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千金方_下利方药探析

合集下载

《伤寒论》治下利

《伤寒论》治下利

《伤寒论》治下利泄泻、痢疾作为病名,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统称为下利,目前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将泄泻一病辩证分为寒湿内盛、湿热伤中、食滞肠胃、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及肝气乘脾六型,早在《伤寒论》中既已对下利作了较为详细的阐发,囊括了以上各证型。

仲景指出下利病因众多,病机不同,证候复杂,兼症各异,因而除六经下利之外,寒热虚实有之,病证夹杂者亦有之,临证时须详审病机,因证立法,依法组方,断不可刻守一方,以应万变,总之“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方能获得佳效。

如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从此条文看出,下利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者,应补中和胃,消痞止利,治以甘草泻心汤类;下利之中焦虚寒者:宜温中健脾,散寒燥湿,予理中汤;下利属下元不固者,治以涩肠固脱止利,宜赤石脂禹余粮汤;下利属下焦气化失职,清浊不别者,应化气行水,分消止利,予五苓散类。

现将《伤寒论》中有关下利证治的论述归纳如下。

一、外感寒湿下利32条葛根汤证,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内迫大肠。

治以解表和里法,此证以表邪盛为主,表解则里自和,方中葛根配麻黄,解肌表而发汗,舒经络而治项背强急,且葛根有升阳和胃止利之功,故下利或不下利,俱可治之。

40条小青龙汤证,病机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因水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若水走肠间,清浊不分则下利。

治以发汗蠲饮,表里双解,表寒去,水饮消则诸症自除。

二、里热实证下利34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病机为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

治宜清热止利,兼以解表,方中葛根升津止利,又可透邪,配以苦寒之芩连,坚阴止利,临证时应注意,该方用于表里俱热,以里证为主者或无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

172条黄芩汤证,病机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功能失职。

治以清热坚阴,和中止利,黄芩汤是临床治疗里热下利之祖方。

【doc】《千金方》制方中寒温并用的探讨

【doc】《千金方》制方中寒温并用的探讨

《千金方》制方中寒温并用的探讨区研竞2m6鼻第14誊譬斯ⅥRJ,me1vol4"03?3车草经》,就有"柴胡退热","麻黄平喘","黄连止痢","阿胶止血","乌头止痛""半夏止呕,"青蒿退黄"等记载.以后药物的对症治疗作用在历代医药着作均有记载徐灵胎之语对中药的对症功技作了深划的阐述,其谓"凡药性有专长,在此可解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心验而后知.如菟丝之去面斑,亦其一端也,其辛散之耶,然辛散之药甚多,何以他药皆不能去而独菟丝能之,盖物之推测而知,其深藏于性理之中者,不可以常理中求也".其它如元胡止痛,三七止血止痛,黄芪,白术止汗等皆属此类_6j.现代学者何裕民则明确指出:"对症治疗,随症加减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支柱","诸如经水不调每用当归,流涕腥臭常佐辛夷,顽固耳鸣酌加莪术,身目黄染可疏茵陈,鱼骨鲠喉径投威灵仙.一症一方,一症一药中凝结着前贤们刻意探求所得的可贵经验,重视这些经验,每可提高临床疗效."近年来现代药理,药化亦挖掘出不少针对西医检测指标的"对症治疗"的药物,如五味子降转氨酶,蒲黄降血脂,柴胡退热,地龙降压,黄芪消蛋白尿等等.因此,中药"对症"治疗功效客观存在,临床不可忽视.应用时注意不可偏弃中药药性理论.3中药功效的记述针对中药功效的内涵,在记述中药的功效时,应分清中药功效的不同表述.明确体现_L对治疗功效不同功效特点.对具有特异性针对疾病的"对病疗效"功效.碰充分加以提炼并大胆纳入功教之中,切不可误认为有背中医药理论而止步不前,尤其是传统理论根本无法解释的功效.而针对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功效,规范其功效的描述,如元胡功效不应记述为活血止痛,而应是活血化瘀,止痛.其它如三七应为活血化瘀,止血,止痛,而不应为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等等,其它如止血,止咳,退热,透疹值得进一步整理归纳;参考文献:1谢建军略论中医辨病论治的重要性J]北京中医药尤学,1998.21(3):1】一12【2]朱文铎,阳晓,王行宽.辨病论治体系初探lj北京中医药大学,1997,20(6):2—5.[3]蒋玉红,刘安国论中医"三辩论治新模式",中国医药学报,1996,(11):(增)91—94.:4]欧阳中医症病证一三联诊疗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黄培生.新的中医诊疗体系的设想【Jj广州中医药^学.1998,15(2):147—148[6]徐晓玉.试论中药对症治疗作用【J中医杂志.1990 (2):7—9(编辑张大明)文章编号:1001一田1O(2oo1)03一㈣一03《千金方》制方中寒温并用的探讨陈华章(if,安县中医院,江西乐安344300)美键词:《千垒方》末温井用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A孙恩邈《千金方》内容浩博.富临床价值,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徐大椿称赞说:"其用药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又说:"仲景之学,至唐祈一变也","大抵所重,专在于药".《千金方》的病因病机多宗仲景,其组方用药仅少数为仲景原方,多数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张璐认为其制方有"反,激,逆,从"的特色."寒温并用,阴阳互调"为其制方用药突出特点,兹就此作一探讨收稿日期:2Ix]I一03—05学术探讨?1寒证佐寒药孙师治疗寒证,不管是内寒外寒化热挟热与否.均佐以寒药,特别是病情危重症候复杂的情况下更为常用.无热象的一般只佐一味,且用量轻;寒证明显病重的温热药多,佐药亦多.其意义有二:一,制其温热太多;二,取其去性存用之意.如着名的温脾丸,健脾丸,温脾汤主治同为脾胃虚冷,饮食积滞不消,均用附子,下姜,桂枝伍大黄消食导滞.治产后虚玲凋下,,tl,腹绞痛兼泄泻不止的阿胶丸,用附子,桂心,人参配黄连,温中健脾解毒.钟乳泽兰丸,浩蒂【4巷翦3TCMRJu叫0o0【V ol14№3j人虚损赢瘦百痫生,在滋阴温阳益肾健脾方中佐石膏制其温热太过.此外,在"诸风"等篇的众多方剂中佐石膏,黄苓,其意亦大都如此.孙师用反佐药是有针对性的,大凡肝胆脾胃及肠道的疾病多佐大黄,黄连,黄芩;泄泻必佐黄连,黄芩;气机不通腹胀满痛,或久病大虚,多佐大黄,降气通腑,补而不滞;心肺,头面,躯干,四肢及情志方面的疾病多佐石膏,除制其温热外,尚有镇痉安神的作用.佐药的味数及剂量也是根据病情的轻重,温热药味数的多少而定,使所制之方成为"微温","温热","大热"之剂,恰与病情相吻.如芎劳汤,主卒中风,四肢不仁,善笑不息方,用黄芩石膏各一两伍麻莪,桂枝,干姜各一两,使之成为微温之方.甘草汤治偏风积年不瘥,手足枯细,面口涡僻,精神不定,言晤倒错方,用黄芩一两,石膏四两伍麻黄,桂枝,细辛备一两,防风两半,附子二枚,生姜四两等,使之成为温热之剂,以散治寒痼冷.总之,灵活运用,不可拘泥:2热证中佐热药《千金方》中的伤寒为广义之伤寒.包括外感热病中的温病和热病.在治疗时不管是否兼表寒,均喜佐辛温的麻黄,桂枝,细辛,轻则一味,多则数味. 『面另一些治既非久病亦无阴虚的热病方剂中,佐以f姜,附子之类,这更使人费解,可能是孙师对药物}分熟悉,有独特的经验和见解.如治小儿伤寒变热毒病,身热面赤,口燥等,恶主之方,方中用麻黄,碗透肌表,引热外出.洽胃中热,唇干1:3燥,生疮方, 用桂枝为典型的反佐法.麻黄,桂枝,细辛佐用有别.,J,儿病,心经病及情志方面的疾病多佐桂枝;胸闷气促咳嗽佐麻黄;痛必佐细辛:着名的葛根龙胆汤,治伤寒三,四日,不瘥,身体烦毒而热,用葛根,大青叶,石膏,黄芩伍麻黄,桂枝,生姜.此方,我运用_卜余年,每遇上呼吸道感染及不明原因的高热,中西医反复治疗高热不退的病人,用之每获奇效,一般一至三荆即可退热,不再复升药后未见病人有出汗现象.可见麻黄桂枝并不是起解表发汗作用,足见孙氏用药之巧.治内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为脾风的亡阴亡阳证,用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方.药用麻黄,桂心,枳实,细辛,白术,防已,生姜,甘草,石膏.此方虽重用石膏八两,集清热温散于一炉,其意难测,敢于运用的恐怕更少=治肉极虚热,津液开泄的西州续命汤,用麻黄,桂枝,生姜更是如此,有待临床验证.3寒温并用求平衡孙师对病因难辩,病机错杂,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的疾病.常遵循"寒温并用,阴阳互调"的原则,遣方用药,一本于理,以迭阴阳平秘,邪祛正安的目的.其运用多见下列情况:一,寒热并重的疾病;二,无寒无热的疾病;三,精神情志疾病;四,胃肠道疾病.他通过辨识疾病本身的寒热轻重来制方用药,再通过制方中寒温药之间的味药,药量与所治疾病达到平衡制方时他善用对药,善用石膏黄芩,且把石膏用药轻重作为所制之方成为寒凉方,温热方的主要手段.如治产后中风口噤,瘼痕的五石汤,四石汤,均用桂枝独活配石膏黄芩.治小儿卒中风恶毒,及久病,四肢角弓反张不随,并觯斑僻不能行步方,用麻黄桂枝伍石膏黄芩.至于非产后,非少气的中风,四肢缓急,或不能言语,或半身不遂,四肢枯细,亦用这对药,如西州续命汤,大续命汤,甘草汤等等,可见其对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恢复是十分重要的.我在临床上治疗中风后遗症,用这一对药加羌活,独活,黄芪,JIl芎,当归等,并结台辨证比单纯运用补阳还五汤之类疗程更短,疗效更佳.治虚损不足,气弱心悸,用附子,桂心伍石膏黄芩;治下血痢,腹痛的龙骨丸,用附子,干姜对黄连,龙胆;治热毒下黑血,五内绞切痛,日夜百行,气绝欲死方,用附子,干姜伍黄连,阿胶.这不失为宝贵的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曾治一l3岁患儿,阑尾术后头部剧烈疼痛,时作时止,剧时语言错乱,行为乖僻,不痛时如常人, CT,脑电图等各种检查未见异常,中西医反复治疗无效,求治于余,诊见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药用:制草乌(先煎)6g,石膏(先煎)60g,川芎10g,白芷6 g,羌活6g,防风10g,僵蚕5g,麻黄6g,桂枝6g,石菖蒲10g,蔓荆子12g,细辛6g,甘草6g.服药三剂,头痛大减,上方稍作加减,再服六剂症状消失,至今未发.以后治疗无明显寒的头痛,常用此法,多效,及寒温并调之法也.4温补中佐寒凉孙师在浩内伤杂病中注重温补,每多温阳气,健脾胃,益气血,数法同施,并在方中佐一二味苦寒药, 以防"壮大食气".如治五劳七伤气不足,阴下湿痒, 小便余沥,阴头冷疼,失精自出,手足厥砖的肾阳虚证,用苁蓉,山茱萸,人参,干姜,天雄,石斛,柏子仁等加多味中药,方中佐黄连大黄,使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补虚益精的大通丸,主五劳七伤百病方,亦在方中佐大黄黄芩大薯蓣丸,主男子女人虚损伤绝, 头目眩,骨节烦疼,饮食徽少,赢瘦百病,方中佐黄芩石膏大黄,使阴阳平秘,这种用法主要见于丸散中. 总之,《千金方》中制方的基本特点为寒湿并进,中匡兜2001年6月第l4毒第3鞋TCMResJuFie2001vuI】4¨3 寒中佐热,热中兼寒,补中夹清,泻中寓补这些奇巧的组方,看似杂乱,使人难以接受,但剥治疗疑难杂证,可能是十分有益的,务需我们临床l作者不落俗套,深入此研究验证,开拓临床用药的新思路新力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编辑张大明文章编号:11301—6910(2001)03—0005D《伤寒论》条文质疑4则张瑞(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o)关键词:《伤寒论》注释中图分类号:P,222文献标识码:A《伤寒论》一书,成书后即遭散佚,历经叔和编次,林亿校正,辗转传抄,翻印刻录,故错简谬讹,在所难免,读之多生疑问,下面提出质疑四则,以供同道参考1"发汗病不解"之疑《伤寒论》68条云:"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发汗为正治之法,邪随汗去,当无恶寒;若邪仍在而病不解,则当恶寒,何为"反恶寒"?故疑"发汗病不解"中之"不"为衍文.再观所出治疗方药,亦支持此质疑."芍药甘草附子汤"为扶阳补阴之剂,并无解表之品,可见此条并非为解表而设,而是针对发汗后,邪气虽去而腠里空虚而设.故"不或为衍文.此条正解应是:汗后病解,而气随汗泄以致表虚,针对表解应无恶寒,故言"反恶寒".由于此恶寒为表虚而非表证,故以扶阳补阴之剂充实腠里.和营卫,待表和则恶寒自罢.2"必盗汗出"之疑《伤寒论》阳明篇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 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阳明病而见"脉浮",可知是自太阳传来,为阴阳太阳两经并病.若是太阳病伤寒之邪尚在,应脉紧而无汗,但见阳明潮热发作有之时;若是太阳中风未罢,则应为脉浮而自汗出.故条中言"必盗汗出"者, 甚是可疑.按理当为"自汗".且盗汗者,在《伤寒沧》收稿日期:1999—12—20-豫医双璧?中属于少阳之症,非属阳明.3"呕吐而下利者"之疑《伤寒论》少阳篇165条云:"伤寒发热,¨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少阳证主方为小柴胡汤,若其小柴胡证_束解,而又复有里实之证,则去小柴胡汤之人参,甘草,以避"实实"之戒;加枳实,大黄以泄里实,倍生姜以止呕吐,成为大柴胡汤:而此条中言"下利",是非里实证也,岂可以大柴胡汤利而复利,犯"虚虚"之戒?故疑此条中"呕吐而下利"句之"下"当为"不":此条病理实应为表里俱实之证,故以两解之大柴胡汤治之,如此方于理为顺,于方为台,使人疑消.4"里有寒"之疑《伤寒论》太阳篇中176条言:"伤寒脉浮滑,以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为大寒之剂,岂可因"里有寒"而"主之"于医理有悖.寒"字疑为错文,王三阳认为当IJ "邪"字,可参考.清代魏荔彤曾云:"此'里'尚为经络之里,非域府之里,亦如卫为表,营为里,非指藏府而言也."以经络营卫为表里,《伤寒论》中并无先例,亦不合中医用语习惯,魏氏此说牵强难通,实属强为之辩.(注:本文所if条文及号码,以1965年重庆市中医学会编注,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之新辑宋本《伤寒论》为准)作者简介张瑞,士(1961一),山东济宁人,河南中医学院毕业.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治疗(编辑张大明)。

《千金方·下乳》方药析义

《千金方·下乳》方药析义

《千金方·下乳》方药析义*导读: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一书,对妇科诸病的治疗颇有卓识。

本文试就其中所载下乳方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

虽然历经1300多年,而《千金方》下乳方剂,仍沿习应用,对中华民族的妇婴保健作出很大贡献。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下乳第九》篇,载有治妇人“乳无汁”方21首,用药简洁,或为单行,少则二味,多不过七味。

反复玩索,可窥此篇所载大部分方药对“产后缺乳”一病深中肯綮,试析如下。

1.用药概况:本篇载方21首,方中单味使用者8首,2味药物者3首,4味药物者4首,5味药物者3首,6味药物者2首,7味药物者1首。

所用药物共计26味,:石钟乳(12次)、通草(10次)、漏芦(7次)、栝蒌根(5次)、白石脂(1次)、桔梗(1次)、消石(1次)、黍米(1次)、石膏(1次)、麦冬(2次)、理石(2次)、蛴螬(1次)、土瓜根(2次)、大枣(2次)、母猪蹄(2次)、桂心(1次)、鲤鱼(1次)、死鼠(1次)、鲫鱼(1次)、猪脂(1次)、鬼箭羽(1次)、白头翁(1次)、滑石(1次)、甘草(1次)、云母(1次)、屋上散草(1次)。

其中,用药5次以上者有石钟乳、通草、漏芦、栝蒌根4种。

诸方中,母猪蹄虽然仅用2次,但是均作为单方使用。

其一为猪蹄饮,单用猪蹄煮汤;其二为猪蹄通草饮,药仅2味,效专力宏。

鲫鱼虽仅用1次,亦作为下乳鲫鱼汤的主药应用,值得注意。

2.主药分析:复习有关文献,兹将下乳方中主要药物的功效作一分析。

石钟乳,《本经》记载:“安五脏,通百筋,利九窍,下乳汁。

”张路玉《本经逢原》谓本品:“其通利百筋,利九窍,下乳汁者,皆取甘温助阳,色白利窍之力也。

”其性甘温无毒,功能益气通乳,凡产后缺乳,无论虚实,皆可用之。

漏芦,性味甘寒,《本经》:“主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本品为解毒排脓要药,以其能利窍,善下乳汁而著,后世常与王不留行、山甲、通草配伍,治疗产后缺乳,甚效。

千金方中的中医典故古代奇方的秘密

千金方中的中医典故古代奇方的秘密

千金方中的中医典故古代奇方的秘密千金方中的中医典故-古代奇方的秘密中医典故流传千年,作为中医学的珍贵遗产,其中蕴含了古代奇方的秘密。

这些方剂不仅承载了中医智慧,更体现了千年来中医师们对疾病的治疗实践和思考。

本文将为大家揭示千金方中的中医典故,带你一窥古代奇方的秘密。

一、参苓白术散-活血化瘀的奇方参苓白术散,是唐代张景岳所创立的方剂,被誉为千金方中的明珠。

这方剂以参、苓、白术为主要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相传,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曾治愈了一位患有瘀血症的贵妇。

贵妇因多次产后出血,导致身体虚弱,久治不愈。

孙思邈通过细致的望诊和脉诊,判断出贵妇体内存在瘀血,于是运用参、苓、白术等草药制成参苓白术散,用以活血化瘀,调理气血。

经过连续服药,贵妇终于康复了,这就是参苓白术散的创立典故。

二、桂附地黄丸-滋阴壮阳的奇方桂附地黄丸是明代李时中创制的方剂,被誉为千金方中的极品。

这方剂以桂枝、附子、生地等中药为主要成分,主要用于治疗肾虚导致的阳痿、遗精、早泄等男性性功能障碍。

相传,明代李时中治疗了一位早泄病人,通过对病人脉搏的观察,他发现该病人脉搏虚弱微弱,且舌苔黄腻。

李时中判断此人肾阳虚弱,于是运用桂枝、附子、生地等草药制成桂附地黄丸,用以滋阴壮阳。

经过连续服药一段时间后,该病人的阳痿、早泄症状明显改善,这也是桂附地黄丸的创立典故。

三、四物汤-滋补养血的奇方四物汤是宋代名医王叔和所传方剂,是千金方中常用的滋补养血方。

这方剂以熟地、川芎、白芍、当归为主要成分,主要用于治疗女性因失血导致的贫血症状,如月经不调、经血量少等情况。

相传,当时一个姓王的妇人多次因产后大出血而身体虚弱,多方求医无效。

直到一位医生采用了四物汤的疗法,改善了她的贫血症状。

这个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服药,体力逐渐恢复,月经量也恢复正常。

因此,四物汤成为了治疗妇女贫血的经典方剂。

四、千金应露-祛风湿的奇方千金应露是明代名医李时中创制的祛风湿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病。

千金药方中的脏腑辨证探析_曲良_张杨

千金药方中的脏腑辨证探析_曲良_张杨

[7]谢小艳,夏春森.中药玄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0,6(5):121-125.[8]尤洁.麦冬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展[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收稿日期:2015-04-18作者简介:曲良(1980-),男,辽宁沈阳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脑血管内科疾病。

学报,2011,23(1):71-73.[9]李建军,李静云,王莹,等.地黄药用研究概述[J].生物学教学,2013,38(3):4-7.[10]辛红,张金泉.增液承气汤加味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3):58-59.[11]周永学,王倩,张筱军.芒硝的临床运用和药理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1):54-55.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5.11.021千金药方中的脏腑辨证探析曲良,张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三科,辽宁沈阳110032)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千金药方》中的脏腑辨证,探析孙思邈时期以阴阳为纲,结合脉诊,运用脏腑整体观,结合脏腑所属经络进行辨证。

方法:通过分析并总结脏腑篇相关内容,考证《千金药方》辨证体系。

结果:《千金药方》主要阴阳为纲,结合脉诊,运用脏腑整体观,结合脏腑所属经络进行辨证。

结论:《千金药方》为临床用方用药提供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孙思邈;千金要方;八纲辨证;脏腑中图分类号:R2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5)11-2110-02Qianjin Yaofang's Differentiation of Diseases According to PathologicalChanges of Zang-fu organ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QU Liang,ZHANG Yang(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Shenyang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organs to analyze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Yin and Yang,combined with pulse,using the holistic view and meridians.Methods: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Zang-fu organs related contents,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 was studied.Results: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in Qianjin Yaofang is based on Yin and Yang,combined with pulse,using viscera holistic view and meridians.Conclusion:Qianjin Yaofang provides methods and ideas for clinic.Key words:SUN Simiao;Qianjin Yaofang;eight principle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Zang-fu organs《千金要方》又称《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方:民间方剂集大成者》笔记

《千金方:民间方剂集大成者》笔记

《千金方:民间方剂集大成者》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书籍简介 (3)1.2 编写目的和意义 (4)二、版本与流传 (5)2.1 《千金方》的版本介绍 (6)2.2 《千金方》的流传过程 (7)三、《千金方》的内容概述 (8)3.1 医学理论体系 (9)3.2 方剂分类与特点 (10)3.3 常用方剂介绍 (11)四、民间方剂的特点与价值 (12)4.1 民间方剂的来源与特点 (13)4.2 民间方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5)4.3 民间方剂的价值与影响 (16)五、读书过程中的思考与启示 (17)5.1 对《千金方》医学理论的思考 (19)5.2 对民间方剂应用的启示 (20)5.3 对自身医学知识的提升与反思 (21)六、结语 (22)6.1 读书笔记的总结 (23)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4)一、内容概览本书介绍了千金方的历史背景,千金方起源于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增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庞大的方剂体系。

书中详细阐述了千金方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我对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沿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书中详细介绍了千金方的内容结构。

全书分为若干卷,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收录了数以千计的方剂。

每个方剂都详细阐述了药材、剂量、制法、用法、功效等,内容丰富详尽。

这些方剂都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还介绍了千金方的价值,千金方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化传承的载体。

书中收录的方剂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信仰和民俗,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千金方中的许多方剂至今仍在广泛应用,为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千金方的概况,还学习了许多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如中药的性味、功效、配伍等。

这些知识不仅让我对中医药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感慨。

《千金方:民间方剂集大成者》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中医药学经典著作。

浅析《伤寒论》下利病证治中去用大黄、芍药问题

浅析《伤寒论》下利病证治中去用大黄、芍药问题

浅析《伤寒论》下利病证治中去用大黄、芍药问题刘定承;赵鸣芳;凌云【摘要】《伤寒论》六经病篇皆有下利,对于下利的治疗,明确用方的条文42条,涉及方剂32首,从太阴病篇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切入,再联系《伤寒论》其余篇章,探讨下利治疗中怎样使用大黄、芍药.希望借此加深对经方的认识,为现今临床治疗下利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6(025)001【总页数】3页(P94-95,98)【关键词】《伤寒论》;下利;大黄;芍药【作者】刘定承;赵鸣芳;凌云【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明基教学医院,江苏南京210036;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不仅是论述外感病的著作,还是一部论治内伤杂病的临床典籍,其有关下利的论述散在六经之中,其条文有84条,约占全书条文的1/5,内容较为丰富。

笔者就《伤寒论》所论下利之治疗中去用大黄、芍药之情况,做简要阐述。

太阴篇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1]。

细思此条,本为太阳病,依法当发汗,而医反下之,虚其胃肠,引邪入里,“因尔腹满时痛者”,此腹满时痛,实质不属于太阴病(亦不应列入太阴篇),因太阴病不可下,岂有用大黄之理。

太阴病提纲条文,即273条,早已言明“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属虚寒在里,一派虚寒之象,以下为禁,须用温补,如四逆辈,若误以“腹满”为里实,下之,定为结硬之变,此可参看太阳篇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阴证大概均用温补之法,阴证无下法,无论迟早,任何时候不可下,“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此痞非心下痞之痞,而是痞块、硬块,即脏结,且从131条前后诸条都论述结胸与脏结,亦可知此痞非指心下痞。

仲景治下利方配伍规律探讨

仲景治下利方配伍规律探讨

仲景治下利方配伍规律探讨管华全;李飞【摘要】对仲景治疗下利属寒热虚实等不同证候所采用的不同方剂进行归纳总结,如热利以白头翁汤、黄芩汤治疗;实热利则以大、小承气汤治疗;寒证以四逆汤等治疗;虚证或虚寒者,以理中丸、赤石脂禹余粮汤等治疗.通过对以上方剂的分析,结合临床体会,归纳其治疗下利的配伍规律,为目前临床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0)002【总页数】3页(P108-110)【关键词】张仲景;下利;配伍【作者】管华全;李飞【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6下利是指大便溏薄,甚则水泻,或便下赤白,里急后重等一类病证。

在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及后世医家所说的下利,现今为泄泻与痢疾的统称。

1 仲景治下利方分析仲景治下利方,在《伤寒论》中已有多方记载,但未有专论。

如“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1]51;又云“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1]204前者为治泄泻方,而后者为治痢疾之方,迄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金匮要略》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对下利有专篇论述。

从所载的方剂分析,针对下利的表里寒热虚实,已有汗、下、温、清、补、涩诸法。

现对下利属于寒、热、虚、实等4种证候分别进行阐述。

下利偏于热性者,仲景称之为“热利”,其治有二,如便下以赤为主,里急后重者,应清热燥湿止痢,用白头翁汤,“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1]204。

“若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1]51。

《医宗金鉴》分析,“太阳与少阳合病,谓太阳发热、恶寒,与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并见也。

若表邪盛,肢节烦疼,则宜与柴胡桂枝汤,两解其表矣。

今里热盛而自下利,则当与黄芩汤清之,以和其里也。

”[2]其中“下利”一症是辨证的关键。

下利兼有表证或表里同病者,仲景有先治里后治表与表里同治之法。

中医的经典文献千金方

中医的经典文献千金方

中医的经典文献千金方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应用。

中医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且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力,与其中蕴含的经典文献密不可分。

《千金方》作为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千古奇宝,对于中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千金方》的概述《千金方》是由东晋时期的名医孙思邈所著,成书于公元652年。

该书是一部总结和概括了早期医学典籍的中医方剂经典,是当时中医领域最为权威的参考书籍之一。

该书以简明扼要、结构严谨的特点被后世医家广泛引用和研究。

二、《千金方》的特点1.方剂独特:《千金方》收录了众多经典方剂,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

这些方剂不仅包含了治疗各类常见病症的药方,还综合了针灸、推拿等其他治疗手段,具有综合疗效。

2.药性明确:《千金方》对每一种药物的药性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等,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药物的特性。

3.理论基础丰富:《千金方》不仅详细记录了各种治疗方法和方剂,还深入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为中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千金方》的影响1.促进医学交流:《千金方》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对于促进中医的传播与交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该书都被视为中医知识的宝库,为中医术语、方剂等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指导临床实践:《千金方》中收录的方剂经验丰富且经过实践验证,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

尤其对于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该书提供了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思路,为中医临床医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传承中医文化:《千金方》承载了中医学的精华和智慧,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剂和理论知识,将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传承给后世。

这种传承不仅是对古代医学智慧的尊重,也是中医文化传统的延续。

四、对《千金方》的思考《千金方》作为中医经典文献之一,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浙江中医杂志2019年4月第54卷第4期•237•学术探讨《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谢小涛[陈悴文"1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浙江丽水3230002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关键词千金方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中医学术发掘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体系是发展的。

唐代《千金方》与紗卜台秘要方》不仅仅在张仲景痰饮学说的基础上补充了辨治饮病的方药,更明确提岀了辨治痰病的方药“叫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及王秦《外台秘要方》皆是百科全书式的中医学著作,囊括汉、魏、晋、隋、唐的著名医家的医学实践,代表了唐代的医学成就。

《千金方》《外台秘要方》丰富了治疗痰饮的方药这都是对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张仲景为痰饮的辨治开创了详尽的理法方药体系。

对于痰饮的认识,并不能仅局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而应该从《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的整体进行比较研究,丰富张仲景的痰饮学说。

兹以张仲景痰饮学说为尺度,从《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出发探讨痰饮病的辨治。

1唐以前辨治痰饮病的源流发展痰饮既是中医病名,也是病理产物。

《黄帝内经》早已指出饮邪的存在,在注重天人相应的宏观背景下,将饮邪归属于“湿”邪的范畴,同时.提出了重要的治法治则⑺切。

逮至东汉张仲景,才明确地提出痰饮和痰饮病的概念。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专论痰饮致病的证候.体现辨治痰饮的理法方药体系和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⑺役从《伤寒论》来看,痰饮不仅存在于伤寒外感病,而且能够与伤寒外感合并发病;此外,痰饮作为病理产物,广泛存在于一系列的内伤杂病中。

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一以贯之的理法方药体系,揭示了辨治痰饮的规律,此即张仲景痰饮学说,是辨治痰饮的伟大成就之一《黄帝内经》有饮而无痰,痰饮归属于广义“湿”邪范畴问;张仲景则专论痰饮,实质为专论饮邪。

然而,通过以方测证和方证比较研究,张仲景以治饮病之法治痰病可能是其重要的辨治思路之一。

从痰饮和痰饮病辨治的#通讯作者:陈焊文,E-mail: 中医学术流变情况这个方面来说,张仲景及其前代的理论构建都是围绕饮邪展开的,所以,张仲景痰饮学说是以论述和辨治饮病为主的学说。

孙思邈《千金方》附子方药运用规律研究+宋代《严氏济生方》附子方药配伍规律探究+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

孙思邈《千金方》附子方药运用规律研究+宋代《严氏济生方》附子方药配伍规律探究+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

孙思邈《千金方》附子方药运用规律研究+宋代《严氏济生方》附子方药配伍规律探究+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孙思邈《千金方》附子方药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规律的研究叶常春云南中医学院运用文献整理研究方法,收集和整理孙思邈《千金方》附子方药的相关内容,分别对附子方药的药物配伍、治疗的常见疾病、适应证、症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并总结《千金方》附子方药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规律。

1.《千金方》内服附子复方中附子配伍的常见药物为桂枝、干姜、甘草、人参,常见药物分类为温里药、补气药、解表药、清热药;附子配伍的位列前十的药物中四气皆为温热而无寒凉,五味以辛甘为主,且甘多于辛,归经以心、脾、肺、胃、肝为主。

2.《千金方》外用附子复方中附子配伍的常见药物为细辛、川芎、花椒、白矾,常见药物分类为温里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清热药、解表药;附子配伍的位列前十的药物中四气温热、寒凉皆有且温热多于寒凉,五味以辛甘为主,且辛多于甘,归经以肝、胃、心、肺、脾为主。

3.《千金方》内服附子方治疗的常见疾病为诸风、妇人、伤寒;治疗的常见适应证为风湿痹阻证、脾胃虚寒证、肾阳虚证;治疗的常见症状为腹痛、腹胀满、呕逆、肢体疼痛。

4.《千金方》外用附子方治疗的常见疾病为耳疾、头面风、妇人;治疗的常见适应证为热毒内盛证、血虚风燥证、寒湿困阻证;治疗的常见症状为痈肿、耳聋、颈项强。

5.《千金方》附子方中药物较之《伤寒论》《金匮要略》,少则二、三味,多则数十味。

《千金方》附子方在继承仲景治疗阳虚阴寒为主的病证的基础上,亦多治疗寒热、虚实错杂之病证。

结论:1.《千金方》附子方药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规律体现孙思邈传承张仲景重视温阳、散寒的学术思想。

2.《千金方》内服附子方中用附子配伍诸药旨在扶正以祛邪,外用附子方用附子配伍诸药旨在祛邪以扶正。

3.《千金方》内服附子方和外用附子方多体现出标本同治和表里同治的治则思想。

4.附子一药本身即融扶正与祛邪的功能于一体,酌情配伍它药可以温散人体之风、寒、湿邪,温通人体之经络和温补人体之阳气。

《金匮悬解》卷十三——下利

《金匮悬解》卷十三——下利

《金匮悬解》卷十三——下利下利二十五章下利一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1下利清谷,是吃啥拉啥,此为中气虚寒,火不化谷之义。

此为里虚,不可攻表,此非外感,也无攻表之理,攻表亡阳,是为大逆,汗出亡阳,必生胀满。

论;此为脾阳陷败之利。

本条为太阴四。

下利二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而失气者,湿盛而气滞也。

当利其小便,以渗湿邪。

1下利气者,“当”利小便。

此是因湿。

论;本条为湿利。

参考下利十六,黎勒散。

下利三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

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为阳,其位在外,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冷,喘促而上气,蜷卧而脚缩也。

五脏为阴,其位在内,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

下甚者,神气败泄,而手足不仁。

六腑以胃为主,五脏以脾为主,脾胃同主四肢,故病皆见于手足也。

1六腑为阳,其位在外,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冷,喘促而上气,蜷卧而脚缩。

此是腑阳败而气逆,少阴盛则蜷卧而脚缩。

五脏为阴,其位在内,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

下甚者,神气败泄,而手足不仁。

六腑以胃为主,五脏以脾为主,脾胃同主四肢,故病皆见于手足也。

2本条重点是什么意思,是说明脾胃同主手足四肢?下利败中,阳从外绝与阴从内绝,俱有手足之证,皆是土败?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3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下利四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阳气败泄,危亡在目。

若卒时脉还者,手足温者,阳气来复,可以回生,脉不还者,阳气不复,死无望矣。

1利后脉绝,是阳气之败,手足厥冷,是脾胃之败。

卒时脉还,手足温者,阴极阳复,脾胃阳回则人生。

脉不还而厥者,阳亡于外,阴绝于里,阳气不复,死无生望。

2此为三阴之盛,厥阴经病之利。

厥阴之经,阴极下利脉绝,阴极阳复,晬时脉还,则阳回热复而人生,厥盛无热,其脉不还,则人死。

中医经典千金方的经方解读

中医经典千金方的经方解读

中医经典千金方的经方解读古代中医经典中,有一部分被称作千金方,这些经方记录了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宝贵经验。

经方的解读是研究中医药学的基础之一,通过分析经方中的药物组方、用法用量等信息,可以深入理解其中的医学原理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解读中医经典千金方的经方,以期增进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一、经方的组方原则中医经典千金方的经方都有其独特的组方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药物的选择、配伍和用量等方面。

例如,《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桂枝汤”以桂枝为主药,辅以大枣、生姜和甘草,体现了“桂枝为主,辅之以阳助药”的原则。

这种组方原则能够通过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起到疏散风寒、温阳解表的治疗作用。

通过研究和解读经方的组方原则,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二、经方的药物功效中医经典千金方的经方所使用的药物具有丰富的药物功效。

例如,《温病条辨》中的经方“麻黄汤”使用的麻黄有辛温散寒的功效,可以散寒、发汗,适用于感冒、风寒咳嗽等疾病。

此外,经方中的其他药物如桂枝、大枣、生姜等,也都有各自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经方的药物功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三、经方的用法用量中医经典千金方的经方在用法用量上也有一定的规定。

这些规定体现了中医药的用药特点和治疗原则。

例如,《千金方》中的经方“知柏地黄丸”规定其用量为每服9克,每日2次。

这种用法用量的规定是根据疾病的性质、患者的体质以及药物的毒性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得出的。

通过了解并解读经方的用法用量,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药的用药规律,避免药物的滥用和副作用。

四、经方的临床应用中医经典千金方的经方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解读经方的临床应用,我们可以了解其中的治疗原理和实践经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例如,《金匮要略》中的经方“四逆汤”适用于阳寒内伤的病症,如寒证、寒症等。

通过了解这一经方的临床应用,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提高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图解千金方(超值白金版)

图解千金方(超值白金版)

百合第三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 病第四
伤寒发黄第五
温疟第六
肝虚实第二
肝脏脉论第一
肝劳第三
筋极第四
坚积聚第五
胆腑脉论第一 胆虚实第二
咽门论第三 髓虚实第四
吐血第六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万病丸散第七
1
心脏脉论第一
2
心虚实第二
3
心劳第三
4
脉极第四
5
脉虚实第五
胸痹第七
心腹痛第六
头面风第八
小.汗法
2
2.吐法
3
3.下法
4
4.和法
5
5.温法
7.消法
6.清法
8.补法
一.干燥
二.合理贮藏
大医精诚第二
大医习业第一
治病略例第三
01
诊候第四
02
处方第五
03
用药第六
04
合和第七
06
药藏第九
05
服饵第八
1
求子第一
2
妊娠恶阻第二
3
养胎第三
4
妊娠诸病第四
5
产难第五
子死腹中第六 逆生第七
03
齿病第六
04
喉病第七
06
面病第九
05
耳病第八
汤液第二
论风毒状第一
诸散第三
酒醴第四
膏第五
1
论杂风状第一
2
诸风第二
3
贼风第三
4
偏风第四
5
风痱第五
角弓反张第七
风懿第六
风痹第八
伤寒例第一 辟温第二
伤寒膏第三 发汗散第四
1
发汗汤第五
2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