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味物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呈味物质
五 鲜味和鲜味物质 鲜味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味感,当鲜味剂的用量高 于其单独使用时,会使食品的鲜味增加,但是用量 较少时,仅增强风味,所以欧美把鲜味剂作为风味 添加剂。 常见鲜味剂及其应用 (1)鲜味氨基酸 (2)鲜味核苷酸 (3)琥珀酸及其钠盐
第七章 呈味物质
六、辣味和辣味物质 辣味是辛香料中一些成分所引起的味感,是一种 尖利的刺痛和特殊的灼烧感的总和。他不但刺激舌 和口腔触觉神经,同时也会刺激机械刺激鼻腔,有 时甚至对皮肤产生也产生灼烧的感觉。
常见调味料中的辣味成分 (1)热辣(火辣)味物质 辣椒、胡椒、花椒 (2)辛辣(芳香辣)味物质 姜、丁香、肉豆蔻、芥子苷 (3)刺激辣味物质 蒜、葱、韭菜、芥末
第七章 呈味物质
七、其他味感 清凉味:薄荷醇和D-樟脑代表一类的清凉风味物 质,它们即具有清凉嗅感,又有清凉味感 涩味:当口腔黏膜蛋白质凝固,就会引起收敛, 此时感到的滋味便是涩味。因此,涩味不是由于作 用于味蕾所产生的,而是由于刺激触觉神经末梢所 产生的。引起食品涩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多酚类化 合物。
第七Leabharlann Baidu 呈味物质
三、苦味 苦味是食品中最普遍的味感,许多无机物和有机 物都具有苦味。单纯的苦味并不令人愉快,但是当 他与甜、酸或者其他味感调配得当时,能形成一种 特殊的风味。比如苦瓜、茶、咖啡等,广泛受到人 们的喜爱,同时苦味剂一般具有药理作用。一些消 化活动障碍、味觉减弱或者衰退的人,常常需要强 烈的刺激感受器官来恢复正常。
第七章 呈味物质
第三节 食品的基本味感 一、 甜味
甜味是普遍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基本味感,常用 于改进食品的可口性和某些食用性。糖是最具有代 表性的天然甜味物质。除了糖及衍生物,还有许多 非糖的天然化合物,天然化合物的衍生物和合成化 合物也具有甜味,有的已经成为正在使用或者潜在 的甜味剂。
甜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甜味的强度可用甜度表示,但甜度目前还不能用物 理或者化学方法来定量,只能凭人的味感来判断 。 通常是以在水中较稳定的非还原蔗糖为基准物,用 以比较其他甜味剂在同温同浓度下的甜度。这种相对 甜度称为比甜度。由于这种比较测定法认为主观因素 很大,故所得的结果也往往不一致。 影响甜度的主要因素 (1)浓度 (2)温度 (3)味感物质的相互作用
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 (1)呈味物质的结构 (2)温度(10~40℃) (3)浓度和溶解度(味感物质在适当浓度时通常会 使人产生愉快感,而不适当的时候会使人产生不愉 快的感觉)
二、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七章 呈味物质
味的形成,除了生理因素以外,还与呈味物质的 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有关,比如同一种物质由于光学 性质不同,他们的味觉可以完全不一样;而不同的物 质,有时可以产生相同的味觉。 (1)某物质的味感会因为另一味感物的存在而显 著加强,这种现象叫味的相乘作用。 (2)一种物质往往能减弱或者抑制另一种物质味 感的现象,称为味的消杀作用。 (3)当较长时间受到某味感物的刺激后,再吃相 同的味感物质时,往往会感到味感强度下降,这种现 象叫做味的疲劳作用。 (4)适当浓度下的甜味剂与咸、酸、苦味物质共 存时,往往有改善风味的效果。
第七章 呈味物质
四、咸味和咸味物质 咸味在食品调味中颇为重要。咸味是中性盐所 显示的味,只有氯化钠才产生纯粹的咸味,用其他 物质来模拟这种咸味是不容易的。比如溴化钾、碘 化钾除具有咸味以外,还有苦味。 咸味一般是离子解离后离子所决定的 。咸味产 生虽然与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依存有关,但是阳离 子易被味感受器的蛋白质的羧基或者磷酸吸附而呈 咸味。
第七章 呈味物质
第一节 概述 味感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的刺激而产 生的一种感觉。这种刺激有时是单一的,但大多数情 况下都是复合性的。 况下都是复合性的。 目前世界各国对味感的分类并不一致。日本将味感 分为甜、苦、酸、咸、辣;欧美国家则加上金属味; 印度分类中没有金属味,却有淡味、涩味,加上日本 的五类一共八类。我国通常分为甜、苦、酸、咸、辣、 鲜、涩七味。但是从生理学角度讲,只有甜、苦、酸、 鲜、涩七味。但是从生理学角度讲,只有甜、苦、酸、 咸四种基本的味道,辣味是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 皮肤而引起的一种感觉;涩味是舌头黏膜受到刺激所 产生的一种收敛的感觉
第七章 呈味物质
第四节 基本味觉的常见呈味物质 一、 常见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蔗糖、淀粉糖浆、果糖、葡萄糖、 麦芽糖、甘草甜素、甜菊素 合成甜味剂:糖醇、糖精、甜蜜素,等。 甜味剂按其生理代谢特性分为:营养性和非营养性 甜味剂
第七章 呈味物质
二、常见食用酸味料 (1)食醋 我国最常用的酸味料 (2)柠檬酸 分布最广的有机酸 (3)苹果酸 (4)酒石酸 (5)乳酸
第七章 呈味物质
第二节 食品的味感
一、 味感的生理基础 食物的滋味虽然多种多样,但是使人们 产生味感的基 本途径却是相似的:首先是呈味物质溶液刺激口腔内的味感 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 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 从而产生味感。 口腔内的味感受体主要的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 味蕾是分布在口腔黏膜中极微小的结构,婴儿最多(上万), 成年人最少(几千);味蕾通常是由40~60个味细胞组成, 每10~14天更新一次;味感物质只有溶于水后才能进入味蕾 刺激细胞;试验表明,人的味感从刺激味蕾到感受到滋味, 仅需要1.5~4.0ms
第七章 呈味物质
二、酸味 酸味是动物进化最早的一种化学味感,许多动物 对酸味剂刺激都很敏感,人类由于早已适应了酸性 食物,所以适当的酸味能给人以爽快的感觉,并促 进食欲。 不同的酸具有不同的味感,酸的浓度与酸味也不 是一种简单的相互关系。酸的味感与酸性基团的特 征、PH、滴定酸度、缓冲效应以及其他化合物,尤 其是糖的存在有关。
第七章 呈味物质
三、食品中常见的苦味物质 (1)咖啡碱及可可碱 (2)苦杏仁苷 (3) 新橙皮苷 (4)胆汁 (5)苦味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