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千金方_下利方药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药研究】
《千金方》下利方药探析
Ξ
叶 进,张旭珍,姚佳音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关键词:千金方;下利;方药
中图分类号:R2221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23250(2009)0320210202
Ξ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课题:《千金方》、《外台秘要》脾胃病证方药的研究(2006年12月~2008年12月)资助项目 《千金方》所载治疗下利的方药相当丰富,笔者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相关内容作了整理,以下就此作一探析,供临床借鉴。古之下利包括痢
疾与泄泻,以下分述之。
1 治痢疾方药痢疾,又称“肠 ”、“滞下”,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下利赤白脓血便、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为特征的疾
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内伤或情志不舒、邪滞于肠、气血壅阻所致。该类方药主要见于《千金要方・卷第
十五脾脏》,大致分为3种。
111 治热痢方药
《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热痢第七》载有脉证
24条,归纳其主证为:腹满痛,下脓血,下重,发热,
口渴,不欲食,脉滑数或脉浮数,或紧或弦,尺中涩,
舌黄燥。
载有陟厘丸、白头翁汤、黄连汤等有名或无名方
共26首,其用药频率高者如黄连16次,当归9次,
甘草9次,干姜8次,黄柏8次,阿胶8次,可见黄连
是首选药。
黄连,《本经》谓其苦寒,主“肠 腹痛下痢”。《别录》亦云:“主五脏冷热,久下泄 脓血。”秦汉时
期已明确认识到该药的这一功效,一直沿用至隋唐,
可见其作用之确凿。对于这一用法的原理,刘完素
曾指出:“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
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
气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
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泄痢,故治痢以之为君。”现代
研究也证实了黄连的作用基础:能抗病原体,对多种
病毒、细菌、阿米巴原虫、衣原体等均有不同程度的
抑制作用;对胃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止泻、保护
胃黏膜,所以诸多方剂中频用黄连绝不是偶然的。
统观诸方,治热痢除了用清热燥湿之法外(黄连
配黄柏8次,也用到白头翁2次),还涉及诸多其他
治法。如养血和血止血,常用当归、黄连与当归相配
8次,二者同用可清热治痢、和络活血,若见赤痢则用阿胶以止血,黄连配阿胶达8次;寒温并用:黄连
常与干姜同用(7次),二药辛开苦降,既清热除湿,
又温脾散寒,开痞结,止泻痢,因热痢也常有寒热错杂之证;收敛固涩:赤痢,或痢下频数者,则常用赤石
脂、龙骨、石榴皮、牡蛎等收涩之;兼顾扶正:如茯苓汤“治因下空竭欲死,滞下脓血,日数十行,赢笃垂死”,方中除治痢药物,还伍用人参、甘草、大枣等扶正之品。此外,不少方中都用甘草,黄连配甘草者8
次。还有一些常用的药组,如黄连、当归、干姜合用6次,黄连、
当归、甘草合用6次,黄连、当归、黄柏合用5次,黄连、当归、阿胶合用5次。该篇中载有一特殊用药,即陟厘,一种生于池泽阴湿岩石上的蕨类植物。该药甘、大温、无毒,功能强胃气,止泄痢。书中有一陟厘丸,以此物为主药,治“百病下痢,及伤寒身热,头痛目赤,四肢烦疼不解,胁热下痢,或医已吐下之,腹内虚烦,欲得冷饮,饮不能消,腹中急痛,温食则吐,乍热乍冷,状如温疟,或小便不利,气满呕逆,下痢不止”,并明确肯定了此方的疗效:“暴痢服之,何有不瘥”,有待进一步研究。《千金要方》还提出服药的注意点:“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
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又指出饮食宜忌:“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猪鸡鱼油,乳酪酥干,脯酱粉咸,所食诸食皆须大熟烂为佳,亦不得伤饱,此将息之大经也,若将息失所,圣人不救也。”112 治冷痢方药该类方药见于《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冷痢第八》。其主证可归纳为:久痢赤白不止,甚至日夜无节度,身体赢瘦、腹痛、腹胀、腹冷、饮食不消等。所载温脾汤、大桃花汤、乌梅丸等有名或无名方32首,其中用治泄泻者3方。此外,《千金要方・卷第十八大肠腑・大肠虚实第二》载黄连补汤,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以及《千金要方・卷第十四小肠腑・小肠虚实第二》载“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肠中懊 ,补之方”也当属此类方。合而计之(去除治泄泻3方),治冷痢者共31方。其用药频率高者如黄连17次,干姜16次,附子10次,当归10次,桂心8次,甘草8次,阿胶8次,乌梅7次,龙骨7次,蜀椒6
次,赤石脂5次,人参5次。可见黄连、干姜乃是主
药。
黄连不仅主治热痢,对于冷痢同样也是主药,不01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n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2009年第15卷第3期20091V ol.15.N o.3
过须配伍干姜。干姜辛温,《本经》明确谓其主“温中”、
“肠 下痢”。冷痢多属虚寒久痢,干姜辛温,守而不走,与黄连相配用于此证确为得当。
《千金要方》谓:“今治积久冷痢,先以温脾汤下讫,后以建脾丸补之,未有不效者。”本类方中常用之法为温中健脾,如干姜配附子(8次),桂心配干姜(6次),人参配干姜(5次),人参配甘草(5次);收敛固涩也颇为常用,以温涩为主,如龙骨配赤石脂(4次),干姜配赤石脂(4次);同治热痢方一样,寒温并用也是治冷痢方的常用之法,黄连配干姜9次(另有2方配生姜)。相对而言,冷痢方中乌梅(7次)、蜀椒(6次)用得较多,阿胶也常用,意在治疗久痢。常用药组如黄连、当归、于姜合用6次,乌梅、干姜、蜀椒合用5次。
值得一提的是,《千金要方》所载治痢方中还寓有通因通用的思想,如小儿“冷滞赤白”者,用温中大黄汤(干姜、桂心、厚朴、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白术、大黄、桔梗)温下之;“小儿下痢,若热不食,伤饱不乳”者,用大黄汤(大黄、甘草、麦门冬)治之,值得参考。
113 治疳湿痢方药
《千金要方》云:“凡疳湿之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浓油腻,取冷眠睡之所得也。”临床多表现为:不能食,身重心热,下痢赤白,下部有疳疮等。载方10首,苦参较为常用,以局部用药为主。如以麝香、丁香、甘草、犀角、蜀椒煎汤灌肠;又如以雄黄、青葙、苦参、矾石、雌黄、铁衣、藜芦、麝香8味药研粉,并用竹管将药粉吹入肛门中;再如用吴茱萸根、蔷薇根、地榆根研粉,以盐汤洗疮并敷之。方中还有一些罕用药,如髑髅灰、故靴底灰、兔头骨、蛇头、菥 子、故绯、狸骨(一作狐骨)、床中桄木、救月木、金银土埚、人屎灰、五月五日虾蟆等,多烧灰或研粉作吹、敷之用,大意在收敛。治疗此病,《千金》十分强调忌口:“极须慎口味”,凡疳,在慎盐、酱、酢、酥、油、枣等,一切皆忌,惟白饭、豉、苜蓿、苦苣、芜菁,在不禁限。
除此以外,《千金要方》尚载有治小儿痢之方,除前述治冷、热痢的用药,还涉及一些简易方。如治小儿热痢方:木瓜叶煎服;治小儿冷痢方:蓼菜(一作芥菜)捣汁服;捣蒜,薄两足下;治小儿赤白滞下方:薤白、豉煎服;柏叶、升麻子末煎服;捣石榴汁服;乱发灰、鹿角灰和水服;烧蜂房灰,和水服;白 荷根汁、生地黄汁煎服;生地黄汁饮服;治小儿暴痢方:小鲫鱼一头,烧末服之;烧鲤鱼骨末(一方作龙骨)服之;赤小豆末,酒和,涂足下;治小儿渴痢方:捣冬瓜汁饮服。《千金翼方》还载妇人产后下痢治疗方,用药与前治冷、热痢方大同小异,但顾及产妇身体状况,方中有用到母鸡、阿胶、鹿肉、鳖甲者。
在《千金翼方・卷一》中还载有治下部痢药品:榧实、龙骨、鼠尾草、营实、黄连、黄芩、干姜、附子、仓米、蜀椒、五石脂、无食子、槲若、地榆、龙胆、黄檗。可参。
2 治泄泻方药
泄泻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导致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司,湿盛内阻,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千金要方》认为泄泻属“脾病”,多由脾胃虚弱所致。但明确记载用治“泄泻”的方剂屈指可数,而记载为“下痢”的方剂却为数甚多。其实,“痢”,古通利,泄泻也称泄痢(见《中医大辞典》)。“痢”除解释为“肠道传染病,赤白痢”外,另有一解释为“泄泻”(见《古汉语大词典》)。古代痢疾与泄泻往往混称。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直至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列“泄泻叙论”专篇,才有较为明确的区分。《千金》中治疗泄泻的方剂也收在“下痢”中,可根据两点加以区别:一是临床特征;二是排除用阿胶之方。阿胶常用于痢疾,《日华子》谓阿胶:“疗肠风,血痢及崩中。”现代临床阿胶常用于血证,如血痢,其效颇佳,笔者临床也有此体会。阿胶能否治疗泄泻,查阅文献未见相关记载。但有报道以阿胶润肠散治疗便秘200例,总有效率9815%[1]。可见,阿胶有治疗便秘的例子,而无治疗泄泻的证据,下痢方中所载阿胶当是为治疗痢疾而设。
治疗泄泻之方在《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冷痢第八》有4首(健脾丸、香苏汤、女曲散及1首无名方),《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小儿痢第十》有12首(单方为多)。统观诸方,多用温中健脾及收敛固脱之品,如载于《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冷痢第八》的建脾丸,治虚劳赢瘦,身体重,脾胃冷,饮食不消,雷鸣腹胀,泄痢不止,方中以人参、钟乳粉、干姜、桂心、附子、蜀椒、茯苓温中健脾;赤石脂、龙骨收敛固涩,黄连厚肠止泻;好曲、大麦蘖和胃助运;因方中应用石类药有过涩之嫌,故配当归养血活血,温润以和调之。又如载于《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小儿痢第十》的温中汤,治“小儿夏月积冷,洗浴过度,及乳母亦将冷洗浴,以冷乳饮儿,儿壮热忽值暴雨,凉加之,儿下如水,胃虚弱,则面青肉冷,眼陷干呕者”。方中也主用人参、干姜、桂心、茯苓、白术、甘草等温中健脾。其他还有酸石榴烧灰、狗头骨灰、羊骨灰、鹿骨灰等单方,取其收敛之功。
治小儿泻泄还用到食疗之法,如载于《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小儿痢第十》的四物梁米汤方,治“少小泄注”。方由梁米、稻米、黍米、蜡四物组成。稻米主温中;梁米益气、补中,二者皆可实大便;黍米也是益气补中之品。谷物的应用独具匠心:“安谷者昌,脾伤不能安谷,所以萃聚诸谷,兼以至淡之蜡,略无苦味之物,以清肠胃之滞,专为婴儿畏药汁也。[2]”以谷物施治,以防小儿不胜药力反伤五脏,值得仿效。
有些方剂痢疾、泄泻兼可用之。如治“下冷,脐下搅痛”的桃花丸(赤石脂、干姜),治“三十年下痢” (下转第2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