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1 基本要求 [TOP]
配位化合物
3 2 3 2 2 3
1.1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命名;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sp、sp 、dsp 、sp d 、d sp 等杂化轨道, 内轨型和外轨型配位化合物;配位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稳定常数的意义及简单应用。 1.2 熟悉晶体场理论;中心离子 d 轨道在八面体场中的分裂;晶体场稳定化能;光谱化学顺序;分裂能 及电子成对能;高自旋与低自旋配位化合物;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螯合物及螯合效应。 1.3 了解 d-d 跃迁和配合物的颜色;影响螯合物稳定性的因素;生物配体及配合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2 重点难点 [TOP]
2.1 重点 2.1.1 配合物的命名原则。 2.1.2 配位平衡的基本计算。 2.1.3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2 难点 晶体场理论。
3
讲授学时 建议 6 学时
[TOP]
4
内容提要
[TOP]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4.1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4.1.1 什么是配位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是以具有接受电子对的离子或原子(统称中心原子)为中心,与一组可 以给出电子对的离子或分子(统称配体) ,以一定的空间排列方式在中心原子周围所组成的质点(配离 子或配分子)为特征的化合物。 4.1.2 配合物的组成 多数配合物由配离子与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组成。中心原子提供空轨道,配体中的配位原子提供孤
1
对电子,组成配离子。常见配位原子有 N、O、C、S、F、Cl、Br、I 等。只含有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称 为单齿配体。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体称多齿配体。 4.1.2 配合物的命名 1. 配合物遵守无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阴离子在前、阳离子在后,以二元化合物命名。如“某化 某”、“某酸”、“氢氧化某”和“某酸某”。 2. 配离子及配位分子的命名:配体名称在前,配体数目用二、三、四等数字表示,复杂配体名称 写在圆括号中,以免混淆,不同配体以中圆点“·”分开,配体名称之后以“合”字联接中心原子,其 后加括号以罗马数字表示氧化值。 3. 配体命名按如下顺序确定: (1)无机配体在前,有机配体在后; (2)先列阴离子,后列中性分子; (3)同为阴离子或中性分子时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顺序列出; (4)化学式相同、配位原子不同的配体,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5)同时存在配位原子相同、所含原子的数目也相同的配体时,按与配位原子相连的原子的元素 符号英文字母顺序进行。 4.2 第二节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4.2.1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一)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1.中心原子与配体中的配位原子之间以配位键结合。 2.为了增强成键能力,中心原子所提供的空轨道首先进行杂化,形成数目相等、能量相同、具有一 定空间伸展方向的杂化轨道。 3.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取决于中心原子所提供的杂化轨道的数目和类型。 (二)杂化轨道类型、配位数及配离子的空间构型 配位数 2 4 杂化轨道 sp sp
3
[TOP]
空间构型 直线 四面体 平面四方形 八面体 八面体
dsp 6
2
sp d d sp
2
3 2
3
2
(三)外轨配合物和内轨配合物 配合物的中心原子全部用最外层价空轨道(ns、np、nd)进行杂化成键,所形成的配合物称为外轨配 合物。如果中心原子用次外层 (n-1)d 和最外层的 ns、np 轨道进行杂化成键,所形成的配合物称为内轨 配合物。 (四) 配合物的磁矩 在实验上,配合物属内轨还是外轨,可通过配合物的磁矩(μ)的测定来判断。μ 与未成对电子 数 n 的关系为 µ ≈
n( n + 2) µB 。
在理论上,什么情况下形成外轨配合物或内轨配合物,这取决于中心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配体的性 质。 当中心原子的(n-1)d 轨道全充满(d )时,没有可利用的空(n-1)d 轨道,只能形成外轨配合物,如 [Ag(CN)2] 。 当中心原子的(n-1)d 轨道电子数不超过 3 个时,所以总是形成内轨配合物。如 [Ti(H2O)6] 。 具有 d ~d 组态的中心原子,配体是决定配合物类型的主要因素。若配位原子的电负性较大,倾向 于形成外轨配合物。如 [FeF6] 。若配位原子的电负性较小,则倾向于形成内轨配合物。如 [Co(CN)6] 。 同一中心原子的内轨配合物比外轨配合物稳定。 含有空(n-1)d 轨道的内轨配合物不稳定。如 [V(NH3)6] 虽为内轨配离子,但稳定性差。 价键理论认为,不论外轨配合物还是内轨配合物,配体与中心原子间的价键本质上均属共价键。 4.2.2 晶体场理论 (一)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 1.中心原子与配体之间靠静电作用力相结合。 2.中心原子在配体所形成的负电场作用下,5 个能量相同的简并 d 轨道能级发生了分裂,有些 d 轨 道能量升高,有些降低。 3. 中心原子的 d 电子重新排布在能级发生分裂的 d 轨道上,使系统总能量降低,配合物更稳定。 (二)在八面体配位场中中心原子 d 轨道能级分裂 中心原子 d 轨道能级分裂成两组:一组为高能量 d γ 能级二重简并的 d z 2 和 d x 2 − y 2 轨道;一组为低能 量 d ε 能级三重简并的 d xy 、 d xz 和 d yz 轨道。 (三)分裂能及其影响因素 1. 分裂能 能级分裂后中心原子 d 轨道最高能级与最低能级的能量差为分裂能,用 Δ 表示。八面
3+ 334 7 3+ 10
3
体场分裂能用 Δo 表示。dγ 能级上升 0.6Δo, d ε 能级下降 0.4Δo。 2. 影响分裂能的因素 有配体的性质、中心原子的氧化值和中心原子的半径。 (1)配体的场强愈大,分裂能愈大。正八面体配合物的光谱实验得出的配体场强由弱到强顺序:
2 I −
(2)中心原子的氧化值 中心原子的氧化值愈高,分裂能愈大。 (3)中心原子的半径 分裂能随中心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增大。 另外,配合物的几何构型不同则晶体场分裂能大小明显不同。 (四)八面体场中中心原子的 d 电子排布 轨道中已排一个电子,另一个电子进入而成对时,必须提供能量克服电子间的排斥,这种能量称为 电子成对能(P) 。中心原子为 d ~d 及 d ~d 电子组态时,无论强场还是弱场配体,只有一种排布方式。 d ~d 电子组态时,强场的 Δo>P,d 电子尽可能填充能量较低的 d ε 能级各轨道,称为低自旋;弱场的
4 7 1 3 8 10
Δo<P,d 电子尽可能分占 d ε 和 d γ 能级各轨道,称为高自旋。高自旋配合物的单电子数多于低自旋配合
物。 (五)晶体场稳定化能 d 电子进入分裂后的 d 轨道与分裂前(在球形场中)相比,系统总能量的降低称为晶体场稳定化能, 简称 CFSE。正八面体配合物的 CFSE 可按下式计算:
CFSE = xE (d ε ) + yE (d γ ) + (n2 − n1 ) P
(六)d-d 跃迁和配合物的颜色
λ=
hc
∆o
,由于很多情况下分裂能 ∆o (注意:也包括其他构型的晶体场)在可见光范围内,配合物
吸收了其中某种波长 λ 的光,发生 d-d 跃迁,这种波长的光的补色光透过配合物,使入射的白光变成了 透射的有色光,所以,大多配合物是有颜色的。 4.3 第三节 配位平衡 4.3.1 配位平衡常数 以[Cu(NH3)4] 为例,它在水溶液中存在着下列平衡: Cu (ap) + 4NH3(aq) ⇔
2+ 2+
[TOP]
[Cu(NH3)4] (aq)
2+
平衡常数 Ks 称为稳定常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