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创新型人才的构成要素

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不仅为揭示自然现象提供了一把理论钥匙,而且为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可以洞见的科学工具。以耗散理论为依据,分析研究人才特点,我们得到创新型人才形成的要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型人才形成的要素模型

1.开放的知识系统。知识系统是由知识要素生成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有机整体,是文化母系统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子系统。创新型人才已有的知识系统包括创新思维能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多维知识体系,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相应的任职实践经验。开放的知识系统为获取足够多的信息量和系统的稳定性,必须时刻与外界以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信息交换,以便为知识的创新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接纳新的知识与信息的同时,将其与系统中已有的知识形成对照,激发创造的意识与欲望,产生创造性的行为。

2.异质知识的非线性作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内在根据。内部的非线性作用不是各种单一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形成的整体效应。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原来以为彼此并没有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多样性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

容易产生新的设想和独创的见解。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特别是对相关领域发展的综合研究,不仅要求专业学科门类内的横向交叉,而且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广泛交叉。创新型人才知识系统的内部非线性作用表现在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现代科技与专业技能的融合,表现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融合,以及融合过程中发生的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诱因和契机。按照耗散结构理论,任何一种有序状态的出现都可以看作是某种无序的参考系失去稳定性的结果,系统可以“通过涨落达到有序”。随时萌发的灵感,如果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谈不上是诱因,更不可能引发新系统有序结构的产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前提是基于对知识、信息、经验的梳理、总结和概括。只有深入研究当前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将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与千变万化的岗位实践相联系,从众多的成果中发现新的契机与突破点,才能在学习研究中创新出新方法、新手段,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理论创新成果,找出新的变革途径。

创新能力和个体密切相关,它来源于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来源于他们所拥有的思想、价值观、信念甚至情感之中。只有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创新能力转变成引发新的有序结构的“种子”,才能实现向新结构的状态转移,塑造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建立“开放”的治校方略。开放的培养环境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沃土。高校之间、高校内部的培训目标要纵横衔接,教学师资、设施、教材应力求通用。建立健全校际之间、院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开展广泛的教学和科研协作。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要与人才岗位的需要相适应,高校的科研成果要在工作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高校教育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双向的。要取之于社会,包括在科学知识上、改革的方法和经验上,以及人才资源上取之于社会。也要服务于社会,即利用先进技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国际化是高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应积极采取教师互访、合作科研、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增强与外国高校的联姻。

2.建立“有序”的学科发展思路。现代信息社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越来越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和研究活动的创新域,研究活动正以学科为导向朝着以问题为导向转化。要把学科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演进的“有序”系统来建设。

在学科的设置上要注意横向交叉,在学科群中的一组学科之间,或同一学科的不同方向上,其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应均匀化。应允许在同一领域对学科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手段的探讨。方向和角度的多样性,不仅会丰富对现象和问题的全面认识与把握,同时也可以在培植学科特色上提供选择的可能性。要明确的是,研究方向的把握应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干性。对于学科研究中已经出现的“闪光点”,要及时抓住,并给以持续地支持。

3.建立“远离平衡”的管理机制。耗散理论中,系统要形成有序结构,必须远离平衡态。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在打破孤立静止的稳定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稳定结构;二是要在动态变化中实现系统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使系统适应新的宏观有序结构。总之,远离平衡态的目的是要在动态变化中寻求新的发展。对高校建设而言,就是要打破旧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在规模与质量之间、发展与效益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需要与可能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不平衡或将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以形成创新型人才的“实验床”。

为远离“平衡”态,培育能够引发新秩序的“种子”,高校还需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即科学的院校办学水平的自我评价体系、师生员工的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的有机结合体,以此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循环链条。在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奖励先进,鞭策落后等机制的牵引下,高校系统就会形成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态稳定结构,促进系统朝着新的更高级有序的稳定结构发展,培养出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