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幼儿胆怯心理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有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用“点头”、“摇头”,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在集体场合中不敢主动要求参加活动,游戏中自己有不同想法时,也不愿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大庭广众之下更是羞于开口;家里“无法无天”,到幼儿园却判若两人不敢离开父母;课堂上不敢大声回答老师的问题;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不愿与小朋友交流等现象,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胆怯”。

胆怯俗称胆儿小,它是心理懦弱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是对无危险情境的畏惧与退缩倾向,是一种与勇敢相反的性格意志品质。

这样的情况在如今很多独生子女身上不鲜见,如何消除孩子的胆怯心理成了一些父母的心病,不少父母在谈到孩子胆怯时,常常忧心忡忡,一筹莫展:担心孩子不敢大声说话;忧虑孩子难诉委屈;将来不能成大器;可能不会保护自己;孩子健康会受影响------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孩子的胆怯,让更多的孩子走出胆怯的阴影,体验与人交流的乐趣,大方开朗的生活迫在眉睫。

新《纲要》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确实,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更为重要。

因为它更容易被忽视,同时也更能影响幼儿的一生。

由此,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成了幼儿园的主要价值取向。

著名心理学家费洛伊德认为: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3—6岁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若是抓住这个教育的最佳时期,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实施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对近万人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52%的人认为自己胆怯、腼腆;另一项由心理学家伯纳多西组织进行的,500人的测试表明:胆怯者竟占了48%的比例。

正如上面所引述的,即使成年人当中,胆怯也是广泛存在的。

只是胆怯所表现的程度和时间长短不一样罢了。

作为孩子的老师和父母,应该有信心帮助孩子克服胆怯。

我在与幼儿的接触中,发现在群体中有不少幼儿存在着“胆怯心理”障碍。

尽管克服胆怯没有“灵丹妙药”,但综合中外专家的研究来看,克服和减少孩子的胆怯还确实是可能的。

为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内容:
1、分析幼儿胆怯心理的行为表现,探寻恐惧原因,建立个案观察纪录表(附后)。

2、针对有不同
行为表现的胆怯心理幼儿,讨论实施方法。

3、研讨如何让胆怯幼儿尽快从胆怯、不自信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培养目标:
1、探索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幼儿(特别是缺乏自信的幼儿)积累成功经验,形成“精神愉悦自我激励增强自信”的良性循环。

2、过客观的积极评价,帮助幼儿克服胆怯和自卑,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3、以自信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三)实施原则:
1、面向全体与重点施教相结合。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3、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

4、培养自信心与培养相关心理因素结合。

三、研究的过程和具体实施措施:
第一步:前期准备。

我们在实验前期发放了家庭问卷调查表(附下),为有胆怯倾向的幼儿建立个案,判断其是否胆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附表:
家庭问卷调查表
——您的孩子胆怯吗?
幼儿姓名
尊敬的家长:
您好!近期我们正在开展“克服幼儿胆怯心理”的课题研究。

为了能够更确切、详细地了解你们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使我们的活动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教育意义,为终身和长远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来促进孩子
第二步:观念更新,改善幼儿的心理环境。

(1)教师关怀、爱护、尊重、信任、积极接纳胆怯幼儿,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

如班上胆怯的幼儿王源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对每次的科探活动特别有兴趣。

有一次在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秘密》中,我刚把垫板垫在装满水的杯子下转过来,准备做《空气的压力》实验时,
发现王源凯在下面小声地嘀咕着什么,就走过去问他,他看了看我,轻轻的说了一句:“垫板不会掉下来,因为下面有空气托住,我在书上看到过。

”全班哄然大笑,我惊讶地说:“你都知道啦,真能干,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和你说得一样吗?”说着我偷偷地令实验发生一点小‘变故’,把垫板虚掩住杯口,留一条小缝,结果当然是垫板掉下来,水流了一地,小朋友一看,与预想的不一样,纷纷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因为杯子太小了,有的说因为水装太多了,有的却认为水装太少了,幼儿的发言中,在幼儿的建议下,老师又试了几次,可是却连连“失手”,小朋友一看急了,到底为什么呢?我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请王源凯小朋友上来动手试一试,他愉快地答应了,在我的帮助下,他顺利的完成了这个实验。

小朋友们都拍手表扬了他,课后,我还看到他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探讨呢!当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就很容易摆脱羞怯。

所以平时多让孩子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多鼓励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言,千万别让孩子生活在集体活动的圈子之外。

(2)正面引导,积极评价幼儿,善于发现幼儿的长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

如及时用语言(“你比上次进步了”、“你能做好”、“我们再试一次”、“你能行”等)、表情(微笑)、动作(摸摸孩子的头和手、蹲下来和孩子交流等)和象征性的奖励(比如小红花、五角星),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幼儿的荣誉感,强化成功感。

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说自信的话。

如:“我能行”、“我真棒”、“胜利属于我”等。

第三步:行动干预,矫正幼儿的胆怯行为。

1、面向全体的教育行为干预。

(1)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如让幼儿轮流做小班长、领操、当值日生;美工作品全都展出,集体活动中个个参与,形成“我和别人一样好”的自我意识。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孩子的自我概念刚刚萌发,尚不清晰,往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有进步就及时表扬,这样孩子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自信,从而引发其潜在的积极性。

(2)对幼儿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如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敢大胆说话的幼儿,教师鼓励其能抬头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经过努力都能获得不同的成功,从成功的喜悦中体验快乐,增强自信,避免屡遭失败的负效应。

(3)组织幼儿与相等能力的同伴平等竞争:胜了,自我赞赏,增强信心;败了,分析原因,自我矫正,努力争取胜利。

教育孩子正确看待优缺点,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有缺陷,但并不代表有缺陷的人就不如别人;引导幼儿合作活动,促进孩子之间的交往,提高做事的兴趣,更好、更快地保证每位孩子获得共同的成功。

(4)讲英雄的故事,向英雄学习。

如《董存瑞的故事》、《黄继光的故事》等。

(5)家园共同努力。

介绍克服胆怯、培养自信心的方法:如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利于克服胆怯行为。

在平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当一个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胆怯的感觉会大大削弱,对于孩子也一样。

所以,家长不必事事抢在孩子前面,不必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我们可以明白地告诉孩子他们应负的责任。

我们有时不妨故意表现出无助,非常需要孩子的照顾,逐渐让孩子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把责任的接力棒传到孩子的手中,有责任心的人能自觉克服胆怯行为;又如让家长在家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

如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跟谁一起玩?你们玩了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老师教了你们什么本领?”“今天中午吃什么了?味道怎么样?”等等。

还可以带孩子去小伙伴家做
客,或邀请小伙伴到家里来,让他们在共同游戏、玩耍中增加孩子说话的机会;再如创
造机会培养孩子的自信:(一个5岁的孩子,在游玩的时候,害怕下山,要求妈妈抱着
下山。

妈妈反过来对孩子说:“妈妈有点儿头晕,我希望你能帮助妈妈下山。

”孩子一
听,顿时来了勇气,一路照顾妈妈下了山。

)转自《孩子和妈妈的对话》。

这位妈妈给孩
子创造了树立自信的机会,使孩子从最初的胆怯变成了后来的勇敢。

因此,要经常创造
机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且告诉孩子“你是可以做到的”等等方法。

2、面向个别的教育行为干预。

幼儿姓名:齐域域出生年月:2002年8月
基本情况:
性格比较内向、胆子小,在班里不太合群。

早上来园爱闹情绪平时不爱和小朋友、老师在一起,宁愿一个人缩在墙角,不喜欢参加各类游戏活动,自信心不够,总以审视的眼光来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时还采取抵触情绪,不愿从“自我”中走出来。

教育措施:
1、我们针对孩子的状况,选择每次离园时间与他的家长进行交流,通过交谈,对孩子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解到她内向、胆小的个性是由于家庭中过分的保护造成。

请家长配合做一下幼儿的思想工作,让她缩短对幼儿园、对老师、对小朋友的距离感、陌生感和防备的心理,逐渐适应新环境,喜欢新环境。

鼓励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锻炼孩子的能力,使她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的。

只要孩子有进步,哪怕不如家长所期望的,也要给予孩子热情和真诚的鼓励。

2、针对域域畏惧、怯懦的特点,我采取树立榜样和耐心帮助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域域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锻炼自己。

我有目的的请其他活泼幼儿多找她玩,领她跑一跑、跳一跳,并领其去大型玩具处玩,还要鼓励引导该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如,提醒她一起做操、学小兔跳等。

另外,我平时对班内勇敢的幼儿给与表扬,为她树立良好的榜样,还要仔细观察该幼儿,对她的点滴进步给与及时的表扬。

如在一次走“平衡木”的练习中,其他小朋友都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并为自己的“探险”成功而欢呼时,域域却躲在队尾想逃避练习。

我用信任和鼓励和目光注视着她,说:“勇敢一点,你一定能成功!”域域在我的耐心帮助下,终于敢走了。

我立即请大家一起为她鼓掌,在大家的掌声和赞扬声中,域域那张本是充满畏惧神色的小脸终于有了欣喜的笑容。

3、针对域域被动与消极的情绪状态,我帮助她树立自信心,使其获得成功感。

在日常活动中,我注重从她所感兴趣的事物中捕捉教育契机,让她有机会发挥出自身的兴趣爱好,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如她特别喜欢画画,尽管她画得不够大气,但画起来非常认真仔细。

我特意对着全班肯定她的优点,表扬了她的进步,帮助她树立了自信心。

在幼儿园的一些集体表演的节目中,让她担当一些适当的角色,让其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的幼儿直接接触,彼此相互影响,培养她的集体意识。

教育效果:
现在的齐域域虽然有时还显内敛和安静,但是和以前的她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课间会常常和我说说悄悄话,有时还会冷不丁亲我一口。

她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域域妈妈也说家里也活泼多了,说喜欢上幼儿园,喜欢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会主动和她讲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看着域域一步一步摆脱自我保护意识过强的心理,克服了胆怯心理,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了,我们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信心十足地迈向每一次成功!
四、实验的成果和结论
(一)幼儿胆怯心理的改善,能激发幼儿智能的发展。

幼儿胆怯心理的改善,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内在动机,使幼儿产生了学习意愿,改变强迫、被动的学习活动为自愿、主动的学习,幼儿主动活动就能充分调动脑、眼、耳、口、手等机体感官参与学习,发掘出自身在智能发展方面蕴藏的极大潜力,学习效果显著,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认知能力、记忆力、观察力、创造力等能力的发展。

1、胆怯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上课很少举手,参加游戏时也是非常被动,很少发表意见,因此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差。

幼儿的胆怯心理得到改善后,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幼儿有了讲述的信心和勇气,能够向老师、同伴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上课能大胆举手发言,声音响亮,表情自然轻松,自信心较强;经常主动要求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乐意在大家面前背诵儿歌、故事,并能有表情地大胆表演。

在活动区的“小喇叭活动区”幼儿通过听录音故事、诗歌或进行故事表演、看图讲述以及小舞台表演,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特别是在“小舞台”节目中,幼儿三五人一组,一人当报幕员,其它幼儿轮流上台表演自己创编的节目。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幼儿尽情地唱歌、舞蹈,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愉快积极的情绪又促使幼儿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在与教师、同伴交流之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2、胆怯的幼儿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所以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包括未玩过的新玩具,总是重复以前的活动,这种消极行为极大抑制了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在活动区里“小喇叭”活动区、“做做玩玩”活动区、“小画廊”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创造的机会和环境。

“小喇叭”活动区有头饰、木偶、录音机、创造性故事磁带,幼儿可以在这里自编自导自演故事,在“做做玩玩”活动区有各种各样幼儿自带的废旧物品,教师启发引导幼儿用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等创造思维技法,进行制作活动。

从纸盒做成的玩具电话、玩具琴,纸张做成的风车、蛋壳做成的小人等作品看到了幼儿创造思维的火花,轻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丰富的物质环境,解放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于胆怯心理的改善,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进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幼儿胆怯心理的改善,能激发幼儿体能的发展。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幼儿身体发展和心理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和作用的。

情绪、行为、对自我的认识与态度等心理方面的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反过来,身体包括运动能力的发展,又影响幼儿情绪、行为、对自我的认识和态度等心理方面的因素。

帮助幼儿跨越了胆怯心理,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促进了良好自我概念的发展,这些积极的心理因素,对幼儿的身体活动能力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了动手操作能力、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

1、由于家长的溺爱,事事包办,胆怯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

幼儿害怕别人取笑自己的能力差就产生退缩行为,逃避老师和同伴的视
线。

当老师和幼儿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对幼儿这方面进行针对训练后,幼儿对自己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知道通过自己努力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产生了要克服自己弱点的愿望,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针对性训练当中。

通过剪、贴、折、撕、拼、画、搓、拉、捏等动作的反复操作,幼儿肌肉动作得到锻炼,动作精确性协调性有了提高。

原先有的幼儿剪的技能很差,连直线也剪不好,速度也慢得惊人,每次上手工课他们总是垂头丧气的,经过针对性练习及活动区中的趣味操作活动,他们现在能光滑地剪圆形、其它复杂曲线,速度也快了起来。

当他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提高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产生追求成功的愿望和动力,迷上了手工,每天都要剪一些作品出来。

2、在体育活动中,碰到一个新的体育活动,胆怯的幼儿总是千方百计地回避活动,在必须参加体育活动时常常面露难色说,“老师,我不行”或请求老师的帮助,害怕参加竞赛性活动。

当幼儿的胆怯心理得到改善后,他们不再逃避。

相反,他们乐意尝试新的体育活动,并学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成功的标准。

如跨跳40cm高的障碍物,有的幼儿一次没有跨越过去,但并不沮丧,而是激起一定要成功的信念,同时他们会为自己敢于跳而自豪,为自己没跳过去找原因。

经过一次次的练习,他终于跳过去了,这种真正的成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幼儿从原先害怕参加体育活动到现在喜欢体育活动,每天都带着活动的兴奋,带着追求成功的动机,参加晨间活动、体育游戏、体育活动。

积极的稳定心理状态,促进了身伴所接受,如何使力量平衡,并与同伴互相商量,交换意见以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满足等,在活动中,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的主动交流,又能掌握待人接物、友好协作等交往策略和能力。

2、由于实验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各方面技能的体机能的发展,身体机能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愉快的良性循环中,幼儿身体潜在的活动能力得到释放和发挥。

(三)幼儿胆怯心理的改善,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1、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友好、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良好气氛,这种气氛正是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必要的外部条件。

幼儿在愉快安定、合作友好的人际关系中,能产生主动与人交往的愿望,在幼儿主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社交经验,即如何参加其它小朋友的小组活动,并为同发展,提高了幼儿在集体中的地位,因此在活动、游戏过程中,幼儿不再是“听众”、“观众”的角色,能主动地为游戏献计献策,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由于胆怯幼儿的脾气大多较温和,不容易暴燥,兴趣持久而专一,因此当他们主动与同伴交往时,同伴都非常乐意。

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合作意识也较强,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时,也不依赖他人帮助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幼儿的自信心和整体心理素质有了显著提升,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争先恐后,不怕困难,积极主动。

经过实践研究,胆怯幼儿的自信心和整体心理素质有所提升,通过观察记录表、调查表、个案报告,胆怯幼儿都
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受到家长的普通认同和好评,从初测和终测的对比中,可见其具体进步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后,幼儿的胆怯心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五、实验后的思考
1、幼儿胆怯心理的克服,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只是做好了一个起始的铺垫,
真正心理健康的养成是一个长时间的持续过程,在某一因素的制约下,有可能会出现反弹。

为此,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持久培养的目标。

所以,在发挥家园合力中,我们更期待能给幼儿一片健康的社会空间,只有这样,未来的他们才会真正拥有身心的健康。

2、炼就了教师,提升了技能。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真切的看到了自己在幼
儿心理健康培养中影响和价值。

所以,课题不光是干预了幼儿的胆怯行为,更让教师自己的言行举止、心理素养等得到了间接地规范和提升,并用自己的师爱来亲近幼儿,滋润幼儿,感化幼儿,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充满了爱。

3、转变了家教观念,提高了家庭教育质量。

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家长们深
深体会到了家庭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看到了自己的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及自身素质在幼儿身上的反射。

由过去的漠不关心或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到如今既重视智力因素、又注重心理因素和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多种形式的辅助下,家长们逐渐转变了教养观念,努力用一种文明、民主、开放式的教
养方式理性育儿,并用理智的爱,合理的期望融进其中,幼儿身受其益。

也更加融洽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朱月龙主编:《心理讲堂——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海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
—112页。

2、陈鹤琴著:《家庭教育》,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第30—38页。

附:个案观察记录表
个案观察记录表4
幼儿姓名郭周性别女年龄6岁
观察目的观察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的情况形式个别观察
观察地点教室活动内容餐后活动时间06、6 本周主题活动是“汽车”,幼儿都从自己家里拿来了自己心爱的玩具汽车,餐后自由活动时,郭周拿着自己带来的新玩具汽车,独自开心地玩着,这时,赵迪笛向她要玩具汽车玩,郭周摇了摇头跑开了,赵迪笛见她不肯,就准备抢,郭周一边紧紧抱住玩具汽车,一边叫起来,我见状,忙走过去,郭周和赵迪笛停止了追赶,我引导赵迪笛有礼貌问郭周借:“你的玩具汽车借我玩一下,好吗?我的也给你玩。

”结果郭周爽快地把汽车放到了赵迪笛的手中。

反思:
从郭周玩“汽车”时的开心模样同被抢时的紧张神态可以看出,她已经把“汽车”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因为她可以在玩的时候舒发自己的情感,但她似乎不知该如何参与到同伴当中去。

如玩积木,实际上她很想玩,但又不敢大胆地对小朋友说:“我和你们一起玩”。

起初,她不愿意把玩具借给别人,当赵迪笛有礼貌地向她借了以后,她又很爽快地答应了,说明她内心也渴望和伙伴交往。

记录人:吕丹
观察评析:
从郭周的表现来看,她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她适应新环境的方式就是保持沉默,造成了她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不敢参加自以为害怕的活动。

虽然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但她的内心是有活动的,她在观察周围发生的事,从前几次,她投去的那羡慕的眼光和对别的孩子们开心玩的反应来看,她对于幼儿之间的活动还是有兴趣的。

郭周现在已能愉快地上幼儿园了,而我的点头、微笑无疑给了她很大的鼓舞。

这孩子不是不想交往而是不敢交往,她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怀和爱。

(本课题获06诸暨市教科研成果三等奖)
并非“宽容”胆怯是因为没有长大
(2009-07-30 22:40:42)
标签:
哥哥姐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