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词头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
《诗经》词头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其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上古时期口语和书面语特点,是相当宝贵的语言研究资料。《诗经》中存在大量的虚字,当它们出现在实词前时没有明确的意义,古人称其为“词”、“辞”或“发语词”、“发声词”,现代有的语法著作借用研究印欧语构词法的术语,称其为“词头”。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个“有”字,还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经》中用例很多,在与《诗经》同时代的散文中却很少见,后世古文中的用例更少,这种用法,无疑是《诗经》的一项专利,不论是从语法、词汇还是训诂、声韵角度,都值得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是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上有关《诗经》词头研究的文献,选其11篇综述如下:
一、 对“词头说”的辩驳
对于古汉语中哪些算是真正的词头,学术界颇有歧异。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本质特点存在很大差别,运用印欧语构词法的术语解释古代汉语中的语言现象的方法本身有待商榷,加之现代著作对古汉语“词头”的定义模棱两可,学术界的辩驳之声不可避免。长期以来,大部分研究《诗经》的古代汉语学者都注重于从单个汉字入手,对所谓“动词词头”进行研究,努力指出“词头说”的漏洞。
(一)、动词词头
1.于
陈年高在《<诗经>“于V”之“于”非词头说》中,将《诗经》中“于V式”的所有结构类型分为三类,对三类情况进行同期文献比较之后总结出《诗经》“于V式”事实上是一个相当于“往V”的趋动格式。其中的V不论是位移动词还是非位移动词,都有较强的动作性,并且都是自主动词,反对“于”是动词词头的说法。沈怀兴对“于V式”结构也做了详尽研究,却在其论文《<诗经>“于”字辨释》中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昼尔于茅”这样句式是于介短语作状语的现象,“于”是介词,表示“在”;而“黄鸟于飞”这样驱动性强的句式中“于”是修饰动词的时间副词,表示“正在”义。
2.言
夏永声的《<诗经>的虚字“言”不是动词词头》通过列举“采”、“授”、“舞”、“树”四个前面都可以用“言”作词头的字在《诗经》中的出现,考察出“言”的使用频率实际很低,同时总结出“言”不但可以用在动词前,在名词、形容词、连词之前也可以放,得出《诗经》中虚词“言”根本不是作为“词的构成部分”的词头,而是只起着一种单纯的“补足音节”的作用的结论。翟宇君
在其论文《也谈<诗经>虚词“言”》中虽然也表示“言”只起着一种作用,但并不是不足音节,也不是作为词头,而是用作连词,连接修饰语与中心语。
(二)、名词词头“有”
即便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说“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个‘有’……”,争鸣之声依旧喧嚣。龙又珍的《古代汉语里的音节助词“有”》从“有”是语素还是词这一问题开展讨论,以音韵学和金文材料为辅助证明,提出上古汉语中的“有”不是传统所谓的词头、词缀,而是一个起补足音节、谐调韵律、整齐句式的音节助词。李宇明在《所谓名词词头“有”新议》中对上古文献中“有”与名词结合的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考究,对“有”是名词词头的观点表示怀疑,认为将这种“有”字作为表特指的指示词来看才比较合适,它的语法作用是加在名词前面,将泛指变为特指。
(三)、形容词词头“其”
“其”字与形容词结合的现象在《诗经》中非常普遍,许多学者将这种“其”字解释为诗歌的“形容词词头”或者诗歌的衬字,引起很不少争议。白平的《“其”非词头辩》从《诗经·邶风·北风》中“北风其凉”入手,比较在同一语言结构上处于同一位置的“其”、“甚”、“既”等字,提出“北风其凉”之类的“其”字应是“极、甚”之义,否定此类“其”是“词头”、“初字”、“助词”等说法。刘雅娟的《从语用角度考察<诗经>中的程度指示代词“之”和“其”》同样对古汉语中与形容词相结合的“其”进行了分析,得出的是《诗经》中的“之”和“其”合理的解释应为程度指示代词,它们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以指示代词的身份行使程度副词的职责,在上下文语境中指示事物性状深一层、高一级的程度。
二、对古汉语词头的存在原因与演变发展的研究
《诗经》“词头说”的提出自然虽然引发诸多讨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很多无法统一说法的语言现象,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词头作为构词的重要成分,其演变与发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研究上古汉语中词头现象的存在原因
霰学峰的《<诗经>中的“词头”和民歌文化意蕴》将词头与原生态民歌中的衬字进行了比较,肯定了两者的相通性,对词头这一《诗经》专利的语言现象作了解释,认为词头这类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实际上是一种古老民歌衬字在《诗经》中的遗留。
(二)、研究上古汉语中词头的发展演变
1.一种词头的发展演变
陈克炯的《上古汉语名词词头g-说略》通过将上古汉语中存在名词词头g-的构词现象与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中的同类名词词头进行观察比勘,得出词头g-在古代汉语(周秦以远)中确曾作为一
种名词附加法构词手段而存在过,它同现代方言的名词词头g-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东西。同时,古汉语名词词头g-同汉藏语系诸语言的名词词头g-、k-等,有着语音相近、形态相符和够此类型相同的共同特征。
2.上古汉语词头整体的发展演变
于建华在《上古汉语词头向中古的发展》中考察了词头从《诗经》到《全晋书》的使用过程,《诗经》中的词头“薄、式、聿、攸、爰、云、载”等以及它们与动词、形容词等组成的衬字双音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分析,列举了丰富的例证。提出由词头构成的衬字双音结构的语用价值主要是造成双音结构。词头从来不是构词成分,或者说衬字双音结构不是词,但是词头至晋代激增应该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在晋代的提速。
三、结语
《诗经》的词头现象研究是一个具有丰富价值的课题,由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前人对上古汉语中的词头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观点,形成不同学术观点争鸣的局面。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研究方向单一,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以单个词头现象分析为主,集中于对某个虚词是否是词头的判断,各自为阵,缺少对几个词头的比较分析找寻共同规律。此外,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有争议的“动词词头”,“于、言”等就受到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却鲜有学者对动词词头“薄”和《诗经》中特有的“薄言”连用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即便有提及也是作为辅助材料论及其他话题(如翟宇君《也谈<诗经>虚词“言”》和于建华《上古汉语词头向中古的发展》)。笔者以为《诗经》中“薄”及“薄言”的译注也有颇多值得辨释的空间,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 中华书局
2.陈年高《<诗经>“于V”之“于”非词头说》 古汉语研究 2009年第1期
3.沈怀兴《<诗经>“于”字辨释》语言研究1993年第1期
4.夏永声《<诗经>的虚字“言”不是动词词头》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8月第23卷第8期
5.翟宇君《也谈<诗经>虚词“言”》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8月第23卷第4期
6.龙又珍《古代汉语里的音节助词“有”》 语言研究 2002年特刊
7.李宇明《所谓名词词头“有”新议》中州学刊1982年第3期
8.白平《“其”非词头辩》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