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讲座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讲座教案
江苏省《考试说明》的出台,明确了现代文阅读材料为: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作品。又进一步解释“论述类”文本为论文、杂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指新闻、通讯、科技说明文、常用应用文等;“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也明确了题型和分值:7题31分。其中选择题3题占9分,非选择题4题占22分。选材更为广泛,非选择题的分值加大,为我们的复习和考试增加了难度。通过与专家的座谈,明确《考试说明》的制定是向新课标靠拢,实现这个目标还要有一个平稳的过渡。第一卷中的小阅读基本上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论文,自然科学类的可能性居多;第二卷的大阅读基本上为文学作品,文学散文的可能性居多。所不同的是小阅读减少一道题,减3分;大阅读取消选择题,增2分。下面就二模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谈一谈高考散文的阅读,以就教于大家。
一、二模现代文阅读暴露的问题
二模考查的是一篇文学散文《根之魂》,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现技巧的鉴赏。涉及到文章篇章结构的艺术安排处设题较多,如开头的作用、引用手法的作用等,从答题的情况看,很不理想。暴露出这样一些问题。
1、缺乏起码的文章学知识
如第14题“文章从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有哪些用意?”有的同学答“根是文章的线索”;更有甚者答“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主旨,深化文章中心”;还有人居然答“承上启下”。所谓线索一定是贯穿全文的,如04年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全文写了三个层次:修表的经历、表的来历、表的传承。“怀表”可谓文章的线索。散文开篇较少起笔就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更无从说起。承上启下说简直荒唐可笑,启下倒有可能,承上从何而来。一般而言,散文多由实到虚,结构上层层递进,卒章显志。
又如第17题问“引用黄帝驾崩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且不谈这一引用突出的内容情感答不出,有人就连引用“赋予文章一定人文色彩”这最起码的一点都回答不出。
2、大而化之,空有一些套话
还是第14题,大多数同学都答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却不能答出“引出下文什么的描写”“为下文的什么作铺垫”这种情况更具典型性。这样答的同学从大的方面来说,对于文章开头的作用是有所了解和理解的,但答案内容空洞,只能得1分。这类学生较上面一窍不通还属“孺子可教”,一些基本的知识还具备,好好引导一下,告诉他们不能这样笼而统之,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即有否真正理解文本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是怎样说的。套话只是某种手法、某种结构形式的一般意义作用,只能起一个引路作用,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应结合文本的内容作具体的分析,将问题的答案具体化。
3、审题意识缺乏
如第16题的第2问“联系上下文来看,文章为什么要写老汉的话?”和第17的“文中引用孙中山先生祭陵辞有什么作用?”
前一个问题,有答“老汉是陵园管理者,又是典型的陕北高原农民,是中华民族最真切的的一个代表,最朴实的根基,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群胼手胝足,辛勤开垦的劳动人民,才有了中华民族,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实际是回答了“文章为什么要写老汉”的问题。
后一个问题有答“照应上文每当国家发生大事,总不忘去祖宗陵前祭祀,祈愿祖宗保佑”
这实际上是回答“文章为什么写孙中山先生祭陵”的问题。这两种答案的错误可以说是缺乏审题意识,没有认真去审读题目,从“话”和“辞”的内容去思考。当然从根本上说,还是属于没有真正读懂文章。
又如,05辽宁卷《切梦刀》第一题:以“理想和人情”为“弼辅”的“梦”,在文中具体指哪些内容?解答此题内容应落在“梦”上,但不少同学不注意审题,则多答“现实”的情形,结果第三条答出来的答案是“祖国没有把幸福还给人民”,和本意恰恰相反。05全国卷A《一日的春光》第16题:请概
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不少学生仅答海棠的色彩红白适宜、绿树掩映之美,不注意问的是“作者
..”深爱海棠的原因。一般而言,喜爱和欣赏必须满足主客观两个方面。
4、信息筛选不全面,整合不准确,表述不讲科学
如第15题“文章多处写到皇帝陵的松柏,这些松柏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答案为“树大、根深、历史悠久”。这个答案似乎简单,但回答准确特别是全面的同学很少。学生的答案有:
“蓊郁、苍苍莽莽茫茫”
“漫山遍野的粗犷的巨树”
“阳刚、粗犷、充满生命力”
“庞大的根系深扎于大地”
题干中提到“有多处写到”,那么首先就应该把凡是涉及到皇帝陵松柏的语句找出来。第2段虽写到“走进苍苍莽莽的黄土高原,走进蓊蓊郁郁的松柏林中,走进······”但“苍苍莽莽”的是“黄土高原”,“蓊蓊郁郁”的是“松柏林”。主要在第5、7段。第5段写到“走进大殿的后院,令人震惊的是‘黄帝手植柏’,那简直是世上罕见的巨柏,柏树之王!粗大的躯干瘦节累累,树皮斑斑驳驳,经历五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经历了几千个春夏秋冬,依然苍郁蓊然,庞大的树冠遮天蔽日。·······”;第7段写到“漫山遍野是巨大的松柏树,林涛轰鸣,苍苍莽莽茫茫。那树根深扎于大地,树梢直薄云天,庞大的根系支撑着参天巨树。我漫步在陵前的松柏林里,呼吸着古树粗犷的气息。北国是属于树儿而属于花的世界,这里蒸腾着阳刚的氤氲,弥漫着皇天后土的浑厚凝重之气。我想只有这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峨峨巨柏,参天之木;只有这巍巍巨树才能撑起这寥廓的天穹!”
这些信息筛选出来后,就要从中找出能体现特点的关键词,体
现人、物的特点的词语从词性来说,一定是形容词。这样就可以将筛选出来的分类合并,得出三个方面的特点。至于“粗犷”“阳刚”等不是树本身的特点,而是它给人的一种感受。已经带有了观者的主观色彩,拟人化了。题目要求回答的更多的是松柏树本身的特点。大多数同学能答出“大”和“深”,“历史久”答出的较少。文章实际多处写到这一特点“经历五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经历了几千个春夏秋冬”“古树”,只是没有出现“巨大”“根深”这样的现成词。信息筛选一定要全面,既要看出明示信息,也要发现暗含信息。概括既要善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也要根据具体的表述进行分析概括。否则就不全面。筛选出来的信息还要注意加以分类合并,进行整合,然后从几个方面用最准确的词语表述。有的答“茂密巨大,巍峨参天”,更有的仅将文中某一现成句“漫山遍野的粗犷的树”“庞大的根系深扎于大地”照抄,将10个宝贵的空格全部占满。这种表述极不科学,严格来说,为0分,充其量也就1分。语简面广点多是答这类题的要诀。注意提醒用足字数。
5、理解不准确,回答表面化
如第14题“开头从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有哪些用意”,部分同学回答“画之根象征(寓意)中华民族之根”,这就是理解有误。东山魁夷画中之“根”不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象征,黄帝陵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之初,黄帝、黄土高原、黄土地才是中华民族的根。以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只是为了引出下文对黄帝陵的描写。
如第17题问“文中引用皇帝驾崩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不少同学回答为“引用皇帝驾崩的传说,介绍黄帝陵的由来”或“引出参观黄帝陵这件事”,似也有些道理,因为传说的结尾说“这便是‘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下一段的开头又说“看黄帝陵最好·······”以名画起笔写的用意答成“点题;增添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虽不算错,但都未能答出真正的用意所在。只是停留在表面,失之于浅。
二、一点思考和建议
(一)使学生牢固树立几个意识
1、文本和语境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采取的是精读能力的考查方式,要求的是客观性理解阅读。即使是在考场要求快速阅读的特定情形下,也必须务求文本的真知。一切立足文本,回答问题更是要因文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