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自我暴露”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文献综述范文一

文献综述范文一

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综述范文)1《从逃情到逃禅——宝玉形象的真实内涵及文化意蕴》文献综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作为全书的核心人物,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长期以来,有关贾宝玉的相关研究,一直是《红楼梦》研究的焦点。

由于贾宝玉研究牵涉到红学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作品主题、作者归属等等,因此,所有《红楼梦》的研究,又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贾宝玉形象的探讨。

如此一来,有关贾宝玉的研究就成为《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一环。

本文拟从论文所涉及的方面入手,梳理有关贾宝玉研究的概况,以为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一、关于贾宝玉“叛逆”性格的研究在用“叛逆”这把尺子来衡量贾宝玉时,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贾宝玉是他的时代的叛逆”[1]。

吴组缃认为,贾宝玉不但是“自己阶级的叛逆者”,而且“日益发展了他的进步思想”,虽然“许多贵家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最初贾宝玉也同样沾染了”,“但随着在生活环境中他所面对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在他的“思想性格中民主主义因素已经具备规模”,可以看做一个“新人的典型”。

[2]何其芳认为,贾宝玉“对于一系列的封建制度都不满和反对。

他反对科举、八股文和做官。

他违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他讨厌封建礼法和家庭的束缚。

他把四书以外的许多书都加以焚毁,那当然包括许多封建统治阶级极力提倡的著作。

这样一个大胆的多方面的并且不知悔改的叛逆者,是不能得到赦免的”。

[3]冯其庸认为,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孽子贰臣,是这个家庭的叛逆,是从这个腐朽的封建大家庭中分化出来的异端分子”;“他们的叛逆思想和叛逆行为,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界的先进思想和斗争精神。

可以说,他们是一对洋溢着18世纪中期的时代精神的典型。

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4]首先打破“叛逆说”一统天下局面的,是起庸的《贾宝玉是叛逆吗》一文。

心理咨询中的自我暴露

心理咨询中的自我暴露

心理咨询中‎的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 sure‎)这个名词是‎由焦若德(Joura‎rd)在1958‎年提出来的‎。

自我暴露的‎意思是指把‎自己个人的‎有关信息讲‎出来,使别人知道‎这样一个过‎程。

心理治疗会‎谈中,最初只重视‎来访者的自‎我暴露,认为这在治‎疗中是必须‎的,是使治疗成‎功的必备条‎件。

后来人们也‎开始重视治‎疗者的自我‎暴露,认为这与来‎访者的自我‎暴露是同样‎重要的,许多文献认‎为这是一个‎治疗的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

拉扎勒斯(Lazar‎u s)指出,治疗者的言‎语性的自我‎暴露具有开‎辟治疗的交‎流渠道的功‎效。

从拉扎勒斯‎所说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自我暴露对‎治疗者来说‎是一种有助‎于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和开诚布‎公的良好关‎系的影响技‎术。

许多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研究表明‎,治疗者的自‎我暴露行为‎可以使来访‎者的自我暴‎露增多。

还有的研究‎者发现,若治疗者的‎自我暴露提‎供的是与他‎们自己有关‎的负性的信‎息的话,来访者感到‎了其更多的‎共情、温暖和信任‎,这种感受比‎那些仅仅得‎到有关治疗‎者的好的方‎面的信息的‎人们更为明‎显。

另一些研究‎发现,治疗者的自‎我暴露在会‎谈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使来访者‎感到治疗者‎对他的吸引‎力增加了,也提高了来‎访者积极参‎与会谈的兴‎趣。

而且数量适‎中的治疗者‎的自我暴露‎比那些治疗‎者几乎没做‎什么自我暴‎露的治疗会‎谈更能吸引‎对方再次来‎访。

还有不少研‎究者把自我‎暴露看作是‎具有强化作‎用的影响技‎术,他们认为做‎自我暴露的‎治疗者的治‎疗之所以更‎为有效,是因为自我‎暴露是对对‎方同样的行‎为的强化。

治疗者的自‎我暴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向来‎访者表明自‎己在治疗会‎谈当时对来‎访者言行问‎题的体验,另一种则是‎告诉对方自‎己过去的一‎些有关的情‎绪体验及经‎历、经验。

第一种形式‎的自我暴露‎在治疗中经‎常出现。

社会认知能力与交往中的自我暴露的关联研究

社会认知能力与交往中的自我暴露的关联研究

社会认知能力与交往中的自我暴露的关联研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而在这种高度互联互通的社会中,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和交往中的自我暴露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社会认知能力与交往中的自我暴露之间的关联,并讨论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社会认知能力对交往中自我暴露的影响。

社会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情感、态度、信念和意图等心理状态进行感知、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社会认知能力的个体往往能够准确感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并在交往中合理地表达自己。

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对方的情感变化,以及对话中的微妙线索,从而在交流过程中做出适当的回应。

相反,缺乏社会认知能力的个体可能无法准确感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从而在交往中可能会出现误解或冲突。

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他人的言辞或行为,因而会做出不合适的回应,导致交流失败。

此外,缺乏社会认知能力的个体可能会忽略他人的需求和情感,过于关注自身,导致交往中的自我暴露不足或过度。

其次,交往中的自我暴露也与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紧密相关。

自我暴露是指个体在交往中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意图,以及分享个人经历和观点的行为。

在有效的交流中,适量的自我暴露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促进情感的建立和维系。

而社会认知能力的水平将影响个体对自身表达的把控和理解。

具有较高社会认知能力的个体往往能够判断交往的适度和时机,选择合适的自我暴露方式。

他们能够自如地调整自己的言辞和表情,以满足对方的需求,并有效地传递自己的意思。

而缺乏社会认知能力的个体可能会在交流中显得过于冲动或保守,无法达到有效的自我表达。

社会认知能力与交往中的自我暴露之间的关联还对个体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个体而言,具备较高的社会认知能力和适度的自我暴露能力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它促进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并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和接受他人的机会。

文献综述范文(通用5篇)

文献综述范文(通用5篇)

文献综述篇1一、引言叛逆心理是不健康的一种心理,如果家长、教师方面不能及时给予矫正,将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目前我国教育专家、学者们针对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一般都是从家长、老师们转变思想,耐心与青少年沟通以及加强社会文化现象方面着手的。

而社会文化现象方面到底怎么去引导,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方法,而社会引导这一方面在我看来,恰恰与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所做的引导起着一样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矫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这条道路,依然很漫长。

二、正文(一)叛逆心理的概念至今为止,关于叛逆心理这个定义还没有一个唯一的概念。

不过学者们普遍认同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叛逆心理的界定:客观环境与主题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叛逆心理的表现通常学者们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有2个主要方面在变化。

一个是从生理方面;另一个是在心理方面。

对于生理方面学者们一致都认为孩子在身体结构上在发育;心理上,青少年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认和理解时,常常表现为任性和耍小脾气,常常采用怀疑的眼光和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事物。

更严重者常常无视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甚至用传播负能量来扰乱周围人的思维和态度,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叛逆心理的危害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绝大部分学者对这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却没有给予确切的说明。

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会导致其产生对抗社会、不合群等病态性格,甚至会进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

也有无数案例也证明了严重逆反心理的危害。

如社会上多发的离家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

(四)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对于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以下几种。

1、自身原因。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育时期脑功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发展也也越来越迅速。

青少年由于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在生理上性意识以及性别意识都开始觉醒,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越来越强烈的独立意识。

反思自我评价文献综述

反思自我评价文献综述

反思自我评价文献综述第一篇:反思自我评价文献综述反思自我评价一:相关概念鉴定1.反思自我评价指某个个体想象着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反思自我评价与自信的关系: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2.反思自我评价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主要采用实验法。

如学者黄丽通过运用修订的RISC(关系型自我构念量表)由Cross等人编制而成,让大量被试进行实验,得出个体的自信心受来自好朋友的反思自我评价影响显著,在反思自我评价是积极的情况下,高自我构念者的自信水平会有显著提高。

反之则降低。

再如学者岳彩镇在其博士论文《对不同他人反思自我评价的记忆效应及神经机制》中采用Aron等人编制的(IOS)亲密关系量表,ERP技术和自我参照研究范式对大量被试进行调查得出个体在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那么其对他人的反思自我评价的记忆优势效应也不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人的反思自我评价的记忆优势效应有分离效应等等结论。

3.反思自我评价研究特点3.1国外研究现状:James强调社会自我,这为反思自我评价提出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Cooley提出反思自我或者镜像自我,随后Mead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认为个体的自我反思受重要他人的影响,同时也受整个社会群体的影响。

反思评价由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反思评价组成;紧接着符号互动论被许多研究者所支持,并开展了各项研究,如Kelly发现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也可能受到反思评价的影响。

随着研究得深入Shrauger和Scholeneman对符号互动论提出了质疑,Felson对儿童的纵向研究发现自我知觉会对反思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1993年Kenny和DePaulo研究发现人们判断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是根据他们的自我知觉。

2004年布朗通过研究发现个体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会将心中的观点表达出来,这时会观察别人的反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构建合适的形象或者肯定自我观。

2009年Nurra等人的研究发现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评价受他人实际评价的影响。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全度和心理状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地概述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对读者有价值的信息,下面是一篇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献综述参考范文,希望能对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帮助。

标题:心理健康:问题、发展和干预措施的综述摘要:本综述文章旨在系统概述心理健康的问题、发展趋势和干预措施,以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心理健康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探讨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以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中普遍存在,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关注并应对这些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发展趋势、干预措施1.引言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的健康领域,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探索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以及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2.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方面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全度和心理状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它既是个体身体健康的前提,也是个体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条件。

3.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情绪障碍、焦虑和抑郁等。

它不仅给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还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中普遍存在,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4.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文化观念和个体特质等。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如工作压力增加、心理疾病的高发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等。

5.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6.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评估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是保证干预成果的重要环节。

自我教育文献综述

自我教育文献综述

自我教育文献综述(一)自我教育的概念形成与发展1、国外自我教育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目前,关于自我教育的定义,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

自我教育本质就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把握、认识、完善和超越的过程。

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伴随着人类文明而来。

早在公元前2000年,印度的宗教文献中就有关于自我意识萌芽的记载;到了苏格拉底时代,“认识自己”逐渐演变为人类的独立宣言,标志着人类对自我的自觉认识;而人类对自我的真正研究,始于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笛卡尔①最先提出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同时也提出了“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

从此,人的“自我”之谜从此被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们以各种比喻的方式揭开。

从古至今,国外学者对自我教育的理论有很多的阐述,教育思潮派别林立,理论纷呈,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存在主义的自我教育。

他们认为教育是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个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即是创造自我,完成自我,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认为自我教育是最实际的教育,道德标准要自由选择,因其自我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生主体论的极端发展,过分强调对“自我”的关注,充满了个人主义,最后走向否定教师、否定教学、取消学校的极端。

第二,人本主义自我教育。

它的核心观点是自我实1笛卡尔.17世纪法国哲学家,科学家,西方近代哲学的莫基人之一,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现,主张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自我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做自我选择的淘汰工作,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个性的人;认为人的存在价值和自我实现是教育的新起点,教育就是要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教育的最高宗旨就是自我实现。

第三,现代合理性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指出:“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认为在对个体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个人教育离开自我教育是难以想象的。

文献综述标准范文

文献综述标准范文

文献综述标准范文文献综述,心理健康与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

引言。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流行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它来获取信息、交流和社交。

然而,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相关文献,探讨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研究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些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例如,一项由Sampasa-Kanyinga等人(2019)进行的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此外,社交媒体使用还与睡眠质量下降相关,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睡眠不足,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一些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对心理健康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取决于个体的使用方式和动机。

例如,一项由Primack等人(2017)进行的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并没有直接影响,而是与社交媒体使用的动机有关。

如果社交媒体使用是出于社交和信息获取的目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因此,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交媒体使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社交媒体使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可能的机制。

首先,社交媒体使用可能导致社交比较和自我负面评价。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他人的美好生活和成功,这容易引发自我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其次,社交媒体使用可能导致社交孤立和孤独感。

尽管社交媒体可以帮助人们与他人保持联系,但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可能导致面对面的社交减少,从而增加孤独感。

此外,社交媒体使用还可能导致信息过载和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社交媒体使用对心理健康都是负面的。

文献综述,来自中国知网

文献综述,来自中国知网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

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文献综述的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文献综述的结论: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

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

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

文献综述格式(大全5篇)

文献综述格式(大全5篇)

文献综述格式(大全5篇)第一篇:文献综述格式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

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的,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除综述题目外,其内容一般包含前言、主题、总结、参考文献四个部分,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文献的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与毕业设计(论文)相同。

有关“自我暴露”的文献综述

有关“自我暴露”的文献综述

有关“自我暴露”的文献综述有关“自我暴露”的文献综述付楚航 6202115042摘要:允许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自我对于个人保持心理健康是必要的,“自我表露”既是一个健康人格的特征,又是实现人际沟通和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能力。

本文将总结有关自我暴露的研究文献,简要说明自我暴露的研究内容、方法、现状以及领域,以此掌握对自我暴露在心理学或社会运用方面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自我暴露测量方法人际社会国内外研究1.心理学概述1.1自我暴露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一词最早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于1958年提出,他认为自我表露就是让目标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目标人就是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

通俗的说,自我暴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

1.2量表在自我暴露的研究中,常用的量表为朱拉德的“自我表露问卷”,该问卷包括六个表露的维度态度和观点、兴趣和爱好、学习和工作、金钱、个性、身体。

每个维度有十个项目组成,共六十个项目。

针对不同目标人分别回答自我表露的程度。

然而,这份量表之后也经过多次修正,在自我暴露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都根据自身的社会文化情况对量表的不同标准进行更改。

例如在陶佳雨的《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所采用的问卷是李林英修订后的问卷。

1.3测量方法自我表露研究主要有采用的测量方法有:自我报告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其中自我报告法使用多,主要包括问卷法、访谈法、日志和交互作用法。

自我表露问卷主要有Jourard的Self-DisclosureQuestionnaire (JSDQ)、Chelune 的Self-DisclosureSituationSurvey(SDSS)和Miller等人的MillerTopicsInventory (MTI)。

其中JSDQ被广泛用于测查自我表露的个体差异。

实验法在情绪表露和创伤表露研究中运用较多。

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

龙源期刊网 自我暴露作者:李双来源:《心理与健康》2006年第07期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受“面子”的驱使,或是为了使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更加“完美”,很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实的信息,唯恐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别人会有损自己的形象。

殊不知,恰如其分地暴露弱点不仅不会损坏你的形象,还能使你的形象更加完美和动人。

完美之人让人仰慕,而有缺点的普通人更被人喜欢和接受。

“你哭过吗?”一次,有位记者在大庭广众场合采访世界垒球王史蒂夫·加夫时,突然提问道。

众所周知,男子有泪不轻弹,何况是一个迷住千百万观众的体育明星呢!看来,这个记者先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提这个问题,是很有点儿挖垒球王的内心深层信息的打算,但似乎也有点儿揭“男子汉”短的嫌疑。

那么,垒球王作何回答呢?“哭过,”他说,“我觉得在某种场合掉眼泪更像个男子汉,因为这表现了你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如此坦率地将自知而人不知的信息暴露于众,结果如何呢?观众们更加喜欢这个实实在在的球王了。

生活中,自我暴露是非常必要的,不善于暴露、不能恰如其分自我暴露弱点的人必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障碍。

自我暴露是生活的需要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里提出了一个名为“约哈里窗户”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公共区域”,比如自己的身高、体重等,这些别人都可以知道,自己也可以告诉别人;别人了解,而自己却不了解的“盲目区域”,比如一个人的口腔异味,别人知道,自己未必知道;还有仅仅自己了解,却从不向别人透露的“秘密区域”,比如女士的年龄、男士的钱包,这是他人的秘密,不可轻易去打听;再就是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求知区域”,这是一层自己不知道,别人更无法知道的未开发区域。

这四个区域,就是“约哈里窗户”。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一方面通过内省,另一方面是通过别人的眼光、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得到的。

为此,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我”的理论。

所谓“镜中我”,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而形成有关自我的概念。

个人信息保护法文献综述范文

个人信息保护法文献综述范文

个人信息保护法文献综述范文个人信息保护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问题愈发突出。

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手段,被许多国家采用来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

本文将对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探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一种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措施。

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6月1日正式生效。

随着该法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始对个人信息保护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首先,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背景和原因的研究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例如,有学者通过分析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的实际案例,对于我国需要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紧迫性进行了解释。

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对其他国家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制定该法律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其次,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法律体系和原则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个人信息保护法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明确的法律原则来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

因此,相关文献中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法律体系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个人信息收集、使用、保存和删除等环节的法律规定。

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和监管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需要相关机构的监管和执行,以确保该法律的有效性。

相关文献中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监管机制和执行情况进行了研究,包括相关机构的职责和权力、执法方式和手段等。

最后,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问题和挑战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技术手段的滥用、隐私权和公共利益的平衡等。

相关文献中对于这些问题和挑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意见。

总之,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手段,对于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研究进展和现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进行综述,并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融入日常教育中,帮助人们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帮助个体发现自身心理问题,另一个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个体预防心理问题并进行心理调整,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根据文献调查,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程度较低。

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

同时,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仍是“靠热心家长、热心教师”来开展,缺乏规范规划。

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中,授课者的经验和专业水平也存在问题。

三、现存问题分析3.1 教育氛围不佳。

此外,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科学”,对于社会和人的关怀照顾度不高。

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从教材上获得知识,而从教育中了解到的心理健康知识较少。

3.2 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不足。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学校往往没有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与心理医生,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3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不足。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非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医生,理论教育及心理技能上均存在欠缺。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4.1 加强教育氛围的营造,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让更多人了解到心理健康问题。

4.2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疏导和医疗服务等综合性解决方案。

4.3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教育和指导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心理技能。

五、结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个体发现心理问题,预防心理问题并进行心理调整,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然而,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仍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

浅谈心理学“自我暴露”在班级管理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自我暴露”在班级管理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自我暴露”在班级管理的应用摘要:自我暴露是社会心理学尤其是人际交往研究领域颇受人关注的问题之一。

自我暴露的意思是向别人说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

即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笼统地说就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个人的感受告诉给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感受和信念。

面对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弱;学习能力强,实践能力弱;内心情感丰富,思想反复不定性等独特的时代性格特点,自我暴露如何在班级管理更好的应用和实施值得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自我暴露;班级管理;应用一、存在现象: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与学生相关的各项思想政治活动也丰富多彩,即使这样,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仍能发现很多学生重复的问题重复犯,或者在各项主题思政活动后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化不明显,行为改变不突出。

(例如学校组织的拓展训练、军训、红歌大赛、爱国爱校爱班等主题活动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明显,不具体)二、分析现象:(一)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弱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是改革开放富裕生活的享受者,拥有长辈们的全部关爱。

他们不仅喜欢有个性的事物,而且在着装、兴趣爱好、言行举止上也具有很强烈的个人特色。

如今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有很强的自我独立意识,不喜欢自己的思想行为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坚持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他们有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成为社会主导的决心。

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很容易寻找外界因素来为自己解脱以便维持自我心理平衡。

许多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

比如,两个学生产生矛盾后,老师在询问情况的时候,很少有学生能够首先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往往指出对方的不足,不能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部分学生过分强调个体独立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群体性,造成集体主义思想淡化,团结协作意识差,利己思想和行为盛行,不能明确自身责任。

生活中的心理学——人际吸引中的“自我暴露”

生活中的心理学——人际吸引中的“自我暴露”

⽣活中的⼼理学——⼈际吸引中的“⾃我暴露”春节,年年有鱼“有那么⼀些⼈,你初次相见,却⼀见如故,对他的好感随之⽽来,⽽⼜有⼀些⼈,跟他相处良久,却对他⼀⽆所知。

⽽往往决定让别⼈喜欢你的其中⼀个原因之⼀,就是先要学会⾃我暴露。

”—-康纳1什么是“⾃我暴露”所谓“⾃我暴露”,就是把⾃⼰私⼈⽅⾯显⽰给他⼈或者把有关⾃我的内层信息传给对⽅,让别⼈最⼤限度的了解⾃⼰,在现实⽣活中,善于⾃我暴露的⼈是⾃信的。

⾃我暴露的⼴度和深度是检验⼈际关系深度的⼀个敏感的“探测器”,但“⾃我暴露”必须循序渐进,温和进⾏,要使双⽅都不致感到惊讶和反感,如果过早地涉及到太多的个⼈亲密关系,反⽽会引起对⽅强烈的排斥情绪,从⽽引起焦虑和防御⼼理。

不过,这也因⼈⽽异,在某些⼈格特质中,⼀种见⾯熟的⼈会让你瞬间给⼈亲切感。

“⾃我暴露会让别⼈喜欢你” 美国社会⼼理学家西迪尼·朱亚德通过⼀系列实践得出了这个结论。

在⼼理咨询中,“⾃我暴露”⼜叫⾃我揭⽰,是指咨询⼈员提出⾃⼰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来访者分享。

⾃我暴露是⼀种⼈们⾃愿的、有意的把⾃⼰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的⾏为,它透露的情况是他⼈不可能从其它途径获得的。

所以,⾃我暴露是⾃愿的,有意的,真实的。

⾃我暴露的作⽤:1.对⾃⼰进⼀步了解和认可;2.加深对别⼈的了解;3.加深和丰富⼈际关系。

2“⾃我暴露”的四个层次⾸先是浅层的⾃我暴露,属于兴趣爱好⽅⾯的暴露:⽐如我喜欢吃⼤闸蟹、海鲜⼀类的美⾷,喜欢有品位的书店,喜欢⼀个⼈上⽹、⽹购、养花、遛狗,会打牌喝茶来消遣等,这些都是浅层的⾃我暴露。

⼀般的社交聚会和聊天都会聚焦在这个层⾯上,在⼀般的⼈际应酬我们会发现“中国式的⾃我暴露”都是这样的。

询问者会关注你的职业是什么?收⼊如何?⼩孩多⼤了?会直接问到你的社会关系。

第⼆层次是我们态度,价值观的⾃我暴露:⽐如认为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是个投机者,未来受到关注的产业是健康产业,张某某是我见过最有才华的学⽣,罗⽼师讲课很不错等,充分体现出对某⼈某事的看法和态度。

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

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1):114~123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蒋索1,2邹泓2胡茜3(1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心理系,温州 325035)(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3温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温州 325035)摘要自我表露是社会心理学、临床咨询和治疗的重要概念之一。

主要介绍了自我表露的概念,静态的现象或动态的过程;描述性与评价性自我表露或正向与负向自我表露类型;自我表露的功能;社会渗透理论、压抑理论、沟通隐私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及主要测量方法。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目标人、性别差异及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亲密友谊的关系等方面,AIDS/HIV表露、儿童性侵犯表露、情绪表露和创伤表露等现实社会问题的表露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焦点。

扩展自我表露的概念,进一步深入研究青少年自我表露以及完善和发展自我表露的研究工具是未来的研究趋向。

关键词自我表露,AIDS/HIV表露,儿童性侵犯表露,情绪表露,创伤表露。

分类号 B849;C911引言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个体对他人表达情感、想法与观点的窗口。

国外有关自我表露的研究,尤其是成人的相关研究已相当广泛和深入。

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正在逐渐兴起。

自我表露最先是由Jourard(1958)提出、界定并开展发展性研究的。

他最早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人将有关自己的信息表露给目标人(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1]。

后来他在《透明的自我》(The Transparent Self)一书中将其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2]。

此后,自我表露受到了社会心理学家、人际沟通学者和临床咨询师、治疗者等多学科多领域研究者的关注,被予以不同的界定和研究。

本文试图对国外有关自我表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主要介绍了自我表露的界定、类型、功能、相关理论观点、测量方法和研究焦点,并提出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的文献

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的文献

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的文献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涉及到个人隐私权、数据安全和信息管理等方面。

以下是一篇关于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的文献综述,详细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技术。

标题: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的研究综述摘要: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是当前信息时代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个人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变得更加容易,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本综述旨在总结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技术,包括数据匿名化、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和隐私保护算法等方面。

1. 引言介绍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的背景和意义,概述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2. 数据匿名化技术详细介绍数据匿名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基于泛化、抽样和噪声添加的匿名化方法,以及隐私-效用权衡的度量指标。

3. 加密技术综述对个人数据进行加密的技术,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同态加密等方法,以及加密算法的选择和安全性分析。

4. 访问控制介绍个人数据访问控制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属性基础访问控制和多方安全计算等方法,以及访问控制策略的设计和评估。

5. 隐私保护算法综述隐私保护算法的研究进展,包括差分隐私、安全多方计算和同态加密等方法,以及算法的效率和隐私保护能力的评估。

6. 挖掘与隐私保护的平衡讨论个人数据挖掘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包括隐私保护模型的设计、数据共享和数据融合等方面的研究。

7. 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当前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领域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隐私保护技术的改进、隐私法律和政策的制定等方面。

8. 结论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展望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综述,读者可以了解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技术,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这篇文献提供了一个全面而详细的概述,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提供了参考。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自我暴露”的文献综述付楚航 6202115042摘要:允许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自我对于个人保持心理健康是必要的,“自我表露”既是一个健康人格的特征,又是实现人际沟通和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能力。

本文将总结有关自我暴露的研究文献,简要说明自我暴露的研究内容、方法、现状以及领域,以此掌握对自我暴露在心理学或社会运用方面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自我暴露测量方法人际社会国内外研究1.心理学概述1.1自我暴露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一词最早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于1958年提出,他认为自我表露就是让目标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目标人就是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

通俗的说,自我暴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

1.2量表在自我暴露的研究中,常用的量表为朱拉德的“自我表露问卷”,该问卷包括六个表露的维度态度和观点、兴趣和爱好、学习和工作、金钱、个性、身体。

每个维度有十个项目组成,共六十个项目。

针对不同目标人分别回答自我表露的程度。

然而,这份量表之后也经过多次修正,在自我暴露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都根据自身的社会文化情况对量表的不同标准进行更改。

例如在陶佳雨的《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所采用的问卷是李林英修订后的问卷。

1.3测量方法自我表露研究主要有采用的测量方法有:自我报告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其中自我报告法使用多,主要包括问卷法、访谈法、日志和交互作用法。

自我表露问卷主要有Jourard的Self-DisclosureQuestionnaire(JSDQ)、Chelune 的Self-DisclosureSituationSurvey(SDSS)和Miller等人的MillerTopicsInventory (MTI)。

其中JSDQ被广泛用于测查自我表露的个体差异。

实验法在情绪表露和创伤表露研究中运用较多。

著名且影响深远的是Pennebaker的结构化的书写表露范式。

2.自我暴露与社会问题研究自我表露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

除了社会心理学、多学科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外,还涉及到公众环境与职业卫生、精神病学、家庭研究、社会工作、社会科学——生物医学和传播学等。

2.1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人们都渴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形成的。

自我暴露能拉近彼此关系,自我暴露的层次和程度都一定程度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邱蕾在《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中表示,人际关系的深度与自我暴露的层次是紧密联系的,自我暴露提高了人际沟通有效性。

Altman用社会渗透理论来说明自我暴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

周哈利窗模型是对沟通风格进行评估与分类时最常用的模型。

他将人在交流时的心理,根据对信息的“暴露”和“反馈”分成四扇窗,每扇窗代表一种与沟通有关的人格特征。

由此来看人际交往中的可信度。

2.2自我暴露与学校群体2.2.1中学生的自我暴露青少年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心理上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压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邱莉在《中学生自我暴露发展趋势研究》中表明中学生的自我暴露总水平,从初中到高中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青少年青春期自我发育程度不断上升的结果,对自我的认知水平也不断提高。

2.2.2大学生的自我暴露人际关系由低水平的自我暴露和低水平的信任开始,当一个人开始自我暴露时这便是建立信任关系的标志。

李红梅在《自我暴露——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中表示学生之间的互相暴露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强彼此的信任程度和亲密度,针对于此需要加强引导特别是加强同学之间互助互爱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关系更加融入。

陶佳雨在《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表示学生的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的方式存在密切关系,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自我表露程度存在不同的影响。

父母的过多拒绝与否认意味着对子女个人能力的否定,这是造成大学生不愿过多对父母进行表露的原因。

李董平在《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表示女生对父亲、母亲以及最好同性朋友的表露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初中生对母亲的表露水平高于高中生,中学生对最好同性朋友的表露水平低于大学生,青少年对最好异性朋友的表露水平随着年级增长而提高。

独生子女对最好同性朋友和最好异性朋友的表露水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等等有关青少年自我表露的细致观点。

2.2.3教师的自我暴露何玲在《教师心理问题自我暴露影响因素探析》中表示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要承担本身的工作压力,还要更多的将注意力放置在学生身上,教师精力同样有限,如果将过多的感知投入到外部环境中,自然就降低了对自我内部信息的感知,也失去了预防心理问题的先机。

同时,当今社会对教师过于“职业化”与“道德化”也使教师不愿意去自我暴露内心以免被“道德绑架”,这些都使得失去了自我暴露的最佳时机,导致问题积累,产生相应的教师“道德”问题。

2.3自我暴露与写作尹丹在《三毛自我暴露式写作中的流浪情结》中表示,三毛的作品,都是一篇篇坦诚的情感剖白,暴露出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甚至个人隐私,通过小说创作手段,再现生活原型的方式实现的。

正是因为三毛在写作中的自我暴露,才使得她的文章字字贴切、句句传情。

毋立杰在《坦诚的心理描写、大胆的自我暴露》中对郁达夫作品中的自我暴露的方面进行了剖析,他侧重于自我表现,较少地进行客观描绘,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

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变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郁达夫表示内心激愤和反抗的主要方式。

2.4自我暴露与临床龚梅恩在《自我暴露疗法结合反应预防治疗强迫症》中指出对以强迫行为为主要症状的强迫症,其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暴露疗法。

国外的研究表明,强迫症极少可完全治愈的,但经暴露疗法结合反应预防可显著改善,恢复社会适应力。

3.“自我表露”的研究现状从时间上来看,对自我暴露研究的作者主要兴趣点经历了从基础理论(性别情境因素、自我意识、身体距离)到社会现实方面问题(AIDS/HIV表露、药物滥用、家庭暴力)的转变,与咨询有关的表露、亲密关系中的表露、表露与健康、情绪表露与创伤,则一直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3.1国外研究概述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表露进行了界定,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是把自我表露看成是静态的现象,认为是个体、关系特质或行为事件;而另一种是把自我表露看成是动态的交互作用过程。

现在普遍认为自我表露为经典的定义是个体口头将自己的信息(包括思想、感受和经历)表露给他人,在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上起主要作用。

自我暴露的主要理论有社会渗透理论、压抑理论、理论沟通隐私管理理论、与孤独感相关的理论等。

3.2国内研究概述与国外研究相比,目前中国对自我表露的研究比较少,但也被某些学者积极关注.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表露对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的影响方面。

中国研究者李林英将“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

谭锐等在对父母的自我表露状况对孩子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父母通过自我表露这种手段希望能够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纠正他们不恰当的人际交往行为,从而使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孙悦亮将“自我表露”应用于心理咨询实践,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来访者自我表露水平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状况。

这和国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运用“自我表露”技术,在建立有效咨访关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3对比与总结国外有关成人自我表露的研究相当广泛和深入,从多学科、多维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设计了大量严密的实验。

中国学者虽然与国外学者相比研究数量较少,但更关注青少年的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包括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等.以上概述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自我表露将是各具特色的。

可以说,中外学者的观点蕴含了新的研究方向,也会给这方面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如果参考有关自我文化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将会对自我表露的理论价值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开展适当的自我表露训练,对提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总结自我暴露是生活的需要、是心理健康的需要、是人际交往的需要。

自我暴露应遵循对等原则、应循序渐进、不可强求。

同时应分清场合、对象,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爱好与需求, 有针对性和有准备的暴露效果会更佳。

此外,我们应意识到自我暴露存在性别差异, 合理的在生活中进行自我暴露,培养良好的心境,舒缓压力,放松生活。

参考文献[1].陶佳雨,李宝芬,邱亚飞,邸秀娟,秦小娜,冯娅惠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067000[2].何玲教师心理问题自我暴露影响因素探析400715[3].邱蕾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4].尹丹三毛自我暴露式写作中的流浪情结411201[5].毋立杰坦诚的心理描写大胆的自我暴露[6].邱莉,陈会昌中学生自我暴露发展趋势研究200234[7].李双自我暴露,一种生活的必需品[8].李红梅自我暴露——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9].龚梅恩,赵耕源自我暴露疗法结合反应预防治疗强迫症1005-3611(2000)03-0168-02[10].龚梅恩, 赵耕源.自我暴露疗法治疗恐怖症—疗效及其与情绪关系的探讨1996,496-98 6[11].刘增雅,李林英SSCI 中自我表露研究的计量分析B849:C91[12].蒋索,邹泓胡茜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325035[13].李董平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04-0083-90[14].唐女文化差异与性的自我表露1042.2014.00171[15].蒋索, 邹泓, 胡茜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6, 114–123.[16].卞素芹,刘丽梅,刘洪庄中外“自我表露”研究现状概述050035[17].Jourard S M, Lasakow P. 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psychology, 1958, 56: 91~98[18].Jourard S M, The transparent self (2 nd ed.).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 1971[19].COZBY P C. Self-disclosure:ALiteratureReview.PsychologicalBulletin.1973,79(2):73-91.[20].Mikulincer M, Nachshon O. Attachment styles and pattern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1991, 61(2): 321~33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