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天山中东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

合集下载

西南天山地区的地震重定位与活动性分析

西南天山地区的地震重定位与活动性分析

西南天山地区的地震重定位与活动性分析
于湘伟;雷建设;石耀霖;张怀
【期刊名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7)003
【摘要】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西南天山地区24个台站记录到的864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相对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并给出了522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的地震定位精度均有了显著提高.重新定位后,本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密集成东西向与北西向线性排列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呈更加清晰的联系.【总页数】6页(P350-355)
【作者】于湘伟;雷建设;石耀霖;张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北京100049;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北京10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2
【相关文献】
1.西昆仑--西南天山地区断裂活动性研究 [J], 李建华;张家声;单新建
2.天山中部的地震定位和地壳活动性分析 [J], 胥颐;Steven W.Roecker;魏若平;张文来;魏斌
3.地震活动性总体状态参量Rt在新疆天山地区的初步应用 [J], 王琼;曲延军
4.阿拉善左旗Ms
5.8地震前后地震活动性分析和重定位 [J], 王同利;刘敏;李红谊;
崔博闻;钟世军
5.北天山中段地壳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重定位 [J], 张志斌;梁晓峰;周贝贝;刘代芹;唐明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西部地区震源参数反演

内蒙古西部地区震源参数反演

内蒙古西部地区震源参数反演苏亚梅;胡炜;曹孟娜【摘要】基于遗传算法,采用Atkinson方法,选取2009—2017年内蒙古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内蒙古西部地区ML≥2.7地震事件波形资料,反演得到8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拐角频率、地震矩、零频振幅与震级之间的相关性较好,而地震矩与应力降以及应力降与震级之间呈弱相关性,地震矩与拐角频率呈良好负相关性.其中,应力降集中分布在0.7—20 MPa,当ML>3.6时,随着震级增大,应力降呈现较为离散的特征.【期刊名称】《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年(卷),期】2018(039)005【总页数】8页(P15-22)【关键词】中小地震;场地响应;震源参数;线性关系【作者】苏亚梅;胡炜;曹孟娜【作者单位】中国内蒙古 010051 呼和浩特基准地震台;中国内蒙古 010051 呼和浩特基准地震台;中国内蒙古 014040 包头地震台【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震源参数研究是地震学当前热门问题之一。

频繁发生的中小地震震源和介质参数携带了大量地壳深处应力场和介质性质变化信息,反映了该地区地质构造运动和应力、应变等状态,提取这些参数的时空演化信息,对于地震趋势估计、未来大震预测以及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实际意义。

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诞生,为震源参数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国外数位专家就震源参数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如:Shi(1998)对美国东北板内地震利用Sg(包括Lg波)位移谱进行拐角频率和应力降探讨;Moya 等(2000)提出一种利用遗传算法,可同时计算震源谱参数和场地响应;Shearer等(2006)系统计算了加州地区大量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南加州地震定标关系、应力降时空变化过程及该变化与强震的相关性。

此项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兰从欣等(2005)利用Moya 等(2000)的方法对北京地区中小震源参数进行了反演研究;华卫等(2009)采用Atkinson进行Moya的方法,对三峡水库地区震源参数特征进行探讨;高立新等(2005)、刘芳等(2007)系统研究了内蒙古地区震源参数;赵翠萍等(2011)等系统研究了中国大陆主要地震活动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及彼此之间的定标关系。

应力增量触发断层岩体能量释放模拟与地震成因探讨—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

应力增量触发断层岩体能量释放模拟与地震成因探讨—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

应力增量触发断层岩体能量释放模拟与地震成因探讨—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师皓宇; 马念杰; 石建军; 李楠; 马骥【期刊名称】《《地震学报》》【年(卷),期】2019(041)004【总页数】10页(P502-511)【关键词】应力增量; 应变能; 龙门山断裂带; 数值模拟【作者】师皓宇; 马念杰; 石建军; 李楠; 马骥【作者单位】中国北京 101601 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中国北京 10008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7引言能量转化是材料物理过程的本质特征,岩石的破坏从根本上而言是能量变化过程中的一种失稳现象,是达到强度极限时岩石内部的弹性应变能释放的结果.处于不同应力状态的岩石对应于不同的能量状态,从弹性阶段到塑性阶段再到破坏,始终与外界进行着能量交换(温韬等,2016).能量积聚过程实质上是应力变化过程,岩体能量释放实质上是地应力达到岩体承载极限,在一定触发条件下应力变化所致,且岩石变形或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耗散、释放与岩石破坏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谢和平等,2005a,b;朱维申等,2001;许国安等,2011).我国地震频发,大部分M7.0以上的地震均发生在断裂带的边界附近(张国民等,2003;张培震等,2003),其中部分地震是受某些因素触发而引起地壳中的先存断层错动,或在某些特定区域内形成新生断层,从而释放能量,触发地震(Scholz,2002;徐锡伟等,2003;师皓宇,马念杰,2018;师皓宇等,2018).断层间的相互运动、温度变化等必然造成岩体应力的变化(Meade,2007),进而对断层附近区域的地震起到触发作用(Velasco et al,2008;Kilb et al,2000),例如 1992年美国加州兰德斯(Landers) MW7.3地震、2011年日本东北(Tohoku-Oki)MW9.0 地震以及2017年我国九寨沟MW6.5地震均有较明显的同震应力触发作用(许才军等,2018).1973—1976年在巴颜喀拉地块东边界的虎牙断裂带上发生的4次强震均存在显著的应力触发效应,这些地震改变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及其周围区域的应力状态,对其后的2008年汶川M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的发生具有较大影响(屈勇,朱航,2017).自二十世纪初,研究人员就地震的能量来源相继提出了诸多假说:Reid (1910)的弹性回跳假说认为地震能量是断层两侧岩体因地壳变形而产生和储存的弹性变形能;Bridgman(1945)的相变说认为地震能量来源于地下物质在临界温度和压力作用下,使得周围岩体应力状态发生改变而激发的地震波.然而地震、断层、能量之间尚未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数学关系.数值模拟作为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计算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能够再现某些特定状态的现象和结果(赵由佳等,2018a).陶玮等(2011)以区域应力积累为基础,模拟了龙门山断裂带能量释放、断层位错等过程,本文拟采用FLAC软件对龙门山断裂带进行模拟计算,研究应力增量事件对深部岩体应变能量的巨大影响,以期获得断层岩体释放的应变能与断层面滑动摩擦和克服重力做功之间的关系,试图阐明应力增量对地震的触发机制.1 岩体应变能计算方法1.1 岩体应变能释放机理岩体空间任意一点(x,y,z)受到三向主应力σ1,σ2,σ3作用,如图1a所示;当对其施加一定的应力增量时,整个岩体的空间应力必然重新分布,其主应力状态如图1b所示;当应力重新达到平衡时,其主应力状态如图1c所示.该点在应力变化前后的应变能密度ua(x,y,z)和ub(x,y,z)(徐芝纶,1980)分别为式中:σa1,σa2,σa3和σb1,σb2,σb3分别为应力变化前、后的最大、中间、最小主应力,E为岩体的弹性模量,μ为泊松比.则该位置处的能量密度差值 ue(x,y,z)为当 ue(x,y,z)>0 时,该点能量密度减小,表示该点释放能量;当 ue(x,y,z)<0 时,该点能量密度增大,表示该点积聚能量.由式(1)可知,影响应变能密度的参数有弹性模量、泊松比、三向主应力.一定区域内所释放或积聚的能量值为图1 三向受力状态示意图(a)原始应力状态;(b)增加Δσx后的应力状态;(c)平衡后的应力状态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ree-dimensional stress state(a) Original stress state;(b) The stress state after addingΔσx;(c) The stress state after being balanced由式(4)可知,释放的能量值与体积正相关.根据弹性力学可知,式(1)和(2)中的应变能密度u的单位为Pa,则式(4)中能量W的单位为J.由于实际的地壳中存在构造各异的复杂岩体,任意两点的能量密度都不尽相同,因此难以采用式(3)和(4)计算特定区域的能量释放或积聚值.而数值模拟则可将一定区域的地壳岩体划分为若干单元,当计算单元数量无限多、单元体积无限小时,计算结果即逼近于真值,从而获取相对真实的结果.1.2 龙门山断裂带数值模型龙门山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交接部位(付碧宏等,2008;颜照坤等,2014),如图2所示.本文数值模拟中,选取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AA′ 剖面,该剖面的走向长度为160 km,包含马尔康至四川盆地的部分区域,横跨龙门山的汶川—茂县断裂(F1)、映秀—北川断裂(F2)和灌县—安县断裂(F3).模拟所用模型高40 km,厚1 km,汶川地震的震源大致位于深14 km的F2断层附近,地震频发区域基本包含于本文的选取范围.数值计算建模如图3所示,模型的上部为自由边界,地形的起伏简化为折线(邓起东等,1994);模型的下部简化为z向位移边界;模型右侧为x向位移边界.龙门山断裂带呈铲型,近地表断层倾角由近36°逐渐增大,在西南端接近83°,并在地表附近出现滑动峰(Wan et al,2017).对整个模型范围内的岩体施加重力应力场,使模型具备初始应力环境.模型左侧施加水平移动速度,且该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上部加载的正向水平速度V1为2 mm/ a,下部加载的正向水平速度V2为4 mm/a (朱守彪,张培震,2009;赖锡安等,2000;王连捷等,2009),位移量按加载步逐步施加.模型的物理力学参数详见表1 (沈明荣,陈建峰,2006;熊魂等,2015).图2 龙门山及附近区域断层分布图Fig. 2 Distribution map of faults in Longmenshan and its vicinity图3 数值计算模型图Fig. 3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model表1 模型岩体物理力学参数Table 1 Physico-mechanical parameters for rock mass of the numerical model摩擦角弹性模量/GPa 抗拉强度/MPa内聚力/MPa /° 泊松比密度/(103 kg·m-3)重力加速度/(m·s-2)断层面地表底部法向刚度/GPa 切向刚度/GPa 摩擦角/°40 106 12 16 35 0.286 2650 9.8 1 0.5 10虽然板块运动的起因与动力不得而知,但板块运动是客观存在的.持续的板块运动必然会使板块内部产生较大的应力变化,形成偏高水平的应力场,促使断裂带的形成和断层的持续滑移(师皓宇,马念杰,2018).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典型值一般为0.1—1 MPa (Stein,1997;Harris,1998),宁夏海原MS8.5大地震引起甘肃古浪地震的断层面在滑动方向上产生0.01 MPa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并触发了甘肃古浪MS8.0大地震(傅征祥,刘桂萍,1999;万永革等,2002),因此0.01 MPa触发应力在地震研究中是一个重要数值.本文将计算区域板块运动中的某一时刻(30万年),在整个模型上施加0.01 MPa水平应力增量的情况下,模拟一次应力增量事件对龙门山断裂带周围岩体能量释放、岩体形变和断层滑移的影响. 1.3 数据处理方法模拟计算结果的波动性必然带来一定的误差,计算模型需要较高的计算精度.在施加水平应力增量前后,设定不平衡率为10-9,计算结果则逼近其真值.计算思路如下:1)建立数值计算模型,使计算模型的初始状态达到稳态;2)在水平方向给予一定的应力增量使计算模型不平衡率达到10-9;3)导出计算模型中的主应力、弹性模量、泊松比等数据.对于计算模型的单元体而言,其应力分布均匀,根据式(4),则第i个单元体的能量释放值Wei为式中,uei为第i个单元体的能量释放密度值,Vi为第i个单元体的体积.一定区域内的单元体个数为n时,则该区域释放的应变能为图4 能量释放密度图(断裂名称同图3)Fig. 4 Distribution map of energy release density (The faults are the same as those in Fig.3)图5 应力触发前后最大主应力变化分布图Fig. 5 Distribution map of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variation before and after stress triggering2 岩体应变能释放密度分布从计算模型中导出所有单元体的主应力值、体积、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代入式(1)和(2),即可得到每一单元体触发前后的应变能、能量密度及能量释放密度.深部岩体的应变能巨大,当对其施加一定的应力增量时,其内部应力重新分布,会导致局部应变能减小,减小的应变能必将被释放或转移,结果显示触发前总应变能可达2.61×1019 J.将模型中所有单元体的能量释放密度值通过Surfer处理,得到如图4所示的能量释放密度分布图.由图4可见,当触发应力为0.01 MPa时,能量释放区域主要集中在F2与F3之间的某一区域,将范围x∈(100,130)且y∈(14,24)所属范围命名为区域A.计算模型因水平应力增加而导致计算模型应变能总量增加,同时释放出的巨量应变能约为3.24×1013 J.图4中区域A为能量释放密度值较高区域,该区域释放的能量约为7.67×1012 J,约占释放总能量的23.6%.应力触发前后的最大主应力变化如图5所示,对比图4与图5可知,应变能释放区与主应力变化区的位置基本对应.假如把此次能量释放事件作为一次地震,按照里克特级数的震级与能量计算公式MS=(lgW-4.8)/1.5计算,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MS5.39地震发生所释放的能量,而区域A则可能为震源位置.因此微小应力触发一次地震事件理论上是可能的.从应力增加至应力平衡,即不平衡率重新达到10-9时,作为一个完整的能量释放周期T,区域A释放的能量为7.67×1012 J,将整个周期平均分为10段,计算每一段释放的能量总值,结果如图6所示,可见:第一段内,释放能量为5.61×1012 J,约占总能量的73.2%;第二段内释放能量累计值为6.75×1012 J,约占总能量的88.1%.因此,在整个能量释放周期内,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前两段,随后能量释放速度逐步放缓.图6 能量释放全周期变化曲线图Fig. 6 Variation of energy release curve in afull cycle3 断层面摩擦做功消耗能量断层间的滑移是地震发生所造成的普遍现象(赵由佳等,2018b),大部分地震滑动发生在两个陡倾断层面的浅层地壳中(Wang et al,2011).断层滑移量和滑移面积是计算地震矩的重要指标,对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发生的芦山地震,其震源处最大的滑移量为1.5 m (刘成利等,2013),而汶川地震的同震垂直位移达12 m (王卫民等,2008).本模型的计算结果同样存在断层之间的滑移现象,地震发生后,灌县—安县断裂(F3)的上下盘之间的滑移量明显高于其它两条断层.提取模型所有节点的位移数据可知,岩体变形主要集中在映秀—北川断裂(F2)与灌县—安县断裂(F3)之间,能量释放区域的上方,因此地震发生后,断层上盘区域往往是重灾区,这在许多逆冲型地震中均有体现.断层发生滑移必然耗散能量,单位面积上发生滑动时,克服摩擦做功的计算相对简单,但由于整个计算模型不同位置的位移量各不相同,因此后期数据的处理较为困难.本文计算模型中,汶川—茂县断裂(F1)的断层面有194个单元面,映秀—北川断裂(F2)的断层面有214个单元面,灌县—安县断裂(F3)的断层面有214个单元面,第i个断层单元面上克服摩擦做功的计算公式为式中:Wfi为克服摩擦所做的功,σNi为法向力,di为位移量,Si为接触单元面积,φi为接触单元的摩擦角.则整个断层面上克服摩擦所做的功为通过Fish语言导出计算模型中接触面的正应力、位移、面积,并将其代入式(7)和式(8),经计算可得,本次应力触发事件所导致的3条断层克服摩擦所做的功总值为2.10×1013 J,其中克服F1,F2和F3断层摩擦所做的功分别为1.65×1012 J,5.65×1012 J和1.37×1013 J.4 克服重力做功耗损能量因应力重新分布而导致地壳岩体发生形变,处于重力场中的岩体一定会在竖直方向上产生正向或负向位移,因而必定在重力作用下做功或克服重力做功.导出计算模型中节点的位移值,并将与节点对应的位移值导入Surfer软件处理得到位移,如图7所示,可见:在F2与F3断层之间的部分岩体具有明显的垂直向上的位移.但FLAC计算软件所导出的单元块体积是基于单元体(zone),而导出的位移是基于节点(grid point),因此两种数据不能完全对应,需分区计算,即沿水平方向分为8段,沿竖直方向分为4段,分别导出所有单元块体的体积和模型节点的位移平均值,对计算模型进行分区域计算,得到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的总值.对于单元体而言,克服重力所做的功Wgi为式中mi为单元体重量,g为重力加速度,di为单元体位移量,Vi为单元体体积. 克服重力做功的能量密度分布如图8所示.克服重力做功主要集中在F2与F3断层之间,即岩体克服重力做功的密度与岩体竖向位移有关,克服重力做功的最大能量密度为1.2×1013 J/m3.图7 岩体垂直位移分布图Fig. 7 Distribution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rock mass图8 克服重力做功能量密度图Fig. 8 Energy density map for overcoming gravity5 讨论与结论因应力变化而促使岩体释放的能量必然以岩体动能、重力势能和克服断层面摩擦做功等形式向外释放(Dahlen,1977),或破坏岩石之间的晶格结构产生热量,或引起岩体的震动并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Gudmundsson,2014).从本模型的计算结果来看,模型释放的能量We为3.24×1013 J,克服断层面摩擦做功消耗的能量Wf为2.10×1013 J,因岩体形变而克服重力做功耗损的能量Wg为1.14×1013 J,即We≈Wf+Wg,这表明微小的水平应力增量将导致断裂带岩体释放巨量的应变能,这些能量释放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是用于克服摩擦做功,使断层面发生滑移;二是克服重力做功,使地壳岩体发生形变.将整个周期的能量释放全过程划分为10段,从模拟结果来看,第一段内能量释放值约占总能量的73.2%,表明能量更容易在前期很短的时间内集中释放,具备地震发生的基本条件,符合主余震型地震的特征.以本次事件计算为例,0.01 MPa水平应力可触发MS5.39地震.因本文所模拟的断层走向长度仅1 km,而汶川地震断裂长达300 km左右,释放的能量值可达2.28×1015 J,相当于MS7.04地震.地震能量的释放随着触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经测算,当触发应力达到1 MPa时,释放的能量值则可造成大概MS8.38地震的发生.本文研究结果能够说明能量释放的空间位置和能量量级,且该能量释放具有完整周期,但由于模拟计算时间属于相对时间,尚不能与实际时间准确对应,因此不能定性为地震能.但模型应变能的减小值与断层面滑动摩擦做功和克服重力做功之和相吻合,这一结果证明因应力变化而造成地壳岩体释放的应变能可能是断层滑移、地壳形变甚至是岩体弹塑性状态改变、地震等现象发生的重要能量源,论证了微小应力触发地震的可能性和科学性,解释了断层附近的地震能量来源与释放形式.参考文献【相关文献】邓起东,陈社发,赵小麟. 1994.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J]. 地震地质,16(4):389-403.Deng Q D,Chen S F,Zhao X L. 1994. Tectonics,seismicity and dynamics ofLongmenshan mountains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J]. Seismology and Geology,16(4):389-403 (in Chinese).付碧宏,时丕龙,张之武. 2008. 四川汶川MS8.0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析[J]. 地质学报,82(12):1679-1687.Fu B H,Shi P L,Zhang Z W. 2008.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rupture produced by the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using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J]. Acta Geologica Sinica,82(12):1679-1687 (in Chinese).傅征样,刘桂萍. 1999. 海原大地震可能触发古浪大地震的力学机制[C]//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 北京:中国地震学会:234-243.Fu Z X,Liu G P. 1999. The mechanism of great Gulang earthquake triggered probably by the great Haiyuan earthquake[C]//Proceedings of the 20th Anniversary Collection of the Chinese Seismological Society. Beijing:Seismological Press:234-243 (in Chinese).赖锡安,许菊生,卓力格图,刘经南,施闯,姜卫平. 2000. 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块体现今运动的基本特征[J]. 中国地震,16(3):213-222.Lai X A,Xu J S,Zhuoli G T,Liu J N,Shi C,Jiang W P. 2000.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ncipal tectonic blocks present movement in Chinese mainland[J].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6(3):213-222 (in Chinese).刘成利,郑勇,葛粲,熊熊,许厚泽. 2013.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的动态破裂过程[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43(6):1020-1026.Liu C L,Zheng Y,Ge C,Xiong X,Xu H Z. 2013. Rupture process of the MS7.0 Lushan earthquake,2013[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56(7):1187-1192.屈勇,朱航. 2017. 巴颜喀拉块体东—南边界强震序列库仑应力触发过程[J]. 地震研究,40(2):216-225.Qu Y,Zhu H. 2017. Coulomb stress triggering process of major earthquake sequence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boundaries of the Bayan Har block[J].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40(2):216-225 (in Chinese).沈明荣,陈建峰. 2006. 岩体力学[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52-54.Shen M R,Chen J F. 2006. Rock Mass Mechanics[M]. 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 Press:52-54 (in Chinese).师皓宇,马念杰. 2018. 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地貌形成与地应力演化机制研究[J]. 地震学报,40(3):332-340.Shi H Y,Ma N J. 2018. Geomorphic formation and crustal stress evolution mechanism in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40(3):332-340 (in Chinese).师皓宇,马念杰,马骥. 2018. 龙门山断裂带形成过程及其地应力状态模拟[J]. 地球物理学报,61(5):1817-1823.Shi H Y,Ma N J,Ma J. 2018.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its crustal stress stat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61(5):1817-1823 (in Chinese).陶玮,胡才博,万永革,沈正康,王康. 2011. 铲形逆冲断层地震破裂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汶川地震研究中的启示[J]. 地球物理学报,54(5):1260-1269.Tao W,Hu C B,Wan Y G,Shen Z K,Wang K. 2011. Dynamic modeling of thrust earthquake on listric fault and its inference to study of Wenchuan earthquak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54(5):1260-1269 (in Chinese).万永革,吴忠良,周公威,黄静,秦立新. 2002. 地震应力触发研究[J]. 地震学报,24(5):533-551.Wan Y G,Wu Z L,Zhou G W,Huang J,Qin L X. 2002. Research on seismic stress triggering[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24(5):533-551 (in Chinese).王连捷,崔军文,周春景,孙东生,王薇,唐哲民,钱华山. 2009. 汶川5·12地震发震机理的数值模拟[J]. 地质力学学报,15(2):105-113.Wang L J,Cui J W,Zhou C J,Sun D S,Wang W,Tang Z M,Qian H S. 2009. Numerical modeling for Wenchuan earthquake mechanism[J]. Journal of Geomechanics,15(2):105-113 (in Chinese).王卫民,赵连锋,李娟,姚振兴. 2008.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J]. 地球物理学报,51(5):1403-1410.Wang W M,Zhao L F,Li J,Yao Z X. 2008. Rupture process of the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of Sichuan,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51(5):1403-1410 (in Chinese).温韬,唐辉明,刘佑荣,王康,杨呈刚. 2016. 不同围压下板岩三轴压缩过程能量及损伤分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44(3):80-86.Wen T,Tang H M,Liu Y R,Wang K,Yang C G. 2016. Energy and damage analysis of slate during triaxial compression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J]. 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44(3):80-86 (in Chinese).谢和平,鞠杨,黎立云. 2005a. 基于能量耗散与释放原理的岩石强度与整体破坏准则[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4(17):3003-3010.Xie H P,Ju Y,Li L Y. 2005a. Criteria for strength and structural failure of rocks based 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energy release principle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4(17):3003-3010 (in Chinese).谢和平,彭瑞东,鞠杨,周宏伟. 2005b. 岩石破坏的能量分析初探[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4(15):2603-2608.Xie H P,Peng R D,Ju Y,Zhou H W. 2005b. On energy analysis of rock failure[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4(15):2603-2608 (in Chinese).熊魂,付小敏,王从颜,宾婷婷,沈忠,黄兴建. 2015. 砂岩在不同围压条件下变形特征的试验研究[J]. 中国测试,43(3):113-116.Xiong H,Fu X M,Wang C Y,Bin T T,Shen Z,Huang X J. 2015. Experimental study of sandstone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J]. China Measurement & Testing,43(3):113-116 (in Chinese).许才军,汪建军,熊维. 2018. 地震应力触发回顾与展望[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43(12):2085-2092.Xu C J,Wang J J,Xiong W. 2018. Retrospection and perspective for earthquake stress triggering[J].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43(12):2085-2092 (in Chinese).许国安,牛双建,靖洪文,杨圣奇,王文龙. 2011. 砂岩加卸载条件下能耗特征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32(12):3611-3617.Xu G A,Niu S J,Jing H W,Yang S Q,Wang W L. 2011. Experimental study of energy features of sandstone under loading and unloading[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32(12):3611-3617 (in Chinese).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马文涛,宋方敏,于贵华. 2003.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J]. 中国科学:D辑,33(增刊1):151-162.Xu X W,Wen X Z,Zheng R Z,Ma W T,Song F M,Yu G H. 2003. Pattern of latest tectonic motion and its dynamics for active blocks in Sichuan-Yunnan region,China[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46(S2):210-226.徐芝纶. 1980. 弹性力学简明教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3-95.Xu Z L. 1980. Brief Course of Elastic Mechanics Theory[M]. 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93-95 (in Chinese).颜照坤,李勇,赵国华,周荣军,李敬波,张威,郑立龙,李奋生,闫亮. 2014. 从龙门山地质地貌分段性探讨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关系[J]. 自然杂志,36(1):51-58.Yan Z K,Li Y,Zhao G H,Zhou R J,Li J B,Zhang W,Zheng L L,Li F S,Yan L. 20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shan earthquake and Wenchuan earthquake by segmentation of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of Longmen Shan[J].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36(1):51-58 (in Chinese).张国民,田勤俭,王辉. 2003. 可可西里—东昆仑活动构造带强震活动研究[J]. 地学前缘,10(1):39-46.Zhang G M,Tian Q J,Wang H. 2003.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ies in Kekexili-East Kunlun mountains active fault zone,Northwest China[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10(1):39-46 (in Chinese).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马瑾,甘卫军,闵伟,毛凤英,王琪. 2003.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D辑,33(增刊1):12-20.Zhang P Z,Deng Q D,Zhang G M,Ma J,Gan W J,Min W,Mao F Y,Wang Q. 2003.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nd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continent of China[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46(S2):13-24.赵由佳,张国宏,单新建,尹昊,屈春燕. 2018a. 考虑地形起伏和障碍体破裂的汶川地震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J]. 地球物理学报,61(5):1853-1862.Zhao Y J,Zhang G H,Shan X J,Yin H,Qu C Y. 2018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trong ground motion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corporated with topography and barrier rupture model[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61(5):1853-1862 (in Chinese).赵由佳,张国宏,张迎峰,单新建,屈春燕. 2018b. 基于连续-离散单元法的汶川地震动力学二维自发破裂全周期模拟研究[J]. 地震地质,40(1):12-26.Zhao Y J,Zhang G H,Zhang Y F,Shan X J,Qu C Y. 2018b. Two-dimensional whole cycle simulation of spontaneous rupture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using the continuous-discrete element method[J]. Seismology and Geology,40(1):12-26(in Chinese).朱守彪,张培震. 2009.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52(2):418-427.Zhu S B,Zhang P Z. 2009. A study on the dynamical mechanisms of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2008[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52(2):418-427 (in Chinese). 朱维申,李术才,程峰. 2001. 能量耗散模型在大型地下洞群施工顺序优化分析中的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23(3):333-336.Zhu W S,Li S C,Cheng F. 2001. Applica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model to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order for large underground cavern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3(3):333-336 (in Chinese).Bridgman P W. 1945. Polymorphic transitions and geological phenomena[J]. Am J Sci,243(2):90-97.Dahlen F A. 1977. The balance of energy in earthquake faulting[J]. Geophys J R astr Soc,48(2):239-261.Gudmundsson A. 2014. Elastic energy release in great earthquakes and eruptions[J]. Front Earth Sci,2:10.Harris R A. 1998.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section:Stress triggers,stress shadows,and implications for seismic hazard[J]. J Geophys Res,103(B10):24347-24358.Kilb D,Gomberg J,Bodin P. 2000. Triggering of earthquake aftershocks by dynamic stresses[J]. Nature,408(6812):570-574.Meade B J. 2007. Present-day kinematics at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zone[J]. Geology,35(1):81-84.Reid H F. 1910. Mechanics of the Earthquake,the California Earthquake of April 18,1906[R]. Washington DC: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192.Scholz C H. 2002. The Mechanics of Earthquakes and Faulting[M]. 2nd e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504.Stein R S,Barka A A,Dieterich J H. 1997. Progressive failure on the North Anatolian fault since 1939 by earthquake stress triggering[J]. Geophys J Int,128(3):594-604. Velasco A A,Hernandez S,Parsons T,Pankow K. 2008. Global ubiquity of dynamic earthquake triggering[J]. Nat Geosci,1(6):375-379.Wan Y G,Shen Z K,Burgmann R,Sun J B,Wang M. 2017. Fault geometry and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2008 MW7.9 Wenchuan,China earthquake,inferred from GPS and InSAR measurements[J]. Geophys J Int,208(2):748-766.Wang Q,Qiao X J,Lan Q G,Freymueller J,Yang S M,Xu C J,Yang Y L,You X Z,Tan K,Chen G. 2011. Rupture of deep faults i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uplift of the Longmen Shan[J]. Nat Geosci,4(9):634-640.。

汶川8.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分析

汶川8.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分析

汶川8.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分析崔效锋;宁杰远;胡幸平;俞春泉;陶开【摘要】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根据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的研究结果(谢富仁等,2004),地震发生的地点属于龙门-松潘应力区,该地区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

对于汶川8.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国内外已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以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快速测报了汶川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8(000)011【总页数】1页(P11)【作者】崔效锋;宁杰远;胡幸平;俞春泉;陶开【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系,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根据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的研究结果(谢富仁等,2004),地震发生的地点属于龙门山-松潘应力区,该地区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

对于汶川8.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国内外已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以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快速测报了汶川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

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以逆冲为主、具有一定右旋走滑分量的断层错动(刘超等,2008;王为民等,2008;张培震等,2008)。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汶川地震序列及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有必要尽快给出汶川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

我们依据数字波形记录,读取P波初动方向,利用格点尝试法(许忠淮等,1983)求解了汶川主震及其部分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岫岩-海城5.4级地震前小震震源机制解与记录特征分析

岫岩-海城5.4级地震前小震震源机制解与记录特征分析

岫岩-海城5.4级地震前小震震源机制解与记录特征分析张萍;于龙伟;李涯;迮安民;刘天阁;吴野;杨红艳
【期刊名称】《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年(卷),期】2003(024)001
【摘要】采用Pn、Pg初始波初动符号,利用乌尔夫网上半球投影,用作图方法求解了岫岩-海城震区(1999年1月~1999年11月29日)主震前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ML≥2.5)的41个小震的震源机制参数.结合前震记录的某些特征,对主震前应力方向的时空变化,震源错动性质进行分析和讨论.
【总页数】10页(P29-38)
【作者】张萍;于龙伟;李涯;迮安民;刘天阁;吴野;杨红艳
【作者单位】中国沈阳,110031,辽宁省地震局;中国沈阳,110031,辽宁省地震局;中国辽宁,116012,大连地震遥测通讯站;中国辽宁,118000,丹东地震台;中国辽
宁,118400,岫岩地震台;中国沈阳,110031,辽宁省地震局;中国沈阳,110031,辽宁省地震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3
【相关文献】
1.海城-岫岩地区较大地震前震源机制的比较 [J], 邹向荣;张萍
2.岫岩-海城Ms5.4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J], 张萍;谷光峪;高艳玲
3.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P-),(S-)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 [J],
胡新亮;刁桂苓;马瑾;李雪英;高景春;王勤彩
4.岫岩—海城Ms
5.4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J], 张萍; 蒋秀琴
5.岫岩-海城MS 5.4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J], 张萍; 蒋秀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家口地区近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

张家口地区近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

地 震EARTHQUAKE 第39卷第1期2019年1月Vol. 39, No. 1Jan., 2019张家口地区近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收稿日期:2017-09-28;修改回日期:201740-09基金项目:河北省地縄局地纔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晋冀蒙交界地区典型盆地孕震动力学模型构建(DZ20160621076)"作者简介:王曰风(1974-).男.甘肃民勤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霍分析预测综合研究等工作王曰风,张秀萍,李峰,马利军,宋晓煜,刘燕翔,张珊珊(河北省地震局张家口中心台,河北 张家口 075000)摘要:利用垂直向Pg 和Sg 波最大振幅比方法.计算得到张家口地区2007 -2015年发生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通过系统聚类分析.研究震源机制分布特征与断裂活动的关系.并采用网格搜索法对张家口地区的现今地壳应力场进行反演.得到了较为精确的张家口地区的构造应力场。

结果表明:主压应力轴的走向范围:211°〜223°.即N E —SW 向;主张应力轴的走向范围:323°〜332°,即NNW -SSE 向,P 轴、T 轴都近于水平;两组节面的走向分别为N18°E 向和近EW 向(N83°E),破裂以水平走滑为主。

关键词:震源机制;系统聚类分析;网格搜索法;构造应力场;张家口地区中图分类号:P315.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274(2019)01-0011-09引言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体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导致岩体突然断裂错动的结果。

目 前研究地壳应力状态较为可行并普遍采用的途径是通过测定大量的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 解来分析研究发震断层的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征,大量的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优势 结果可以反映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梁尚鸿等⑴提出利用Pg 、Sg 最大振幅比资料反演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区域台网地震仪垂直向 记录的Pg 、Sg 振幅比资料计算震源机制解.因其具有精度高、需要的记录资料量少等优点 而受到广泛应用.胡新亮等⑷还对本方法计算的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进行全面深入分析. 经过实例对比分析•证实了利用区域地震台网Pg 、Sg 振幅比资料求得震源机制解的可靠 性。

2011年6月8日新疆托克逊Ms5.3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

2011年6月8日新疆托克逊Ms5.3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

2011年6月8日新疆托克逊Ms5.3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韩立波;蒋长胜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
【年(卷),期】2012(034)003
【摘要】2011年6月8日9时53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发生MS5.3地震.据新疆自治区民政厅报告,截至6月9日7时,地震造成托克逊县1241人受灾,324户1335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其中50户168间农牧民住房成为危房、无法居住,274户1135间房屋墙体开裂,博斯坦乡中学24间教室房屋开裂,伊拉湖乡医院8间病房开裂,无人员伤亡报告.
【总页数】8页(P415-422)
【作者】韩立波;蒋长胜
【作者单位】中国北京 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3+3
【相关文献】
1.利用FOCMEC方法反演2011年江西瑞昌与湖北阳新交界MS4.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J], 包秀敏;梁一婧;顾强强
2.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J], 冉慧敏;张志斌;赵庆
3.用CAP方法反演2010年6月5日山西阳曲Ms
4.6地震震源机制解 [J], 宋美
琴;李华玥;韩立波;李丽;王秀文;梁向军;
4.用CAP方法反演2010年6月5日山西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 [J], 宋美琴;李华玥;韩立波;李丽;王秀文;梁向军
5.稀疏台网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研究——以2017年1月4日西藏仲巴4.7级地震为例 [J], 梁姗姗;徐志国;刘杰;黄志斌;邹立晔;陈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天山中东段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北天山中东段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万方数据
1期
张红艳等:北天山中东段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17
为400一700,断层断错中更新世Ⅱ级阶地,形变测量证明现今仍有活动,属全新世活动断 裂。该断裂处1965年曾发生6.6级地震,并存在古地震形变带(杨继林等,2005)。13号测 点位于乌鲁木齐市区以外(43.930N,88.080E),属于二道沟断裂(图1)。该测点处发育NW 走向活动断层,断层的倾角较大,大部分近乎直立。断层面上擦痕发育,擦痕的侧伏角约为
[收稿日期]201 3-05—14;[修定日期]2013-10-28
[项目类别]Iq家rj然科学琏金(40904024)、人社部201 3年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j(人社厅函『2013]277寸)、“f‘
二fi”Iq家科技支撑计划项H(20I 2BAKl9803-4)、旧七资源部深部探测技术‘j实验研究々项 (SinoProbe-06-04)以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ZI)J20I 3—20)共同资助
1.1 1.1.1
NE向断裂
碗窑沟断裂F:
碗窑沟断裂是乌鲁木齐市活断层调查的重点目标之一(图1)。断裂西起鲤鱼山南侧, 向东经红光山、芦草沟、铁厂沟、闷葫芦沟延伸至阜康水磨沟河以东,走向55。,倾向北,倾角 60。~80。,断层总长约50km。航片上该断层线影像清晰,泉水沿断层溢出。西段隐伏于乌 鲁木齐河河谷部分,据钻探资料第四纪厚度差约10~20m。在八道湾露天煤矿可见侏罗系 煤层向南逆冲到上更新统黄土和砾石层上(图2)。在煤矿沟底3号测点处(43.90。N, 87.67。E)可见一系列近平行排列的断裂,倾角较缓,大多为50。~60。,断层面上擦痕向北侧
到6
霍玛11土断裂8号测点红III子
图7

2016年新疆呼图壁6.2级地震发震构造

2016年新疆呼图壁6.2级地震发震构造
〔收 稿 日 期 〕 2017-11-16收 稿 ,2018-07-26改 回 。 〔基金项目〕 国家自 然 科 学 基 金 (41404043,41504047)与 中 国 地 震 台 网 中 心 青 年 基 金 (QNJJ201709)共 同
资助。 ① http:∥ www.ceic.ac.cn/。 ② http:∥ www.eqigl.ac.cn/upload/images/2016/12/8142252193.jpg。
图断裂;F7 阜康断裂;F8 博格达北缘断裂;F9 达尔布特断裂
本 次 地 震 震 中 位 于 天 山 地 震 带 ,新 生 代 以 来 印 度 板 块 与 欧 亚 大 陆 的 碰 撞 与 持 续 挤 压 ,导 致 天山的再度隆起及 其 南 北 两 侧 的 冲 断 作 用 (Molnaretal.,1975;刘 和 甫 等,1994;邓 起 东 等, 2000;管树巍等,2007)。天山地区的地 壳 缩 短 量 达 到 (200±50)km,而 天 山 地 区 平 均 海 拔 隆 升 >4000m(Avouacetal.,1993;Abdrakhmatovetal.,1996;Dengetal.,1996)。由于区 域构造 的 差 异 ,天 山 及 其 相 邻 的 塔 里 木 、准 噶 尔 及 吐 哈 盆 地 呈 现 不 均 一 的 地 壳 结 构 。 地 壳 及 上 地 幔 结 构 P波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塔里木、准噶尔盆地等稳定地块的上地幔顶部显示为高速异常,而 天山造山带的上地幔顶 部 则 存 在 明 显 的 低 速 异 常,这 可 能 由 地 幔 底 部 的 热 物 质 上 涌 所 导 致。 天山造山带的中东部地区各向异 性 和 横 向 不 均 匀 具 有 较 好 的 一 致 性,而 西 部 地 区 则 相 对 较 为 复杂,这可能显示了天山造山带东、西部地区不同的地幔动力作用。强震普遍分布于 高、低速 转换区域,显示了强震活动与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 不 均 一性 存 在 潜 在 的 联 系 (Xuetal.,2002; Zhouetal.,2015)。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张博!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张博!

第46卷 第1期2024年2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6,No.1Feb.,2024vb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13张博 ,钱黎,李涛,等.2024.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J].地震地质,46(1):220—234.ZHANGBo xuan,QIANLi,LITao,etal.2024.GeologicaldisastersandsurfacerupturesofJanuary23,2024MS7 1Wushiearthquake,Xinjiang,China[J].SeismologyandGeology,46(1):220—234.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张博 1,2,3) 钱 黎1,2,3) 李 涛1,2,3) 陈 杰1,2,3) 许建红4)姚 远1,2,3,5) 房立华6) 谢 超4)陈建波5)刘冠伸1)胡宗凯1) 杨文心1,2,3) 张军龙7) 庞 炜4)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2)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 1000293)中国地震局乌鲁木齐中亚地震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11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 710054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齐 8300116)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7)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6摘 要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S7 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MS7 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

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乌什MS7 1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长约62km,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

地震产生了边坡失稳、岩崩、滚石、地裂隙等次生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沿构造走向微观震中两侧30km范围内。

利用长周期体波反演2003年伽师6.8级地震及其前后中小地震矩张量

利用长周期体波反演2003年伽师6.8级地震及其前后中小地震矩张量
和 北东东 向断层 的影 响 。
年 8月接 连发 生 了 2次 6级 地震 ,4年之 后 的 2 0 03 年 2月 2 日在 这 一 地 区再 次 发 生 了 6 8级 地 震 。 4 .
从 19 9 7年 1 至 2 0 月 0 3年 2月 的 6年 时问 内 ,在这

对 于十 几 千 米 以下 岩 层 的 变 化 情 况 是很 难 直 接 观测 到 的 ,我 们 只有 通 过 地 面 状 况 及 地 震 波 来 进行 推测 。对 于地 震 错 断 性 质 的 分 析 ,震 源 机 制 解无 疑 为 比较 理 想 的分 析 方 式 。震 源 机 制 解 ( 断
维普资讯
第3卷 1
第 1期




Vo.31, No 1 .1
20 0 8年 1月
J OURNAL OF S S OLOGI EI M CAL RES EARCH
Jn a .,2 0 08
利 用 长 周 期 体 波反 演 2 0 0 3年伽 师 6 8级 . 地 震 及 其前 后 中小 地震 矩 张 量 术
屠泓为 ,王海涛 ,赵翠萍。 ,罗国富
( .青海省地震局 ,西 宁 80 0 ;2 1 10 1 .新疆维吾尔 自治 区地震局 ,乌鲁木齐 80 1 ; 30 1 3 .中 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北京 10 3 ;4 0 0 6 .中 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科技创新基地 ,兰州 7 00 ; 3 0 0
伽 师强震 群 的 深地 震 反 射 剖 面 研 究 了该 区从 地 表 直 至莫霍 界 面 的地 壳 精 细 结 构 ,认 为存 在 于 上 地 壳 上部 的 两条 高仰 角 的浅 部 断 层 可 能 对 应 于 地 质

用遥感图象分析北天山西段活动断裂的展布特征及活动速率

用遥感图象分析北天山西段活动断裂的展布特征及活动速率

用遥感图象分析北天山西段活动断裂的展布特征及活动速率胡方秋;刘景元
【期刊名称】《内陆地震》
【年(卷),期】1989(3)1
【摘要】利用航空照片对北天山西段的线性构造进行解释,经分析得出活动断层的展布图象,即NE、NW、EW向断裂几乎同等发育。

它们相互交截形成许多菱形块体。

其中一组NE向断裂在过去的资料中未曾提及过。

【总页数】7页(P27-33)
【作者】胡方秋;刘景元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2
【相关文献】
1.新疆天山南部北轮台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速率 [J], 姚远;宋和平;陈建波;李帅;贾海梁
2.北天山西段中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特征讨论 [J], 邹广
3.浅析北天山西段与南天山中东段地震活动关系 [J], 潘振生
4.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活动断裂的遥感影像解译及构造活动性分析 [J], 谢小平;白毛伟;陈芝聪;柳伟波;席书娜
5.西南天山北东东走向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在天山构造变形中的作用 [J], 吴传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噶尔盆地阿什里地区重震联合反演研究

准噶尔盆地阿什里地区重震联合反演研究

准噶尔盆地阿什里地区重震联合反演研究摘要:充分发挥地震和重力资料的特点,进行优势互补,利用重震联合界面反演技术,对准噶尔盆地阿什里地区的4个密度界面进行反演,通过反演结果取得研究区地质新认识。

关键词:阿什里地区重力异常分离密度界面反演1 概况准噶尔盆地阿什里地区紧邻北天山造山带前缘,受北天山造山系逆冲构造作用的影响,区内构造变形十分强烈,该地区石炭系地质结构对深入开展地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1]。

该地区深层地震资料品质差,仅仅利用地震资料不能有效的刻划石炭系的地质结构,而重力资料对盆地深层构造起伏研究有很好的效果[2]。

2 地球物理基础地层的密度差异是进行重力勘探的地球物理基础,区域密度界面是否合理对反演结果非常重要。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阿什里地区存在4个比较重要的密度界面(表1):①侏罗系底界面,密度差为0.05g/cm3;②三叠系底界面,密度差为0.03g/cm3;③二叠系底界面,密度差为0.05g/cm3;④石炭系底界面,密度差为0.05g/cm3。

3 重震联合界面反演重力异常是来自不同深度和不同尺度密度异常体产生的重力场的叠加,在重震联合界面反演中,重力场的分解与剥离是一个基本问题,合理有效的进行场分离,是进行反演的前提条件。

对于阿什里地区重力异常,首先通过滤波、延拓等处理转换手段对重力异常进行剥离,将石炭系下覆地层重力剥除,从而获取研究区石炭系之上的剩余重力异常(图1)。

其次,以地震资料解释的三维构造图作为先验信息,通过地震精细解释获取J、T、P底界面构造图(图2-4),利用重力正演获取这三套地层叠加的重力异常。

最后,进行重力三维界面反演技术,通过反演消除正演重力场与区域重力场的差异,获取石炭系的底界面(图5)。

预测结果显示:阿什里地区石炭系底界面呈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构造高点位于研究区中部,与重力显示有部分的吻合,说明阿什里地区潜伏一个北西向的潜伏背斜构造带,其具有形成大型构造圈闭的区域构造背景,需继续投入地震勘探攻关等。

2020年1月16日库车M_(S)5.6地震前库尔勒地震台部分资料异常特征

2020年1月16日库车M_(S)5.6地震前库尔勒地震台部分资料异常特征
第41卷第1期 2021年03月
华南地震 SOUTH CHINA JOURNAL OF SEISMOLOGY
Vol.41,NO.1 Mar.,2021
段绍鑫,张森,邓明文,等2020年1月16日库车腌5.6^^库尔勒艇台部分资料异常特征[J].华南地震,2021,41 (1):X-XX. [DUAN Shaoxin, ZHANG sen, DENG Mingwen,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Data Anomalies at Korla Seismic Station before Kuche Ms5.6 Earthquake on January 16th, 2020[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seismology,2021,41(1) :65-72]
收稿日期:2020-01-10 作者简介:段绍鑫(1990-),男,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E-mail: 936818813@
66
华南地震
41卷
0引言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0年01月16日
16 32 38 (
)
5.6
,
83.60OE,震中深度 16km;
km ,
M 1.2,
MJ.7、M2.1;库米什测震台 0〜100 km、101~200
km、201 ~300 km Ml1.3、叫
MQ6、


,
取2008年以来100 km范围内M三1.0地震作为研
,
S-P臆10 s
M逸1.0

501 孤
,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
29
80~250 km范围内Ml三2.0且

北天山中段地壳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重定位

北天山中段地壳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重定位

第43卷 第5期2021年10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3,No.5Oct.,2021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1.05.015张志斌,梁晓峰,周贝贝,等.2021.北天山中段地壳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重定位[J].地震地质,43(5):1292—1310.ZHANGZhi bin,LIANGXiao feng,ZHOUBei bei,etal.2021.Three dimensionalseismicvelocitystructureofthemiddlepartofnorthTianshanMountains,Xinjiangbasedonseismicrelocationandlocalseismictomography[J].SeismologyandGeology,43(5):1292—1310.北天山中段地壳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重定位张志斌1) 梁晓峰3) 周贝贝2) 刘代芹1) 唐明帅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齐 830011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 天山作为世界上最大、最活跃的板内造山带之一,在新近纪以来经历了显著的地壳缩短和隆升,其地壳变形和结构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前人对天山地区的深部结构开展了诸多研究,但受限于地震台站的分布,较为精细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结果尚比较缺乏。

文中利用新疆测震台网在新疆北天山中段架设的14个固定宽频带地震台站近10a的观测数据及4个流动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近震走时层析成像,获得了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并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对该区域的近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

反演结果显示,新疆天山中段的速度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纵向不均匀性:天山浅层为高速带,准噶尔盆地一侧为低速带;在10km深度处,研究区基本以高速异常为主;在20km深度处,区内在昌吉附近呈现近SN向的高速异常,在准噶尔南缘断裂带附近也表现为高速异常;在中下地壳,区内以准噶尔南缘及博格达弧形断裂附近的低速异常为主,该低速带可能是区域内大型韧性剪切系统所致。

北天山西段中强地震应力触发作用初步研究

北天山西段中强地震应力触发作用初步研究
应 力变化 “ 有利 于 ” 发后续 破裂 事件 。 触 许 多学 者的研 究表 明 , 大地震前 未来 主震一 定 范围 内出现 地震活 动增强 、 区域地 震应 变能
加速释放的现象 , 加速矩释放”A ) am d y e 4 即“ ( MR 。Ju e n ks ] a S [研究表明许多大地震前观测到 加速矩释放现象。B w n 提出用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定义地震前地震活动增 强区, o ma 等[ ] 认为 加利福 尼亚 15 9 0年 以来 所有 M 65地震 前在 选定 的增 强 区内都 存在一 定 时段 的加 速矩 释 ≥ .
近年来 , 于地 震 间的静 态库仑应 力作 用和 大地震 前 的加速 矩释放研 究 是 区域 地震 活动 关 特征深人研 究 的前沿 性选题 。国内外许 多学 者研究 了地震产 生 的静 态库仑应 力变 化对后 续地
震发生的时间和位置的影响。H rs 1 ar 等[关于地震应力触发 的研究表明, i ] 断层永久位移产生 的静态应力变化可以改变附近断层 上发生地震 的可能性。R aebr 等 研究 18 es e n g J 99年美 国 加州 L m Pi a o a r t 地震后静应力场和区域地震活动的变化表明, e 大多数地震活动速率增高的地 区库仑应力增加 , 反之则减小。万永革等_ 的研究表 明先发生的较大破裂事件所产生的库仑 3 J
地震( 有震年份比例 1 /0 ) 9 0 116 。17 年以来发生 1 次 5 8 级地震( 有震年份 比例 1/6 。本研 53) 究分析 了北 天山西段 中强地震 产生 静态库 仑破 裂应 力 对后 续 地 震 的作用 , 依据 中强震 产 生 并 的静态 库仑应 力 空间分 布确定 了可 能 的地 震活 动增 强 区 , 析增 强 区 内地震 活 动 的加 速矩 释 分

茅山断裂带及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及应力场反演

茅山断裂带及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及应力场反演

茅山断裂带及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及应力场反演孙业君;黄耘;江昊琳;詹小艳;叶碧文;丁烨【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15(031)004【摘要】利用2001年1月~2014年4月江苏及邻区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P 波、S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求解方法计算了茅山断裂带及邻区149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中小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兼有一定比例的正断层类型,而逆冲型相对较少,P、T轴优势方向分别为NEE-SWW、NNW-SSE向.利用14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自助线性应力反演(LSIB)方法反演了研究区应力张量.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S1方位角为254.2°,俯角为2.6°,最小主应力S3方位角为163.9°,俯角为9.5°.为了进一步印证所得应力张量的可靠性,又利用1970年以来ML≥3.5地震震源机制解再次反演,所得结果中最大主应力S1方位角为252.4°,俯角为8.4°,最小主应力S3方位角为160.4°,俯角为12°.2份不同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所得应力张量十分接近.应力张量结果表明,茅山断裂带及邻区处于以NEE-SWW向水平压应力和NNW-SSE向水平张应力为主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中.【总页数】11页(P605-615)【作者】孙业君;黄耘;江昊琳;詹小艳;叶碧文;丁烨【作者单位】江苏省地震局,南京市卫岗3号210014;江苏省地震局,南京市卫岗3号210014;江苏省地震局,南京市卫岗3号210014;江苏省地震局,南京市卫岗3号210014;江苏省地震局,南京市卫岗3号210014;江苏省地震局,南京市卫岗3号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北天山中东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 [J], 龙海英;高国英;聂晓红;李莹甄;沈军2.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研究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场时空演化 [J], 江敏;陈九辉;Yasuto Kuwahara;Reiken Matsushita3.豫北及邻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 [J], 莘海亮;方盛明;樊计昌;李稳4.张家口地区近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 [J], 王曰风;张秀萍;李峰;马利军;宋晓煜;刘燕翔;张珊珊5.基于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太原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反演 [J], 李斌; 李自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天山地震带测震学预测方案初探

北天山地震带测震学预测方案初探

0 引 言
在 有 限的地 震机 理研 究 基础 上 , 合 经 验 性 综 预报 和物理 性预 报 的有 效 成果 , 中强 地震 作 出 对

技术途径。
1 基 础资 料
本 文 所 用 地 震 资 料 源 自 新 疆 地 震 目 录
( 90 20 1 7 - 0 9年 ) 研 究 区 范 围 见 图 1 17 一 , 。 9O
震 带 17-2 0 9 0 0 9年 1 4次 5级 以上 地 震 进 行 系 统 分析 , 以便 总结 出符 合 地方 地震 局 地震 预 测 的
表1
北 天 山地 震 带 17 - 20 9 0 0 9年 5级 以上 地 震 参 数
收 稿 目期 :00一O 21 0一O 0
作者简介: 波(95 周 17 ~
19 —1 97 1一O 玛 尼 肘 . 8. 3
1 9
2 O 21
2 2 2 3
19 9 8一o —- o o 4 2 o— 6 O
2o o 3—0 —也0 8 4 0 一O 5 2 0 0 4—1 2—_0 5一O 20 8
2 0 —0 0 7 4_ 2 0 — 0 0 7 9 2 0 —1 0 7 2—_ 0 9 一 O 2 0 5
摘要 : 于测震 学 A 值 、 基 6 地震 异 常变化及 空区 等 , 新 疆 北 天 山地震 带 17 对 90年 以 来 5级 以上地 震 进行 了系统 分析 , 成 了该 区中强震初 步预 测方 案 , : 疆 北天 山地震 带 西 区 A 形 即 新 6值 低 于 均值 半年 , 东
1 2
17 0 9 3— 6—0 , 河 ^s. 3精 ,60
17 9 4—1 一O , 苏 s. 1 3昭 50

北天山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的古地震事件

北天山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的古地震事件

定的最新一次地震的震级为 MW74。较长的古地震离 逝 时 间 揭 示 了 博 -阿 断 裂 精 河 段 可 能 存 在 较 强 的地震风险。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古地震 博 -阿断裂 天山山脉
中 图 分 类 号 :P315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0253-4967(2020)04-0773-18
1)中 国 地 震 局 地 质 研 究 所 ,地 震 动 力 学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北 京 100029 2)中 国 地 震 局 地 质 研 究 所 ,活 动 构 造 与 火 山 重 点 实 验 室 ,北 京 100029 3)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地 震 局 ,乌 鲁 木 齐 830011
0 引言
印度 -欧亚板块的持续挤压会聚使得古老的天山造山带复活,形成了强 烈的陆 内挤 压构造 体 系 (Burtman,1975;Molnaretal.,1975;Windleyetal.,1990)。新 生 代 以 来 ,天 山 向 南 、北 两 侧 逆 冲 扩 展 形 成 了 典 型 的 前 陆 盆 地 构 造 样 式 (Avouacetal.,1993;邓 起 东 等 ,2000)。天 山 地 区 除发育挤压前陆盆地构造外,天山山体还被一系列 NE和 NW 向走滑断层及近 EW 向逆冲断层 所 切 割 ,并 伴 随 形 成 陆 内 挤 压 盆 地 (Tapponnieretal.,1979;Yin,2010;Huangetal.,2015)。这 些构造共同 调 节 和 吸 收 了 塔 里 木 克 拉 通 和 准 噶 尔 克 拉 通 之 间 的 会 聚 变 形 (Thompsonetal., 2002;杨 晓 平 等 ,2008;Yangetal.,2008;Huangetal.,2015)。此 外 ,天 山 地 区 还 是 一 个 内 陆 强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