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简易鉴别方法

瓷器简易鉴别方法
瓷器简易鉴别方法

瓷器简易鉴别方法

作为购买者,总是希望买到好的瓷器,那么,购买中怎么鉴别瓷器的档次呢?民间收藏委员会文玩分会的杨克贵先生和马冀良先生针对不同购买群体分别介绍了不同的鉴别方法。

高档瓷器鉴别法

1、瓷器胎质:胎质一定要疏松,敲打时,声音必须清脆。买仿古瓷的时候,一定要分年代判断胎体的薄厚程度。比如,定窑分为南定和北定,北定的胎体一定是厚的,南定的胎体是薄的。

在购买瓷器的时候最好携带电筒。鉴别时,不要从里往外照(一般商家的做法),而是要从外往里照,然后观察瓷器内部的投影,用手摸瓷器,如果看到里面的影子是随着手而动的,就证明瓷器的胎薄。

马先生还介绍了怎样区分手工和机械制造的简单方法:手工制造瓷器,胎壁不均匀,摸的时候会有一棱一棱的感觉;机械制造的瓷器,表面非常均匀,薄厚程度相同。此外,机械制造瓷器的足非常低;人工制造瓷器的足比较高,而且沿内侧底部可以摸到一道足浆槽。

2、釉色:釉色必须准确、均匀。所谓釉色准确是指,民国以后制造的瓷器釉色为白色,清代生产的瓷器釉色为豆青色,这点在买仿古瓷的时候要注意。

3、画风:画风好。特别是在购买体积较大的瓷器时要注意区分手绘和贴花。贴花图案呆板,线条比较死。小器形的青花瓷器,可以用手摸出棱角,这是由于贴花时使用胶水造成的。瓷器的边沿图案经常使用贴花,在贴花的结合处有时会出现接缝,或者左右两部分图案不均匀的现象。

4、器形:独特为好。

低档大型陈设瓷器鉴别法

1、瓷器胎体:胎体要均匀,不要出现塌胎的现象。

2、釉色、画风:只要掌握以上鉴别贴花和手绘的技巧即可。

即使购买贴花瓷器的时候也要注意仔细鉴别贴花质量的好坏,不要购买一些过于粗制滥造的贴花瓷器。

3、器形:瓷器的口平,底平即可。

另外,马先生还提醒顾客们注意,尽量选择固定、可靠的瓷器专卖店购买瓷器,一般商家不会欺骗这些固定的购买群。

如何鉴别瓷器?怎样判断瓷胎的好坏?如何从釉质入手?

瓷器,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一项特殊贡献。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科技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意趣,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结晶的典型代表。

瓷器既是一种生活日用器皿,同时又是根据各时代人们审美意识创作出的工艺品。自瓷器产生之后,在早期和发展阶段,每一件成功的瓷器制品,都可以说是实

用性与艺术美和谐统一的产物。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奇葩,精美的中国古代瓷器理所当然地成为海内外的收藏热点,吸引着全世界收藏界的目光。

中国瓷器的美,是全方位的:既体现在器表所饰瓷釉的晶莹剔透和瓷胎的细腻让人们倾倒和痴迷的中国古代瓷器,自然是有着极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价值。致密上,又呈现出器物制作工艺的精细和造型的优美多姿上,还展现在装饰手法的技巧和纹样图案的华美上。当然,不同时代的瓷器,会有各自不同的时代风貌,因而也会展现出不同的审美侧重——中国古代瓷器制作中力求表现出的艺术性和美感,无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古代上层社会——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以及文人墨客更多地决定着社会的时尚和社会审美取向。在东汉瓷器创烧以迄唐代,由于瓷泥难以纯净,胎质难以大幅度提高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社会特别看重的是瓷釉和釉质所具有的特征。这一

审美侧重,决定了中国瓷器在初创时期和发展时期的演变途径——立足于开掘出瓷器釉色和釉质所带来的美感。早在东汉我国就成功地烧制出青釉和黑釉瓷,北朝至隋唐又创烧出黄釉和白釉瓷。对这些单色瓷釉的制作和使用,反映出当时人们审美意识所追求的意境——获得与自然界的各色玉石相仿的效果。重视美玉的传统观念在这里很自然地与瓷器审美侧重相融合起来。于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烧造出的青、黑、黄、白色的单色瓷釉可否达到玉质美感,不仅是对其进行观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而且成为众多窑场努力的方向。

毫无疑义,这种以玉喻人的审美意识——对瓷器单色釉的评价以是否有玉质感为标准,决定了中国制瓷业两千年来的主导思想;即使在中国制瓷史上的后期阶段,釉上彩、釉下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彩瓷鼎盛时期,仍然对瓷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原始瓷器自商周时期发端,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到东汉,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既有艺术装饰而有具有实用价值的原始瓷器,成为浙江、江苏等地主产区的外销产品。

东汉原始瓷器,胎质坚硬致密,器物大半部上釉,只是近底处无釉;由于改刷釉法为浸釉法,釉层增厚,胎釉结合的状况大为改进,脱釉现象少见。器型比较规整,多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身为素面,有简单的弦纹和水波纹。

到东汉晚期,由专烧原始瓷器的原始瓷窑烧制出成熟青瓷和黑瓷——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了。

这种刚从原始瓷器演变而来的青瓷,无论在造型和装饰风格等方面,都与原始瓷器有相似之处,但它已经是脱胎换骨了——通过原料粉碎和成型工具的改革,胎釉配制方法的改进,窑炉结构的进步,烧成温度的提高等技术进步,它具有胎质吸水性低、透光性好,胎釉结合紧密,釉层具有较强的光泽度,已达到了真正瓷器的标准。

东汉晚期出现的新兴制瓷业,为魏晋南北朝的瓷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原料

陶器的原料主要是用易熔黏土(经过淘洗或未淘洗的陶土),掺砂或炭末烧制;原料中所含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的成分控制不严,尤其是三氧化二铁的比例较高。瓷器的原料主要是含熔剂较少的黏土(如高岭土、瓷土),即三氧化二铝含量高,三氧化二铁含量低的黏土,这样烧出的胎质才白。

烧成温度

陶土因含三氧化二铁成分较高,所以烧成温度不能超过摄氏1000度,否则就会造成陶器变形熔融。在1000度以下火候中烧成的陶器,扣之,声音低沉。

瓷土中的三氧化二铁成分较低,三氧化二铝的成分较高,故可承受摄氏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造,这样使得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敲击发出清越的金石之声。

釉质

陶器开始不施釉,后来出现釉陶,由于是低温烧造,所采用的是低温釉或铁质釉,烧造出的成品胎釉结合不够好。瓷器一般都施釉,釉的品种多,胎釉结合紧密、牢固,釉质厚薄均匀。

在上述几个区别中,制胎原料是最重要的方面,烧成温度和施釉是次于原料的另两个方面。

可以肯定地说,瓷器生产是基于陶器生产而又高于陶器制造的一个门类。其工艺价值、审美价值都在陶器品类之上(唐三彩、明清紫砂陶等特种工艺陶除外)。

三国时期的瓷器

三国的制瓷业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相继建造瓷窑,分别烧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尤其是江南的浙江地区,窑场广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三国时期的南方青瓷瓷器(主要是江南地区)普遍采用龙窑烧造,龙窑具有容积大,热效率高,燃料省,造价低等优点,使当时的瓷器产量、质量都有提高。瓷器的成型采用了轮制拉坯技术,并辅以拍、印、堆、雕和模制等技术,使器物不仅造型规整而且美观。

瓷器的瓷胎原料都用当地瓷土,胎色呈浅灰色,与东汉晚期相似。

釉料使用石灰釉,釉色呈淡青色,透明度较高,富有光泽。施釉用浸釉法。釉层厚而均匀;烧成温度掌控得当,无流釉或剥落现象。

瓷器的器型在造型和装饰上承袭了汉代特征,常见的器型有碗、盘、洗、碟、钵、盆、罐、耳杯、格、香薰、虎子、水盂、水注、唾壶、盘口壶、鸡头壶、羊形器等,还有房屋、谷仓、灶、鸡笼、狗圈等随葬冥器。

瓷器纹饰较多吸取了汉代陶器、铜器、漆器的图案花纹,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及兽足。

断代提示

三国时期的瓷器罐、壶类等琢器器体不断加高,上腹收小,下腹和底相应扩大,重心向下。碗等圆器都是拉坯成型,胎壁厚薄一致。

三国时期南方青瓷主要窑口

越窑

越窑是浙江境内著名的古代窑址,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等地。自东汉晚期烧制成青瓷,以迄宋朝,一千多年,其青瓷烧造,从未间断。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

陆羽《茶经》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越瓷类玉……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

越窑自东汉创烧青瓷以来,三国时期主要烧造青瓷,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坚硬细腻,胎呈淡灰色,少数烧成温度不足的,呈淡淡的土黄色。

釉汁:釉色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极少有流釉或釉层剥落现象。

器型:与前代相比,品种繁多,样式新颖。常见器物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等日用瓷器,以及谯斗、火盆、鬼灶、鸡笼、狗圈、谷仓、碓、磨、米筛等明器。

纹饰:主要是弦纹、水波纹、耳面印叶脉纹、铺首等;拍印、模印、雕刻等传统装饰继续保留;晚期出现了方格网纹,并在器身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佛像等,装饰逐渐繁复。

瓯窑

瓯窑在浙江温州,自汉代就开始烧造原始青瓷。三国时期烧造青瓷,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色,胎质较粗,坯体没能完全烧结。

釉色:颜色大多淡青,透明度较高,也有少量青黄色和青绿色。

器型:与越窑大致相同。但基本不生产三足洗、狮形烛台、蛙形水盂、格等一类日用器和文具,也基本不生产用于随葬的明器。

纹饰:多为弦纹。

婺州窑

婺州窑位于浙江的金华地区,是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著名古窑。由于其地在隋唐时属于婺州,故名婺州窑。该窑址三国时期烧造的青瓷,具有以下特征:

胎质: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

釉色:一般为淡青色,少许为青灰色或青中泛黄;釉层厚薄不匀,常凝聚成芝麻点状;釉面开冰裂纹,在釉层开裂处和胎釉结合不紧密处,往往有奶白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

器型:以盘口壶、碗、碟、罐、水盂等日用器物为主,有少量猪圈、鸡笼、水井、谷仓等明器。独具特色的器物是人形五联罐、三圆柱形足水盂。

西晋时期的瓷器

西晋时期的青瓷,较之三国时期的青瓷,在烧造技术上又有了提高:依然使用石灰釉,但已掌握了釉中氧化铁的恰当比例,并基本控制了还原焰的烧成气氛。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的质地比较细腻,胎色较深。

釉色多为青色,色调稳定,而且有透视感。

器型增加很多,除三国时的器型之外,新出了不少器型,如鸡头、羊头、虎头双耳罐,鹰形盘口壶,人形、熊形、兔形水注,辟邪水注,方形或圆形扁壶、三足盘、水盂,盥盆、瓷俑等。

纹饰装饰普遍使用各种印、划或堆贴花纹,通常在器物的口沿或肩腹部划弦纹和压印斜方格网纹、连珠纹、禽兽纹等。器物上还常常堆贴铺首等立体纹饰,常与网纹、连珠纹带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多层次的艺术效果。

断代提示

西晋时期的青瓷,已受到佛教东传的影响,出现了佛造像、忍冬纹等佛教艺术的因子。

西晋时期的主要窑址

越窑

西晋时期的越窑青瓷,较之东汉晚期和三国时期青瓷区别较大。其鉴定特征如下:胎质:胎骨较以前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

釉色:普遍为青灰色,釉层厚而均匀。

器型:此时的器型矮胖,端庄稳重。品种较多,除日常生活用瓷和文具、卫生用瓷之外,还有许多随葬的明器。主要有盘口壶、扁壶、鸡头壶、尊、罐、洗、盆、格、盒、灯、砚、水盂、唾壶、熏炉、虎子、猪栏、狗圈等。

装饰:器身多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连珠纹或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为装饰;器足多以刻画细腻的龙头、虎首、熊形来装饰。

瓯窑

胎质:较粗,胎色呈白色。

釉色:青色,色淡,胎釉结合欠佳,常有剥釉现象。

纹饰:较为简单,有弦纹、水波纹。

器型:与同期越窑相同。

婺州窑

西晋前期青瓷类似三国时期的青瓷,西晋后期有较大变化,其特征是:

胎质:用红色黏土作坯料,烧成后的胎呈深紫色或深灰色。

釉面:在胎上使用化妆土,因此釉层滋润柔和,釉色青灰或青中泛黄。其釉面开裂和析晶的情况比以前使用瓷土做胎的瓷器还严重。

器型:主要有盘口壶、罐、盆、碗、碟、簋、水盂、唾壶、虎子等日用器物;明器有谷仓、水井、谯斗、鸡笼、猪圈等。罐壶等肩部近平,上腹向下斜出,下腹向内聚敛,有别于其它瓷窑。

东晋时期的瓷器

东晋时期瓷器的最大特点是,青瓷与黑瓷共存,单一的青釉传统被突破。

青瓷在西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型更加丰富,装饰更加美观。其具有以下特征:青瓷生产开始普及,器型和装饰由繁复趋向简朴,注重经济使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青瓷与黑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在工艺上设法加重铁釉着色,便能烧造成漆黑闪亮的黑瓷。早期的黑瓷呈色多为黑褐色,玻璃质感差,到东晋时期,浙江的德清窑才烧制成功真正的黑瓷。黑瓷的出现,丰富了釉装饰的内容。

东晋时期的主要窑址

越窑

东晋时期初期,越窑青瓷与西晋时期的风格相类;东晋中后期,越窑青瓷生产有扩大的趋势。其鉴定特征是:

器型:偏重于日常用器,如餐饮具、文具、卫生用瓷,停烧以前曾大量烧造的随葬用明器。新出的器形有莲花尊、牛形灯、圆形格盘等。器形演变由西晋时的矮胖逐渐向高瘦发展,变得更为秀气。

装饰:趋于简便,大多通体光素,仅在肩、颈、口沿等部位装饰一二道弦纹,少数器物上使用水波纹和莲瓣纹。西晋后期出现褐斑装饰,此时盛行。普遍在器物口沿、肩腹部醒目处和盖面上点彩,变幻出多姿多彩的优美图案。为以后的釉下彩绘瓷的烧造成功创造了条件。

瓯窑

东晋时期的瓯窑,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其鉴定特征如下:

胎质:胎子细腻,呈白色。

釉色:釉层厚而均匀;釉面大多呈淡青色,部分为青绿色,青黄釉少见;胎釉结合牢固。

器型:以牛形灯、五联罐、褐彩盖罐等器为特色。

纹饰:普遍使用褐彩,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器物口沿及肩腹部加几点褐彩,或者在器物的肩腹部褐色点彩组成各种图案;二是绘长条形褐彩,用毛笔绘彩,起笔细,收笔粗;线条的粗细长短视画面大小而定,盖面小条形褐彩就细小,器腹部大,条形褐彩就粗大。

断代提示

用毛笔绘的条褐彩这种装饰手法是瓯窑独有的,为当时其它瓷窑所不见。

婺州窑

胎质:仍沿用西晋后期的红色黏土作坯,胎色较深,多呈深灰色或紫色。

釉色:青黄色或青黄中泛一点褐色,釉面开裂,析出晶体较多。

器型:主要有罐、壶、碗、碟、水盂、鸡头壶等器,不见明器。盘口壶腹部瘦长,肩腹采用柔和的圆弧形廓线,有别于其它瓷窑。

德清窑

德清窑位于浙江德清县的焦山、丁山、戴家山、陈家山等地,是浙江境内最早的黑瓷产地之一。虽然烧造历史很短,从东晋至南朝初年,仅一百多年时间。但由于它的产品青瓷黑瓷覆盖面较广,所以,在历史上仍很有影响。

胎质:多为黑褐色,少数是灰色或白色的。

釉面:青瓷釉色较深,一般呈青绿、豆青或青黄色,釉层均匀,具有较好的光泽。黑瓷釉层厚,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佳者釉面滋润,色黑如漆,釉光闪闪。

器型:有碗、碟、盘、钵、盆、耳杯、盏托、罐、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虎子、香炉、灯等器物。所产茶盏再配上浅盘形的盏托,成为时尚茶具。直筒形小盖罐和扁圆形的盖盒,也是独具特色的产品。

纹饰:比较简单,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几道弦纹,或在青釉器上点上几点褐彩。

断代提示

德清窑瓷器造型简朴实用,轮廓线柔和,风格与婺州窑相似,不像越窑瓷器那样挺拔。

南朝瓷器

南朝瓷器在两晋时期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创造出不同于前代的新风格。南方瓷业出现了闸钵烧造,青瓷已发展到很成熟阶段:在器形上,品种更加多样化;在器物造型上,趋于高大规整;在装饰上,改变了东晋时期的简单质朴,纹饰繁缛华丽,工艺细致精巧。

南朝主要窑址

越窑

南朝时期的越窑在制瓷工艺上与前期相比,没有多少变化,变化主要是在器型和纹饰方面。

胎质:胎呈灰色,胎壁致密;有少数胎较松,呈土黄色。

釉面:通体施青釉,釉色匀净。

器型:主要有碗、盘、盏、壶、罐、盏托、唾壶、虎子、鸡头壶等器型。其代表性器物是青釉刻花壶,也是南北朝时期所独有的器形。该壶大口、折沿、短颈、圆腹、平地假圈足。肩围置流、柄以及二竖耳——流是短流,略弯;柄是短柄,上立,外翻;耳是复式系耳,双系耳耳孔较大。两侧系耳对称,管状短流与单柄相对。这种单柄壶是隋代注子的前身。

纹饰:前期的褐色点彩依然流行,只是褐点小而密集。装饰纹样主要是刻划莲瓣纹,多为仰覆莲瓣。出现连续卷草花纹,即缠枝花纹;它是以植物的枝干或藤蔓为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于填充画面。这种装饰纹样循环往复,婉转流动,节奏鲜明。

断代提示

莲花装饰在南朝青瓷中普遍使用,此期越窑在器物外壁或盘面常常划刻重线仰覆莲,而且最早使用卷草纹(缠枝花纹)。

瓯窑

釉色:普遍偏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胎釉结合还不如东晋。

器型:与越窑相同。

纹饰:常见弦纹、莲瓣纹和褐彩,其中褐彩使用最为普遍,最有特色,与东晋时期相似。

婺州窑

釉色:普遍呈青黄色,胎釉结合较差,容易剥落。

器型:继承了东晋以来的造型和品种,碗、钵、盏的数量大增,出现盏托。

北朝瓷器

公元六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据考古发现,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范粹墓中的白瓷可能是最早发现的白瓷),中原地区也出现了本地烧造的白釉瓷器。从此之后,我国制瓷业便形成了两大系统——以浙江上虞一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主要烧造青瓷的南方瓷系;以中原(河南、河北、陕西)一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主要烧造白瓷的北方瓷系。

北方出现馒头窑,窑温明显提高,烧制出的瓷器更坚硬。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型窑具,例如高大粗壮的各种垫具,坯件叠烧时用的各种间隔具,等等。

北朝瓷器全属于日常使用器物,如碗、盘、杯、缸、壶、瓶、盒等,很少陈设器和明器。生产的白瓷、青瓷、黑瓷都以素面为主,很少有纹饰。纹饰装饰主要是莲瓣纹、弦纹、划纹。

北朝时期的青瓷,与南方青瓷相比,还处于初期阶段的烧制水平:胎质较疏松,胎骨厚重,釉色青灰,挂釉不到底,易于剥落。

北朝时期的早期白瓷,胎料经过淘炼,比较细白,没有上化妆土。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处呈青色。由此可见白瓷脱胎青瓷的渊源关系。器型有碗、杯、长颈瓶、三系罐、四系罐等。

北朝北齐时期,已能烧造成熟的黑瓷,改变了南方黑瓷独盛的局面。其胎骨比较坚硬细薄,有的釉色漆黑光亮,釉质均匀;有的釉层较厚,器上半部呈黑褐色,下半部呈茶褐色。器型有碗,四系缸、罐。

北朝主要窑址——寨里窑

斋里窑位于山东淄博市城东,其时代为北齐,是目前所发现的南北朝北方唯一的青瓷窑址。

胎质:胎骨一般较薄,胎质粗糙,胎色灰白,火候较高(可能是用馒头窑烧制)。釉色:深浅不一,有带青褐色,有带青黄色;釉面厚薄不匀,多黑色斑点;胎釉结合不紧密,有剥釉现象。后期采用二次上釉法,釉层加厚,明亮光泽。

器型:多为碗、盘、缸,其中直壁平底足碗数量最多。

纹饰:多为刻划的莲瓣纹和同心圆纹。

底足:多挖成内凹形。由于用三足支钉叠装焙烧,烧好的器物内底面留下难看的疤痕。

南北两大瓷系的产品特点

南方瓷系

1造型比较秀气,胎质颗粒较细,胎色瓦灰,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气孔细,空隙度小,胎中黑少。

2瓷器胎料中的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于北方;二氧化硅的含量较北方为高;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钛的含量都较北方瓷系为低。

3釉层青绿发翠,有的带暗黄色,有半木光。

4瓷器烧成温度较低,一般在摄氏1200度左右。

北方瓷系

1造型比较新颖,器体高大粗犷;胎体厚重,胎色浅灰,颗粒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孔,孔隙度大。

2瓷器胎料中的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达32%;二氧化钛的含量也高,超过1%;二氧化硅的含量较南方为低。所以,胎的呈色较南方瓷器的偏深一些。

3釉层较薄,玻璃质强,颜色灰中泛黄。

4瓷器烧成温度高,多在摄氏1200度~1300度。

隋唐五代时期的瓷器鉴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业的空前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瓷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全国的大一统局面,又为隋唐瓷业的发展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南北朝时期所产生出的南北两大瓷系,在隋唐统一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下,双方有加快交流和交融的趋势,但它们毕竟是数百年对立时期的产物,难以在短时期内消弥两地在文化上的差异,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相对而立,自成体系,形成了唐代瓷业布局的“南青北白”的显著特征。

在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瓷器的审美情趣是以类玉为上,这不仅是受限于瓷器生产的时代条件,也是社会上层和文人的审美取向的必然结果。在唐人的某些诗句中,就大量用瓷器与玉器进行类比,明确表露了他们对单色瓷器的审美取

向。如顾况的诗《茶赋》就有:“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是对“似玉”的越窑青瓷的赞美。又如杜甫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中有:“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是对“扣如哀玉”“胜霜雪”的大邑白瓷的感慨。基于此因,唐代茶圣陆羽在评价当时国内烧瓷水平最高的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时,认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故“邢不如越”,以“类玉”的越窑青瓷定为唐代瓷器的最上品。在越窑青瓷中又以晚唐五代至宋初被誉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为最高水平。

古人这种想往和喜爱玉质的审美意识,由来已久,它是中华文化自远古和三代就崇尚玉器观念的延续和发展。“昔者,君子自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岁,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礼记·聘义》孔子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诗经·秦风·小戎》)。这种以玉来象征君子美德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历代君王和士大夫,然后成为社会的共识。在社会整体接受了以玉为宝贵的观念的大环境下,将玉的概念自然地引申到瓷器制作上,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于是,被授予了人格化的种种美好品质的玉,便成为唐五代瓷器品质高低的评判标准。

隋代主要窑址

贾壁村窑

窑址位于河北磁县峰峰矿区之西的贾壁村,是北方有代表性的青瓷窑场。

胎质:分为两类,一类胎质细腻,颜色灰白,瓷化良好;一类胎质较粗,有黑色斑点,瓷化较差。

釉质:胎质细腻者胎面施透明青绿色釉,流釉现象不显著;胎质较粗者胎面施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现象。内外施釉,外部釉不及底。

器型:器物一般胎体厚重,形体较大而不变形。器物成型主要是轮制,少数附件如砚足、罐系、把柄等是用模印、手捏而成。器物有碗、钵、高足盘、壶、罐、盂、砚等,其中以碗、钵、高足盘为最多。由于叠烧,器内均有三个支钉痕迹。纹饰:素面器为主,有的钵内划有花瓣纹和波浪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对于这种异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说市场中流通的就没有真品,但是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就成为各位藏友首先需要学习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近些年在实践中的观察和研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瓷器收藏品市场

如今的收藏市场极为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术观点方面:由于我们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很多的基本建设都在同步发展,在大兴土木工程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遗迹、遗址遭到破坏,也有部分得到发掘,还有更多的一部分被盗掘的现象。就考古范畴来讲,很多的遗址都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掘出来了,使很多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得到了修正。比如说,传统说法北齐时期(550—577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通过这两年在河南巩义市一个瓷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北魏(420—534年)的白瓷,使白瓷的出现年代又往前提了;还有,南京发现了三国时期(220—265年)釉下彩,使釉下彩的出现时期从唐代(618—907年)提到了三国。这些都是在科学的发掘过程中对原有的观点提出了修正。再比如说,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研究发现,有些学者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宋代钧窑,现在有了北宋说;金代说;元代说;元末明初说。从北宋到明初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都有不同的依据在支持各种学说的论点。这些发现虽然丰富了学术气氛,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一个学说的出现,我们的市场就会随之出现一种观点、出现一种“产品”。比如说,唐代青花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唐代青花,经过考证是河南巩县窑烧造的,可以说在三十年内没有更多的动静,没有更多的学术争论,市场见到的也少之又少。现在随着郑州市一个发掘报告,证明在河南郑州市发现了两件从唐墓出土的塔式罐是唐代青花,在市场上就见到了大量的唐代青花。也就是说一些本来是纯学术上的争论,被市场商业化运作所利用,或者是借着学术上的争论,出现一些相应的产品。那么就目前来讲,我认为唐代的青花有三种情况,A、真品;B、老胎后做,就是在原来的白胎上加彩后重新烧;C、纯新的仿制品。由此看来,在目前学术研究或收藏品市场中,学术上的新观点我们要关注,同时也要关注市场方面的变化。举个例子柴窑说,一些藏友在看书过程中看到,记载的五代时期柴窑瓷器的特点是:瓷胎,薄如纸;敲击声,声如罄。这些藏友凡是见到有薄如纸的瓷器,就认定是柴窑,是一个大的发现。我想说我们在收藏过程中,除了对实物的一个鉴别以外,同时也要关注学术界的一些动态,去了解一些瓷器烧造基础常识和时代特有的制瓷工艺特征,对收藏会有裨益的。

2.鉴定方法方面:从鉴定的方法的角度看,目前有科技检测和传统的目鉴方法。我个人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势必要走上科技检测这条路,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的看到,中国的古陶瓷上下几千年来,分布地域广袤、窑口众多,烧造出的品种也非常繁多。而且瓷器在同一窑烧造过程中,由于温度、窑位变化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南北方的地域不同,所用瓷土也要差异;烧窑所用的燃料有煤和柴,烧成的瓷器也有差异。这就是科技检测面临的非常大的一个难题,它需要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库的支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把原来某个杂志上发表的数据搬过来应用。就目前科技检测来讲,很多藏友都关注其结论不是定语,而是属于中性词藻。如数据基本相同、成分基本相符、结论仅供参考等等。目鉴过程也是因人而异,完全凭个人的修为、阅历、经验去鉴定。现在的鉴定人才、鉴定专家太多了,有些专家则是古往今来各个门类通吃,无所不精。我不否认有奇才专家,但是我想他总有精通某一门类的,也会有某一门类相对较弱。还有一部分专家鉴定是以盈利为目的,明明是一件假的东西还要开一个证书,运用非常华丽的词藻,最后关键词写“这是一件“珍”品,很有收藏价值”。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为了牟利,利用收藏者的情感搞文字游戏。

3.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造假、仿品,我之所以把造假、仿品放在第三类,是由于造假古往今来都有,民国时期更盛。造假有以盈利为目的的造假,也有彰现国力的造假,比如说康雍乾时期,对以前的东西无所不仿,仿完的东西就落上自己的款识,他是在彰现自己的国力,彰现自己的能力。所仿的瓷器器型、纹饰追求原物的风格,但是打上本朝的款,这也说明一种工艺传承的过程。现代仿品除了一比一按照实物的仿,还有凭空想象、臆造行为。我认为这种仿造都属正常范畴。因为,仿者毕竟是烧出一件真的瓷器,他虽然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几百或几千元的价格已经说明这是一件仿品。目前,多数藏友收藏赝品的原因是收藏者自乱阵脚,拿这种便宜货当“捡漏”买,再加上一部分专家不负责任的鉴定,衬上一些学术界的争论,也是造成收藏市场混乱的因素之一。

二、瓷器鉴别方法思考

就鉴定来讲,没有捷径可走。但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理智,就是我们获取好方法好捷径的基础。如果没有理性的东西,总想跳跃式的寻找途径、捡些漏,我认为是最危险的。本文主要是论述自己在对古代瓷器“目鉴”过程中积累的心得——痕迹鉴别方法。

对古陶瓷的鉴定来讲,从传统上,不外乎对瓷器的胎、釉、款识、纹饰、烧造工艺、制作工艺、窑口特征几方面来鉴定。有的书上或者有的专家在讲课中,对一些时代特征的分析非常透彻,目前尚难以突破。但是,也很难让人理解。为什么呢?应为所有结论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书。比如说,宋代定窑胎子非常致密,釉色非常莹润,有牙黄色泪痕。莹润到什么程度、致密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你认为润、致密;我认为不润、不致密;没法比,无法量化。如果拿宋代定窑的胎质跟明、清代相比,它肯定胎子不是很致密,烧造温度没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的温度高。

许多收藏爱好者反映,瓷器教科书上描绘的词汇,读起来非常动听,却很难理解。究其缘由,主要是感官的东西太多,缺少量化的标准,很难让人掌握。古代瓷器年代的鉴定取决于什么?是鉴定者的感觉?是鉴定者经验的积累?还是鉴定者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如果说三者都有,依然让人难以理解。于是,不知何时鉴定者在神秘光环的照射下令人敬畏,不止让同行迷茫,更让藏友“敬仰”。由此看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各式鉴定证书能有这么大的市场了。

对古代瓷器鉴定是否真的没有标准吗?我认为,鉴定古代瓷器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有广义概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概念是类比法。比如说龙泉窑、越窑、临汝窑还有钧窑,每个窑在随着它的早期、中期、晚期的发展进行类比;同时也可以各个窑之间相类比。由此,得出胎、釉、绘画、款识、窑口及烧造工艺的鉴定方法。关于这五个方面鉴定方法,我认为有关瓷器鉴定的书中已经写的很多了,这里不做赘述。

狭义的概念是痕迹鉴定法。是笔者在对古代瓷器鉴定过程中的心得。用观察痕迹的方法去鉴别古陶瓷的真伪,我以为这种方法属于狭义鉴定方法概念的范畴。应为这种方法的特点有两点优势:A、便于入门初学,不掌握基础鉴定方法者应用;B、对具有鉴定古代瓷器能力者,有更上一层楼感觉。

首先古陶瓷来源不外乎有三种:

(1)传世瓷器,就是那些代代传下来的没有入过土的或者是早年间出土经过几代传下来的;

(2)出土瓷器,无论是窖藏、窑址、墓葬还是遗址,反正是在土底下埋着的挖出来的;

(3)海捞瓷器,也就是出水的,像前几年安徽-河南段大运河河道改造、兴修水利或者是疏通河道出土或海里打捞出水的瓷器。

对于这三种古陶瓷的来源的鉴定,是可以量化的,应为无论哪种都必然带有相关痕迹。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掌握这三种痕迹的特点,当掌握这三种痕迹的主要特征以后,就可以判别一般瓷器的真伪;如果对古代瓷器的胎、釉、款识、工艺、绘画风格、用料和窑口特点有研究,我想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途径暨鉴定的捷径就为人们所掌握。

三、传世瓷器的痕迹研究

不同传世文物遭历的磨难不一样,它所走过的历程不一样,遗留下来的痕迹也不一样。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什么痕迹,为把这些不一样的痕迹进行量化,笔者通称为传世过程中的使用痕迹。

以盘、碗的使用痕迹为例,因为盘和碗总是要叠压在一起放置的,所以就必然会产生瓷器与瓷器摩擦的痕迹。与瓶和罐的使用痕迹和盘碗相比,磨损痕迹不一样的,主要表现在底足、口沿或体部最易磨损的地方。通过对使用痕迹的辨识,我们能够找出它的规律用来区别后期仿品人为做出来的“使用痕迹”,这样就将痕迹鉴定方法量化了。比如说,盘或碗,无论它的底足多么光滑,由于叠压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磨损程度自然而然的会加重。大家都观察到,古代瓷器的釉每个时期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釉面和底足不完全在一个水平面上,有凹凸不平的现象。因为它是纯手工产品,在烧造过程中它会产生水分的烧失,胎子的烧结,这些都会存在一个收缩比。而由于凹凸不平瓷器的磨损程度也会随之不同,凸出来的部分磨损会多一些,凹进去的部分磨损会少一点甚至没有,也就是说磨损程度是自然形成的。

而仿造的磨损是如何形成的呢,民国以来,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一件瓷器的打磨方式是用一块麂皮慢慢的去擦,主要为了擦掉瓷器上最刺眼的“火光”,只要瓷器上的光柔和了,就会产生一种年代感。鉴别这种人工打磨,只要通过肉眼或放大镜在光线合适的情况下就能够发现有均匀的相同规律的摩擦痕迹,这种摩擦痕迹是与自然磨损痕迹不同的。现在去光的方法就很多了,有时候一件瓷器,尤其是瓶和罐,先用手摸,感觉手是非常涩不是很光滑,有的局部地方更涩,我们就会跟人家说,你这件东西是经过药物处理的,把釉面的光泽处理掉,由于酸性药物处理过程中会侵蚀到釉面里面去,破坏了瓷器釉面的玻璃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釉面产生出一种发涩的感觉,也就是它玻璃化的瓷面受到了损害。那么我们传世文物的一些瓷器,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光泽,用手抚摸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涩的感觉,而是非常光滑的。如制造盘和碗叠加的“磨损”,就用电动工具加上一个布轮,这时候你会发现,这样制作出来的“磨损”不是光磨掉了瓷器的光,而是把釉的表面都磨下去一层。但是在合适的光源下甚至用放大镜看,你很难找出它摩擦的一种规律,好像这件东西使用了很长时间一样,已经磨损到一定程度了,在鉴别使用痕迹的时候,也需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再有一种情况,无论是缸、罐还是瓶,由于它的重量非常重,随着时间长短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底足势必就要有一定的磨损,无论磨损的轻、重,总之要磨损。正常的磨损翻过来一看,底足中间最高出的部分,磨损程度最多,凹下去的地方它不磨损或者是磨损线很窄。而有的磨损又是什么样呢?一个泥鳅背形式的底足,底足的平面、外墙和里墙都有磨损,而且磨损的程度几乎一致,那么这种磨损和正常的磨损明显不一样。其实鉴别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按照正常使用的规律去分析这些问题。现在外面做假也好,做旧也好,他不管你这些,你不是说越斑驳年代越久远嘛,尤其是宋代时期老窑

的东西,他就恨不得釉子都给你磨损掉。用什么方法我不清楚,但是他有个问题,该磨损的地方不磨损,不该磨损的地方都磨损掉了;或者是该磨损的地方磨损了,不该磨损的地方也磨损了。再用罐子举个例子,一个罐子它的肩部和腹部是凸出来的,是一个半球状的,在腹部下面势必要往回收一点,那么收的部分的磨损程度肯定要比凸出部分的磨损程度要小的多,这时候我们往往看到,肩部有磨损,腹部有磨损,下收磨损的更严重,就是说磨损的比例不是正常的,这也是我们判别一件器物它使用痕迹怀疑的一个方面。而瓷壶,大家都知道流和柄是最容易磨损的、盖是最容易丢失的,其次才是口部最容易磕坏,当我们看到一把壶,壶盖没有什么磨损,甚至连使用痕迹都没有,壶嘴丢了一半,壶底和柄里面都有一道一道的划痕,就像磨损过了。我认为,这件东西我们先不管它好坏,就从基本的一个磨损程度足以支持我们对这件东西产生怀疑,通过我们的怀疑再结合它的胎、釉、器型、烧造窑口去辨别,都会有一定的心得。

当然,我不是说这种磨损痕迹是一个绝对的,一定要和它的胎、釉、烧造工艺和纹饰等相结合。由于我们现在书很多,真品很少,过手的真品就更少,我认为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走个捷径。磨损痕迹对瓷器的辨别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在磨损痕迹过程中出现的“伤”,比如说,使用过程当中,盘子的口缺了或者罐子有个磕口,腹部有一个鸡爪纹,随着磕的痕迹的加重有的釉面崩开了、剥釉了,上面的粉彩有划痕,或者划的不清楚了。特别是清康熙时期,一些洒蓝瓷器上的金彩几乎都见不到了,只能够看到金彩留下的痕迹,这都是属于传世文物中使用痕迹的范畴。当然,我们看使用痕迹范畴时也要全面的看,比如说,一件罐子,它的底足磨损程度一般或者是没有磨损,它的腹部出现了一个或者两个鸡爪纹,口部出现了一个崩口,或者是爆釉爆的很严重,那么我们要掌握一种方法,在辨别这种使用痕迹时,要学会去思考和分析,这件瓷器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出这样的鸡爪纹?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磕痕?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剥釉现象等。如果光看到有伤有缺有磨损的痕迹,而忽视了分析,那么我想至少我们在辨别使用痕迹方面是不全面的,因为现在市场出现很多假的使用痕迹,我们也要不断的学习和辨别。比如说一个罐子,它的磕痕受力点是什么,缺损以后它的断面层的痕迹是人为做上去的,还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附着上去的;包括剥釉,是人为的剥釉还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它烧造工艺特点所决定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剥釉。这些方面我们都需要去认真的观察、体会和揣摩。不可以有这样一种想法:看到这种现象,就认为这件瓷器这么好却出现了残缺,价值降低了可惜了,其实,可不可惜这些都是后话,你必须先判别它的原因,它的真和假。

笔者最近在宣武区博物馆鉴定的过程中,发现民国的瓷器特别丰富,解放前后时期的瓷器也有相当一部分。有些东西搁在市面上流通,我们就会把它列为现代仿品,也有一部分就列为民国,忽视了对这段空白期的填充。每段时期瓷器都有每段时期的特点,如果仅按一个朝代的结束而终结一个鉴定方法是不可取的,它会有一个延续,那么在这批瓷器里面有相当一部分能够看出它的使用痕迹,也有一部分是近几十年来没有人动过的,上面全是尘土,底足磨损程度不是很强,

因为民国瓷器要比清代瓷器磨损程度轻的多。我的意思就是说,一件瓷器无论它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要对磨损程度有一种合理的解释,而不能仅限于磨损而磨损,有不合理的磨损,再结合其他方面的鉴别就很容易找到能够让我们质疑的地方。

四、出土瓷器的痕迹研究

出土文物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容易量化的就是在土下埋藏的痕迹,也就是土蚀、水蚀的痕迹。我们搞陶瓷研究的人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博物馆,另外一部分就是搞考古的。那么作为博物馆来讲,对出土痕迹的辨别、认识不是很清晰,以前我在文物库房的时候对“土”不太感兴趣,也没加以注意,需要展览的时候,有时候连瓷器表面的土也不清理就直接摆上展台了,认为这样最起码能说明是出土的文物。现在展陈理念不一样了,展台上的文物都非常干净,这就需要清洗。

现在市场上见到的大量瓷器、陶器都以出土自居,甚至有的瓷器、陶器包括铜器、石刻在内,几乎让土覆盖的连本来面目都分不出来了。可是,一件出土文物无论瓷器、玉器、铜器包括石刻,满面被泥裹着的现象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甚至几乎不会出现,北方地区非常干燥,它不可能这么多泥土裹着,在土里面是有土蚀,水蚀的现象,但是它不可能像个泥蛋一样包着,这是不现实的。在市场上也有一种现象,由于湖南、湖北地下水位高,它水蚀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现在作旧的赝品和真品很难分辨出来,湖南、湖北的青铜器运到北京几乎没有市场,也就不再运到北京了。南方瓷器和北方瓷器的出土痕迹区别在于,南方出土瓷器水渍非常严重,北方出土瓷器土痕要多于水渍,而且碱性土质对釉面的腐蚀程度较大,有时候釉面甚至被土蚀的没有光泽了。土蚀的痕迹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出土文物的土一定要结实,要有贴骨的感觉,就是说泥土和瓷胎,瓷釉贴合的非常紧密。好比我们到农村看到一个高出地表的台地,断面千疮百孔,雨淋、水冲加上微生物和植物的根都在那里裹着,看上去特暄,但是当你把表层扒下去后会发现土是特别结实的,出土的土一定要是这种感觉。因为任何一件东西埋在地下只要经过几十年以上,没有干扰处于一种全封闭的状态,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时间的沉积,土壤一定是结实的。我们看到瓷器上裹着的土是暄的,肉眼看上去土成颗粒状,这时应为土壤内含的水分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水分少很难附着在瓷器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的水分不断的流失,土的表面很容易形成颗粒状。通过笔者这几年的鉴定观察,一件瓷器上附着的土壤如果表面是颗粒状,那么这件瓷器是赝品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有藏友说,文物上保留的土都被买回家的时候清理干净了,已经完全看不到出土痕迹了,可是,我要申明一点,出土痕迹不是仅仅去寻找土,是要找到土蚀、水蚀的痕迹,而不是说土刷干净就没有出土痕迹了,我们不是以土来辨别东西的真伪,而是根据埋在地下土蚀出现的现象来辨别真伪。一件东西釉面的光洁度遭到破坏是土蚀痕迹的主要特点,我们在鉴别瓷器的时候,往往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器物上面不全都是土,只是其中一部分有土或者有土蚀的痕迹,而它侵蚀的部位非常值得怀疑。比如说,一个罐子的肩部有土蚀的痕迹而整个下部都没有任何土蚀的痕迹,这种现象我认为解释不通,因为中国有一个传统的习俗,死者为大,凡是为死者陪葬的东西一定会摆放好,不可能把罐子口朝下的斜放,当然有的大墓葬里面的东西是七扭八歪的,这是由于地下水位上涨时东西都漂浮起来,水位下降时东西自然就倒了,也不是摆放的时候乱摆的,有的东西土蚀的位置不对,痕迹不符合基本的瓷器在地下埋藏的原理,也是我们提出质疑的一个理由。其实,这些鉴定方法没有什么玄妙的地方,完全就是一个生活规律的总结,只不过有时候有所忽视,如果我们把这些方面重视起来,对鉴定会有一定的帮助。还有一点大家都知道,凡是土壤里面埋藏过的东西都会有土香味,注意这里是土香味不是土味,但是土香味如何量化呢,一件东西的埋藏由于几百年没有经过人为干扰,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土壤得到了局部的净化,这种土我们称之为净土,闻上去有一股扑鼻的土香味;而现在作假的土味,由于离不开土、离不开能够附着到瓷器上造成土蚀现象的化学物质,闻上去的感觉就会很脏,这两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五、海捞瓷器的痕迹研究

大约2-3年前嘉德有一场拍卖是海捞瓷器专场预展,我看完以后感觉这场海捞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很多海藻或贝壳类附着的痕迹。同时也听到有些藏友说,海捞文物好鉴别呀,只要看到海藻或贝壳类附着的痕迹就行了。其实不然,国内外有许多打捞上来的文物几乎没有任何海藻或贝壳类附着的痕迹。究其原因,这些瓷器都是商业运输沉船。船沉的时候包装多数是完好的,海藻或贝壳类难以附着上去,因此,不可能只要是海捞文物都有海藻或贝壳类附着的痕迹。虽然有的海捞文物有海藻或贝壳类附着的痕迹,有的海捞文物没有,但是它毕竟都经过海水长时间的浸泡。众所周知,海水里含盐,因此被海水浸泡过的瓷器釉面一定会被侵蚀,目前基本上海捞瓷器打捞上来后都要做脱盐处理,把上面的盐分去掉,这就造成经过脱盐处理过的瓷器像被84消毒液泡过一样,表层釉面几乎失光,整个胎釉都非常洁白。因为大部分海捞文物都属于商品出口,所以几乎没有其他的使用痕迹,也没有任何一点出土痕迹,只有海水浸泡和脱盐的痕迹。国内沿海一带的人都知道有用网箱养殖海产品这样一种做法,近闻,已经出现了网箱“养殖”海捞瓷器。关

于海捞瓷器的痕迹研究笔者只能点到为止,由于身在内地的局限和缺少更准确实物研究,只能作浮浅的表述。

近年来,笔者对景德镇现在烧造瓷器的原材料,包括胎子的原材料、釉的原材料、彩的原材料,包括它在不同时期不同温度烧成之后的成品都做了采集和调查,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这里,我希望各位同好和藏友在今后的研究或收藏瓷器的过程中去关注一件瓷器的成型工艺,那么我们就会找到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的工艺特点,它的工艺痕迹也是我们辨别瓷器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些问题都有一个捷径:因为瓷器几乎都离不开白釉,如果你能把各个时期白釉的色调能有个比较心得,那么对鉴定来讲事半功倍。现代的仿品白釉都是煞白煞白的,没有那种白中透青、白中闪灰的感觉,这也跟制作原料有关,对于这些制作工艺痕迹的关注也是我们鉴定瓷器中,需要研究的一种痕迹方法。

有的藏友提出问题,一件瓷器的青花,不管是珠明料、苏泥渤青还是什么原料,它烧成温度变化我掌握不清楚,胎子坚硬还是粗松,仅凭一圈底足,难以把握。其实,对古代瓷器鉴定是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研究,操之过急,难以修成功课,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研究的方法。

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技术

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技术

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技术 范勇,邬素华 (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天 津) 本文综合介绍了废旧塑料的各种回收利用技术及产业现状,分析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优缺点,指出了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塑料制品消费量不断增大,废旧塑料总量也迅速增加。据统计,在大中城市,废旧塑料比例高达10%左右。因此,采用积极对策,加强对废旧塑料废弃物的处理是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塑料工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由于经济、法律及民众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将废旧塑料用掩埋方法处理已越来越不可行。在发达国家,环保意识的增加和可用的掩埋式垃圾处理场空间的减少促进了塑料回收工业的发展,但是现在只有大约5%~25%的废旧塑料被回收,占所有材料总量的8%。大约18%的聚合物废弃物被堆在垃圾场,其中40%是塑料包装用品。由于它们随处可见、种类多、生物降解性差、使用周期短,因而倍受关注。数据表明,在欧洲,回收塑料方法包括焚烧能量回收、机械回收、原料或化学回收等。下面就介绍一些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技术。 1分离技术 废旧塑料回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将其分离成单一组分,混合塑料一般价值低、产品性能差且不稳定,但分离后可用于价值高的制品。所以为了能实现其最高价值,生产厂商推广使用能识别塑料种类的材质标识,不少发达国家的塑料

产品都有明确的材质标识。对没有标识的塑料材料,过去识别其种类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其色(火焰的颜色和烟雾的颜色,外观),听其音(敲击声),闻其味(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味),而这些方法都需要丰富的经验,所以很难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因此国外开发出很多塑料分离设备,为塑料再生利用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分离塑料的自动鉴别技术包括:浮降法、空气分离、水旋法、近红外分光法、X射线分析法、静电分离技术、选择性溶解。 1.1浮降法(湿分离) 浮降法分离是混合塑料片材分离的最早方法之一。它通常由一种密度介于要分离塑料中间的流体介质来完成的,密度比介质小的塑料将上浮,而密度大的下沉。从理论上讲,此法不受形状和大小的影响,尤其适用于分离粉碎不均匀的、密度差较小的塑料。而且此工艺可以将废旧塑料上的残留食物有效地去除。但这种分离方法的缺点是产生大量需要专门处理的废水。 1.2空气分离(干法分离) 在干法分离中,浮降步骤将被空气分类或空气分离代替。空气分离与震动传输联用可除去大颗粒物质,如金属成分、玻璃和重的厚塑料板。分离装置有立式和卧式两种,流动空气作用于分离的物料,不同的物质按其密度的大小,分别降落在处于不同位置的装有锯齿形隔板的矩形箱内。空气分离是使用最广泛的固体废料分离方法,但其缺点是回收品可能会有食品腐烂的味道或粘附在塑料制品上脂肪腐烂的气味。 1.3水旋法(离心分离) 水旋法分离是采用离心加速器的原理使聚合物的混合物与杂质分离,它可将不同聚合物和杂质从粒状塑料组分中分离出来,而且出料量远高于悬浮分离法。德国KHD Humbold Weda设

瓷器鉴定收藏知识大全

瓷器鉴定收藏知识大全 第一章瓷器鉴定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瓷器研究与鉴定的两个阶段 第二节瓷器鉴定的内容与年代依据 第三节瓷器鉴定的重要性 第四节掌握瓷器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1、瓷器发展史的知识 2、瓷器烧造的工艺知识 (1)窑炉 (2)窑具 (3)器物成型 (4)化学原素与烧成气氛 第二章宋代五大名窑、民谣精品及瓷片标本赏析 23 第一节北宋官窑的鉴别 1、汝窑 2、钧窑 第二节南宋官窑的鉴别 1、修内司窑 2、郊坛窑

第三章宋代民窑的鉴别35 第一节宋代北方民窑的鉴别 l、以定窑为代表的印花白瓷 2、以耀州窑为代表的刻花青瓷 3、以磁州窑为代表的白地黑花瓷器 4、以钧窑为代表的花釉瓷器 第二节宋代南方民窑的鉴别 1、以越窑为代表的划花青瓷器 2、以龙泉窑为代表的青瓷器 3、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器 (1)青白瓷的兴起(北宋初期) (2)青白瓷的发展(北宋末至南宋初) (3)青白瓷的衰落(南宋中后期) 4、以建窑为代表的黑釉瓷器 第四章历代名瓷的产生、发展、风格演变及其鉴定50 帝王与龙纹瓷器 元代枢府白瓷 元青花瓷器 宫廷御用黄釉瓷 明代红釉瓷器 永乐甜白瓷

宣德青花瓷 成化斗彩瓷 正德皇帝与伊斯兰纹饰瓷 嘉靖道教纹饰瓷 清代皇帝与万寿节瓷器 清宫习俗与插花瓷器 康雍乾珐琅彩 康熙开光纹饰瓷 康熙文房用瓷 雍正瓷 乾隆藏传佛教瓷 乾隆特种工艺瓷 乾隆御制诗瓷器 道光慎德堂款瓷器 同治婚礼用瓷 慈禧太后大雅斋瓷器 末代皇帝溥仪宣统瓷器 第五章元代瓷器鉴定的历史背景 229 第一节北方瓷窑的衰落 第二节龙泉窑青瓷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景德镇瓷窑的新成就 第四节青花与釉里红瓷器

怎么鉴定瓷器落款真假

怎么鉴别瓷器落款 纪年款 纪年款是在器物上用写、刻、印等不同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我国古代瓷器款式,大部分属于纪年款。 纪年款可分为两大类:书以当时的帝王年号者称年款;用六十年周而复始的甲子表明年号者称干支款。明清两代的年款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六字款常书二行,首二字为朝代名,中二字为年号,末二字则为“年制”或“年造”二字。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 四字款则缺朝代名,首二字即为年号。如“成化年制”、“雍正御 制”等。干支前加上当时帝王年号,如“大明成化元年乙酉”款。 单纯使用干支的并不多。另外,也有只书朝代,而缺年号者,如“大 明年造”、“大清年制”款,属于特殊现象。“康熙御 制” 纪年款的款字,多用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款外多加边饰,常见有双圈、双线方框或单圈,个别也有无圈框或用双长方框的。无论何种形式,款字均为竖写,极少横排书写的。纪年款以官窑瓷器运用最多,但部分民窑尤其是景德镇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略为草率,不及官窑规整。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斋名和“清赏珍玩”之类的文字烧在瓷器上,作 为私家烧藏的标志,这种铭款就是堂名款,或称私家藏款、室名 款、斋名款。堂名款内容包括堂名、居名、斋名、轩名、室名、 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制品之人有封建帝王、皇亲显贵、达官 贵人、文人雅士和少数良工名匠。 “翠竹轩信 卿” 堂名款在明代以前极其罕见,明代的亦多见于后期。入清以后则各朝皆有,尤以康熙、乾隆时盛行,且形式多种多样。同纪年款一样,堂名款也多见于官窑制品。 吉言款 在瓷器上烧上具吉祥意义的词句或短语,以表示祝愿的款识,称作吉言款。早在三国西晋时的青瓷上,就可以见到“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等字样。宋元时期则有“金玉满堂”、“寿山福海”、“佛光普渡”、“家国永安”等吉言款。 明代的吉言款多出现于晚期,且以民窑器上最为流行。如正德时 的“天下太平”;嘉靖、万历时的“万福悠同“、“长命富贵”、 “福寿康宁”、“食禄万钟”、“三元及第”等等。还有只题一、 二字的,如“双利”、“吉兴”、“福”、“寿”、“万”、“贵”、 “善”等。“福” 清代吉言款,一般沿袭明代,也常见于官窑器,如康熙六旬庆典七寸碟,四周围以淡赭饰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有的礼器,则题“喜”字款,以有署以“庆”字或以蒙古文作吉言款识的。吉言款款试亦多种多样。像“福”即有单、双线方框或双圈内草书“福”字的,有无圈框而用粗笔道在碗内底大书一“福”字的。“长命富贵”款写法也有两种,一是双圈内书写两行;一为钱形,四字对书于穿孔四周。“万寿无疆”、“永庆常青”款则往往采取以花捧字的形式。 赞颂款

瓷器气泡探究

瓷器气泡探究 (2011-02-27 17:29:23) 古陶瓷的釉中有气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器物的气泡特征十分明显,用肉眼即能观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观印象;而有的器物虽然有明显的气泡,但气泡的特征却不是很明显;也有的器物釉面无明显的气泡,甚至无气泡。 有关气泡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目前尚未处于探索阶段。有人认为它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则在釉表形成无数小坑凹(麻点)。气泡的形成与器物的窑口、釉质、釉层厚薄、烧成时窑内的温度变化、窑内气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的作用 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说法,肯定者认为,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作为鉴别新旧和窑口的主要依据之一;否定者认为,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气泡无规律可循,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尽管不同器物的气泡在具体形态、疏密、多少、大小及层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有时难以用同一个标准去把握,但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由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时的窑内气氛、温度变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因而烧成后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会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这种共性和规律,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后,有时也可以作为古陶瓷鉴定的依据之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相对于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等其他鉴定标准来说,气泡并不是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气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不能无限夸大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对于一些釉中无明显气泡或虽有气泡但特征不典型的陶瓷种类,不宜通过气泡特征进行鉴定。依据气泡进行古陶瓷鉴定,最基本的前提在于对被鉴定对象的气泡特征要了如指掌,这种了解应是在观察、上手大量真品实物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而不能只是通过书本得来的未经对照实物检验的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所谓气泡特征。

各种废塑料如何鉴别

各种废塑料如何鉴别 废塑料回收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分清各种废塑料,恐怕还得去购买些关于高分子材料类书籍!我们在这里作一些简单的介绍,看看对你是否有所帮助。 塑料的具体分类很多,就高分子材料而言,恐怕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囊括的,但就塑料而言,可从以下几种分类法: 热固性塑料与热塑性塑料 热固性塑料的定义: 高分子树脂通过加热塑化或引入助剂塑化,经冷却固化定型后不能再次通过热塑成型的物质,如酚醛塑料,脲醛塑料,191树脂钢化塑料等。即热固性塑料不能再次回收造粒。 热塑性塑料的定义: 高分子树脂通过加热塑化,通过冷却定型后,可以再次根据需要二次加热塑化成型,周而复始。塑料回收造粒指的就是这类塑料。 进一步分类热塑性塑料又可分为常规热塑性通过用塑料和工程塑料,常用热塑性通用塑料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等等,工程塑料有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ABS)高抗冲击性聚苯乙烯(AS)或(HIPS)。 简易的塑料鉴别,可用如下几种方法: 直观鉴别法 是指用人的感观去体验塑料的一些直观特征。用眼看外观: 透明?半透明?不透明?颜色(未染色时)如何?放到水里,漂浮?下沉?用鼻闻: 有无气味?什么气味?用手摸:

光滑还是粗糙?感觉冷还是热?用手指甲划一下,有无痕迹?用手拉伸一下,是硬还是软?有无韧性和弹性?将塑料摔一摔,耳听其音声,响亮?清脆?或是低沉?易碎?或是坚韧?通过这些感官检查,可鉴别是哪种塑料。 (PE) 聚乙烯LDPE的原材料为白色蜡状物,透明;HDPE为白色粉末状或白色半透明颗粒状树脂。在水中漂浮,无臭无味,具有蜡样光滑感,划后有痕迹,膜软可拉伸。LDPE柔软,有延伸性,可弯曲,但容易折断;MDP E、HDPE较坚硬,刚性及韧性较好,音低沉(PP) 聚丙烯原材料白色蜡状、半透明,在水中漂浮,无臭无味,手感光滑,划后无痕迹,可弯曲,不易折断,拉伸强度与刚性较好,音响亮 (PS) 聚苯乙烯标准型玻璃般透明;耐冲击无光泽,在水中下沉,无臭无味,手感光滑,性脆,易折断用指甲弹打有金属声,俗称“响胶” ABS 乳白色或米黄色,非晶态,不透明,无光泽,在水中下沉无臭无味,质材坚韧、质硬,刚性好。不易折断,音清脆 (PVC) 聚氯乙烯制品视增塑与填料情况而异,有的不透明。在水中下沉,随品种而异硬制品加热到50℃时就软,且可弯曲;软制品会下垂,有的还有弹性,硬制品如门窗,下水道管等,PA-6 PA-66 聚酰胺(尼龙)原材料乳白色,如胶质。加热到250℃以上时成水饴状。在水中下沉无臭无味表面硬有热感,轻轻锤打时不会折断,音低沉 PMMA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具体到瓷器的鉴定上,本 质鉴定内容就是对瓷器胎土、 釉色和彩料的认定,也只有对 胎土、釉色和彩料进行综合判 断,才可以最大程度地鉴别古 董瓷器的真伪。胎是骨,釉是 衣,对胎土和釉色的鉴定最为 关键。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胎 和釉在各个时期的特征。 元代的胎土在淘炼中不是 很细腻,含有杂质,经过长时间自然的变化颗粒更明显,铁锈点和火石红斑都会带有沉着的色感。明代早期的胎土则淘炼得比较细腻,结构也显得紧密。明代中期胎土的淘炼则更为细腻,有了高质量的胎土才可以制作出如成化鸡缸杯等极为精细的作品。明代至清早期、后期胎土又变得粗糙,并导致瓷器制作整体水平的下降。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元和明代青花瓷器多数都为青白

釉和小部分白釉,另外各种单色釉瓷器的釉面都特别肥厚润洁,以至于釉面结构也相当紧密。清以后青花瓷器的釉面则有更多的变化,有青白釉、白釉、灰釉等,而且釉面的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变得稀薄和松软。 鉴定中对元、明、清瓷器的彩料也要有细微的分析研究。如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斗彩、珐琅彩、墨彩和各类单色釉。如青花彩料元代最有特色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明代青花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永乐、宣德时期还用苏麻离青为主;成化、弘治、正德以国产的平等青为主;嘉靖、隆庆、万历大量使用进口的回青料;天启、崇祯浙料用的较多。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分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了解各朝瓷器的胎土、釉色、彩料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鉴定的本质内容,寻找到各朝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也是为了更好的鉴定。共性的特点就是器物经过长时间自然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物理性的转变特性,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还是最为关键的。胎土都有结晶,有润光,结构相对紧密,有一种厚重感。釉面温润如玉,有一种内在的宝光由里而外自然释放。彩料的特点和釉面相似,青花瓷器的用料深沉,光泽

各种塑料简易鉴别方法(完整版)

在采用各种塑料再生方法对废旧塑料进行再利用前,大多需要将塑料分拣。由于塑料消费渠道多而复杂,有些消费后的塑料又难于通过外观简单将其区分,因此,最好能在塑料制品上标明材料品种。中国参照美国塑料协会(SPE)提出并实施的材料品种标记制定了GB/T16288—1996“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虽可利用上述标记的方法以方便分拣,但由于中国尚有许多无标记的塑料制品,给分拣带来困难,为将不同品种的塑料分别,以便分类回收,首先要掌握鉴别不同塑料的知识,下面介绍塑料简易鉴别法: 1.塑料的外观鉴别 通过观察塑料的外观,可初步鉴别出塑料制品所属大类: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或弹性体。一般热塑性塑料有结晶和无定形两类。结晶性塑料外观呈半透明,乳浊状或不透明,只有在薄膜状态呈透明状,硬度从柔软到角质。无定形一般为无色,在不加添加剂时为全透明,硬度从硬于角质橡胶状(此时常加有增塑剂等添加剂)。热固性塑料通常含有填且不透料明,如不含填料时为透明。弹性体具橡胶状手感,有一定的拉伸 率。 2.塑料的加热鉴别 上述三类塑料的加热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的,通过加热的方法可以鉴别。热塑性塑料加热时软化,易熔融,且熔融时变得透明,常能从熔体拉出丝来,通常易于热合。热固性塑料加热至材料化学分解前,保持其原有硬度不软化,尺寸较稳定,至分解温度炭化。弹性体加热时,直到化学分解温度前,不发生流动,至分解温 度材料分解炭化。 常用热塑性塑料的软化或熔融温度范围见表 3.塑料的溶剂处理鉴别 热塑性塑料在溶剂中会发生溶胀,但一般不溶于冷溶剂,在热溶剂中,有些热塑性塑料会发生溶解,如聚乙烯溶于二甲苯中,热固性塑料在溶剂中不溶,一般也不发生溶胀或仅轻微溶胀,弹性体不溶于溶剂,但通 常会发生溶胀。

再生塑料鉴别方法-完整检查版

再生塑料鉴别方法-完整检查版

再生塑料鉴别方法 再生塑料颗粒主要是根据使用的原料不同,以及加工出来的塑料颗粒的特点来区分等级,一般分为一、 二、三级料。 一级料是指所使用的原料为没有落地的边角料,或者称为下角料,有些是水口料、胶头料等,质量也是比较好的,就是没有使用过的,在加工新料的过程之中,剩余的小边角,或者是质量不过关的原料。以这些为毛料加工出来的颗粒,透明度较好,其质量可以与新料相比,故为一级料或者是特级料。 二级料是指原料已使用过一次的,但是高压造粒除外,高压造粒中使用进口大件居多,进口大件如果为工业膜,是没有经过风吹日晒的,故其质量也非常好,加工出来的颗粒透明度好,这时也应该根据颗粒的光亮度及表面是否粗糙来判断。 三级料是指原料已使用过两次或者多次的,加工出来的颗粒,其弹性,韧性等各个方面均不是很好,只能用于注塑。而一、二级料可以用于吹膜、拉丝等用途。 塑料特级:接近原料,原料价格的 80-90%; 一级:原料价格的 70-80%; 二级:原料价格的 50-70%; 三级:原料价格的 30-50%。 简单鉴别废旧塑料的等级和品质的方法介绍 如何鉴别塑料再生料的等级和品质 1.表面光洁度是衡量各类再生料颗粒品质等级的重要指标. 优质再生料的表面光洁润滑 2.透明度是衡量中高档再生料颗粒品质等级的重要指标有透明度的料,品质都不错. 3.颜色的均匀和一致是衡量有色再生料颗粒品质等级的重要指标 (白.乳白.黄.蓝.黑色等颜色) 4.颗粒密实度是检验再生工艺水平的重要方面塑化不良,颗粒疏松 5.看再生颗粒是否浮沉于水用于检验 PP.PE 颗粒的填充料的含量对再生料而言,不同的再生料不同的用途,因为没有也很难制定统一的标准,以充分满足用户的工艺要求为准 简易鉴别优劣废旧塑料品质的具体方法介绍 1、看表面的光亮度 2、看白度,不光看表面的,主要是看切面的白度。

真精稀文物真的不多!收藏需谨慎|明清瓷器鉴定真知堂

真精稀文物真的不多!收藏需谨慎|明清瓷器鉴定真知堂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 瓷器鉴定真知堂: 我们现在说的文物,以前哪,不叫文物,叫古董,又叫骨董。一般而言,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历朝历代只有经济发达,国强民富的阶段,才会出现大的古董收藏热潮。宋代是一个,明晚期是一个,民国又是一个。这古董收藏,是到了一定时间阶段才会兴起的玩意。特别容易出现在一个国家由穷变富的大转折时期。以前有句俗话说,“男人三件宝,皮鞋皮带和手表”,现在看男人恐怕就不是这三件宝这么简单了。 明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

人是个世俗的动物。有钱了先要吃好的,然后要穿好的,再要住好房开好车。又是喜欢攀比的动物,比完车子比房子,比完房子比啥呢?比墙上的装饰品。所以,书画,瓷玉杂项,就是最好的攀比物。 这也是近年来艺术品收藏越来越火爆(正规市场),不少巨商大贾也加入收藏大军的根本原因。现在又有个新俗语出现了,“手上没有个串,都不好意思出去见人”。文玩手串近年来可谓如日中天。以前收藏家们只要玉器,那珠子真真看不上。现在呢,什么西玛,唐球,价格都好几千上万。都是以前咱们不要的玩意,你能想得到? 明嘉靖斗彩折枝花卉八卦纹三足炉 所以啊,盛世收藏古董,前提是您得先脱贫致富了。玩古董,就是玩文化。想收藏,先得有文化。啥也不懂,就指着这个瓶子罐子一下子价值几百几千万一夜暴富,我说您哪,还在梦里呢! 且不说民间盛传,汝窑有多少多少万件,元青花不计其数。我只说几点,汝窑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一般学界公认大概只有20多年时间烧制,且都为皇帝贡品。北宋时期这玩意也不是天天烧,作坊也不大。不停的烧,一年能烧多少件?历经靖康之变,金灭北宋,蒙古灭金,金数次迁都,元灭南宋,明灭元,李自成灭明,清兵入关灭李,几百年战乱下来,还能保存多少?按照民间的说法,那河南地下随便挖个坑就是汝窑!汝窑遗址没被发现之前,农民伯伯也种地也盖房,就没发现过一件。汝窑遗址被发掘之后,满世界都是农民挖出来的汝窑了,你信吗?我不信。有空去河南走走看看吧,你养活了多少烧仿古瓷的工人和老板还有贩子!当然不是说真的一件都没有。有!问题是你得认识!

解答如何辨认瓷器的官窑与民窑

解答如何辨认瓷器的官窑与民窑 1、如何鉴别官窑民窑瓷器官窑有纪年款,像大明嘉靖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之类!而民窑没有纪年款,只有古玩堂的堂号、或某府名号、或烧制的地方窑号之类。官窑一般比较精美,民窑一般比较粗糙。官窑意指由中国历代政府营建,为其烧造瓷器的窑场,所生产的陶瓷供宫廷所用。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窑之外,亦有辽代官窑、明代官窑等。官窑产品必须符合皇家的审美观,客观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艺术发展,清乾隆之后,官窑产品也就逐渐没落了。“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特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足是其特色。诸如:官窑出战戟、这种瓷器和汝瓷、哥瓷、宋钧瓷、定瓷合称中国五大名瓷。民窑是对官窑而言。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窑及其产品,都是民窑。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章生一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宋元

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2、官窑的瓷器为什么会有裂纹?宋代哥窑和官窑产的瓷器大部分都含 有裂纹,也就是冰裂纹,这些裂纹是因为烧制工艺与普通工艺不同而产生的并非瑕疵带开片的宋代瓷器,最典型的要属官窑和哥窑的青瓷。冰裂纹也称璺,它是瓷器本身内部应力的一个表现,只有当内部应力在正常状态下不平衡、无法维持现有状态,釉的伸缩程度超出其弹性区间极限时才产生釉层断裂、位移,直至内部应力平衡,因而形成宏观的冰裂纹效应。产生这种现象没有固定的时刻,由于与二者膨胀系数有直接关系,所以在瓷器出窑时温差变化最大,效应最明显,另外在日常的因为其他外因导致温差变化大,以及玻璃釉老化、内部应力无法维持平衡状态时也会发生类似现象,所以没有一定时间局限。3、宋官窑瓷器底款是怎么样子宋朝时期的官窑是一个瓷器种类的意思如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另一种”官窑'指向所有宋朝各大瓷窑为皇家官府所制造的瓷器,所以它的的款式样万般变化,无法一一而足,有机会你到博物馆可以系统浏览一下即可满足。谢谢4、瓷器冰裂纹新旧判断冰裂纹又称开片,它是高温瓷器骤冷开裂形成的纹路,其中宋代哥窑出产瓷器上的冰裂纹,就是典型。

塑料的识别方法

PS料: 容易被点燃,当火源移开后会继续燃烧,并 有黑烟释放 PP料: 容易被点燃,当火源移开后会继续燃烧,但 火焰颜色与PS料不同,且没有黑烟释放. ABS料: 不容易被点燃,当火源移开后不会继续燃 烧 新料目测区分: 分别用手抓起一把新料,摊开手掌 PS料: 透明颗粒状 PP料: 半透明(略成乳白色)颗粒状 ABS料: 淡黄色颗粒状 HIPS的截断面发白,但GPPS没有,EPS主要用于泡沫。 常见塑料鉴别 首先,要先辨别是热塑性塑料还是热固性塑料。可以回收利用的是热塑性塑料PP、PE、PC、PVC、PET、PETG、ABS、PMMA、POM、NYLONG等,不能回收的是热固性塑料,加热时如不能滴淌就是环氧树脂或硅胶,如能滴淌则是聚氰氨、尿甲醛或酸醛树脂(可以理解为加热后能否回收)。 第二,就是针对每一类型的塑料再细分。热固性塑料在加热下,如不能滴淌就是环氧树脂或硅胶,能滴淌是三聚氰氨、尿甲醛或者是酚醛树脂。热塑性的塑料种类比较繁多。主要是要针对常见的塑料进行细分。 ①一般把塑料放在水上,如比水轻,可能是PP、PE、EVA,但PE比较软,PP较硬,一看就清楚了。 ②然后放在火上烧,能自动熄灭的一般就是PVC(燃烧较困难商火自动熄灭软化可拉成丝)、PC(慢慢着火、慢慢熄灭熔融,起泡)PEI,不能自动熄是POM*熔融滴落)、PMMA (高度透明、抗划伤性差、融化,起泡)、、ABS(冒黑烟、软化,烧焦)、PS(跌落有金属响声)、PET(火焰黄色冒黑烟、软化无溶液)、NYLONG(慢慢燃烧慢慢熄灭黄色,边缘黄色,熔融滴落,起泡)、PBT(火焰明亮、劈啪声、起滴、多黑烟) ③溶解试验 溶液溶解种类溶液溶解种类 丙酮PMMC、PC、PVC、PS 5%苯酚PMMC、尼龙 硝酸(稀释)纤维素三氯甲烷PPE 硝酸(浓缩)PPE、PMO 乙酸戍酯PS 盐酸尼龙热的甲苯PES、PP

再生塑料鉴别方法完整检查版

再生塑料鉴别方再生塑料颗粒主要是根据使用的原料不同,以及加工出来的塑料颗粒的特点来区分等级,一般分为一、二、三级料一级料是指所使用的原料为没有落地的边角料,或者称为下角料,有些是水口料、胶头料等,质量也是比较好的,就是没有使用过的,在加工新料的过程之中,剩余的小边角,或者是质量不过关的原料。以这些为毛料加工出来的颗粒,透明度较好,其质量可以与新料相比,故为一级料或者是特级料。 二级料是指原料已使用过一次的,但是高压造粒除外,高压造粒中使用进口大件居多,进口大件如果为工业膜,是没有经过风吹日晒的,故其质量也非常好,加工出来的颗粒透明度好,这时也应该根据颗粒的光亮度及表面是否粗糙来判断。 三级料是指原料已使用过两次或者多次的,加工出来的颗粒,其弹性,韧性等各个方面均不是很好,只能用于注塑。而一、二级料可以用于吹膜、拉丝等用途。 塑料特级:接近原料,原料价格的80-90%; 一级:原料价格的70-80%; 二级:原料价格的50-70%; 三级:原料价格的30-50%。 简单鉴别废旧塑料的等级和品质的方法介绍如何鉴别塑料再生料的等级和品质 1. 表面光洁度是衡量各类再生料颗粒品质等级的重要指标. 优质再生料的表面光洁润滑 2. 透明度是衡量中高档再生料颗粒品质等级的重要指标有透明度的料,品质都不错.

3. 颜色的均匀和一致是衡量有色再生料颗粒品质等级的重要指标(白.乳白.黄.蓝.黑色等颜色) 4. 颗粒密实度是检验再生工艺水平的重要方面塑化不良, 颗粒疏松 5. 看再生颗粒是否浮沉于水用于检验PP.PE 颗粒的填充料的含量对再生料而言, 不同的 再生料不同的用途,因为没有也很难制定统一的标准, 以充分满足用户的工艺要求为准 简易鉴别优劣废旧塑料品质的具体方法介绍 1、看表面的光亮度 2、看白度,不光看表面的,主要是看切面的白度。 3、看硬度,用牙咬一下就知道,好料都硬,太软了说明不纯。 4、看是否沉水,就是看石粉量,一般的再生料中或多或少会有石粉的,因为进来的原料中就不是很 纯了, 如果不另加石粉的话,一般不会沉水 废旧再生塑料的鉴别方法大全 1,颜色,凡是带透的比不透的要好,不管是什么颜色,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说明

阿元: 在宋元以生产青白瓷著称 1278(忽必烈)在设浮梁瓷局,生产诸如“枢府”字眼的卵白瓷。 元代除生产青白瓷、白瓷、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瓷、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 卵白釉(枢府)瓷: 一、枢府瓷特征: 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厚 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近似鹅蛋色),不如典型青白瓷—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 3、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瓷,其碗为小底足。 4、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造型,为人们所称道。(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著名的有元代的霍窑和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都有此式) 5、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二、枢府瓷装饰和文字: 枢府瓷分粗细两大类 1、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等,但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

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 2、较粗制品,主要是日常用的盘、碗,一般均素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有戗金装饰。 3、枢府瓷铭文以“枢府”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壁口沿下,除枢府字样,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铭。美国博物馆有“昌江”字铭。 三、枢府瓷的鉴定要点 见特征,釉呈乳浊状而釉色偏青,无大器,底足较小 青花瓷: 一、定义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 (中国瓷器的发展: 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 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品种众多,百花争艳 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占据主流 二、成熟元青花瓷主要要素有三点 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 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 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

怎样辨别瓷器的好坏

首先是掌握各时代各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将所需鉴别的器物与标准器物对照、比较。 其次,瓷器辨伪最根本的是从瓷器本身着手。因为,瓷器本身是由胎釉、造型、纹饰及款识和烧制工艺所组成,各时代有各自的特点。另外可以从瓷器所反映的外部特点入手,如瓷器所反映的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器形、纹饰上体现出来),瓷器的用途(用作日常生活用器,各地域的不同使用情况)等来辨伪。 我们知道,仿瓷(或曰瓷器作伪)之难,第一是胎质。因为各时代、各窑口烧制瓷器的胎土是各不相同的,且“瓷质之贵,在于瓷泥”,不仅是瓷土的成份不同,其炼泥之法也不同,因此,烧制成器所表现出来的胎骨也是各具特征的。如龙泉窑器与哥窑器均为原处州(今龙泉县境内)的窑口,使用的基本是同一地区的胎土,两窑胎质均白,微带灰色。但龙泉窑淘炼最纯,哥窑则别有紫泥、黑泥两种。由此,就可分别出龙泉窑器与哥窑器。仿制、伪作之器的胎土则区别更大,由于时过境迁,很难找到相同的瓷土,这就是辨伪需掌握的第一要点。第二是造型品名。因为历代所制之器,造型品名不尽一致,有的称盘,有的称盆,甚而有称为洗的,加之尺寸规格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制。历代仿制作伪之器,一是照蓝本模仿,虽形制正了,但尽寸规格又不能完全一致,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仿制作伪之器是根据文献或历代相传而作,故更差矣,而有些“创造性”的作伪则更无衡量的标准。第三是釉药。历代瓷制品的釉药多为凭经验所得而无文字的记录,除清唐英首先研究记录制瓷的方法和釉药的配方,在他之前几乎无人做此工作,因些仿制、作伪的器物由于釉药的配方,各种釉料的比例不同,加之烧造技术,包括窑温、气氛的掌握不一致,烧制出来的釉色很难与原器相同,另外,瓷器的纹饰(包括笔法、题材、表现手法)、款识、青花料、彩料等要仿制得如同真品一样,确实很难。 辨伪瓷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1)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总之,鉴定、辨伪中国古代瓷器,用以上三种方法,再从胎质、造型、釉料、纹饰、烧制工艺、款识、青花料等几个方面着眼,在掌握了出土的或传世的标准器物的前提下是一定能鉴定出好坏,辨别出真伪的。

再生塑料鉴别方法_完整检查版

再生塑料鉴别方法 再生塑料颗粒主要是根据使用的原料不同,以及加工出来的塑料颗粒的特点来区分等级,一般分为一、 二、三级料。 一级料是指所使用的原料为没有落地的边角料,或者称为下角料,有些是水口料、胶头料等,质量也是比较好的,就是没有使用过的,在加工新料的过程之中,剩余的小边角,或者是质量不过关的原料。以这些为毛料加工出来的颗粒,透明度较好,其质量可以与新料相比,故为一级料或者是特级料。 二级料是指原料已使用过一次的,但是高压造粒除外,高压造粒中使用进口大件居多,进口大件如果为工业膜,是没有经过风吹日晒的,故其质量也非常好,加工出来的颗粒透明度好,这时也应该根据颗粒的光亮度及表面是否粗糙来判断。 三级料是指原料已使用过两次或者多次的,加工出来的颗粒,其弹性,韧性等各个方面均不是很好,只能用于注塑。而一、二级料可以用于吹膜、拉丝等用途。 塑料特级:接近原料,原料价格的 80-90%; 一级:原料价格的 70-80%; 二级:原料价格的 50-70%; 三级:原料价格的 30-50%。 简单鉴别废旧塑料的等级和品质的方法介绍 如何鉴别塑料再生料的等级和品质 1.表面光洁度是衡量各类再生料颗粒品质等级的重要指标. 优质再生料的表面光洁润滑 2.透明度是衡量中高档再生料颗粒品质等级的重要指标有透明度的料,品质都不错. 3.颜色的均匀和一致是衡量有色再生料颗粒品质等级的重要指标 (白.乳白.黄.蓝.黑色等颜色) 4.颗粒密实度是检验再生工艺水平的重要方面塑化不良,颗粒疏松 5.看再生颗粒是否浮沉于水用于检验 PP.PE 颗粒的填充料的含量对再生料而言,不同的再生料不同的用途,因为没有也很难制定统一的标准,以充分满足用户的工艺要求为准 简易鉴别优劣废旧塑料品质的具体方法介绍 1、看表面的光亮度 2、看白度,不光看表面的,主要是看切面的白度。

著名瓷器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对明清瓷器鉴定真赝提出四条重要依据

著名瓷器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对明清瓷器鉴定真赝提出四条重要依据一、造型 明清瓷器的各类器型,多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明清各朝当时的生活习俗、审美标准、社会风貌和技术条件。在鉴别中,要重视对时代风貌的研究,并对其不同的风格进行详细了解,分析对比,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不难掌握其规律,对低劣的赝品就不难识破。仔细观察、经常测量,细致地识别胎质、釉面,随时收存历代瓷片标本,勤加观察和比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也只有通过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逐步掌握器型的主要特点。 二、纹饰 明清不同时期的瓷器纹饰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风格特点。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重要的是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它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即可发现时代的特征和共同的规律。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了解其风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要把握纹饰施彩方面的时代特征。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鉴定还需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正视侧视,仔细观察,研究辨析。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是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是断代和鉴别中很重要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在胎釉成分和烧造工艺上都有比较显著的差别,可资代表当时的时代风格。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以各个时期所具典型足形来断代和辩伪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研究并类比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点,找出其继承、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研究造型、纹饰一样至关重要。对于明清两代各品种釉面的观察,除以双眼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从釉面的新旧光泽上,可以辨别真伪。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乾色,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情况,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明、清瓷器胎和釉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必须联系考察,不可偏执一方,并需结合其他方面来共同判断。若能经过长期实践和切磋,总结它们的发展规律,甚至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方面加以研究更佳。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清瓷器各代款式千差万别,以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辩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书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式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总之,鉴别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又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之器均乱加猜测,甚至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弄得无所适从。出现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我们对识别赝品缺乏必要的锻炼和阅历。要知其真,也须识其假。我们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赝品当作反面教材,不断总结提高,从而胸有成竹,遇事能拿主见,对器物的真伪、年代能作出有真知灼见的判定,而非若名若暗,人云亦云。

塑料的鉴别

塑料的鉴别 几种常见塑料的外观性状 塑料简易识别 鉴别塑料一般需要各种仪器,如红外光度计、色谱仪等。但是一般工厂中不具备。要快速鉴别塑料材料,有以下几种方法。 1、比重法:

注:此外还可以从表面的光泽性、透明性、柔软性来区别,如:HDPE和LDPE相比,HDPE薄膜透明性差,LDPE 透明性好,而LDPE同PP相比,LDPE薄膜柔软性好,而PP刚性好等等。 3、溶解性试验法: 溶解性试验是选择适当的溶剂或混合溶剂,以使塑料中的树脂与其它组份分离的方法。溶解性试验在配合其它检测方法结塑料进行鉴别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塑料的溶解性因产品的等级以及其中是否含有其它的成分而异,因此溶解性不能作为鉴定试验的绝对准则。即使纯聚合物也表现出不同的溶解性,这是因为溶解或溶胀的难易受到聚合物分子的长度、排列、等规定和结晶度等的影响。许多树脂不溶于普通溶剂,如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酚醛树脂、嘧胺树脂、尼龙、聚乙烯、聚丙烯等。除了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等少数例外,大多数聚合物均不溶于水。下表示出了部分树脂的溶解性。

注:溶解性试验一般直接在试管中进行。在大约100mg粉未样品中加入10ml溶剂,混匀,有时还要振荡、观察几个小时。在聚合物完全溶解以前常常会产生溶胀。 4、定性元素法: 塑料中除了碳、氢、氧外,还常含有硫、氮、氯、氟、磷等元素,对这些元素加以检测,是鉴定未知聚合物的初步试验之一。在采用燃烧法和溶解试验法的系统分析中,往往需利用元素定性检定来加以验证。 这些元素定性通常采用钠(或钾)熔法。将约0.05g干燥聚合物置于一玻璃小试管内,加入一小颗豌豆大小的新切的钠,加热熔融。冷却后加入1mL乙醇以消耗残余的钠。再慢慢加热度管蒸去乙醇,然后用强火加热至呈现暗红色,趁热将试管扔进一个盛有15mL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动破碎的试管,然后滤出溶液,把溶液分成几份进行下述试验: 5、显色试验鉴定法: 显色试验是在微量或半微量范围内用点滴试验来定性鉴定聚合物的方法。通常,增塑剂、填料和改性剂不参与显色反应,但是这些物质的存在会降低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因此多数情况下要把它们从聚合物中分离出去。为了避免对试验 结果作出错误解释,必要时可用已知聚合物作对比试验。

再生塑料鉴别方法完整检查版

再生塑料鉴别方法再生塑料颗粒主要是根据使用的原料不同,以及加工出来的塑料颗粒的特点来区分等级,一般分为一、二、三级料。一级料是指所使用的原料为没有落地的边角料,或者称为下角料,有些是水口料、胶头料等,质量也是比较好的,就是没有使用过的,在加工新料的过程之中,剩余的小边角,或 三级:原料价格的 30-50%。 简单鉴别废旧塑料的等级和品质的方法介绍 如何鉴别塑料再生料的等级和品质

1.表面光洁度是衡量各类再生料颗粒品质等级的重要指标. 优质再生料的表面光洁润滑 2.透明度是衡量中高档再生料颗粒品质等级的重要指标有透明度的料,品质都不错. 3.颜色的均匀和一致是衡量有色再生料颗粒品质等级的重要指标 (白.乳白.黄.蓝.黑色等颜色) 4. 5.不同的1 2 3、看硬度,用牙咬一下就知道,好料都硬,太软了说明不纯。 4、看是否沉水,就是看石粉量,一般的再生料中或多或少会有石粉的,因为进来的原料中就不是很纯了,

如果不另加石粉的话,一般不会沉水。 废旧再生塑料的鉴别方法大全 1 2 3 4 5 6,用牙齿咬,先自己去体验新料 PP 的强度,再对比一下,如果相对较软,绝对里面加的有 PE, 7,看切口的断面,断面粗燥的且没有光泽的,料质较差, 8,浮水,只要有沉水的即差,

区分 ABS/GPPS/HIPS 废旧塑料的具体方法介绍 ABS,PS 的识别方法有很多种,就 ABS 而言,表面亮度好,韧性优于 PS,火烧后表面会有密密麻麻的小孔,味道有淡淡的甜味;PS 又分 GPPS,HIPS,EPS 三种,较脆,透明的产品较多,HIPS 的亮度一般,韧性比 ABS 要逊色一点,火烧后表面光亮,有苯乙烯的味道。HIPS 的截断面发白,但 GPPS 没有,EPS 主要用于泡沫。 旧 1 先看光泽,料差则光泽相应的差。 2,再看切面。切面不通一,则料较差。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明清瓷器是现代人们收藏鉴赏的重点项目。据中大科鉴了解,自古瓷器藏家就喜爱青花瓷器,流传下来的出自官窑瓷器、品相完好的器物如今已难得一见,就是见到了,价格也会高得一般人难以承受。为了防止购买到青花瓷器赝品,还得多了解明清瓷器鉴定方法,下面简单介绍下明清瓷器鉴定方法吧。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瓷器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明清瓷器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花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瓷器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2、看瓷器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

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 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看瓷器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看瓷器纹饰:瓷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看瓷器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