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诗歌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诗用语新鲜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转接 轻灵,活泼流利,具有一种清新美。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例2: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诗可以说妇孺皆知,一般认为其 语言风格是明朗的,但是它却是含蓄的。少小离家,
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2.从分析景、情入手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 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 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 绪。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草——随思绪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 、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 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 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 —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 离人泪。”
问题:
1 首尾两联,哪一联叙事?哪一联抒情?
2第二联和第三联写景状物各有什么特点?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 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 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 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 极了我的家乡!
“我不忘故乡,故乡还认得我吗?”“儿童相见不 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的“笑问”出于天
真自然,然而在诗人心中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他
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 尽都包含在看似平常的一问中了。透过这看似明朗
的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复杂心态,感受到一种含 蓄美,这便是体会语言风格特点基本要求。
一、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
主要说以下三点:
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 清新,有的古朴。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 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有的诗绚丽多彩, 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 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如 此等等,不一而足。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 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第二联:从动与静(或“有声”与“无语”) 的对比写“万壑”与“数峰”的神态;第三联 :从色与香的比照中写“棠梨”和“荞麦”的 神韵。
Ⅱ.鉴赏作品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与一般的文学鉴赏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成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 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 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 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2.分析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 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如 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先用 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 手法综合运用, 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
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 不畏权贵——君子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 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 君子隐士 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 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 ——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 达——志士、君子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赏析
把握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思想,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 法。 评价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
Ⅰ.鉴赏作品的形象
一、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 个方面。
人物形象: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 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 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 “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 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 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等等。
例1: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例1: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窅:yǎo眼睛眍进去,喻深远:~眇。~冥。~然。~不可测。
这首诗开头两句有问无答。问他何事栖于碧山,诗人 却“笑而不答”。这笑而不答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 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字,既是山居心情的写照, 更表明“栖碧山”的妙处在“悠然心会”。“桃花流 水窅然去”是写碧山之景,“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对 “何意栖碧山”的回答,即这碧山让人“心自闲”, 而不像“人间”那样令人烦恼,让人不幸。在诗人看 来,这“碧山”,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 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 境悠闲。
二、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准备参加成考,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的传统审美习惯, 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
自然形象: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 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 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 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 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 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 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 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