发强度等均是促成低等级交通出行的有效途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1.6 建筑学报
15
合多元内容的场景塑造,而不是单一的建筑形式,应是大尺度场地设计的基本手段。

这些场景元素包括:
1) 广场:一个有质量的广场应包括围合的建筑,透明的边界(如柱廊),适宜的尺度,序列化的空间(例如圣马可广场并非一个“广场”,而是一组外部空间),以及铺地、服务功能等。

2) 街道:与道路只是一项交通基础设施不同,街道是道路、建筑、绿化、铺地、商业活动等多重元素的综合。

通过街道断面、建筑界面、色彩及经营内容的变化,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街道。

3) 廊道:不仅包括建筑自身和之间的廊道,还包括与场地交通对应的廊道系统,如林荫道、滨水步道及自行车道等。

4) 高差:“平地起蓬瀛,城市而林壑。

”对于大尺度场地设计,设置高差可以形成起伏的场景,带来空间层次的丰富和动态视点的建立,从而极大的丰富场地设计的内涵。

此外,各种形式的庭院空间、植物配置以及岸线形态等,都是场地设计的重要元素。

今天,大规模、高强度的新校园运动虽然已经过了亢奋期,但仍在持续。

回顾这10年的校园建设,除了像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屈指可数的精品外,一些校园建筑在诸多方面乏善可陈,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和高等学校的建设仍在持续,对现实进行冷静的反思,是每一位专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吴伟丰,胡晓鸣,洪江.规划设计世界一流的大学校园—浙江大学新校园(基础部)概念性规划设计竞赛综述.建筑学报,2001(5):4-9.
[2] 库帕,盖里.场景再造—哈佛大学新校区的规划.建筑与文化,2007(5):63-65.图片来源
图1,4: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图2:作者根据有关资料绘制;
图3: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图5: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网站;图6:作者拍摄。

径,而这些手段在紫金港的规划设计中均没有有效地加以运用。

4 大学校园规划的原则与策略探讨
在计划经济年代,大学是“单位制”社会的一员,大院式的校园是条块分割的社会形态的一种反映。

这种形式,在校园规模不大,且城市活动、城市交通强度不高的情况下,对城市的干扰尚不明显。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高校与城市联系的加强,二者都有互相融合的内在需求。

当前,许多高校不仅拥有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设计院、研究所,周边还聚集了许多研发机构、产业园等。

在一些国家,现代大学和城市正呈现一种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大学从城市发展中获得各种支持,而大学建设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拓展,也在带动城市尤其是城市新区的快速发展。

反观新时期国内的大学校园建设,不仅规模极度膨胀,独立于城市的格局却丝毫未见改变。

新时期的高校校园规划,理应认识到封闭式校园在学校发展和城市关系两方面的弊端,认识到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采取策略化解重重矛盾,为高等教育和城市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1 城市规划的深化
紫金港校区规划是一次大尺度场地规划的实践,其入手点应是城市规划的深化,首先应考虑引入城市道路系统,设置城市公共空间。

在建立道路结构和景观结构的同时,对庞大的城市地块进行细分,并控制封闭地块大小。

从城市规划看,由于规划管理的粗放,竟将如此巨大的城市用地“切割”出来,没有道路结构的引入和城市设计的引导,而直接由建设单位组织校园规划;从校园建设看,作为建设单位的学校自然不会考虑与城市的融合,因为封闭可以取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校园管理上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从设计层面看,参与者多是建筑设计专业出身,缺乏城
市思维和相应的方法。

规划管理的缺失、单位制的校园管理模式以及设计师知识结构的欠缺,使得巨型封闭校园几乎成
为过去10年成百上千大学校园规划的唯一结局。

关于校园建设与城市的关系,哈佛大学在其奥斯顿(Allston)新校区规划设计导则中明确指出:“大学旨在建立一个配套使用、热闹的城市社区,而不是建立一个相对孤立的学术环境。

与传统的明确划分校区与生活区的建校理念不同,哈佛试图将学术发展与民间组织、街道和公共职能纳入一个开放的体系当中。

在哈佛的计划中,奥斯顿校园将侧重创造一个多元化、容易进入的场所,每个场所都有一个特定的功能和独特身份。

”[2]
4.2 城市设计的引导
大学校园建设不仅应追求自身功能的完善,也应成为所在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良好的城市设计导则是实现这一追求的重要保证。

导则的基础仍是地块细分。

引导建立各类公共空间,如街道、公园、运动场地等,是导则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将道路转化为街道是其中的关键。

要取得这一效果包括控制路幅宽度,进行道路断面设计,规定连续的建筑界面,选择不同的绿化形式,再结合两边建筑的不同功能,将有可能形成多样化的街道空间。

例如将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科研机构沿边布置,形成科研产业街,在生活区的沿街面形成餐饮服务街,结合街道与公园的公园街等。

城市设计导则还包括对建筑功能的组织、建筑模式的引导,以及对建筑密度、开发强度等方面内容的规定。

4.3 多重场景元素的运用
对于场地规划而言,其“造景”手段不应局限于建筑,要以综合环境设计的眼光来看待,可谓“一切皆建筑”。

它的实体元素包括建筑、水体、廊道、植物及桥梁等,并通过虚体如庭院、广场、路径、分区及高差等加以组织。

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