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_差序格局_研究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差序格局,“差”、“序”几何?——针对差序格局经验测量的一项探索性研究

差序格局,“差”、“序”几何?——针对差序格局经验测量的一项探索性研究

差序格局,“差”、“序”几何?——针对差序格局经验测量
的一项探索性研究
胡安宁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差序格局是理解中国社会人际交往模式的重要本土概念.过去十几年学界的理论研究极大拓展了对于该概念内涵的理解.但是,如何基于理论思辨建构操作变量,以勾连差序格局的理论洞见与社会学的经验探索却鲜有研究.差序格局中的“差”关注的是个体社会网络的“差等”结构,而“序”则强调了在此结构下个体行为或
态度的“级序性”.利用项目反应理论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对象的信
任问题题器,可以“厘差定序”,建构个人层面上差序程度的测量.通过考察当代中国社会个体差序程度的社会学—人口学特征,以及差序程度如何影响个体的养老主体
选择模式两个经验示例可以看出,这种测量方案具有经验的适用性和解释力,能够为
经验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工具.
【总页数】11页(P64-74)
【作者】胡安宁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
【相关文献】
1.差序格局下儒家文化对普惠金融的影响--基于CGSS的经验研究 [J], 陈颐
2.杂而有序的乡土野草:差序格局视角下的城市绿化观 [J], 崔新婷
3.资源配置的差序导向:家族企业“差序格局”的特点 [J], 贾礼文
4.“差序格局”下的有序竞争 [J], 王海
5.从"差序格局"到"差序治理"
——概念跨学科移用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J], 樊凡;何得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科社会学毕业论文——差序格局理论研究综述

本科社会学毕业论文——差序格局理论研究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II)ABSTRACT (III)一、前言 (1)二、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和认识 (2)三、差序格局理论的扩展 (4)(一)姻缘关系和拟似血缘关系扩展了“差序格局”的边界 (4)(二)利益因素的突显丰富了“差序格局”的内涵 (5)(三)“差序格局”从“乡村版”走向“城市版” (6)(四)“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二元并存 (7)四、对差序格局理论现实表现的研究 (8)五、总结和思考 (9)(一)研究成果综合分析 (9)(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0)(三)差序格局理论研究新趋势的认识 (11)六、结束语 (13)谢辞 (14)参考文献 (15)摘要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

在费先生提出这一概念后,学术界围绕其理论内涵、发展趋势等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看法,丰富了对这一概念的认识。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也在不断扩大。

如,姻缘关系、拟似血缘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利益也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

通过对诸多研究资料的分析,对差序格局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目的在于阐明有关主题的发展方向,为促进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差序格局;内涵;理性化The Overview of Pattern of Differential TheoryABSTRACTProfessor Fei Xiaotong put forward the formous concept of “pattern of differential”in his early book “Earthbound China”. After Mr. Fei proposed this concept, the academic circle proposed the different views to enric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from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round the theory’s connotation,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etc.. Meanwhile, with the changes of society, the pattern of differential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scope of the Chinese local society has been expanded.This relation concerning marriage, draft blood relation permeate the pattern of differential, interest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degree which dertermines close and dis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n the pattern of differentia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ny studies, this article want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pattern of differential”and clarify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motion about this theory's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 pattern of differential;connotation;rationalization一、前言(一)研究的背景“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做出的经典概括,十分符合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

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

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

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及其“理性化”趋势,特别是在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等多个维度上的表现。

我们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揭示它们在农村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并探讨这种“理性化”趋势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我们将概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在中国农村社会中的历史演变。

接着,我们将分析血缘、姻缘和亲情等传统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以及它们如何与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新的社会格局。

我们将重点关注这种格局下的“理性化”趋势,即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更加注重实际利益,而非传统的情感和道德约束。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这种“理性化”趋势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这种趋势可能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村社会的整体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和道德观念的淡化,给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带来挑战。

我们将提出若干建议,以应对这种“理性化”趋势带来的挑战。

我们认为,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应重视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传承,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农村社会变迁的研究和关注,为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差序格局的传统理解“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源自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它深刻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

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涟漪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格局强调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亲疏远近和相对性,而非现代社会中强调的平等和普遍性。

传统上,差序格局在中国农村社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血缘和姻缘是构成差序格局的两大基石。

家族和亲戚关系是农村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疏远近、尊卑长幼都严格按照血缘关系来排列,形成了严密的家族结构。

而姻缘则是通过婚姻建立起来的另一种重要关系,它连接了不同家族,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网络。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引言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文献综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总结和评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现状,发现研究的空白和挑战,进而指导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本文将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国内文献综述研究现状国内文献综述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

国内研究者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综述方法论:研究者倾向于使用系统性综述方法,对特定的研究领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

其他常用的方法包括文献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等。

•研究对象:国内研究者主要关注国内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较少关注国际文献,这导致了一定的研究局限性。

•研究领域:国内研究者关注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

其中,生物医学、能源环境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文献综述研究较为活跃。

•研究质量:国内研究者在综述的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研究方法不够严谨、文献收集不全面、文献分析不够深入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2. 国外文献综述研究现状与国内相比,国外的文献综述研究更加成熟和广泛。

国外研究者在文献综述方面的主要特点包括:•综述方法学的创新:国外研究者积极探索新的文献综述方法,如基于Bayesian的综述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综述研究的效果和质量。

•国际化视野:国外研究者更关注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献在内的全球研究动态,从而使文献综述更全面和有价值。

•跨学科研究:国外研究者在文献综述的研究中更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以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学科交叉和创新。

•高质量研究成果:国外研究者在文献综述的质量方面相对较高,研究方法严谨、内容详尽,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评价。

3. 发展趋势和挑战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都面临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和挑战:•跨学科研究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因此文献综述的研究也需要适应这一趋势,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参考模板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参考模板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参考模板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在检索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滞后,发现国内外有关旅游专业酒店实习效果评估的论文很少,但是相关的研究很多。

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研究逐渐得到许多教育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旅游专业实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习效果、实习教学模式、实习过程管理、实习与择业意向研究等方面。

现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如下:第一,旅游实习效果的研究。

成慕敦、陈素平指出影响旅游本科生酒店实习效果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差距:学生实习前的高期望值和实际效果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学生和酒店需求的差距、酒店的近期目标和行业的发展目标的差距,提出要发挥学校、学生和实习企业的积极性,三者互相约束,互相补充,实现“共赢”[1]。

王永挺认为学生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很多酒店管理专业院校的学生毕业时不能立即适应饭店工作,必须通过培训和一段时间的锻炼方法才能胜任工作岗位;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旅游院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生实习上不愿花费太多的人力和财力;缺少实习教师,学生的实习指导名存实亡[2]。

邓振锋等对酒店实习效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满意度、实习基地选择及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等方面做了调查,并针对不很理想的实习效果提出了相应措施[3]。

第二,关于旅游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冀东怡(2008)指出酒店实习模式可以创新,通过实习与课程同时进行、实行轮岗制度、聘请酒店管理人员讲座、指导教师全程陪伴等方式进行了改革,并在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4]。

张利民、张福安(2001)提出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要重视能力培养,建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研结合,建立“双线”人才培养模式[5]。

刘洋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之一的认识实习效果入手,阐述了实践环节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培养人才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指出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6]。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摘要:费孝通教授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在他的早期著作《乡土中国》中把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归纳为“差序格局”,并与西方社会进行了系统的比较。

这一理论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文试图进一步分析传统的中国社会与西方现代社会之间在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差异,讨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与宗教基础,结合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来分析传统中国的观念在今天是否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观念与行为。

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现代的公民国家和法治社会,必须对中国的思想传统进行深刻地剖析和反思。

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很值得国人重读和思考。

说到费孝通教授在社会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人们最常提到的,就是他关于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理论。

有人曾说,如果中国社会学家当中有谁提出了什么理论可以算是中国人特有的贡献的话,首先就应当是费老的“差序格局”。

近日重读费先生的《乡土中国》,有一些新的体会和思考,愿意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差序格局”是费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生动表述,在阐述中他结合了自己所观察的大量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中的亲身感受,是从他人生的实际体验中得出的观点。

同时,费先生在提出这个社会结构模式时,以西方现代社会为参照系,把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社会在基本结构及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如果脱离了中西社会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的实质含义。

一、西方现代社会中的“团体格局”费先生认为,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被归纳为一种“团体格局”,就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在同一个团体中,每个人与这个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在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就像是“柴束”中那一根根并排平行束在一起的柴枝一样,平等而简明。

“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1 ]25 。

组别或等级可被视为内部的“亚团体”,在每个组别或等级内部,成员们之间彼此仍然是平等的。

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摘自王颖:《中国数字家庭发展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数字家庭发展与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对于西方独立的个人和完全依靠法律调解的社会关系,中国社会呈现“个人—家庭—家族—社会”环环相扣、层层包含、由近及远、越推越薄的具有明显差别的利益关系和信任关系。

“差序格局”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是一个形象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结构的重要概念。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他认为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头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是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推动波纹的石头,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以及由“血缘关系的投影”形成的地缘关系。

居于中心的自我,被“家庭”、“家族”的血缘关系包裹着,既不具有独立的个体地位,也不具有独立的性格。

在这一格局中,离“己”最近的关系是家庭,而“己”的实质是从属于家庭、家族的“社会地位”和“人伦关系”。

事实上,中国的社会组织关系确实是以“水波纹”的差序格局方式推开来的,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利益为基础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在传统社会,这种利益分配机制是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一致的。

因此,人们就把利益认作为那个形成“水波纹”的石子。

①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学者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差序格局”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差序”本身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伦理差序,而是包括了三个维度的差序,即伦理、情感和利益。

同时,地缘关系组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学者提出了家族文化泛化的论点,认为“单位组织”取代家族已经成为改革前个人极其依赖的社会基本组织,单位群体的出现,取代了单一的家族群体作为离个体最近的关系环。

②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调控的中心开始渐渐从单位组织转移出来,慢慢向社会集聚。

差序格局的研究报告

差序格局的研究报告

差序格局的研究报告差序格局是指某一区域内存在着明显的地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格局。

差序格局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份关于差序格局的研究报告。

一、差序格局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差序格局是指地理范围内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格局,体现了地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

2. 特点:(1) 差异性:存在着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2) 层次性:差序格局不仅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还体现在区域内部的不同层次上。

(3) 动态性:差序格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二、差序格局的形成原因1. 土地利用差异:不同地理条件下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差序格局的形成。

2. 资源分布差异:不同地域内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直接影响差序格局的形成。

3. 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形成了差序格局。

4. 政府政策导向:政府对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政策导向,促使差序格局的形成。

三、差序格局的影响和意义1. 经济影响:差序格局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2. 社会影响:差序格局会造成不同地区间的社会福利差异,加大贫富差距,进一步影响社会稳定。

3. 环境影响:差序格局会导致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集中在某些地区,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4. 规划意义:深入研究差序格局可以为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和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四、差序格局的调控措施1.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通过推动中心城市的发展,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支持,实现不同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2. 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和特点,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3. 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利用和配置自然资源,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些地区,改善差序格局。

从差序格局到扩展的差序格局——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结构变迁解释的理论述评

从差序格局到扩展的差序格局——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结构变迁解释的理论述评

从差序格局到扩展的差序格局——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结构变迁解释的理论述评吴冰洁【摘要】作为传统社会关系结构的差序格局,发展到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伦理为基础的差序格局纳入情感、理性因素,差序格局的范围在扩大,差序格局呈现横向和纵向的立体结构,"城市版"的差序格局以及具有时-空意识的"差序场".自利益进入差序格局后,人际关系的等级原则在逐渐弱化,理性化的人际关系正在淡化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出现了"工具性差序格局"、"紧缩圈层"、"内核-外围"、"逆差序格局"等理性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现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虽注入了现代的因素,但依然以传统伦理为根基,并非完全理性选择的结果.【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1)002【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结构;扩展的差序格局【作者】吴冰洁【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3一、差序格局的内涵在有关中国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中,最具概括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费孝通在其《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这一观点,他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着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建构的,中国人在处理己与群的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3]26-30。

在费孝通看来,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

而“伦”是什么呢?他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差序格局: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软肋”

差序格局: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软肋”

差序格局: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软肋”作者:辛允星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年第03期摘要: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转型开始进入深水区,文化转型被提上议事日程。

然而,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并没有朝着现代化方向顺利转型,而是以新的形态延续了其强大生命力,“差序格局”正是这些文化元素中的典型代表。

大量研究证实,差序格局不仅妨碍了中国现代公民社会和人际信任的构建,导致行政运行失范和法治建设受阻,而且还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发育和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等都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软肋。

关键词:差序格局;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文化自觉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8)03-0086-09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历史进入近现代时期,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节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研究日臻成熟,转型理论由此而生。

按照主流观点的界定,“社会转型”指的是,特定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结构性转变,具体可表现为:由农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由乡村向城市社会的转化;由封闭向开放社会的转化、由宗教向世俗社会的转化等[1]。

而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所系,因此,社会转型的背后正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作为深层结构性逻辑的文化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甚至直接构成了社会转型的本质。

文化转型以社会转型为载体,实践着人类文明进程意义上的社会文化变迁[2]。

可以认为,社会转型外显于大众日常生活现象之表,而文化转型则潜藏于这些社会现象之内,它们共同构成了转型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

有学者明确指出,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族群长期延续下来的主导性文化模式在特定时代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的过程;它不会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只有在较大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理念、习惯和价值体系的总体性、根本性、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才算得上文化转型[3]。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其社会结构和人行为的形成受到了传统的影响。

而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差序格局”,这种格局不仅在社会层面上存在,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首先,需要理解“差序格局”这一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普遍接受自己在社会等级和地位上的差异,并认为这种差异是一种自然和正当的状态。

这种差序格局体现在家庭、宗族、职业、地区和政治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等级分明。

人们被分为士、农、工、商四种不同的身份,而身份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社会层面上的地位和待遇。

这种社会等级的存在导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依从上级、重视家族道德等观念被普遍认同和遵循。

这是因为中国人在社会等级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遵从和尊重更高层次的权威。

此外,中国传统社会还存在着强烈的家族观念。

家族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载体。

家族观念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与日常行为紧密相连。

家族的传统和道德观念对于个人的行为起到了指导作用,个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家族的延续和荣誉的体现。

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人往往把家族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追求个人的荣誉、尊严和家族的发展。

此外,中国传统社会强调纪律和秩序。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普遍接受和尊重权威和规则,强调个体对整体的服从和奉献。

这种强调秩序和纪律的观念同样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往往注重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遵守规则和法律。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貌和遵守常规,关注集体利益而非个人享乐。

总之,“差序格局”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重要特征。

这种格局不仅反映了社会层面的等级差异,更体现了中国人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独特性。

国内_差序格局_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_差序格局_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8卷第1期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收稿日期:2005Ο09Ο01作者简介:杜瑛(1983—),女,青海乐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评价方面的研究。

国内“差序格局”研究的文献综述杜 瑛(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 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并且至今仍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在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之后,许多学者们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它的内涵和外延也进行了再认识,研究了新形势下“差序格局”的变化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关键词:差序格局;乡土社会;团体格局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Ο4970(2006)01Ο0015Ο03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基本特征,指出了中国社会所蕴藏着的丰富的理论资源。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最精髓的部分,也是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渗透着儒家思想文化最深厚的部分。

“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1]“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得就发生联系。

”[1]回顾费孝通先生对“差序格局”的描述,我们发现乡土社会中人们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决定人们关系的远近的,而这种血缘关系是在父系家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同时血缘和商业活动是不相容的。

近年来,学者们对“差序格局”陆续进行了一些探讨,笔者试图在这里作一综述。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进行深一步的理解和再认识。

第二,新形势下“差序格局”内涵的变化、扩展和延伸。

第三,“差序格局”在现实中,主要是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乡镇企业发展中的表现。

一、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与认识卢包娣从几个方面对“差序格局”进行了分析与理解。

差序格局的理论综述

差序格局的理论综述

种社会关系的基础。这种社会关系的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 点 : 第 一 , “ 自 我 主 义 ”。 在 这 种 关 系 格 局 之 中 , 一 切 价 值 是以“己”作为中心的。第二, 公私、群己的相对性。站在 任何一圈里, 向内看是公, 是群; 向外看是私, 是己。两者 之间没有清楚的界限。第三, 特殊主义伦理。中国的道德和 法律都得看所施加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伸缩, 一切普 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第四, 礼治社会。所用于维持秩序 时所使用的力量, 不是法律而是人际关系的历史传统。第 五, 长老统治。这是一种包含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民主的 同意权力以及教化权力等复杂内容的权力结构。
参考文献: [ 1] 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 [ J] .
1996, ( 5) . [ 2] 费孝通.乡土中国 [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3] 陈阿江.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1999, ( 2) . [ 4] 陈俊杰, 陈 震.“ 差 序 格 局 ” 再 思 考.社 会 科 学 战 线 [ J] .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内涵; 理性化;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C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6547 ( 2006) 07- 0113- 02
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 费先生是在类似散文的文章中提出这一概念的, 基本上 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 对其进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种叙 事式的描述之中。费先生认为: “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 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 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以‘己’为中心, 象 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 的波纹 一 般 , 一 圈 圈 推 出 去 , 愈 推 愈 远 , 愈 推 愈 薄 。” 与 西 方的 “ 团 体 格 局 ” 相 比 , 费 先 生 称 之 为 “ 差 序 格 局 ”, 并 认 为这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 社 会 结 构 的 基 本 特 性 了 ”。 费先生在提出这一概念时指出, “差序格局”的环境和 背景是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生 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 而且人 们获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总之, 它是一个社会变迁很 少 而 且 变 迁 速 度 很 慢 的 社 会 。” 这 种 乡 土 社 会 有 着 其 独 特 性 , 如它是封闭的、人口不流动的、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有一定 排外性的, 血缘和地缘合一, 社会呈现为原始状态。同时它 又是政府的行政权力控制相对较薄弱的地区, 从而给家族的 长老统治留下相当大的活动空间。在家庭制度方面它也与西 方现代 社 会 有 差 别 , “ 中 国 的 家 是 一 个 事 业 组 织 ”, 是 “ 绵 续性的事业社群, 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 在婆媳之间…… 夫 妇 成 了 配 轴 。” 回顾费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 结论: 费先生认为“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 特征, 亲缘关系、地缘关系都呈现这一格局特征; “差序格 局”的社会背景是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 这种社会有着不同 于西方社会的本质特征。 二、从社会关系角度看“差序格局” 费先生在 《乡土中国》 中提出了东西方社会关系的理想 类型, 他将西方的社会关系比喻为一捆柴, 称之为“团体格 局”;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的 社 会 关 系 则 是 石 子 投 入 水 中 形 成 的 涟 漪, 费 先 生 称 之 为 “ 差 序 格 局 ”。 血 缘 关 系 和 地 缘 关 系 是 这

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柴玲/包智明2012-7-24 15:44:24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昆明)2010年2期第44~49页【作者简介】柴玲(1980-),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瑞士弗里堡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包智明(1963-),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内容提要】作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概念,“差序格局”概括了这种社会结构的三个特征,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

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

在父系血缘关系之外,姻亲、拟血缘关系、地缘和业缘关系得到开发。

感情、利益与伦理一起,构成了现实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三个维度。

“差序格局”先于个人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个人的行为,而行动中的个人又造就了新的“差序格局”。

As a key word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summarizes three characters of this kind of society: acquaintance society based on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patrilineal relationship as the cor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rite order whose members are differentiated by the sequence of ethics. In the transformed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this mode is inherited but its contents and orientation have changed. Besides the patrilineal relationship, in-laws, quasi-blood relatives, geographical and occupational relations play a more active role than before. Ethics, emotion and interest constitut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of China's rural society.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precedes individuals and determines to a certain degree the individual behaviors in which some new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will emerge.【关键词】差序格局/熟人社会/人际关系/礼治秩序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acquaintance society/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rite order[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2010)02-0044-06从江村到云南三村,通过对多个中国村庄的比较与综合研究,费孝通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的某种特有的体系。

“差序格局”的现代演变-文档资料

“差序格局”的现代演变-文档资料

“差序格局”的现代演变-文档资料“差序格局”的现代演变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做了概念性的总结,首次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他认为传统的中国农村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差序格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社会的变革对于在相对闭塞环境中生活的农民而言,是一场撞击其原有生活方式的革命。

今天的农村仍然是“差序格局”么?它有什么新的变化么?一、“差序格局”的理解费先生认为所谓“差序格局”就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1]“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得就发生联系”。

[1](一)“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基础“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基础就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特别是血缘关系,这种“缘”就是社会关系的基石。

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严格来说,血缘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父死子继,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贵人之子依旧贵,富人之子依旧富。

[1]乡土社会在空间上也是不流动的,乡土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那里的人民生与斯,长于斯,死于斯。

[2]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即使因特殊的原因,人口进行了流动,但祖籍这一地缘关系也是割舍不断的。

在这样一个由血缘和地缘关系维持稳定的社会结构之上,就形成了所谓的“差序格局”。

(二)“差序格局”的特点在“差序格局”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熟人社会中,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自我主义。

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关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调查报告

“差序格局”在信息社会的存续——关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调查报告在读完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后,久久不能回过神来,不仅是为费老的思维逻辑所折服,亦感怀于他通俗易懂的文字魅力……在一百多页的书册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让我迷惑的同时,又怀揣着好奇之心去深究,去探索,去畅想。

一.文献综述在查阅过不少文献资料后,我私以为以下几位作者关于“差序格局”的理解最切合本人的想法,内容如下:①“西方现代社会建立在个体平等基础上(从宗教角度来说即众生在神面前平等),因此可以建立左图所示的绝对坐标平面,个体在平面上的移动和定位决定了他所属的团体。

而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个体平等的文化基础,无法建立绝对的坐标平面,每个人只能从自己的视角望去,看到围绕自己的一圈圈社会关系涟漪,坐标平面因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而发生变化,千万个人就有千万个平面,自己则始终在中心。

更抽象的说,西方社会是唯物的,乡土社会是唯心的,西方社会是焦点透视,乡土社会是散点透视。

”(作者:Colin Xu 来源:知乎)(上图是作者的示意图)②从生物学上看,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更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因为所谓爱,这种自然情感的意味,就一定是对人要有所区别,也就是discriminating,这完全可译为歧视,但不必像中文“歧视”这个词带有恶意。

我们也可以将“一视同仁”定义为一种爱,一种更博大的爱,但那只是文字游戏。

因为,老子早就尖锐地指出,就因为其一视同仁,因此天地对于万物,以及圣人对于百姓,就都是不仁的,就无所谓仁或不仁。

“对常人来说,爱如果不是爱一些人胜过爱其他人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人们的生物本能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爱有差等”也有突出的地缘根据。

在中国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

《圣经》也要求“爱你的邻人”,尽管邻人被定义为遇到的任何需要帮助的人。

这种解释看来似乎很有超越性,也确实为其普遍化解说创造了可能,但在古代社会,任何可能相遇的人都一定是地缘的。

(完整版)文献综述模板(超强整合)

(完整版)文献综述模板(超强整合)
[2]……(宋体五号)
[3]……(宋体五号)
……(宋体五号)注意:红色字体为格式要求
(附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
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总结与展望
高度概括主题内容
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
四、致谢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黑体小四)
[1]作者,作者.文献名称[J].期刊名称,年份,卷号,起止页码.(宋体五号)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参考文献
作者撰写综述的依据,表示对被引证学者的劳动尊重,提供寻找有关原始文献的线索

文献综述标准范文

文献综述标准范文

文献综述标准范文文献综述是指对某一领域内已发表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评述,从而系统地总结和评价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就文献综述的标准范文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献综述的写作要领。

首先,文献综述的标准范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言、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结论和参考文献。

在引言部分,作者需要交代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研究现状部分,作者需要对该领域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和方法。

在研究方法部分,作者需要详细描述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以及研究所用的数据和资料来源。

在研究结果部分,作者需要客观地呈现自己的研究结果,包括数据和实验结果。

在结论部分,作者需要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最后,作者需要列出参考文献,以便读者查证和进一步阅读。

其次,文献综述的标准范文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客观、全面、准确、系统。

客观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呈现已有的研究成果。

全面是指作者需要尽可能地搜集和整理该领域内已有的文献,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

准确是指作者在引用他人的观点和成果时要准确无误,不得歪曲和篡改他人的观点。

系统是指作者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最后,文献综述的标准范文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语言简洁明了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用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生僻词和长句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观点。

逻辑清晰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上下贯通,语气一致,通顺流畅。

条理分明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组织,合理安排各个部分的内容,使之井然有序,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综上所述,文献综述的标准范文应该具备以上所述的特点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范文研究现状(优选13篇)

文献综述范文研究现状(优选13篇)

文献综述范文研究现状(优选13篇)本科毕业论文如何撰写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文献综述就是对特定的其中一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而写成的一篇文章,它介于文献资料汇编和文献评述论文之间。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文献”性与一般的论文不同,文献综述以文献为文本和素材,而不是以现实中的数据和亲自调查得来的资料为素材。

它所归纳和分析的是文本中的观点和理论这样的事实,而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事实。

所以这要求围绕一定的选题范围(这一范围的选择决不是不重要的。

有些同学把文献综述的题目就定为“文献综述”,这就如同把论文的题目定为“论文”一样荒谬!),大量地搜集文献,包括各种类型,各种载体,以及各种历史时期的,经典以及非经典的文献。

(二)“综”合性文献综述要求具有全面、综合的特点,而不是要求“片面而深刻”。

它重视的是归纳的方法,而不是演绎的方法。

它主要关注的不是其中一具体的法学观点,而是这一观点在学术谱系上的位置,即在学术研究历史过程中的逻辑地位。

当然,综述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高度浓缩式的阐述,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所有搜集到的文献中的观点,哪怕没有多大价值的观点。

文献首先贵“精”而不贵“多”,这主要就表现在对于文献中的观点的取舍上。

(三)阐“述”性文献综述重视对文献的叙述或描述,概括,但并不要求对文献的理论观点给以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论述。

文献综述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不要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者的文献,根本不予搜集和归纳,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角度,而不是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去搜集和概括文献资料,尽管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不是因为具有自己的创新的观点,而是具有自己的创新的系统化的,有条理的叙述方式。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和步骤首先,开篇引言,明确所欲探讨的文献的范围或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多领域,不可能一一详细阐述,只能选取其中一方面来进行探讨。

本科毕业论文模板中的文献综述与前人研究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模板中的文献综述与前人研究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模板中的文献综述与前人研究综述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文献综述与前人研究综述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前人研究的综合分析,可以为论文的研究内容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有效指导研究思路和方法,从而提升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水平。

一、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和分析的过程。

在本科毕业论文中,文献综述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分类。

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应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详细的介绍。

可以首先从国外研究入手,介绍国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重要成果和研究方法。

然后,对国内的研究动态和成果进行介绍,包括学科发展、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等方面。

在介绍时,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现状,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等进行分析和归纳。

同时,对于每个相关研究,要简要介绍其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研究分类在研究分类部分,可以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问题进行分类和总结。

可以根据某一具体方向或者研究问题进行分类讨论,列出每个分类下的相关文献,并给出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于每个分类,也可以给出该方向或问题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展示学术界对该方向的关注和研究成果。

二、前人研究综述前人研究综述是对本科毕业论文中研究对象或问题的前人研究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前人研究综述,可以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历史背景、研究重点和研究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指导。

前人研究综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历史发展和主要研究方向。

历史发展在历史发展部分,可以回顾该研究领域的历史演进和重要里程碑。

可以根据时间顺序进行介绍,从早期的研究起源、重要研究成果到当前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同时,还可以对历史上的重要研究进行评价和总结,指出其对该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主要研究方向在主要研究方向部分,可以根据研究问题或者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第1期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收稿日期:2005Ο09Ο01作者简介:杜瑛(1983—),女,青海乐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评价方面的研究。

国内“差序格局”研究的文献综述杜 瑛(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 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并且至今仍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在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之后,许多学者们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它的内涵和外延也进行了再认识,研究了新形势下“差序格局”的变化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关键词:差序格局;乡土社会;团体格局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Ο4970(2006)01Ο0015Ο03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基本特征,指出了中国社会所蕴藏着的丰富的理论资源。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最精髓的部分,也是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渗透着儒家思想文化最深厚的部分。

“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1]“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得就发生联系。

”[1]回顾费孝通先生对“差序格局”的描述,我们发现乡土社会中人们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决定人们关系的远近的,而这种血缘关系是在父系家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同时血缘和商业活动是不相容的。

近年来,学者们对“差序格局”陆续进行了一些探讨,笔者试图在这里作一综述。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进行深一步的理解和再认识。

第二,新形势下“差序格局”内涵的变化、扩展和延伸。

第三,“差序格局”在现实中,主要是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乡镇企业发展中的表现。

一、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与认识卢包娣从几个方面对“差序格局”进行了分析与理解。

首先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进行了总结:①规范的特殊性。

在血缘和亲缘关系的网络中人们无论是在私人领域还是在公共领域为人处世所遵循的原则都是有远近亲疏之别的,这是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无从发生的原因。

②公私界限不清。

在以己为中心的波纹状的社会关系中,社会组织也就没有清楚的界限,这也就是小团体主义和地方主义出现具有合理性的原因。

③伦理型交往。

即在社会交往中重人情、重关系、重圈子。

乡土社会喜欢以人情伦理来判断交往行为的是非和处事的正当性。

同时作者强调了血缘在“差序格局”中的作用,它以生育为轴心,维持着社会结构的稳定。

而打破血缘关系的重要的力量是商业活动,奉行着“理性”原则的商业打破了不容许竞争和避免冲突的乡土社会。

陈俊杰和陈震也对“关系”的“差序”做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指出儒家伦理中的差序是社会建构的基本原则,而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是研究者从实际观察中得来的社会事实,所以仅仅只是伦理本身就决定关系的差序的解释存在着各方面的缺憾。

首先,民间生活中的小传统的丰富性不见得都仅仅来自于儒家大传统的影响。

其次,在生活中,人们彼此间有“关系”,除开伦理上的关联,考虑到情感和利益上的缘由,也可以导致亲疏不等的“关系”。

陈俊杰和陈震根据实地调查的体验对构成差序性“关系”的要素作了进一步的解析。

指出情感和利益是构成“关系”的另两个纬度。

首先,举例证明了情感内化于“关系”之中,它与伦理的含义迥异。

伦理的基础,是道德,表现在相互关系上,强调的是“应该”如何,是彼此能在权利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关系;情感的基础,则是“情愿”或“愿意”。

同时“关系”的另外一个纬度是利益,相对于伦理和情感,这里的利益是指各种现实、世俗、功利上的“好处”,包括权力、・51・地位、金钱、物质等种种有形无形、被生活中的人们称作是“实惠”的东西[2]。

作者同样举例指出这种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关系网络是地方精英进行寻租的重要渠道。

“关系”是伦理、情感、利益三种成分的组合,而且在理论上,都可以在这三维空间坐标上找到投影与定位点。

卜长莉总结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有如下的特点:①“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②体现了儒家的伦理模式。

③体现了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

包括家庭中的权力、财产、家庭成员的身份地位、婚姻关系都是按照“差序格局”来安排的。

[3]二、“差序格局”内涵的扩展卢包娣对“差序格局”的内涵进行了扩展。

传统社会的商业化气息日渐增浓,而商业活动要求的“理性”原则和血缘社会中的人情原则是相抵触的[4]。

在这种情况下血缘和拟血缘的关系渗入“差序格局”中使得“差序格局”的范围有所扩大。

首先使得这个范围扩大的是姻缘关系,考虑到当前的农村社会中农业活动的有效性和互助性,女性亲属家庭的广泛合作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只重视男系的家族关系。

另外一种关系就是拟血缘关系。

许多正式的组织和单位之间的互动方式再现了传统社会的亲缘关系。

比如称谓上沿用亲属的符号体系,如“兄弟单位”。

在一些正式的经济组织中,如乡镇企业中在安排和劳动分工中按照亲属关系的差别进行分配。

在处理矛盾纠纷的方式上,人们尽量避免诉诸法律手段而宁愿通过商议、调节等手段。

再有随着理性原则渗透到乡村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乡镇企业中出现了“利益+情感”的“拟亲缘化关系”。

谢建社、牛喜霞也指出在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大变迁的背景下,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姻缘关系、拟血缘关系与业缘关系已经渗入到“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与此同时,“利益”已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纬度。

“差序格局”既保持着传统性意义,又富有现代性的内涵。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不可避免地对血缘和姻缘产生了依赖,这是“差序格局”产生的制度依赖。

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仍然是中国农民主导性的人际关系,这是“差序格局”的基础依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不断地走出农村开始向业缘拓展,使得血缘、地缘、业缘三者之间相互渗透。

通过在江西某县农户的入户访谈,发现农村劳动力首次外出主要从亲缘关系获得信息,地缘关系对首次外出的农村劳动力起重要的牵动作用。

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落后地区劳务输出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有了新的趋势:原本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差序格局”已经变得多元化和理性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姻缘与拟血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这包含着两层涵义,第一,意味着改变了过去只包括男系血缘的情况。

第二,于姻缘关系的亲疏也受到这种血缘远近和互惠原则的双重影响。

②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对中国现阶段的农民工来说,在离开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乡土社会后,会在原有初级关系网络上,再建构以工具性为取向的初级关系和次级关系网络,农民工在城市再建构的初级关系以老乡为主,在以初级关系为基础再建构次级关系[5]。

③利益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在当今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农村,乡土中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亲属之间关系的亲疏越来越取决于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相互之间合作的有效和互惠的维持。

同时无论是亲属之间的这种合作和互惠是发端于他们经营的企业内部还是在于家庭之间的联合和互惠,其最终的结果可能会使得理性全面进入农民生活,从而使得非正式关系带有更多的理性化。

[5]④团体格局已经渗入到了“差序格局”中,作者在江西某县的劳动力首次外出打工的信息来源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首次外出打工并没有依赖传统的亲缘和地缘关系,而是经包工头的介绍、朋友带领和组织招工等业缘的关系牵动而外出的。

并且他们外出之后与当地人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业缘关系。

杨善华和侯红蕊用“差序格局”理性化来概括当代中国农村社区中发生的变化和可能会出现的趋势。

作者对河北农村乡镇企业的个案研究中发现在中国农村的农业化进程中,传统的差序格局发挥的重要作用又在悄悄的发生变化。

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企业家族化现象。

其中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所有制背景:其一是指原集体企业由于家族成员的长期承包逐渐丧失其集体企业的特点,淡化与集体的责、权、利的关系,并伴随出现资产流向家族成员个人和家族的现象。

其二是指家族成员利用家族关系调动家族资源建立起新型的个体企业和联办企业。

这些企业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家族化性质。

[6]卜长莉指出,在现代社会“差序格局”的中心点已经从家庭扩展到了“单位组织”。

并且利益关系成为“差序格局”中影响人际关系亲疏的重要因素。

“差序格局”中所包括的人际关系范围扩大,姻亲关・61・系与拟亲缘渗入“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所构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具有固定和流动的双重特点。

[3]三、“差序格局”的现实表现郭于华以苏南乡村工业化过程为例集中讨论了亲缘关系在乡镇企业发展运营中的角色。

首先,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过程不同,中国的乡村工业建立在血缘—地缘的基础上,因此,可以说乡镇企业具有先天的血缘关系特征。

其次,在新的经济结构启动和发育的过程中,亲缘关系是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

第三,企业内部和村级经济的运作也遵循了亲缘关系规则,这具体表现在内外有别的用工制度、劳动分工的“差序格局”和企业管理中的亲信原则与家长权威。

这些特点使得亲缘关系规则与市场规则为交融状态,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正是在两种机制中寻找平衡,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发展道路[7]。

通过对广东省部分地区对外来农民工流动生活状况的实证研究,郭于华指出了亲缘关系在劳动力流动中发挥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关系网络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和流出决策的依据。

影响流出决策的劳动力需求方面的信息是通过人际关系具体而确定和传递的,网络信息的具体和确定使得流动的风险大大减少。

②农民工的流入和流出呈现人际关系连带性。

亲戚带亲戚、老乡带老乡的流动是关系网络性流动机制的突出表现。

③在流入地形成共同生活的地缘关系群体。

④关系网络是持续流动、改善生存状况的重要依托。

⑤流出者与老家的紧密联系是关系网络的根基,是农民工遇到风险时的退路和保障。

陈阿江从四川、安徽两省四县的农村劳动力首次外出的信息来源中同样发现,在农村劳动力就业首次外出主要是通过亲缘、地缘关系的牵动。

作者总结了如下的原因:因为农村地区依然比较封闭,对于在封闭环境中生活拥有较少社会关系的人来说,亲缘、地缘关系最有可能被开发利用。

其次首次外出的农民通常为了求稳,通过已有的亲缘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

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业缘关系找到工作的,业缘关系在农村社会中的扩展,使得农村社会结构的乡土性减少,现代性增多,也就是说团体格局的因子在增多。

[8]2001年,张继焦在对部分在北京从事个体私营的少数民族进行调查访谈中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亲缘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网和社会资本,而地缘和业缘关系是常用的关系网和社会资本,新的业缘和朋友关系是一种弱关系网和社会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