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
一
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经济发展效益不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十一五”规划将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个重要原则提出来,既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也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不断深化逐步形成的。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目前,世界上有超过50%的人口的国家在进行工业化建设,而且发达国家的人均资源消耗依然保持在高水平上,这使得国际市场资源价格已经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中国的工业化必然要在高资源成本条件下进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主要核心资源储备不足,对核心资源的利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必然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中国必须把节约使用资源与从源头预防环境污
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仍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市场机制不健全,存在着大量制度性浪费,少数利益集团从浪费中获利。由于对市场价格不敏感,导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尤其是与政府相关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本身和大量的公用事业单位等非营利部门,资源效率低下,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如,在政府和公用工程建设中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率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立足国情、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决策。
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尽管中国的环境保护与世界同时起步,但由于长期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按照中国的发展战略,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中国要用50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150年的工业化历程,就是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在中国在时间尺度上要被压缩掉2/3。这决定了中国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有较高的强度,单位国土面积上在短时间内比发达国家要消耗掉更多的资源、排放更多的污染。现在,中
国所面临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在世界上前所未有,污染类型复合重叠、治理难度极大。同时,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也很低。因此,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证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相关的治理技术及产品、经济与环保政策的支撑,更需要重新建立社会道德规范,形成公民自我约束的社会风尚。尽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但在中国的文化中也普遍存在“炫耀性消费”和“形象性过度消费”等浪费资源的现象。改革开放后,人们在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过程中,也有部分先富阶层和青年人受西方影响,崇尚奢侈消费及其文化,鄙视中低收入阶层。甚至有人提出,要批判中国传统的节俭道德观,声称它不利于推动社会消费、拉动市场内需。鉴于中国的自然资源,无论是土地、矿产、水资源等,人均水平都非常有限,少数人浪费自然资源,意味着更多的人将丧失平等享有自然资源的权利。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该把握的关键环节
“十一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要实现XX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XX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越来越大。当前,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中国人均石油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21世纪头20年,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可以说,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中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没能得到根本改观。同时,政策法规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滞后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把握以下关键环节:
其一,要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环境伦理观,反对不符合国情、大肆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落在实处,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最为关键,要提高公众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使公众参与进来。因为,人民群众的理解和广泛参与对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最为重要,要使民众了解环境问题,参与监督,参与决策和立法。同时,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其二,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传统的环境保护主要采取末端治理的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要转变传统的治理模式,首先必须从转变一些地区、部门领导的思想认识上开始,因为领导者决策的科学与否往往对环境保护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建立健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在此基础上,确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在产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努力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实行环境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