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求职节目看大学生面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电视求职节目看大学生面试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虽然有国家的宏观调控,但并不能真正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在这种背景下,电视求职节目应运而生。《职来职往》是由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频道一频道联合打造的一档帮助求职者得到工作机会的节目,在面试中,听取面试官的点评,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每期节目有5 位选手参与求职,男女人数不限。本文将根据对《职来职往》的数据统计及分析,给即将工作的大学生一些提示,早作准备,在职场中取得成功。
一、大学生求职面试中的问题
(一)样本说明与分析如果仅针对求职面试设计问卷,其调查过程庞大,且得到的数据未必真实。相对而言,这样一场公开的面试过程所反映的数据,更有说服性。本文随机选择50 期《职来职往》进行分析,总共有250 名选手参与求职,经统计,其中大学生(包括大专及以上的学历)求职者共有218名,其中男92 人,女126人,放弃职位者有12 人,非大学生求职者总数占全部求职者人数的12.8%。这说明,大学生求职者除了面对来自于大学生群体的竞争,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求职者,而这些人多数有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得到过锻炼。因此,对于将要工作的大学生来说,
就业压力很大。
(二)面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第一印象不合格。在面试过程中,第一印象极为重要。在所调查的数据样本中,因为第一印象不合格而被批评的人占33%。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求职者礼仪方面的原因,比如衣着风格、精神面貌等;另一方面是由于求职者急于展示自己的才艺而引起的。
2.思维逻辑混乱,语言表达不清。求职者在面试中,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的过程,是逻辑思维的具体体现。经过对50 期《职来职往》大学生面试过程的统计可知,57%的求职者并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所想的东西[1] 。也有少数求职者方言口音较重,难以让面试官听清他想表达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他想面试的职位是销售等必须与人沟通的职位,因此,错失良机。
3.求职心态不正确。求职心态的问题表现为眼高手低、不谦虚不务实、不诚实。(1)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干部通常眼高手低,不愿意脚踏实地做事。这样的表达带有主观性,但也警示在校大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同时要戒骄戒躁。(2)一部分学生个性太强,不懂得谦虚。这种不谦虚、不务实的求职态度,其团队合作的精神是让用人单位怀疑的。(3)一些求职者的诚信度不高。求职者自以为聪明,伪造自己曾经的经历,甚至让面试官当场拆穿其
4.职业方向与职业目标定位不准。据统计,76%的求职者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不明确,没有职业规划。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仅仅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当成自己的职业理想,并没有付出很大的努力去验证自己是否适合该行业。例如,有的求职者觉得自己爱好交友,想求得公关相关的职位,当面试官问及公关领域内的问题时,求职者哑口无言,求职者并没有对公关职位作深刻细致的了解,结果浪费面试机会。
5.跨专业求职者多,用人单位深觉隐患多。在众多求职者中,跨专业求职者占69%。其中有一部分是求职者在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综合考虑后,为求得目标职位作出很大努力,因此,跨专业求职也能成功。而大部分学生只是觉得本专业工作机会较少而放弃了原本的专业领域,也有求职者因为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瓶颈而选择跨专业工作。用人单位对跨专业的求职者有很多疑虑:是否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用人单位能否重用这样的人;缺少本专业领域知识,其快速适应岗位能力究竟如何;其对公司的忠诚度如何,等等。
6.专业技能考核不过关。在《职来职往》节目中有技能考评这一环节,由在场的面试官对求职者进行专业技能考评,并给出所得分数。经过对218 名大学生求职者的统计,82%的应聘者得分在70 分以下,这意味着用人单位对大多数求职者的技能知识不满意。其中,大约有28%的求职者对专业领域内的常识性知识完全不了解,这说明求职者并不了解自己所求的职位背景。
二、面试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求职者第一印象不合格人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会出现偏差,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这些偏差是因某些特殊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应。在面试中常见的有首因效应、对比效应等。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是指在社会知觉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客体以后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是却常常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在后来的认知过程中,人们常用最初获得的印象来解释这个人所有的举止行为。在面试过程中,根据首因效应,如果求职者在最初露面时不能得到面试官的认可,那他在整个面试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承担更多的压力。对比效应是指当刺激物与环境或与知觉的其他目标形成鲜明对比时,这种由于对比形成的差异往往被扩大化。例如,在面试中,如果某位应聘者之前的几个求职者比较平庸,那么这个人可能会得到比较高的评价[2] 。
(二)从性格与职业的相关性角度分析:职业目标不清晰
周志远、曹俊伟等认为人的性格与职业之间有一种内在的相关性,一方面,不同的性格类型适合不同的职业要求,另一方面,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员,会按照职业的要求,不断巩固或者调整原有的性格特征,甚至影响职业原有的一些特点[3] 。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比如,宽以待人、对人真诚、虚伪、严于律己、谦虚谨慎、自高自大、盛气凌人、勇敢无畏、怯懦退缩等,这些表现在人们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
就是性格[4] 。如果职业与性格相适应,从业者会感到比较轻松,否则,从业者则会渐渐感到力不从心,精神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