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

合集下载

广东省工信厅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广东省工信厅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广东省工信厅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推动广东省的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该方案是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的延伸和完善,旨在加强工业园区的功能发挥,提升园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广东省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该实施方案共分为八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产业引进、园区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保护和监管机制。

具体来说:一、发展定位方面,围绕广东省发展的需求,确定园区的定位和主导产业,并根据园区的特色,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优势。

二、空间布局方面,根据园区的需求和规划,合理布局园区的用地和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空间利用效率。

三、产业引进方面,加强与广东省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引进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项目,提升园区产业链的质量和效益。

四、园区规划方面,制定科学完善的园区规划,综合考虑产业布局、交通配套、生态环境等要素,确保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产业布局方面,根据园区规划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合理布局园区内的产业,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和优化配置资源。

六、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建设和完善园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满足园区内企业和居民的需求。

七、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园区内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高园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资源。

八、监管机制方面,建立健全园区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园区发展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园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该实施方案的印发对于推动广东省工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园区的规划、发展和管理提供了指导,帮助园区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广东省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同时,该方案也为其他地区和园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为全国范围的工业园区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总的来说,《关于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是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三部门联合印发的重要文件,旨在加强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提高园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广州未来发展规划计划方案

广州未来发展规划计划方案

广州未来发展规划计划方案1. 引言广州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城市,具有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广州市政府提出了"广州未来发展规划计划方案",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措施,推动广州持续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2. 经济发展广州将继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金融、商贸、物流等综合服务能力,吸引国际性企业落户广州。

鼓励创新创业,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同时,加快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步伐,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3. 城市建设广州将继续推进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品质,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深化城市规划,加强对城市空间的管理和规划,合理划定城市发展布局。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道路、水利设施、医疗教育等方面,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建设清洁、安全、便利的城市环境。

4. 科技创新广州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

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创新企业发展。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创新平台,打破学院和企业之间的壁垒,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同时,广州将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提升城市发展的智能化水平。

5. 环境保护广州致力于构建美丽中国,注重生态环保。

加强生态保护,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推动绿色发展,加大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

提高环境意识,推动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活动。

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的广州。

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

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

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随着广州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用地需求日益增长。

为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广州市编制了这本《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各类产业项目的用地需求提供指导,规范产业用地开发利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近年来,广州市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然而,在产业用地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空间布局不优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广州市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用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广州市的实际情况,本指南将产业用地分为五大类:制造业用地、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文化产业用地、现代服务业用地和物流业用地。

不同类别的产业用地有不同的土地使用要求和标准。

产业用地的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有利于产业发展和升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不同的产业类型和实际需求,本指南规定了各类产业用地的规模标准。

同时,也明确了不同规模产业的配套设施要求。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本指南规定了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使用年限。

在使用年限内,如需进行土地转让、出租或抵押等行为,需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为确保产业用地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监管,本指南提出了以下措施:建立产业用地管理档案;实施定期评估制度;对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进行限制或调整;对违规使用土地的行为进行处罚。

为确保《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的有效实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政策宣传与培训,提高企业和政府部门对指南内容的理解和执行力度;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确保政策实施顺畅;加强监督与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优化政策。

《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的制定与实施是广州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广州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

广州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

广州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广州市,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和经济中心之一,其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产业布局方面,广州市已经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

首先,汽车产业一直是广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广州拥有众多知名的汽车品牌和生产基地,形成了从零部件制造到整车组装的完整产业链。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广州市也在积极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的投入,以适应市场的新需求。

其次,电子信息产业在广州市也发展迅速。

这里汇聚了大量的电子信息企业,涵盖了通信设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多个领域。

广州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投资和入驻,不断提升着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再者,生物医药产业是广州市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广州市加大了对生物医药研发的支持力度,建设了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企业,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此外,广州市的传统制造业,如纺织服装、皮革皮具等,也在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在空间布局规划上,广州市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布局。

中心城区,如越秀区、荔湾区等,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等产业。

这些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成熟的商业配套设施,有利于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业。

而在番禺区、南沙区等地,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这些区域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交通便利,便于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布局和发展。

黄埔区则凭借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

花都区和增城区则侧重于发展临空经济和汽车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充分利用临近机场的优势,推动物流、航空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为了实现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广州市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9.15•【文号】国函〔2024〕137号•【施行日期】2024.09.15•【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3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广州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功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州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广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8.0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9.8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29.15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39.7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135.00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低于9%;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45.42亿立方米;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严格无居民海岛管理。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广州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

广州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

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2007-12-21 14:55:08国家信息中心为适应“十一五”时期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

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对“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宏观指导。

一、“十五”时期广州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一)总量大、增速快广州工业经过“九五”时期的调整,“十五”时期特别是后半段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05年,工业总产值6770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五年净增产值367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净增量的2.7倍;2001~2005年年均增速18.3%,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加快2.6个百分点;尤其是“十五”后半段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三年合计新增工业总产值约3000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新增额5倍左右,基本相当于“九五”末期200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

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67.53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速16.5%,比“九五”时期加快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5%,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4%。

(二)结构日趋优化1.广州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五”以来,在汽车等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增产带动下,重工业生产不断加速。

2004年2月,全市重工业产值首超轻工业,标志着全市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工业化进程步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周期。

2005年,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为41.6:58.4,重工业比重较2000年大幅上升了15.2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态势明显。

2.支柱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目前,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全市七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

2024年广州市岭南文化产业园策划纲要

2024年广州市岭南文化产业园策划纲要

2024年广州市岭南文化产业园策划纲要一、项目背景与目标广州市作为中国岭南地区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为了进一步推动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高广州的文化产业影响力,计划在2024年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创意、科技等多元素于一体的岭南文化产业园。

二、项目范围项目范围涵盖岭南文化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过程。

具体包括:1、产业园规划:明确产业园的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等。

在2024年广州市岭南文化产业园策划纲要中,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一个功能完善、空间布局合理、交通组织便捷的文化产业园区。

首先,我们将明确产业园的功能分区。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各功能区的特点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生产区:该区域将集中容纳各类文化产业的生产企业,如创意设计、影视制作、艺术创作等。

同时,还将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和培训基地,以提升整个产业园的创新能力。

(2)生活区:为满足园区内企业和员工的日常生活需求,我们将规划一定面积的生活区,包括公寓、超市、餐厅、健身房等设施。

此外,生活区还将设置休闲广场和公园,提供宜人的居住环境。

(3)办公区:为了便于企业和机构开展业务,我们将规划一个宽敞的办公区,提供充足的办公空间和先进的办公设施。

同时,办公区还将设立商务中心和会议设施,以满足各种商务活动和会议的需求。

(4)研发区:为了加强产业园的研发能力,我们将设立一个专门的研发区,吸引各类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入驻。

研发区将配备先进的科研设施,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保障。

其次,我们将对产业园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将充分考虑各区域之间的位置关系,确保功能分区明确且相互联系便捷。

我们将合理规划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并在各个区域设置足够的绿化带,营造宜人的工作环境。

最后,我们将建立健全的交通组织系统。

产业园将设有多个出入口,确保交通畅通。

内部道路将按照人车分流的原则进行设计,确保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的通知【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发文字号】穗府[2009]24号【发布部门】广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09.05.28【实施日期】2009.05.2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的通知(穗府〔2009〕24号)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二○○九年五月二十八日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精神,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和《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决定》的有关部署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我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

本纲要所述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88年第二产业主导阶段、1989年至2000年第二、第三产业并重阶段和2001年至今逐步向第三产业主导过渡阶段。

目前,科技创新、人才服务、资本运营、信息共享、现代物流等产业支撑效应逐步显现,自然生态环境、重大基础设施、对内对外开放、能源及社会保障等促进产业发展的条件不断改善,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信息港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园区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广州创新人才和信息汇集的核心区,将建设成为迎接IT与信息时代的“信息港”。
四个大型物流中心:
•北部结合新白云国际机场、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优势,发展商贸物流中心。
•南部结合龙穴岛深水港、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建设,发展仓储物流中心。
•西部基于广佛都市圈的长远发展,考虑在芳村发展商品物流中心。
两轴: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
•东移轴:规划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商务区拉动城市商务中心功能东移,形成自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黄埔工业带向新塘方向的传统产业“东移轴”。该区目前尚有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有良好的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开发已经有相当的基础。
•南拓轴: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定线,串联了一批基于IT和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地区,从广州科学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园区到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龙穴岛深水港,可以提供约200平方公里区位优良的城市用地储备。规划确定该发展轴线为“南拓轴”。其中:
•结合广州市“一河多岸”城市景观,重塑珠江“母亲河”形象,形成“江城一体”的适宜人居住的富有滨江城市特色的山水人情城市,再造美丽江城。规划提出三条沿江发展的城市空间方案。
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约432平方公里;
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约91平方公里;
沿沙湾水道发展带,约160平方公里。
两个转移带:
白云山西侧“北部转移带”,是广州市旧城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疏解和发展的继续,必须采用严格控制下的低强度开发。作为旧城功能的补充,发展全市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
广州的发展应以区域的共同发展为基础,加强区域的分工与合作,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中再创新优势。
5本次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工作旨在概念规划咨询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选择与深化,形成综合性成果。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1. 引言广州市作为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广州市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以指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布局。

本报告对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城市发展背景广州市位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作为广东省省会,广州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广州市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

3. 规划目标和原则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实现经济繁荣和生活幸福的双赢局面。

具体的规划原则包括:•以人为本,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建设智慧城市,推动科技创新。

•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4.1 城市功能布局根据广州市的发展需求和特点,规划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包括商业中心、工业园区、居住区、生态保护区等。

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提高城市的发展效益和生活品质。

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中提出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措施,包括修建高速公路、扩建地铁网络、优化公共交通等。

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4.3 环境保护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

规划中提倡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和水资源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4 经济发展规划着重促进经济的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扶持新兴产业等措施,加速广州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规划中还提倡加强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4.5 社会事业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一、城市性质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

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

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

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保护历史传统文脉。

重点保护与修复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四地”特色的空间载体。

凸显现代特色风貌。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4.20•【字号】穗府〔2021〕7号•【施行日期】2021.04.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穗府〔2021〕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广州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州市人民政府2021年4月20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目录第一章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一节发展环境第二节指导方针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二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第一节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打造科技创新轴第二节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第三节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第四节建设全球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第五节创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第三章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节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三节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第四节加快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第五节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第六节优化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第四章加快数字化发展,建成国际一流智慧城市第一节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第二节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第三节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第五章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第一节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第三节着力拓展投资空间第四节积极融入和推动国内大循环第五节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第六章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增创改革发展新优势第一节优化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三节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第四节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五节建设社会信用样板城市第六节提高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综合效能第七章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第一节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第二节积极拓展全面开放空间第三节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第四节加快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第八章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引领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第一节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第二节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三节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第九章强化全周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品质第一节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第二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第三节建设安全韧性的市政基础设施第四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质增效第五节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第十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第一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节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三节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第四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十一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广州样本第一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第二节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第三节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第四节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第十二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第一节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第二节打响“四大文化品牌”第三节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四节打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第五节建设世界体育名城第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第一节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第二节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新发展第三节加快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化发展第四节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第五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第十四章完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健康城市第一节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第二节全面推进医疗高地建设第三节打造中医药强市第四节发展高水平健康服务产业第五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六节实施健康促进行动第十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第一节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节促进高质量就业和收入稳步增长第三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第五节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第六节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第十六章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最具安全感城市第一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第二节保障经济安全第三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第四节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五节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广州第六节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第十七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第一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第二节健全统一规划体系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目录第一章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节发展环境第二节指导方针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二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一节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打造科技创新轴第二节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第三节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第四节建设全球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第五节创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第三章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第一节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节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三节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第四节加快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第五节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第六节优化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第四章加快数字化发展,建成国际一流智慧城市第一节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第二节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第三节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第五章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第一节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第三节着力拓展投资空间第四节积极融入和推动国内大循环第五节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第六章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增创改革发展新优势第一节优化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三节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第四节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五节建设社会信用样板城市第六节提高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综合效能第七章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第一节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第二节积极拓展全面开放空间第三节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第四节加快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第八章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第一节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第二节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三节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第九章强化全周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第一节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第二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第三节建设安全韧性的市政基础设施第四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质增效第五节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第十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第一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节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三节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第四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十一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第二节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第三节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第四节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第十二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一节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第二节打响“四大文化品牌”第三节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四节打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第五节建设世界体育名城第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第一节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第二节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新发展第三节加快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化发展第四节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第五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第十四章完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一节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第二节全面推进医疗高地建设第三节打造中医药强市第四节发展高水平健康服务产业第五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六节实施健康促进行动第十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第一节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节促进高质量就业和收入稳步增长第三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第五节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第六节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第十六章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最具安全感城市第一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第二节保障经济安全第三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第四节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五节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广州第六节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第十七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第一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第二节健全统一规划体系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附件1 广州市“十四五”时期十大工程表附件2 名词解释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重点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

2009-10-14 9:43:13 中国地产网评论数:欢迎评论广州在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持续性地开展了大量研究。

有些研究是问题导向型的,有些是实施型的,也有些是前瞻型、战略型的,大量研究成果为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储备。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前言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

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广东省区域产业布局规划

广东省区域产业布局规划

广东省区域产业布局规划一、产业转移空间布局二、农业开发战略格局三、海洋综合开发新格局四、现代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五、广东省能源重大项目布局六、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图集一、产业转移空间布局:一核(转出地核心圈);三圈(产业转移圈层形态);五轴(产业转移轨迹);五块(产业转移空间具体形态)○“一核”:即指珠三角核心区,是主要的产业转出地,具体指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和中山六市。

发挥珠三角核心区要发挥对全省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把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粤东西北及中部地区。

○“三圈”:是指珠三角核心区转出产业向外扩散落点时遵循的三个梯度序列。

第一个圈层是珠三角边缘层,主要承接珠三角核心区的技术及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是珠三角内部的产业转移。

第二圈层是近地发展层,主要承接对区位及交通运输条件要求比较高,且对珠三角核心区的主导产业具有粘合效应的配套产业(产品)。

第三圈层是延伸拓展层,主要承接要求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技术含量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以延伸市场为目的的产业(产品),以及发展对港口等交通条件要求高的重化工业和基础产业。

○“五轴”:是指由珠三角转移而出的产业顺延一定的轴线向外落点,从而在省内形成相对密集的五条产业转移密集轴线。

分别接入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和长株潭经济区,并把客家主要集聚地与珠三角经济区连接起来,同时加强与广西、云南、贵州的运输往来,促进“泛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

○“五块”:是指通过全省产业转移的推进,产业布局将在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区域划分基础上,依据新的产业转移趋势和布局特征,把原北部山区区域中与珠三角核心区相邻,交通网络较好,区位及产业优势明显的地区,独立划分出来作为中部板块,从而形成五个主要经济块状地带。

这五个经济块地带分别是珠三角地区、东翼块、西翼块、中部块和北部块。

一核、三圈、五轴布局图如下:五块布局示意图如下:二、农业开发战略格局:“四区、两带”,“四区”包括珠三角都市农业区、潮汕平原精细农业区、粤西热带农业区和北部山地生态农业区。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引言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压力,广州市政府制定了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旨在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本文将介绍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 城市总体定位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将广州定位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和文化创意中心。

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广州计划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城市。

2. 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了以下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2.1 经济发展目标•广州将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努力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变。

•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打造国际化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和高端人才。

2.2 城市规划目标•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建设和环境的品质。

•推动城市绿化和花园城市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服务水平。

2.3 社会发展目标•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城市安全水平。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幸福感。

3. 实施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以下实施策略:3.1 创新驱动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2 开放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吸引外资和外国技术引进,推动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

建设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促进贸易便利化和经济全球化。

3.3 城市更新加快老旧城区改造,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和品质。

优化城市布局和交通网络,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推动住房改革,提供多样化的住房供应,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需求。

3.4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广州市新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五个片区,即都会区、花都片区、从化片区、增城片区和南沙片区。

发展方向传统的城市格局使城市空间发展捉襟见肘,目前环境、交通、土地存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

行政区划调整解决了城市向南发展的政策门槛,使广州有可能从传统的“云山珠水”的自然格局跃升为具有“山、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为建设生态安全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广州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通过控制和引导解决,要采用有机疏散、开辟新区、拉开建设的措施,力争优化结构、保护名城,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市形象。

规划确定东、南部为都会区发展主要方向,确定都会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南拓: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展览中心、生物岛、大学园区、广州新城等将布置在都会区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

北优:北部是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应优化地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由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在花都,在保证贯彻“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客流中心、物流中心。

东进:以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

西联:西部直接毗邻广州市直接吸引区——佛山、南海等城市,应加强广州同这些城市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加强广佛都市圈的建设,同时对西部旧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

城市结构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珠江呈枝状蜿蜒流过广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沿江发展的城市景观。

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沿沙湾水道发展带,与广州旧城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以及沿地铁二号、三号线、四号线等多条用地发展轴交汇形成多中心网络型发展形态。

广州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广州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广州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一个城市的经济怎么样,取决于它的产业怎么样,产业发展得怎么样;在整个经济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选择发展哪些产业。

广州市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在过去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很多挑战。

如何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当前广州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今天我们将通过介绍广州产业发展背景、产业发展历程、“9+6”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思路等几个方面,使大家能够对广州产业发展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一、广州市重点产业发展历程建国以来,广州产业结构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949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4%、33.0%、39.6%,基本上是“三分天下”,以传统商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略为占先。

之后,在当时“重生产轻流通”,把广州建设成为“工业生产城市”的方针指引下,广州逐渐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生产体系。

到1978年,广州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为11.7%、58.6%、29.7%。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是按照“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来进行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到“九五”期末的2000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3.97: 43.44: 52.59,第三产业占了半壁江山。

到2011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7:36.8:61.5,经济结构实现了由轻纺工业主导到重化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主导的历史性跃迁。

(一)80年代:轻纺工业巨大成功推动广州重新跻身国家主要中心城市行列上世纪80年代,广州大力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轻工业在“六五”和“七五”期间迅速增长,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1%和14.5%,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65.3%和64.2%,到1988年达到65.96%,在全国十大城市居第一位,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等产业成为广州工业的支柱产业。

广州各区十三五规划

广州各区十三五规划

广州十三五规划出炉导读:五年之内,广州将迎大变。

昨日,市委市政府发布“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未来五年,广州无论是在经济发展、城市定位、还是社区民生、普惠教育上,都有一系列重大举措。

其中GDP年均增长7.5%,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

一、各区发展重点1、越秀功能定位:厚植“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公共服务中心”优势,聚力发展金融、商贸、文化创意、健康医疗四大主导产业,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和生活服务便利化,打造中央文化商务区、创新发展先行区和品质城市示范区。

发展重点:构建“一核三带四区”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三带:沿江路商务景观带、东风路楼宇经济带、环市路智力创新带,四区:黄花岗科技园、广州民间金融街、广州健康医疗中心、流花现代商务区。

2、海珠功能定位:发挥国际贸易门户、创新岛、生态岛的城市核心区优势,以创新驱动为主线,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会展、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现代商贸,打造广州生态型中央创新区(CID)。

发展重点:重点依托广州中轴线南延及两翼建设高端商务区,东部大力发展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和会展业,中部打造中大国际创新谷,西部结合后航道建设打造海珠湾滨水区。

3、荔湾功能定位:以建设“广佛之心、西部枢纽”为目标,打造面向全球的现代商贸中心、享誉全国的文化旅游名区、辐射泛珠三角的总部经济基地、服务珠三角的时尚创意中心、广佛同城化先行示范区。

发展重点:以“白鹅潭商业中心”为核心,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花地河电子商务产业带,珠江黄金西岸创意产业带,形成陈家祠-荔枝湾、恩宁路-上下九、十三行等商贸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大坦沙中新城市更新改造合作、东沙生产性服务业、岭南V 谷科技产业、花博园花卉产业等特色产业组团。

4、天河功能定位:以总部经济为引领,做精做优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业和商务服务业等四大主导产业,提速发展文化创意、生物工程、健康服务、节能环保服务、跨境电商、总集成总承包、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研发设计等若干个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初步建成现代服务核心区、创新创意引导区、生态宜居样板区、幸福共享示范区。

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一、背景介绍广州市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广州市的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势在必行。

二、总部经济的概念和意义总部经济是指以总部企业为核心,通过集聚总部经济要素,形成总部经济功能区,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总部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三、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1. 提升广州市总部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总部企业落户广州。

2. 打造一批总部经济功能区,形成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

3. 推动总部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4. 建设一流的总部经济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四、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1. 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吸引总部企业落户广州。

2. 建设总部经济功能区,通过土地整合和规划布局,打造集总部企业、总部基地、总部园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3. 加强总部经济要素集聚,提供高端人才、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支持,吸引总部企业在广州设立总部机构。

4. 推动总部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升级。

5. 加强总部经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高效便捷的行政审批服务,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

6. 加强总部经济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国际一流的总部企业和投资机构来广州投资兴业。

五、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2. 加强统筹协调,与相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3.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广州市的总部经济发展优势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总部企业关注和参与。

4. 加强监测评估,定期对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2007-12-21 14:55:08国家信息中心为适应“十一五”时期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

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对“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宏观指导。

一、“十五”时期广州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一)总量大、增速快广州工业经过“九五”时期的调整,“十五”时期特别是后半段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05年,工业总产值6770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五年净增产值367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净增量的2.7倍;2001~2005年年均增速18.3%,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加快2.6个百分点;尤其是“十五”后半段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三年合计新增工业总产值约3000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新增额5倍左右,基本相当于“九五”末期200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

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67.53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速16.5%,比“九五”时期加快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5%,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4%。

(二)结构日趋优化1.广州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五”以来,在汽车等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增产带动下,重工业生产不断加速。

2004年2月,全市重工业产值首超轻工业,标志着全市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工业化进程步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周期。

2005年,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为41.6:58.4,重工业比重较2000年大幅上升了15.2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态势明显。

2.支柱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目前,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全市七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

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年均增速约31.3%,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8.0%上升到42.8%,同比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所占份额不断扩大。

2005年,支柱产业实现利润232.0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比重超过六成,充分显现其强有力的龙头带动作用。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10.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3%,比2000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速30.1%,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速11.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约50.5%,比20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市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

4.名牌战略取得新进展。

2005年,全市新增工业产值中约有四成来自名牌产品企业的创造,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5%,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

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名牌21个,省名牌产品146个,分别占全国、全省的2.27%和16.57%。

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32个,超5亿元的品牌56个,超亿元的有143个。

5.各种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

“十五”时期,我市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国有、三资、民营企业同步大发展,多元结构生机显现的良好局面。

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2005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以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7.5%的比重,创造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5.7%;与此同时,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273.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6.8个点,充分显示我市国有企业经过改革重组生机勃勃。

据统计,2005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和职工人数分别比2000年减少118户、6.66万人,但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却分别增长了37.7%和111.7%。

二是三资企业仍是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2005年三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99.77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65.0%,比2000年提高约18个百分点,在我市各类企业中比重最高,增速最快,是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

三是民营企业发展步伐加快。

2005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1458.1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5%,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9.1%,比2000年提高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1.09亿元,比2000年增加0.5亿元,户均产值提高91.2%;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00多户、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77户、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8户。

(三)效益竞争优势突出1.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屡创新高。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点以上,比全省高30个点以上,比2000年大幅提高61.5个点。

2.工业盈利水平持续高速增长。

2005年,广州工业以不到全省1/5的产值创造了全省近1/4的工业利润,利润率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84.09亿元,相当于2000年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3.2倍,分别相当于东莞、佛山利润总额的3.5倍和4.8倍。

在全国六个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上海、北京、天津、苏州、深圳、广州)中,广州工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工业资产贡献率和资金利税率均排名第一。

3.综合能耗水平不断下降。

近年来,我市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每元工业利润耗电量均比国内主要工业城市低。

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在逐年下降,分别从2000年的每万元0.46吨标准煤、1.60吨标准煤下降到2004年每万元0.36吨标准煤、1.31吨标准煤,与全国工业综合实力最强的上海、苏州、深圳、天津、北京等五城市比较,广州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最低。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万元工业产值粉尘排放量及污水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约一倍和50%以上。

虽然“十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成效显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中,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有近年暴露出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环境有待继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层次不高,实力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集中度不够高,带动力强的特大型企业少,部分行业的产业链缺乏关键环节;工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规划滞后于城市规划,工业集聚地的专业化和特色不明显,难以充分发挥产业相互支撑和配套效应;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能力不强等。

二、发展环境(一)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一是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化延伸和再配置为广州工业融入世界经济利用两种资源和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

目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市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工制造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而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在发展工业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广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着每年近3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

截至2005年末,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140家落户广州(占全省的比重高达80%),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州设立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和2000多个办事机构。

一年近2000亿元的市场购买力,使众多外商越来越看好广州的前景,广州正日益成为他们投资及创业的乐土。

二是国内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为广州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氛围。

“十一五”期间国内城市化、工业化的双重推动,使经济又具备了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条件,另外整个世界经济在此期间将保持较高增速,因此可以预期进入国内的外资以及对外的贸易总量将继续扩张,我市工业发展将面临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领域将在外资外贸企业的带动下紧跟世界发展步伐全面链接国际生产与营销体系,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加强;传统产业在竞争刺激与高技术改造下不断更新装备、优化产品结构,竞争力将日渐增强。

这种优化产业结构的增长模式,将为我市的工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前提。

从国内的重点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一批特大型冶金、石化和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业和消费产业(如汽车)加速发展,我市正是在汽车、石化、钢铁等产业上具备相对的规模和优势,这样国内的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内涵将为我市工业的优势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三是CEPA协议实施和泛珠三角等区域的发展给广州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粤港澳“大珠三角”整合成功和优势互补以及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意味着这个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现,对广州而言则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广阔和深远的经济发展腹地,在转移低附加值产业的同时,通过“腾笼换鸟”,为承接高档次的产业转移腾出了空间,也使珠三角周边区域甚至周边省区可以获得广州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而发展壮大自身的区域经济,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为广州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四是广州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加强为充分发挥广州工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供了重要条件。

珠三角地区已成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对工业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品需求极大,而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城市,从产业链的配套衔接看,正好可为珠三角发达的加工制造业提供石化、钢铁等上游产品,从这个方面说广州在区域内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

1998年省八次党代会明确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2003年初,又进一步明确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广州的汽车、钢铁等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和南沙开发等给予了较大的支持;省委、省政府制订的提升产业竞争力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全省产业基地、重大项目的规划布局作出引导和调整,强调既注重促进珠三角产业加快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又充分考虑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特点、资源优势,提高区域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珠三角产业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这更为我市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机遇。

(二)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新一轮城市竞争加剧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对广州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压力。

一方面,尽管国家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近两年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产能严重过剩的不良后果逐步显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