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酒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君子有酒,旨且多"。
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诗。
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
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必然的内在联系。
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中古清高自洁的大诗人。
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约占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
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
潜在影响。
古诗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君子有酒,旨且多"。
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诗。
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
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必然的内在联系。
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中古清高自洁的大诗人。
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约占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
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
潜在影响。
饮酒诗(之十四)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
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
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
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
他的咏酒诗,首开风气,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吟酒诗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盛世之治”,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文学的全盛时期。
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转而讴歌“盛唐气象”。
既有心神的澄静,复具人性的高扬,活泼欢畅,饱满健举,创造出一种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使酒文化在这座古代诗歌的颠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
著名的饮酒诗人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据统计,李白现存诗文1050首,与酒有关的有170首,占总数16%左右;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约300首,占21%;
而在《唐诗三百首》选本中,明确提到酒的诗有46首,占15%。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曾多次隐居学道,野山深林之中,“倾事幽酌,顾影还独尽”,这时他往往乐于独斟自饮,飘然来去。
如要寻酒友,凡夫俗子是不得入座的。
“幽人”,想必是一位与之气味相投,仙风道气的高士。
从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看,李白确实得
到了陶渊明“任真”的嫡传。
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杜甫
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呜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后寓居四川近十年。
他的咏酒诗写实的成分居多。
蜀中酿酒素有传统,青城山道士秘酿尤为著名,今日还留传其名酿“洞天乳酒”。
杜甫受酒后,即与邻翁、渔父等乡老朋友分享,一面下棋消遣,一面品尝美酒,其
田园乐趣于此可见。
在宋代的苏东坡的饮酒诗中,“破愁解闷”之外,还增添了无限野趣与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
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岗,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不杯当属水仙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家,诗、词、文、书法、绘画全能。
苏轼并不擅饮,但颇好置酒招客,本诗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他自己曾说:“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这又为后世文人,开启了新一流酒风。
苏东坡并且知酒、酿酒,著有《东坡酒经》专书,以及咏“竹叶酒”、“洞庭春”、“真一酒”、“蜜酒”、“桂酒”、“松花酒”等诗作,不少都可以直视为酿酒史料,留给
我们一份珍贵的酒文化遗产。
中国酒道之精髓:"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指明中国酒文化的魂灵"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总的来说,当人生不得志的时候,愁肠满腹,忧心忡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坐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孔融),"行觞奏悲歌,永夜系白日"(徐干),"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身世酒杯中"的辛弃疾"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过着"寄酒为迹"的生活,当报国无门的时候则"人间路窄酒杯宽"。
无论"把酒问桑麻"(孟浩然),还是"把酒问青天"(苏轼),或是"煮酒论英雄"(曹孟德),诗人们寄托于酒的情意总是难以言表的。
李白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况且"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
酣高楼",“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劝君为我倾耳听”。
陶渊明的"酒中有深味","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元好问)。
李白"举杯邀明月",苏轼"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则又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
友朋会聚时"诗酒相酬",一人独饮时"飞觞邀月",苏东坡"酒酣胸胆尚开张",而怀素则"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钱起)。
那"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感觉让诗人们抒发了"共将诗酒趁年华"的才情,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酒朋诗侣"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
酒助诗兴,酝酿了无数优秀诗人的诗篇,同时诗人们
也丰富了中国的酒文化。
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6、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9、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豕。
1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酒情
唐诗中的酒文化诗,自产生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之诗与酒可谓浑然天成,诗中情也尽化酒中。
历数之当以魏晋、唐宋为最。
诗中有诗仙、诗圣、诗丐、诗魔,酒中也不乏酒圣、酒痴,更有酒中八仙,分别是贺知章、李王进、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均为唐朝人)。
杜甫在其《饮中八仙歌》中对此八人均有具体描述。
古之文人离不开酒,古之诗人离不开酒,古之诗词也离不开酒。
魏武帝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体现了酒对文人的影响。
到了唐代,文人饮酒做诗,更是蔚然成风,可谓无酒不成诗。
酒之千秋功过,在文人来说大都充当了一种情感的消遣、排解之物,他们借酒吟诗,也借酒抒情。
古之送别有酒,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古之相思亦有酒:范仲淹“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之愁也有酒: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古之悲也有柳永“今宵酒醒何处?”古之壮怀也有酒,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至于《自遣》中著名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是表现了抛却人生得失的旷达情怀。
酒,有英雄之酒,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
酒,有莽汉之酒,如张飞牛饮,李逵豪灌。
就连赵匡胤一代帝王,也借酒一用,于是有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酒好,酒的佳话更好。
汉之郦食自号“高阳酒徒”,为大汉建立,立下了杯酒功劳。
卓文君当垆卖酒,可谓千古流传。
“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更是“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并作《酒德颂》。
而将诗与酒二者连为一体的,始于陶渊明,他以酒入诗,诗中有酒,酒中有诗。
“渊明之诗,篇篇有酒”(梁萧统)。
著名的“白衣送酒”更是体现了陶渊明对酒的如痴如狂。
进入唐代,酒香之浓郁更是在诗人们笔下发挥到了及至。
历数之,当有孟浩然、贺知章、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李白常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倾饮三百杯”。
《饮中八仙歌》这样称赞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世人皆知李白
是诗中仙,殊不知他也是酒中仙。
而杜甫也是如此,每做诗常借助酒力,自称“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杜甫对酒的痴狂钟情,到老年为甚,但常常因囊中羞涩,不得已典衣沽酒,其死说法之一,也与酒有莫大的关系。
白居易是饮者之中长寿的一位,在诗酒方面,白居易几乎是陶渊明再世,著名的酒赋《酒功赞》便是他嗜酒如命的最好见证。
他的《劝酒》之作,更是让饮酒之人酒兴倍增,不饮酒之人也会情不自禁的想品尝酒味。
至于张旭的醉中狂草更是少酒不可。
酒能使人的大脑兴奋,使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活跃的状态,调动起人的记忆和平时积淀在头脑中的各种信息,催发灵感。
因而古之文人骚客若杯酒不沾,清醒理智,那么令人所津津乐道的《将进酒》、《月下独酌》、《饮酒》等诗篇,概不会出现。
时过境迁,古人如此,那现代人又当如何看待酒,如何看待古诗中的酒意呢?又如何看待酒意中的情怀呢?酒对诗可以说是一种发扬,诗对酒则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与情感的抒发。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长久为人们所传诵。
它不仅是中国古今诗歌的高峰,在唐诗中也体现了很多的民族文化。
我觉得其中最出条而吸引人的就是酒文化了。
唐代诗人多嗜酒,杜就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而酒仙李白更是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
说到酒,首先就要提到新丰酒。
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诗人们常常以此来代表豪纵风流的气魄。
王维在《少年行》中就写道:“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而增色。
再者,传说古时中山人狄希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始醒,于是又有了中山浆。
同现代人一样,古人也喝白酒,以及西域盛产的葡萄酒,而诗人皮日休在《春夕酒醒》中还提到过一种酃禄酒,据说是湘东酃县的酃水能酿出一种美酒,此酒酒气扑鼻,香味历时不散,因此得名。
还有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而成的,带有醇浓的香味和金黄色如琥珀般的光艳,难怪李白喝过后要“不知何处是他乡了”。
喝酒、品酒,自然少不了酒器,唐诗中多把那些精致的酒器称为金樽,而事实上酒器的品种实在是种类繁多。
最朴实的是葫芦,古诗文习称瓢。
今人所知的比如白玉杯、白玉碗、白玉壶、琉璃锺能在品酒时衬托出酒的色泽,相传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犹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可谓白玉杯中的精品。
李白在《襄阳歌》中也提到了很多酒器,如鸬鹚勺,这是一种形如长颈水鸟鸬鹚的长柄酒勺,还提到了形状和颜色像鹦鹉嘴的螺壳制成的鹦鹉杯及金雷等等。
古代还有一种叫金屈卮的名贵酒器,用它敬酒,可以表示对人的尊重。
古人饮酒还有一些与今人不同的说法。
比如,他们把饯别之酒称为别筵,把劝酒称为催,把酒肆称为旗亭,还有粕醅是指重酿而未过滤过的酒。
诗人在诗句中有时也以绿来代替酒字,这是因为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着一层微绿色的酒渣,远看似蚂蚁,称为绿蚁,用得多了,就变成绿了。
除此之外,当酒斟满时,捧觞必蘸指甲,故古人称斟满酒为蘸甲。
那些不喝浊酒的人还被叫做避贤。
这些词,在现代都几乎已经看不到了。
我以为,唐诗所包含的酒文化正如一个巨大的宝藏,想让人永远探索下去,更不用说其他文化了。
也许通过多读多看,每个人都可从中看到很多珍贵的古文化,蕴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