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日本其实也输得很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争,日本其实也输得很惨

作者:义勇川军

甲午战争,日本其实也输得很惨

1894年的7月25日,是日清甲午战争爆发之日。当今中国和日本又经常重出现甲午战争前相似的紧张局势,两国的军政当局和体制内外的国运思想者们能否及时反省这场战争?如何将这场对两国和世界命运影响深远的战争反省到足够的广度和深度?无疑是一桩现实意义重大的紧要事情。本文是笔者的一个反省,希望能及时激发出足以避免历史覆辙的思考和探讨。

侥幸进入同治中兴的清帝国,由于在突如其来的甲午战争中败战败和而迅速灭亡,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基本史实。这段历史,被近现代史上几乎所有中国人引以为国耻。对国耻有国耻之心,无疑是件好事,因为知耻近乎勇,而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是,仅仅是有国耻之心是不够的,因为仅有耻辱感,并不等于“知耻”。就笔者的有限观察,这一百多年来国人对于甲午战争的认识实际上停留在非常浮浅层面。不论是对当时的三个主要国家中国、日本、朝鲜的认识,还是对当时整个国际形势的认识,都浮浅得离奇而危险。

比如,绝大多数因政治内向性格而喜欢自责甚至到了自残地步的中国历史学者和国民,至今都严重忽视着一个基本史实:朝鲜李氏王国也是甲午战争的严重受害国。其实只需提一点,读者就不难明白甲午战争对朝鲜国的深重影响:今日朝鲜半岛之所以仍然被肢解成为两个国家,之所以仍然在为朝鲜半岛未能统一而苦闷折腾,实际上便是肇始于甲午战争的惨败,或者说是甲午惨败的后遗症。

但本文将要探讨的,还不是当时同受日军侵略之苦的朝鲜,而是被几乎所有中国人和日本人视为甲午战争大赢家的当时中朝两国之敌国日本。笔者所要强调的是,被几乎所有中国人认为是大赢家的日本,其实也是甲午战争的输家。

没错,日本也是甲午战争的输家,并且输得很惨!本文所要论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这是一个基于大历史和大战略的结论。

日本明治君臣,通过甲午战争的战略偷袭,击败大清帝国中兴名臣李鸿章用数十年时间精心打造出来的新式淮系陆军和高度现代化的北洋海军,以及前些年仍被中国大陆炒作为神勇的曾国藩嫡传湘军,一举从貌似强大的满清朝廷最权势外交家笔下攫取了大清帝国多达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还割占了台湾,并实际上实现了对朝鲜的殖民占领。这笔巨款和两处领土割占,使日本二战的所有赔款显得微不足道——这很可能是毛泽东为什么会放弃其中对华赔款部分的原因之一。

日本方面在甲午战争中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果,怎么可能被认定为一场惨败呢?

的确,这些个战争果实,从中国人以外的角度,特别是日本人的角度讲,不论在东北亚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上,无疑都是非常荣光的。它向日本、清朝、朝鲜和全世界昭示了当时明治君臣那一代军政雄才的非常武功和历史成就。不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很耀眼的。与战争另外两方可耻的失败方的军政领袖相比,尤其突出。

但是,这种比较仅仅是相对于清王朝的慈禧、光绪、李鸿章、翁同和等执迷宫廷权术和窝里斗的满清昏庸,以及同样昏庸无能并且更加弱小的朝鲜李氏王朝而言的。这种似乎不乏国际性的视角,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在日本海周围的东北亚一隅坐井观天的结论而已。当我们用相关全球大历史、大战略的视野来反思这场战争,就会目瞪口呆地发现,日本实际上为这场战争付出了无比惨重的代价,并且至今还在被迫咀嚼当时战略错误的苦果——

英美双簧,帮助日本打败清军,诱迫清廷放弃抗战和割地赔款,诱骗日本唾手可得的入主北京和登陆中国大陆机会一去不复返

蕞尔小国之日本,在甲午战争中仅用一年多时间,以从战略上意义上讲非常小的代价,就把堂堂大清帝国最趾高气昂的中兴名臣所部海陆雄师打得溃不成军,缴械投降,并在众目睽睽之下从这个庞大帝国最权势的皇太后精心筹办的国际性的万寿大典盛会上公然敲诈了巨额的财富和富饶的土地,与大清帝国的母子君臣、满朝文武和爱国志士们的奇耻大辱相反,这无疑是崇尚武士道的日本国非常荣光的历史。

但是,这仅仅是从一次短暂战争直接得失的角度去评价国际战争的大历史成败和大战略得失。当我们把视野放宽到近现代及当代历史长河的大历史视野和全球范围的大战略视野,则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1894年,大清帝国的母子君臣忙着为慈禧太后的60大寿筹备万寿庆典之际,英美精心帮助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为确保日本取胜,英美合谋演戏,欺骗清方。

当时,美国方面在日本大本营指导侵华战争的秘密活动,相关史料被日美双方至今高度保密着,但极敏锐的史学者仍能透过日方在这次战后高度感谢美方帮助等蛛丝马迹,嗅出其中的阴谋。而英国人诱骗清方的史实,则是很明显的了。

英方首先在开战之前通过签订《日英通商航海新约》对日本侵略清朝进行鼓励,为日本侵华扫除可能遭英国海军截击的战略担忧。接着,英方又假意冒险派商船帮李鸿章运兵,结果运兵船被日舰拦截击沉。当李鸿章们窃喜不已,以为英国会因此对日本用兵时,英方却判定日方合法,由清方赔偿英方损失,让清方的战略指望突然落空,陷入茫然和狼狈。英国人还精心制造了被很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家们严重忽视的“叶志超骗局”。向李鸿章谎称在丰岛陆战中狼狈败逃的叶志超以寡敌众,取得重大战果,成功突围,与平壤方面清军主力部队会师。结果李鸿章迫不及待地推荐胆小无能的亲信叶志超成为各路清军统帅,并得到同样急于挽回丰岛海战失利的慈禧和光绪的草率任命,直接酿成平壤惨败。

当日本在威海聚歼北洋舰队,取得辽东半岛军事胜局后,英国把诱骗日清的接力棒传给了美国方面。美国当局让在战前以亲日著称的前国务卿科士达出面,以清方全权议和大臣李鸿章顾问的身份,同时诱骗日清两国,窃取战略利益。

美国人诱骗明治君臣的手段,超过了近现代史上绝大多数中国智者的智商——其中包括至今被不少国人盲目崇拜的梁启超,狡猾得惊人:帮助日方逼满清政府签订卖国条约,让日方得到超乎想象的好处,并为这种惊喜付出致命的战略损失。

由于美方的精心策划和悉心帮助,日本得到了梦想不到的巨额赔偿,一夜之间得到前所未有的富足感。但是,这2.3亿两白银和割占台湾岛的巨大诱惑,却使明治君臣实际上与其唾手可得的更大战略利益擦肩而过。

要知道,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辽东半岛,并控制了大半个胶东半岛,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北京的战略包围。日方不仅缴获了清朝陆军方面的大量最精良装备,还通过丰岛、黄海、威海海战,聚歼和俘获了北洋海军的所有战舰,形成对清方海军的绝对优势,可以轻易横行于中国各处海疆,快速进行战略运兵和后勤运输。

而此时的北京周边,当时清军中装备最精锐的北洋陆军已溃不成军,一触即溃的湘军也惊魂未定,舍不得离开颐和园的慈禧太后还在继续搞生日庆典,光绪皇帝和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士心、民心愤怒之极,官军民斗志大失。日军甚至已经只需发动一次比平壤战役小的战役,就足以推翻满清王朝。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对日方入主北京的行动十分有利:沙俄的远东大铁路尚未建成,没有有效干涉日本将满清王朝包围、聚歼或俘虏于北京一带的战略能力。这一点,甲午战争前用504天对沙俄和清朝进行“单骑远征”的日本民族英雄、超级间谍福岛安正,已在战前作出了非常高明和正确的战略判断。他还因此受到明治皇帝的专门接见。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既缺乏越洋进行战略干预的斗志,也缺乏这种能力。美国方面,当时还正在跟西班牙战争,也没有能力阻止日本进攻北京的战略行动。

从日清双方和国际形势看,当时日本方面完全有可能一举占领清王朝首都。并且,当时满清当局对甲午战争严重缺乏准备,更没有料到日军会如此迅速兵临北京城下,满朝文武基本上没有做迁都抗战的准备,甚至连赶在北京城被围困之前向内地逃命的准备都没做好。这意味着,只要日军迅速拿下北京,满清王朝满朝文武可能几乎全部沦为俘虏。

如果日方在占领北京之后,效仿当年满人入主中原或后来美国常用国际侵略手法,采取挑拨满汉矛盾的战略,大力宣传战争只针对当时清王朝的统治阶级之满族人进行,而对汉人和汉人军队采取绥靖、友好政策,能够用很小的代价就完成对整个中国大陆的占领和统治。

但是,沉迷于勇武的日本武夫,被阴险的美国人诱骗着,傻乎乎地调集重兵去攻占当时战略意义其实非常有限的台湾。

攻占台湾的战略行动,为三国干涉还辽提供了宝贵时间。结果日方不仅被迫放弃了北京,还放弃了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这意味日本实际上永远失去了登陆中国大陆的历史机会。明治君臣“宣布国威于四方”的雄心壮志从此化为泡影。并且,日本还最终把那些白银连同台湾都统统吐了出来。

为了通过侵台战争重创日军,英国人还在台湾岛内竭力煽动抗战气氛,在清廷要求官员撤离之后,英国人还促成台湾宣布独立成国,进行“自主抗战”。英国方面还通过张之洞等为台湾岛内的抗战提供精神和财力支持。结果,日军在台湾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预期,数倍于在朝鲜、辽东的陆战和黄海大战的伤亡,连能久亲王都丧身于征途。经过这场台湾持久战后,日本再也没有能力乘势攻占北京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