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诺夫《蜡烛》原文阅读

合集下载

蜡烛西蒙诺夫阅读答案

蜡烛西蒙诺夫阅读答案

蜡烛西蒙诺夫阅读答案篇一:人教版8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学名称人教版8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执教者李秀芬课时 1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8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写的是1944年9月19日,红军决定偷袭贝尔格莱德萨教材分析伐河上的一座桥,一位名叫契柯拉耶夫的战士牺牲了,为了尽快攻占那座桥,红军没来得及埋葬他,一位老妇人亲手埋葬了他。

本文特点是人物思想感情集中于一点,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作品感人之处是诗意般的表现出这种感情的深度和浓度。

所以宜从各方面体会这种情感的深度。

初二的语文课堂上思想情感的不是语文教师靠单纯的说教学情分析可以奏效的,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致地感受语言、推敲文字、激发想象,才能使他们在阅读品味中自然地迸溅出思维的火花,得到情操的陶冶。

堂课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深入思考。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学生可以结合媒体新闻、报道,加深理解时代背景。

知识与能力1、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教学目标目标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目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价值观目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点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难点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看炮火连天,想老妇人不顾生死;看年老体弱,想老妇人力量的教学策略与源泉;看保护遗体,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看烛光闪烁,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

如果停留在概括人物思想感情上,作品的感染设计说明力就会大大减弱,另外本文意蕴丰富,有许多意味深长的句子宜细细揣摩探究,每一部分将注意力放在意蕴丰富之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可以让学生提问,也可以向学生提问,确立探究方向后,逐一研讨。

基本信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教师活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一、导入(4分钟)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4分钟)一、导入(4分钟)(放录像)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看录像,做笔记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二、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看录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标(3分钟)像。

蜡烛1

蜡烛1
西蒙诺夫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 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 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 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 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 曲《生者与死者》、《军人 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 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chuăi 揣测
chuài 挣揣
辨析形似字
砾 (lì ) 瓦砾 烁 (shuò) 闪烁 铄 (shuò) 众口铄金 窖 (jiào) 地窖 窑 (yáo) 窑洞 窟 (kū) 窟窿
契 (qì ) 契约
锲 (qiè) 锲而不舍
揣 (chuăi) 揣测 踹 (chuài) 踹开 喘 (chuăn) 喘气 湍 (tuān) 湍急
炮火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 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 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蜡烛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 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 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 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 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 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 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 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贝尔格莱德战役
• 人员伤亡 •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 的战争,大约有7000万人死亡。 • 其中苏联约为2800多万死亡;中国约为 1800多万死亡;美国共有42万人死亡;英国 共有40万人(包括军人和平民)死亡;法国 有80多万人(包括军人和平民)死亡,其中 平民占到多数。 • 另外还有至少1.3亿人受伤,合计伤亡1.9 亿人(其中苏联约为6000万伤亡,中国约为 3500万伤亡)。 • 轴心国方面,德国有2800万人死伤;日 本有690万人死伤;意大利有70万人死伤。

3《蜡烛》

3《蜡烛》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
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
永垂不朽。”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 “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 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
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
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贝尔格莱德战役
给下列字词注音:
zhuó bǎo jià o
烧 灼
pú fú
桥头堡

地 窖

匍 匐



拂 晓

wēi
瓦 砾
qì kē yē
颤巍巍
yǎo
育乞西
jū gōng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
认识多音字

xiāo 削去 间
xuē 剥削
jiān 间距
jiàn 间歇 băo 碉堡 堡 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 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 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 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 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 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 一下她的形象吗?
• 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 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 怀敬意。 •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
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 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 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 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 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 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 的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蜡烛》课文原文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将珍藏了四十五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青年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那炮火,去目睹那幕感人的场景,去感悟那份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辉。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战士的死,没有人知道更多的细节,但毫无疑问,他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宁而牺牲的。

他的死重如泰山,他的精神将永存于人们心中。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这意味着战士们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任务不仅是对战士们的考验,也是对他们的磨砺。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用无畏的勇气展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坚韧。

《蜡烛》一文以“蜡烛”为线索,通过描写南斯拉夫母亲在战场上点燃花烛的场景,展现了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和超越国界的关爱。

花烛的点燃,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仰。

同时,文章也通过描绘战场上的场景和战士们的英勇表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使读者感受到了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人性与爱的沉重话题。

它不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战争题材作品,更是一首对人性光辉的赞歌。

小学爱国课文蜡烛原文

小学爱国课文蜡烛原文

小学爱国课文蜡烛原文小学爱国课文蜡烛原文该文作者西蒙诺夫是一名战地记者,他随苏联红军参加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战争,亲历战场,以真实故事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战地通讯。

文章主体记叙并不复杂:老妇人育乞西为一位牺牲苏联红军战士堆了一座坟墓,亲吻了死者额头,还点燃了自己珍藏多年婚礼蜡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爱国课文蜡烛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蜡烛》课文原文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也有我们。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下半截。

在方场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抱着两个重伤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萨伐河岸。

红军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一边,离其他房屋几步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老妇人住在那里。

砖瓦半掩着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男人守桥更夫留给她。

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第四天。

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铁栏杆。

她看见德国人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教育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学习专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原文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住在那里。

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

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

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

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

这个红军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

蜡烛)(穆利)

蜡烛)(穆利)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
描写?
炮火 闪烁的蜡烛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 老妇人的动作 ……
炮火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 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 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 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 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 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 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二战风云
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
二 战 风 云
二战(西西里登 陆)
南京大屠杀
二战法西斯监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右图: 奥斯维辛 集中营的 囚犯
“杀人工厂”奥斯 维辛集中营的正门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展厅
右图:上饶集中营的 铁丝站笼(刑具)
诺曼底登陆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 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 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 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 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 曲《生者与死者》、《军人 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 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蜡烛》课文解析

《蜡烛》课文解析

《蜡烛》课文解析这是一篇战地通讯,报道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老母亲——育乞西不忍其暴尸沙场,不顾炮火连天,不顾年老体弱,以惊人的毅力艰难地将其掩埋了,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苏联青年的坟头。

燃烧在暗夜里的“这一点火焰”“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永垂不朽”。

这篇战地通讯就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

作者用深情含蓄的笔触,赞美人类灵魂深处的人性美,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人民在战争中用血肉凝结起来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这篇通讯极具文学色彩。

它起笔很平,一开始就用简洁朴实的语言,简单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接下来,作者把重点投向了那位伟大的母亲,浓墨重彩,精心刻画南斯拉夫老母亲的形象。

老妇人育乞西埋葬红军战土契柯拉耶夫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感人,催人泪下。

这一部分就像是一幅幅色彩凝重的油画,在我们面前慢慢地展开,强烈的形象之美、意境之美、色彩之美、静寂之美,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

当育乞西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去安葬红军烈士。

这时一幅幅壮美的画面便依次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年老体衰的老妇人蹒跚地走在炮火硝烟中,走进方场;她吃力地翻过尸身、轻轻梳理烈士的头发;她跪在弹坑里,用手掌舀干坑里的积水;她两手抄在烈士腋窝下,艰难地拖着烈士的遗体;她跪着亲吻烈士的嘴唇、前额;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她把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插在坟头,点燃;她两臂交叉在胸前,一动不动坐在坟边……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定格了一幅幅壮美的图画,定格了一位伟大、勇敢、善良的母亲。

《蜡烛》

《蜡烛》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42年,南斯拉夫贝尔格来德,德军在枪决平民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集 中 营 中 的 受 害 者 的 尸 体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苏联红军士兵的尸体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
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说明它非同寻常,说
明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 的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 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 其中的六要素吗?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 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整体感知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
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
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 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 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 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 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 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 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 写?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原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文原文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似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住在那里。

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

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

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

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拟平安,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

《蜡烛》电子课文

《蜡烛》电子课文

《蜡烛》电子课文西蒙诺夫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那个早晨,5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5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5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也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几次间歇。

连长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他说,因此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也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了桥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居住着一个叫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

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

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4天。

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5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

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5个红军战士,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5个红军战士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就失去了知觉。

西蒙诺夫_蜡烛

西蒙诺夫_蜡烛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的作用: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渲染了当时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气氛,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出了老妇 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精神。
找出文中对蜡烛的描写 的句子。思考其作用。
对蜡烛的描写
❖ 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 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 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3、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小结
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感情
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细节的描写——蜡烛、炮火、黑围巾 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 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 军的深厚感情。
生命 之光
哀思
两国 情谊
祈祷和平
苏 联 红
登 陆
军 攻 克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俄罗斯纪念苏联 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
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 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 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 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 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 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 的哀悼之情。
最后一段的含义
3、“这一点火焰” 指那微弱的烛光。
“不会熄灭”、“永远燃着” 象 征着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 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 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 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 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 同母子。

蜡烛西蒙诺夫

蜡烛西蒙诺夫

祈祷:
和平、光明……
探究 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 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 的。
•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 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 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 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 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文末结尾 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 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 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 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 好的感情。
年老体衰
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 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 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
老妇人的动作
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 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 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 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让 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斯拉夫母亲 的伟大内心世界。
预习展示——整体感知:
二、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 请有感情地把它朗读 。
质疑点拨
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 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 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 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 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 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 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 的爱。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
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烧灼:烧,烫,使受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颤巍巍:抖的动某摇些晃 动。 作多 。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 肃穆: 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蒙诺夫《蜡烛》原文阅读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②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

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注释:①选自《阅读和欣赏》(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茅盾译。

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②〔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首都。


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
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住在那里。

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

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
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

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

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

这个红军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

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


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

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

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要
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

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

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

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

老妇人还没有满意。

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

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
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

蜡烛也快要燃尽了。

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小片带锈的洋铁。

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

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
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

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

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

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

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

“看呀!”那红军说。

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