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
张爱萍的故事
张爱萍的故事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张爱萍将军便是其中极为耀眼的一颗。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热血、豪情与传奇色彩。
我听老一辈的人讲起张爱萍将军的故事,那简直就像是在听一部惊险刺激的英雄传奇。
张爱萍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那个时候,国家内忧外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就像暴风雨中的小船,随时都可能被巨浪掀翻。
而张爱萍,从年轻的时候起,心中就燃起了一股炽热的火焰,他想要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要把老百姓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张爱萍投身革命的历程,那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就像一个勇敢无畏的开拓者,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他参加红军之后,在战场上那可是一员猛将。
每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仿佛不知道什么是害怕。
我想啊,当时的敌人看到张爱萍冲过来,肯定就像看到了一只凶猛的老虎向自己扑来一样胆寒。
记得有一次战斗,那场面简直激烈得让人热血沸腾。
张爱萍带领着战士们向敌人的阵地冲锋。
他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大声喊着:“兄弟们,跟我冲啊,今天一定要把这群侵略者打得屁滚尿流!”战士们在他的鼓舞下,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嗷嗷叫着往前冲。
敌人的火力很猛啊,子弹像雨点般飞来。
可张爱萍眼睛都不眨一下,他灵活地躲避着子弹,同时指挥着战士们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
有个小战士害怕了,躲在一块石头后面不敢动。
张爱萍跑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怕啥?敌人的子弹可没有长眼睛,你躲在这里也是死路一条,还不如跟我冲出去,还有一线生机呢!”小战士听了他的话,鼓起勇气,跟着张爱萍继续冲锋。
最后,这场战斗在张爱萍的英勇指挥下取得了胜利。
这胜利的背后,不正是张爱萍那钢铁般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体现吗?张爱萍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比,在军事建设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他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精心打造着新中国的军事力量。
他深知,要想保卫国家,光靠勇敢是不够的,还得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高素质的军队。
所以,他积极投身到军事科研、军事训练等各项工作中。
张姓名人
张姓名人.txt我的人生有A 面也有B面,你的人生有S面也有B面。
失败不可怕,关键看是不是成功他妈。
现在的大学生太没素质了!过来拷毛片,居然用剪切!有空学风水去,死后占个好墓也算弥补了生前买不起好房的遗憾。
张姓在历代有代表性的名人有:张飞,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勇猛大将。
东汉末年跟随刘备起兵。
曹操夺取荆州,刘备败于长坂(今湖北当阳),张飞率骑出战,曹军不敢前进,当时与关羽同被称为“万人敌”。
张居正,明朝最杰出的改革家。
明神宗时他出任宰相,针对当时军政败坏,财政破产的局面进行改革,大力整顿吏治,整顿赋税,又任用名将戚继光练兵,加强边防,取得成效。
张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今草书法大师。
好书法,尤善章草书。
其后,省略了章草的繁难之处,在运笔上使用了流利的出锋,显示出奋逸的力量,打破了章草的常规,创造了“今草”。
张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使西域的旅行家。
其西汉时(公元前139年和前116年),曾两次出使西域,从此打通了亚洲的交通线,开辟了中国和欧亚各国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
张謇,最早创建博物馆的人。
清光绪年间的状元。
从事民族工商业,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民族资本家之一。
1905年,在江苏省南通市创建了南通博物苑,开了中国人自办博物馆之先河。
张伯行,“天下第一清官”。
清康熙进士,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官至礼部尚书。
康熙皇帝称其操守为“天下第一清官”。
张仲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中医理论家。
东汉末年的医学家。
年轻时钻研和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后来在长沙任地方官,因看到连年瘟疫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心里十分痛苦,便辞官行医。
在医疗中,既重视学习古人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勇于创新。
有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由于他对中医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之洞,最早推广普通话的高层官员。
清末洋务派的后起之秀,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钢厂、铁路。
1903年,为清廷学部重臣,主持制定了《学务纲要》,铭文规定学堂皆习官音,积极推广官话(普通话)以统一全国语言,实为一种替中华文明铺石垫路的明智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简历资料》
甘泗淇 上将 52 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吕正操 上将 50 铁道部代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铁道兵政委
朱良才 上将 55 北京军区政委
刘震 空军上将 40 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肖华 上将 39 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肖克 上将 47 训练总监部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政委
宋任穷 上将 46 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二书记兼沈阳军区政委,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宋时轮 上将 48 总高级步校校长兼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
张宗逊 上将 47 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
李涛 上将 50 军委作战部部长,总参三部政委
李天佑 上将 41 广州军区代司令员,副总参谋长
李志民 上将 49 中国人民志愿军政委,高等军事学院政委,福州军区政委
李克农 上将 56 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外家部副部长,军委总情报部部长,副总参谋长
李聚奎 上将 54 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后勤学院院长,政委,石油工业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
杨勇 上将 43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杨至成 上将 52 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杨成武 上将 41 北京军区司令员,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杨得志 上将 42 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开国上将
附:1955年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7位上将名单:
王平 上将 48 中国人民志愿军政委,军事学院政委,炮兵政委,武汉军区第一政委,总后勤部政委
开国将军中的36位著名虎将
开国将军中的36位著名虎将写完前两篇<共和国最骁勇善战的五位开国将帅》和《共和国十大元勋将军》,再来参照<水浒传>列出心目中的108位战将,由于时间所限,姑且先列出36位将军称为"虎将"吧,先行登载.开国上将有57位,我选取了33位,又从大将中选取两位资历与上将差不多的王树声\许光达.以我的观点,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身经百战,二是有战役指挥能力,三是军事生涯有其辉煌之处.排列顺序主要是按照将军军衔,兼顾建国后曾担任职务的大小及任中央委员的先后时间而定.1、王树声(1905—1974年)湖北麻城县人,原名王宏信,乳名国萌。
曾参与领导黄麻起义,担任过红31军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作为主要山头之一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于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2、许光达(1908—1969年)湖南长沙县人,原名许德华。
黄埔军校5期炮科,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
分别是红二方面军、八路军120师、第一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
作为主要山头之一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于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3、王震(1908-1993)湖南省浏阳县人。
分别是红二方面军、八路军120师、第一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人称“胡子将军”,以“南泥湾”垦荒、开垦“北大荒”、平定新疆、支持邓小平而功勋卓著。
曾高居国家副主席之位,是八、九十年代“中央八老之一”。
4、陈锡联(1915-199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
分别是红四方面军、八路军129师、第二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刘邓大军的虎将和我军名将,绰号“小钢炮”,以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闻名。
文革后期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为华国锋所倚重,最后任中顾委常委。
5、许世友(1905-1985)湖北麻城许家洼(今河南新县)人。
早年入少林寺习武,后投身军旅,绰号“许和尚”。
分别是红四方面军、八路军115师、第三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时为我军东线前敌指挥。
与上将军衔擦肩而过的五名开国中将
与上将军衔擦肩而过的五名开国中将作者:水新营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7年第7期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的副兵团级干部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的问题就摆上了议事日程。
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全军所有干部均评定个人级别,为今后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初步基础。
并规定应以“德”、“才”、“资”的标准衡量干部现任职务,来确定其等级。
1952年3月14日,中央军委在《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中确定军队干部级别分9等21级。
其中,兵团级干部分为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准兵团级。
兵团及相当于兵团的二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一般应评为正兵团级”;兵团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一般应评为副兵团级”;同时还规定,“个别不适宜者应酌情降低”。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指出以军队级别为主要依据,参照编制军衔确定军官军衔:“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副兵团级、准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中将”。
在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副兵团级干部一共有42人。
具体授衔情况如下;副兵团级上将19名: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诚、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吕正操。
副兵团级中将22名:萧向荣、张经武、张震、刘志坚、阎揆要、钟赤兵、唐天际、谭希林、莫文骅、刘道生、陶勇、吴法宪、成钧、程世才、李天焕、廖汉生、郭化若、唐延杰、张南生、杜义德、王必成、王近山。
副兵团级少将1人:贺晋年。
不过,对开国将帅所授军衔的酝酿,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中央军委召开座谈会,就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人员等问题进行研究。
经过与会人员讨论,取得了一致意见。
1月16日,由国防部部长彭德怀与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联名上报毛泽东主席关于元帅、大将、上将预授名单。
风云人物:二百位中共开国将帅受伤实录
风云人物:二百位中共开国将帅受伤实录资料配图战创,是开国将帅们曾经生死的标志物,身经百战的光荣花。
据不完全统计,我采访的200多位将军中,累记战创400多个,平均每人2个以上。
当今世界的一大特点是变化越来越快,历史被遗忘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今天,当我们蓦然回首往事时,却不能忘记曾经在中国黄土地上叱咤风云的一代开国将军。
虽然渐行渐远,但他们的生命历程和品格,依然凸现在中国革命史上,凸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许多年轻的记者问我:“你采访了那么多的开国将军,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战创。
在我采访的200多位开国将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负过伤。
如果把他们身上的弹创累积起来,比任何国家将军身上的弹创都要多!肯定可以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战创,是这一代开国将帅们曾经生死的标志物,也是他们身经百战的光荣花。
他们是全世界战创最多的将帅群体,战创记载着他们的苦难,也记载着他们的光荣。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陆陆续续采访了王震、许世友、张爱萍、陈锡联、王平、刘震、陈士榘、洪学智、余秋里、李德生、张震等200余位开国上将、中将和少将。
使我感到十分惊讶的是,无论是军事指挥员,还是政工干部、后勤干部;无论是一线指挥员,还是机关工作者;无论是以性格勇猛著称的猛士型将领还是博学多才的秀才型将领,几乎没有一位将军身上没有战创。
据不完全统计,我采访的200多位将军中,有弹创记录者170多人,累记战创400多个,平均每人2个以上。
下面的几组数字是我在采访中逐步积累的,也是很不完全的有待于增补的数字,但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将帅战创的情况。
十大元帅中有七位负伤,他们是:刘伯承:负伤9次战创10多个;陈毅:负伤1次战创1个;贺龙:负伤1次;罗荣桓:负伤1次战创2个;徐向前:负伤2次战创2个;聂荣臻:负伤1次;林彪:负伤1次战创1个。
十位元帅七位负过伤,累记战创约16个,平均每人一个以上。
(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十位大将中有七位负伤,他们是:粟裕:负伤6次重伤2次战创4个;徐海东:负伤9次战创20余个;陈赓:负伤2次战创3个;张云逸:负伤1次战创1个;罗瑞卿:负伤1次战创2个;王树声:负伤4次战创5个;许光达:负伤2次战创2个。
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共18页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神剑将军张爱萍
功勋卓著
张将军在中央苏区,是团中央秘书长,抗战时 期,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 者。 他是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在领导两弹一星和 航天事业方面,有重大的组织和领导之功。 在“立功”这一项上,张将军可谓功勋卓著, 彪炳史册。
一生“羞奴颜”
张将军曾说,“羞奴颜”是他平生的座右铭。对于奴性、 奴气一类卑下人格,张将军是深深鄙夷的,他有很强的人 格独立意识。胡德平同志说,张将军有一个“自由的灵 魂”。 将军一生,从不攀附谁,依仗谁,不搞小圈子,不是所谓 “某某的人”,张爱萍就是张爱萍。
对自我的要求
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勇挑重担,不畏艰险 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言真言实,坚持自我 顾全大局,严于律己,淡泊名利
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谢 谢!
“我谁也不跟,我只跟随真理!”
张将军说,“我谁也不跟,我只跟随真理!”“没有真理, 任何人都不能让我低头!” 林彪如日中天时,“学毛著要立竿见影”之说风行天下, 谁敢说个“不”字?张将军就敢。他讥刺说:“晴天立竿 可以见影,阴雨天怎么见影?”“林彪的这些话,摆摆龙 门阵还可以,写进文件里就不妥当了。” 耀邦同志对张将军这种跟理不跟人的态度,曾给予高度评 价。
儒将风采
张爱萍同志除了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亦是著名的将军诗人、摄 影家、书法家。
《沁园春一江山登陆战即景》 东海风光,寥廓蓝天,滔滔碧浪。 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 猎,雷击龙翔。雄师易统,戎机 难觅;陆海空直捣金汤,锐难当。 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 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 防。忆昔诺曼底,西西里岛,冲 绳大战,何须鼓簧。“固若磐 石”,陡崖峭壁,首战奏凯震八 荒。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 锋芒
历史趣谈:196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 骑兵出身的多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196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骑兵出身的多少?
导语:五大野战军都有骑兵出身将军的身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下的军队都曾有骑兵部队。
解放战争时期,是解放军骑兵部队
五大野战军都有骑兵出身将军的身影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下的军队都曾有骑兵部队。
解放战争时期,是解放军骑兵部队发展的鼎盛时期。
各野战军都在大力发展骑兵部队,五大野战军都有骑兵出身将军的身影,他们在五大野战军的分布情况如下:
第一野战军的骑兵部队有:第一野战军直辖骑兵第一师和骑兵第二师、第九军骑兵第七师、甘肃军区骑兵第二师、新疆军区骑兵第八师。
以上骑兵部队共产生将军14人,其中中将3名:姚喆、张达志、杨秀山;少将11人:李赤然、何家产、张献奎、范保顺、李荆璞、李国良、王再兴、李发应、康健民、黄厚、李佐玉。
第二野战军的骑兵部队有: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
1932年2月12日,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在甘肃省正宁县三甲源正式改编为红军陕甘游击队,下辖2个步兵大队,1个骑兵大队,1个警卫大队。
6月下旬,红军陕甘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二团。
红二团下辖骑兵连、步兵连,骑兵连由陕甘游击队骑兵大队改编。
1933年9月,以红二团骑兵连和红四团临时骑兵连合编为红二十六军骑兵团。
1935年9月17日,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骑兵团改编为红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
1935年10月底,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11月3日,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骑兵团调离红十五军团建制,编为军委直属部队,番号为红军骑兵第
生活常识分享。
一部人文曲 一个大写人
宅 , 手 叩门 , 心下 却迟 疑 J :将军 举 我 “ 会欢 迎我 这不速 之 客吗 ? ”门开 了 , 一 位年 轻战 士走 了出来 ,礼貌 地 『 : 是 u“ J 新 疆来 的同志 吧?首 长请您进 去 ”
进 入客厅 , 年轻 战士 捧 l 杯 茶 , —一
的微笑 , 使我拘谨 的情 绪松 弛 厂 来 下 仰 望 着这 位 我 素 来敬 慕 的将 军 .
恸, 不但 没有 地 毯 、 捌 , 时 下盛 仃 空 连 的壁纸壁 灯 也没有 : 我惘 然 了 :难 道这 就是 国防部 长 “ 的将 军住 所吗? !”
光再 次触 及那 根让 人痛心 疾首 的拐杖 时 , 的头脑 “ ” 我 嗡 的响 了一 下。 时 光逆 流 ,眼前顿 时浮 现起 那黑 暗的 疯狂 岁月 , 钟毁 弃 , 黄 瓦釜 雷鸣 .
C S [ 宗] A E卷
挥剑 决浮云 , 铸剑安 天下 , 眼千夫指 , 冷 横眉不低 昂 , 系万 民意 , 心 泼墨书真情 。 集 军事家 、 人 、 诗 书法 家 、 摄影 艺术 家于 一身的 开国上 将张 爱萍 , 在文武 双 全的道 路上 , 写了一个 “ 字 。 大 人”
情 。 笔体 流畅舒展 , ” 灵姿 秀 出, 酷似将 军 手笔 一
正 要 r 细 看 清 落款 , “ ” ~ f 门 吱 地 声 开 r,张爱 萍将 军和夫 人李 叉兰走 了进来 。 军手 里挂着 一根拐 杖 , 我 将 的 目光 落在 那 根 “ 说话 ” 手杖 时 , 会 的 我 的心一下 子紧缩 了 “ 是新疆 的同志 吗? 他 向我走来 ” 我 赶忙 走过 去 ,双 手紧握 住他 的 手作 自我介绍 。 军慈样 的 日光 . 和 将 温
尚人 品的展示 !
张爱萍同志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
领导和组织下,正是采取 了这样 一整 套优化组合方 法 ,从而将制度 的优势和精神 的优势转 化成了强大
的发展动力 ,这对于我们今天科技创新 与发展 仍有 积极的指导意义 。
幕 :荣获功勋奖章 的科技专家不约而 同来到 张爱
萍同志 的轮椅 前 , “ 用 领导 有方 , 当居尊 ” 功 来表达 对 当年的老 首长 由衷 的敬意 。但是 ,张爱萍 同志却
9
豳 专
稿 ZU A H巍 G O
人家 的武器满足于一 时之 需,是 短视 的,也是危 险
的。 他说, 以自力更生为主, “ 力争吸取 国外的先进技 术, 勇于 闯出 自己的路子 , 才是实现我 国武器装备现 代化 的唯一正确 的道路 ” 。在研制 “ 两弹一星 ” 的过 程 中, 他和其他老一辈领导 同志创造性地提出 了“ 集 中力量 、 统一组织 、 相互协作、 联合攻关 ” 的重大战略 思想 ,建立 了武器装备研 制试验 工作中 的总设计师
ZUN A HA O专 稿 翻 G
编者按 : 认识 、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 心价值体 系, 关键在于践行 。 在错 综 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真正 坚守正确 的人生 准则和价值观是非 常不 易的。但是 ,
每一代人都 会有人在毕生 坚守和不懈追 求。如何做人 , 事, 做 老一 辈革命 家张
左腿残疾 。但他始终笔墨为长矛 、 诗词作武 器, 顽强 抗争— — “ 奸佞当道, 岂能屈膝 。 纵千斤压项 , 奈何生 就 的硬骨 , 哪怕上 阎王簿 ” ……在报 纸 的边 角上, 他 用~行行诗句 , 出绝不屈服的信念 。 道
的确 , 身为革命家 、 军事家 , 他从未光 阴虚掷 ; 作
为军事将领, 以骁勇善战而闻名 。 “ 他 问君此生 曾虚
张爱萍:一身正气堪称楷模
张爱萍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领导者和奠基人。
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和平时期,他历经磨难,胆识超群。
他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特别是为国防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一生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其高风亮节堪称楷模。
在我国国防科技战线的领导者中,张爱萍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
张爱萍晚年曾自评:“我这一生是两个30年。
从1925年参加革命到1956年,主要是从事作战和军事工作;1956年,从主持制定第一份国防科技发展规划起,到1987年退休,基本都是在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这个领域里。
”三言两语述尽一生,却饱含着多少腥风血雨、戎马倥偬。
仅新中国成立后30年而言,张爱萍就曾几起几落。
“文化大革命”中被关押5年,复出后因抵制“文化大革命”错误再次被打倒;粉碎“四人帮”后,再次复出,终于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两弹一星”事业的领军人物。
临危受命,两次出山迫于国家安全对战略核武器的急需,张爱萍每次出山,都带有临危受命的性质。
第一次出山是20世纪60年代初。
1962年11月3日,毛泽东批示同意成立研制原子弹的“中央专门委员会”,张爱萍的名字赫然在列。
1964年10月16日15时,作为前线总指挥,张爱萍目睹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核盾牌!然而一切戛然而止,1966年10月27日,当张爱萍向军委汇报后,准备返回发射场时,在座的军委领导却冷冷地说:“还是老老实实地交代你的问题吧!”随之而来的是5年监禁与折磨。
张爱萍第二次出山时,历史的表盘已指向1975年。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当时国防科技工业已经混乱不堪。
提及这次复出,很多文章都注重谈及张爱萍如何抵制“文化大革命”错误,大力整顿七机部。
然而事实上,在这场个人与时代浪潮的较量中,胜负早已注定。
仅仅7个月后,张爱萍被再次打倒,即便如此,他仍在最后一刻,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发射成功。
1977年3月,叶剑英重新主持军委工作才三天,即决定让张爱萍再回国防科委主持工张爱萍张爱萍::一身正气堪称楷模□王建柱作。
健在的10位开国上将
年 司
令 员 第一 政杏 等职
_ 。
l `) 5 5
年
被授 子 乞 1寻 军街
吕 工
操
:
州
年 ,。 岁
。
辽 宁省海
,
城县 年
5
、 不
192 2 住 人
春 力 东雌 匕 军
。
1 , 37
/
系的 仪据 荃本 法
,
,
香港 特别 行 政 区
,
月尽
3
宁 国 终产 兑
宁
:
任
毖
介
交府 左 饭
右
教育 制 度的 签础 上
, , 。
防部 副部 长 军 事 学 院 院长 第 一 政 委 等职
。
19 55 40
1 955
;
年被 授 予上 将 军衔 年
, 。
年 过 去 了 开 国 将 帅大 部 分
而去
宋 任穷 现 年 8 6
阳县 人
。
湖 南省 浏
已离
我们
如 今 仅 存 开 国上 将
,
1 926
。
年 入 团 同年 转 入 中 军政 委 二 冀鲁
介
军第
、
纵 黔 司 令 员兼 冀
。
军区
,
目行
。
制 定 有关 发 展禾 改进 教 育 的政
“ ” ,
员 铁 道 兵政 委 等 职 予上 将 军 街
。
j 于几 汤 气
狱 找
策 这 既 体 现 了 甲 英 联 合 声 明 荃不
不 变 的精 神
也 吸 取 了 香港 教育 界
杨成武 现 年 8 1
:
启
。
开国上将:将官阵容中的骨干力量
开国上将:将官阵容中的骨干力量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18期57位开国上将是19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阵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年代,正值三四十岁、血气方刚的开国上将们,在黑土平原、黄沙荒漠、天涯海角、云贵边陲,为创建新中国东西驰骋、南北征战。
和平时期,他们久经战阵,治军有方,或镇守一隅,任大区主将;或落脚京城,为中枢要角。
他们既是决策人,也是执行者。
他们身体力行,是实现战略决策层意志的带兵主体。
学者欧阳青有论,大将是开国将官中的领军人物,中将、少将分别是将官中的中坚力量、基础力量,上将则是将官中的骨干力量。
上将——各大总部领导岗位上的主体1950年代,人民解放军各大总部中(从三总部到八总部),担任军委各总部正职的,以元帅、大将为主,如前后两任总参谋长徐向前元帅、粟裕大将,前后两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军委秘书长兼总后勤部部长黄克诚大将,总军械部部长王树声大将等(彭德怀元帅执掌国防部,刘伯承、叶剑英元帅也都在训总、武装力量监察部挂帅),而担任总部副职的则以上将居多,特别是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训练总监部更为突出。
那个时期,中将们更多的是在总部二级部中担任部长或在大军区中出任军政副职。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7年间,除了粟裕、黄克诚、陈赓3位大将担任过副总参谋长外,还有12位上将担任过副总参谋长,他们是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杨勇、李天佑、王新亭(他们中有副总参谋长兼大军区司令员或兵种司令者)。
这个时期,副总参谋长的岗位几乎被上将们一统天下,可谓是三星闪烁,中将以下者“无缘插足”。
即便是总参二级部中,当时还有4位上将军衔的部长(三部李涛、动员部王平、队列部傅秋涛、军交部吕正操)。
可以说,“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几年间,有近三分之一的上将在总参谋部任职或兼职。
就以1954年11月粟裕被任命为总参谋长时为例,副总参谋长除陈赓大将外,还有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9位上将副总长,阵容之盛、级别之高可见一斑。
张爱萍:马上诗人渐行渐远
张爱萍:马上诗人渐行渐远张爱萍与诗人臧克家张爱萍书作在北京什刹海的一所青砖平房小院,院前有一条百米斜街,车马喧嚣不绝于耳,院落周围居住的都是些平常百姓。
张爱萍将军就居住在这个普通的院落里。
2003年7月5日,张爱萍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从热血澎湃的进步青年到文韬武略的军中名将,他已稳步地走完了自己第93轮的人生轨道。
那个院落再也不能见到将军的身影了。
回望来时路,其丰富的人生闪现着传奇色彩——16岁加入共青团,18岁正式加入共产党,19岁成为工农红军基层指挥员,23岁担任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24岁参加长征,45岁被授予上将军衔。
从排长到将军,从司令员、政委到国务院副总理,再到共和国国防部长;从善于战前指挥,到勇任前三次核试验总指挥,再到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地球同步卫星研制试验的组织者,世纪老人的人生履历就是中国革命历程的缩影。
退休“还俗”一身轻1980年,张爱萍将军向中央提出退休。
但是,年年打报告,年年无消息。
1987年,中央批准将军退休。
将军大喜,当日与家人欢庆至深夜。
将军称在位为“出家”,退休为“还俗”。
他解释说,当“和尚”就是撞钟,而且还总想撞得响一点儿。
如今,“还俗”,一身轻松。
退休后,他公开声明:“我是老百姓了。
百姓,百姓,百事不管。
”任何官方会议和活动,他都坚拒不出。
张爱萍将军平素最喜欢摄影、书法、诗词等。
战争年代,他不但自己拍摄照片,而且极为重视新四军的战地摄影工作,对当时的新闻摄影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做出了突出贡献。
退休后的张爱萍谢绝了官场应酬,过着一种闲适的生活。
不过要是什么地方举办摄影展览,特别是当有人邀请他去看看时,他是非去不可的。
老伴李又兰怕他身体吃不消,但总也劝不住。
1992年,将军著作《神剑之歌》出版,该书收录将军60年来所创作之词160余首、摄影和书法作品100余幅。
1993年,一生冲锋在前的将军担任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并在给民政部的社团登记报告上慎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爱萍同志受毛泽东同志委派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 书记,组织沪杭宁地区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春,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 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做统战工作。同年4月下旬,赴浙江金华进行统战工作,秘 密发展党员,组织抗日队伍。8月中旬赴河南确山,发展武装力量,组建新四军 挺进纵队。1939年1月,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同年6月,赴津浦路东开 辟敌后根据地,任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处长,广泛团结、扩大抗日力量, 仅用3个月就建立了包括5县16区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同年12月,任新四 军第6支队第4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开辟苏皖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后任八路军 苏皖纵队政委。1940年8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 淮海、盐阜地区,接应江南新四军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 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第9旅旅长,第3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 1942年12月,任第3师副师长兼第8旅旅长、政委,兼盐阜军分区司令员、 政委及盐阜地委书记,统一指挥盐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他运用灵活多样的 作战样式,领导军民粉碎了2万余日、伪军的大“扫荡”。1944年9月,任 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率部转战在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的广大 战场,连续作战,收复失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初期,张爱萍同志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 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1948年 底,他伤愈回国,任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渡江战役伊始,受命组建中国 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他坚持以人民军队为基础,招 贤纳士,广罗人才,团结教育原国民党海军人员,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创办了我 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及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 从接管国民党海军机构、舰船 开始,不到两年时间,就建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 力的海军部队。
1951年初,张爱萍同志任解放军第7兵团暨浙江军区司令员。后任华东 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华 东局委员。他组织指挥沿海岛屿的剿匪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军残部及潜伏特务, 深入海防前线勘察地形,部署修筑工事,有力地加强了浙东地区海防建设。19 54年8月,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负责组织指挥大陈列岛战役。 同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他于1955年1月组织指挥了我军 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一举攻占一江山岛,大陈列岛不战而 克,解放了浙东沿海全部敌占岛屿,给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图谋以沉重打击。他到 总参谋部任职后,任总参党委副书记、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负责军事行政、 装备、军务等工作。他反对一切照搬外军的做法,主张从我军实际出发进行编制 体制建设,注重建章立制工作,主持制订了《关于改变组织体制的决议(草 案)》、《总参谋部工作制度及工作方法十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解放军 的发展方向及组织编制》、《全军组织、装备八年规划》、《对改变我军陆军师 编制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我军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张爱萍同志惨遭迫害,被批斗、囚禁达6年之久,左腿致残。 但他刚直不阿,正气凛然,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 5年3月,他复出后任国防科委主任,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工作,提出 “要尽快拿出武器装备上的‘杀手锏’来”,领导制订并组织实施了洲际导弹、 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计划,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 卫星“尖兵一号”的发射。 1977年3月后,张爱萍同志再次复出,历任中央 军委委员、国防科委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 党组副书记并兼任中央专委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他团结 带领广大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大力拨乱反正,全面整顿,很快恢复了正常工作秩 序。他集中精力抓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创造性地建立了 武器装备研制试验工作中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两条指挥线”制度。198 0年5月,他成功地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同年9月,任国务 院副总理。主持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军委科装委合并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 员会。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同年11月,任国务委员兼国防 部长。他强调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防建设,走民富国强的路子。 他建议并组织领导了我军机械化集团军试点工作;加强了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并亲临现场组织指挥潜地导弹和地球同步卫星发射。他十分重视我军信息化建设, 对“银河”巨型计算机、军用汉字系列微机等信息装备的研制给予极大支持。
张爱萍同志是著名的将军诗人、摄影家、书法家。他以诗、书、摄影为武器, 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热情讴歌真善美,无情鞭挞假恶丑。他的大量诗词、书法、 摄影作品,艺术地记录了党史、军史重要事件及重大活动,对弘扬革命传统、振 奋军心士气、陶冶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 张爱萍同志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中 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二、 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 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评价: (1) 、张爱萍同志对党 忠诚,矢志不渝,具有坚定 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张爱萍同志能征善战, 军政兼优,是我军优秀的高 级军事指挥员。 (3)、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领 导开辟了皖东北、苏皖边区、 苏北抗日根据地。 (4)、张爱萍同志尊重科学, 勇挑重担,为国防科技和武 器装备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5)、张爱萍同志品格高尚, 公正无私,始终保持了共产 党人的政治本色。 (6)、张爱萍同志的一生,是 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学习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 私奉献的一生。 (7)、张爱萍同志具有坚定的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强的 党性。 (8)、张爱萍同志具有强烈的 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
张爱萍同志1910年1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一个农民家庭。 1925年春入达县中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任学生会副主席。1926年4月加入中 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罗江口党支部书记、临 时县委委员,积极组织学生、群众进行革命活动。1929年6月赴上海参加党的地 下工作,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委员、副书记。曾两次遭外国巡警和国民党保安 队逮捕,在狱中进行了坚贞不屈的斗争,保持了革命气节。1929年12月参加中国 工农红军。在红14军1师历任小队长、政治指导员、中队长、大队长。在攻打老 虎庄、泰州的战斗中,作战勇敢,左臂负伤。 1930年底,张爱萍同志到中央苏区工作。历任共青团闽西特委常委、宣传部 部长,共青团苏区中央局秘书长,共青团万(安)太(和)中心县委书记,共青 团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训练部部长、参谋长、总 队长,中央反帝拥苏大同盟青年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 委员。参与创建少共国际师和红军后备兵源的组织动员工作,创作了少共国际师 师歌歌词,参与编辑团中央机关报《青年实话》,主编少先队中央总队机关刊物 《少年先锋》,发表数十篇文章。先后参加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春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9月任红3军团第4师第12团政委。长征中,历任 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在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 四渡赤水、勇夺娄山关、大战老鸦山、保卫遵义城以及抢占白层渡口、金沙江堵
敌、青石嘴痛歼敌骑兵等战役、战斗中,他率部英勇战斗,冲锋在前,多次担负 军团前卫和后卫,为红军主力开道,掩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的安全。长征到 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他刻苦学习骑兵技术和战术,很快 成为优秀的骑兵指挥员。为配合红军大部队东渡黄河抗日,他率部转战长城内外 的榆林、靖边、定边、安边地区,纵横驰骋,屡建奇功,有效地牵制了敌军。 1936年6月,进入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上半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
他倡导“保军转民”工作,为秦山核电站等重大项目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出访了 许多国家,积极开展军事外交和对外国防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军与世界各 国军队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他积极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 建设思想,为国防建设和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国防科技和 武器装备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7年11月,张爱萍同志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退居二线后,他仍 十分关心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热心参与开拓老年事 业和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出版了诗词、书法、摄影选集。 著有《神剑之歌》、《张爱萍军事文选》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爱萍,1910年生于四川达县。中国人民解放军高 级将领。早年在家乡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6年加 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 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现代国防科技建设的领导人之一, 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建国后张爱萍曾就任 过华东军区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要职,同时还担任过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党的中央委员等职务。2003年7月5 日,张爱萍病逝于北京。
张爱萍同志长期从事国防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战线的领导工作,是我国国 防科技事业的杰出领导者。1955年12月,他参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研 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工作,拟制了《关于十二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 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关于军队内部建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自 1959年9月,先后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专委委 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委员,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组织 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 试验总指挥,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 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面临严重困难的关键时刻,他 深入全国各地的核工业单位调查研究,向中央建议集中全国力量,加速攻关,并 呈报了《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为中 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他长年奔波在大漠深处、深山僻壤,与科学家、工程技 术人员和参试部队官兵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为解决核试验中的难题,呕心 沥血,殚精竭虑,提出了许多关键的指导性意见。1964年2月,任地地导弹 专门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建立导弹作战基地及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构的工作。1 965年6月,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构问题的报告》, 得到军委批准。1966年6月6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 军第二炮兵。他亲赴全国各地勘察、选址,为第二炮兵和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 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