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的研究及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5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5,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1期)
Total No .281
基金项目:湛江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W0518)。

收稿日期:2011—10—12
作者简介:陈秀芹(1971—),女,广东湛江人。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认知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称呼语的研究及其进展
陈秀芹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摘要:称呼语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社会语言学的范围内,而是转向研究称呼所传递的语用信息。

新的研究观点拓宽了对称呼语研究的视角,丰富了称呼语研究的内容:语符表征形式同思维方式及心理结构有密切关系;称呼语选择反映说话者对语境的认知和倾向性;思维方式、价值观、文化深层结构制约称呼语的结构和语义。

同时,本文还指出对外交往中称呼语研究所处的状态。

关键词:称呼语;进展;老外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119—03
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恰当的称呼能
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称呼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语项,可以说,言语交际中所表达的许多意义,往往不是通过语句,而是通过称呼语表达出来的。

语言学家对称呼语的研究有的从社会角度进行,
有的从语用角度进行。

他们对称呼语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Zwicky 、Levinson 和Quirk 认为,称呼语是用来维系或强调称呼人与被称呼人之间关系的呼语。

Braun 认为,称呼是“一个具有它自身规则的语言学领
域”。

中国学者適永顺对称呼语做了类似定义。

他认为:“称呼语就是当面打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
名称的词语。

”以上三条定义都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强调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

然而关于称呼
语,还有其它的定义。

如卫志强、贾冬梅。

[1][2]
我们认为,称呼语是一种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最小单位之一。

称呼语与人际关系密切联系。

言语交际中的语言使用者双方的主客观因素共同制约着称呼语的选择。

一、称呼语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早期对称呼语的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在60年代就对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系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他们认为,称呼语的使用主要受制于权势和同等关系。

[3]
关于汉语称呼语,我国学者大多从文化、历史、民族
角度来研究其意义及其演变。

总的来说,称呼语早期研究大多局限在社会语言学范畴内,是一种静态描述。

语用学的兴起为称呼语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许多人探讨了称呼语的各种功能,运用语用分析的观点考察在
具体的动态使用过程中,
称呼语所传递的语用信息。

至此,称呼语研究从探讨称呼的基本形式以及静态条件下称呼的使用规则逐渐地转向研究称呼所传递的语用信息。

人们认识到,
称呼语不仅是语法单位,而且还是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

(二)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研究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

目前,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称呼语及称呼冲突等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称呼语的差异为切入点,通过对不同文化称呼模式的对比,剖析文化的深层结构,从而对该文
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就英汉称呼而言,Hudson 、Scollon 、陈原、李晋荃、祝畹瑾、陈月明、谢明、陶洁等分别对英汉语的称呼系统及称谓词语的文化内涵进
行了描述分析。

揭示了汉语称呼语种类繁多、丰富、独到,蕴含着汉民族尊老爱幼,敬人谦己的传统美德以及长幼有别,男尊女卑的宗法伦理观念,同时也体现中华民族重视天下为一家的儒家思想。

英语称呼
9
11
语简洁、明了,是英美民族重个体、讲平等、赞赏独立意识的反映,而由社会地位差异导致的不对等的称呼也正趋向于减弱。

[4][5][6][7][8][9]
2.以文化深层结构为基点对差异原因深入剖析,进而为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和沟通提供参照。

3.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各类交际活动中涉及的因素。

4.一些具体研究。

如关于语用失误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个文化中称呼语的使用习惯各不相同,如果称呼语使用不当,常会产生误解,造成语用失误。

于是,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就成为当今研究的一个热点。

(三)与称呼语使用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题为《论言有所为》的讲座中反对逻辑-语义的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中心的观点。

美国语言学家瑟尔进一步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把言语行为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30年来,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并针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这方面较有影响的理论学说有语域理论、社会心理学说、言语调节论和会话策略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Carol Myers Scotton曾就“会话者身份协调”问题提出过“标记性和代码选择理论”。

言语交际的理论的观点是言语交际是通过编码和译码传递信息的过程。

[10]称呼语的使用也有被接纳的问题。

从编码角度说,交际者对称呼语的选择是多样的,同一对象往往可以有多种称呼法;从解码角度看,不同称呼语往往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

成功的称呼语选择要符合心理学中的“人际接纳”原则。

词语的意义是什么?心理语言学中有三种理论:(1)指称理论;(2)意念理论;(3)使用论也称语境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使用角度考察词义是一大趋势。

[11]社会心理语言学的观点认为,语言和言语的选择反应了说话者对言语环境的认识和倾向性。

[12]交际者的动机、感情、态度等主观因素与社会语境的诸项客观特征交互作用,共同制约着实际的言语交际中言语的建构和理解。

社会心理语言学把使用语言时的主观因素考虑进去,而且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制约言语选择的环节。

即无论客观语境如何,言语选择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对语境的认知和意愿。

社会心理语言学的观点拓宽了对称呼语研究的视角,丰富了称呼语研究的内容。

三、对外交往中的称呼语研究
对外交往中的称呼语是指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的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

在本文中,专指中国人在同外国人交往时使用的称呼语。

(一)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研究中国人对外国人称呼的变化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主要有“外国人”、“洋人”、“西洋人”、“洋鬼子”、“西人”、“外宾”。

随着与外国人交往的日益密切,中国人对外国人态度也发生改变,由尊敬转化平常心,“老外”一词也就应运而生,成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口头上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

[13]
(二)从语言学的角度比较对外交往称呼语的异同
“外国人”、“洋人”、“西洋人”、“洋鬼子”、“西人”、“外宾”、“老外”,以上称呼虽然都用来指称外国人,但它们的词义范围、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并不完全相同。

“外国人”的词义范围最大,泛指除本国以外、其他国家的人;“洋人”虽然也指外国人,但过去多指西洋人,而把日本人称为“东洋人”;“西洋人”“西人”的词义范围较小,特指欧美国家的人。

“外国人”、“西洋人”、“西人”多用于书面语;“洋人”既用于书面语也用于口语;“洋鬼子”则多用于口语,带有憎恶的感情色彩。

“外宾”是对外国客人的尊称。

“老外”是年青人对外国人的一种随便、轻松、热情的称呼。

(三)“老外”一词的含义
许多研究者发现,[14]在对外交往中,称呼外国人为“老外”业已造成了言语交际的障碍,“老外”这一称呼语在言语使用者那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曾经进行分析。

一种看法认为,“老外”是一个中性称呼,是现代中国的年轻人对外国人的一种既随便、又亲热的称呼。

第二种看法认为,“老外”是一种昵称第三种看法是,“老外”是一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出口伤人的称呼,具有相当的负面影响。

我们认为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对“老外”一词的文化内涵和中外文化的差异进行研究,没有深入到言语使用者的社会心理。

如果仅停留在对“老外”这一称呼语作字面义、语法义和文化义分析的水平上,难免会见仁见智。

四、小结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称呼语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对称呼语研究的角度还不够全面。

称呼语是一种言语行为。

但已有研究主要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角度去研究制约称呼语选择的规则,即语言使用者由于民族、职业、年龄、性别、出生地、教育背景、阶层的差异以及由于交际的时间、地
021
点、性别、场合、交际对象、谈论话题等的不同,称呼语选择出现有规律的差异。

这类研究往往忽视了在言语交际中制约称呼语选择的主观因素。

在言语交际中,言语使用者对称呼语的选择和理解反映了言语使用者对语境的认知和意愿,因而以往的研究仅是分析了称呼语选择表现了什么样的行为,没有揭示称呼语使用者的社会心理。

(二)在对外交往中,称呼外国人为“老外”业已造成了言语交际的障碍,但对于障碍的深层原因,还没有揭示得很清楚。

我们认为,揭示“老外”这一称呼语的真实含义必须对这一称呼语使用者的动机进行调查和分析。

(三)对“老外”一词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实证的研究,缺乏第一手的资料,说服力不强。

确定一个称呼语的语义,必须看它实现的言语行为。

如揭示“老外”的真实含义,需对使用者的心理动机和被称呼者的心理感受进行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贾冬梅.称呼语的用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1999(3).
[2]卫志强.称呼语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A].语用研究论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3]Brown,R.W.,and M.Ford.Address in American Englis[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1(62).
[4]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6]李晋荃.人际关系与称呼语[J].南京大学学报,1990(5、6).[7]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J].汉语学习,1992(2).
[8]谢明.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称呼语[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9]陶洁.由英汉称呼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绥化师专学报,2003(2).
[10]刘楚群.人际接纳与汉语称呼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1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王德春.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3]余惠邦.外国人.洋人.外宾.老外———谈一组同义词的选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14]亓华.对一个称呼语的跨文化剖析———释“老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A Review of Studies on Address Forms
CHEN Xiu-qin
(School of Education,Zhanjiang Normal College,Zhanjiang524048,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f address forms has not been confined to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s and probing into pragmatic functions of address forms.The new ideas have extended the perspectives and contents of studying the address forms.The representative forms of symbol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inking styles and mental structures.The choice of address forms reflects the speakers’cognition and inclination of the context.The structures and semantics are affected by thinking styles,values and deep cultural structures.The au-thors also points ou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address forms for foreigners。

Key words:address forms;progress;“Lao Wai”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