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方》说课稿?
-------说课
一、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课文是曹文轩的《前方》,内容包括六部分,依次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法教法和教学过程。
二、第一教材分析,前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乡关何处》中的第一篇课文。“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本专题围绕“家园之思”这个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设计了《漂泊的旅人》和《乡关何关》两个板块,老舍“想北平”,韩少功“我心归去”,柯灵总结“乡土情结”,曹文轩的《前方》承接漂泊的旅人,叩问“乡关何处”,从一副摄影作品入手,阐述人类不可克制的离家的欲望,离家终究要归家,家,不仅仅是生我养我的那方热土,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前方》直指人类精神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揭示了人类,作为人生苦旅者的悲剧性实质。刘亮程继而寻找《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写作指导与实践中,让学生躬身创作,分别以“在路上”“在远方”“静听回声”为题,思考人类的精神家园。所以,《前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让学生深入思考“家园之思”。第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建构上,学生没有接触过摄影散文,在人生阶段上,学生处于青春时期,怀着理想,憧憬着前方,正走在求学的道路上,每两周回一次家,到了读大学就剩下寒暑假和十一假期,到了工作,也可能只剩下春节了。为此,我们要介绍摄影散文这种新文体的特征,引导学生深入认知我们的家、我们的精神家园。第三教学目标设计,在知识与技能上,学习理解立意上反弹琵琶,写法上虚实结合及联想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中,能够独立阅读,深入思考,与文本,作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能够表达自己阅读体验并对文本进行评点,进一步激发对家园的热爱之情。第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在于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把握文章主旨,难点是了解立意上的反弹琵琶和写法上的虚实结合及联想。第五在学法和教法上,强调学生独立阅读与深入思考,能够做到对话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法上,力争做到五步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主要通过“问题探究”与“疑难研讨”两种方式。第六教学过程设计七部分,一课时。
三、展示《前方》教学案及课件。
导入语设计:
请大家看这张图片,坐在车子上的人,到底要去哪里呢是离家而去,还是准备回家,我们不清楚,但我们可以说他们在车上,在路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关何处什么是故乡什么是异乡作家杨明在《我以为有爱》一文中写道:“其实,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驿站。今天,让我们一起思考“前方”将会有什么
”
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
东阿县实验高中高一语文教学案
《前方》
编写人:张免胜审核人:于月元时间:2010-12-12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1、理解立意上的反弹琵琶和写法上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2、能够独立阅读、思考,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阅读感受;能够对文本进行评点。
3、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对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1、了解立意上的反弹琵琶和写法上的虚实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文体介绍
摄影散文
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文体兼具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直观性)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可以自由灵活地展开联想)。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
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二)作家作品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主要学术性着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文章约150篇(略)有作品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落实基础,注音
迁徙
袭击?
按捺不住?
憔悴
颠簸
惶惑?
温馨?
2、整体感知
文章中有那些重要的核心观点呢(用原文中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
3、本文思路
(四)文本研习
1、问题探究:
⑴人为什么会有离家的欲望?
⑵如何理解“人生是一场苦旅”
⑶人的悲剧性实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2、疑难探讨:
⑴“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谈谈自己的理解。
⑵如何理解“家”“路”“旅途”“前方”的含义?
(五)课堂小结
1、主旨归纳:
2、写作特色:
拓展阅读:
(一)《老家》孙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