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第三节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第四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五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2010.5详解
![第三节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第四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五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2010.5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d707eba9b89680202d82543.png)
3、独创性
小学儿童思维的独创性发展较晚 运算思维独创性主要表现在: 独立性、发散性和有价值的新颖性上 发展趋势 (1)从对具体形象材料加工发展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 (2)先模仿,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最后发展到独创性
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基本特点
(一)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但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转折的关键期大约在小学四年级前后
(三)不平衡性 表现在不同的思维对象、学科和教材上 如“偏科”现象
(四)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具有目的性、完整 的思维过程),但思维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小时的时间长度—“星期”“一天”—可以理解更长或短暂的时间单位
二、注意的发展
(一)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注意更能控制
(二)儿童对抽象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直观 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作用。
(三)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而且注意的
(三)师生关系
1、调查: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84%的小学儿童(低年级小学儿童为100%)认为要听教师的话。 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 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 对教师的评价影响着小学儿童对教师的反应。 2、教师的期望 罗森塔尔实验:
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他们就表现在情绪、身体语言、 口头言语、教学材料、赞扬与批评等不同水平上。
4、小学儿童已初步掌握了道德范畴,不过对不同范畴的理解有 不同的水平。比较“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三 方面的道德认识,“对自己”方面的道德概念发展水平较高, “对社会”方面的道德概念的发展水平次之,最低的是“对 他人”方面的道德概念的发展水平,显示出不平衡性。
专题三 毕生心理发展 -4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专题三 毕生心理发展 -4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64f417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6.png)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二)亲社会行为
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般来说,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但亲社会行为表现出年龄和数量的差异。 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提供的帮助行为更少,可能与他们对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差 异有关。同时,有较多同情和利他行为的幼儿能提供更多的帮助。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婴儿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
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无差别的。
2、
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 6个月)
有差别的反应,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与熟悉的人及陌生人反应不同。
3、
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 2岁)
更愿意跟母亲在一起,分离时会苦恼。对陌生人会紧张、恐惧和大哭
4.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攻击行为
(5)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强调认知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受挫不一定导致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发生依赖于个体如何加工和解释这一信息。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攻击行为
(5)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强调认知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受挫不一定导致攻击行为,
控制组的孩子则一开始就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没有遭受挫折。 结果发现: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性,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
或是踩踏玩具。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3) 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1)侵犯线索 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
(二)亲社会行为
3.亲社会行为的训练方法有四: (1)角色扮演训练 (2)行为强化训练:表扬、物质奖励、发代金券、忽视、暂停和惩罚等。 (3)自我概念训练: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 (4)榜样示范: (5)文化与亚文化、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价值观、社会媒体等。
儿童社会性发展资料
![儿童社会性发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101ab7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b.png)
特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阶段性、互 动性、情境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重要性及意义
重要性
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儿童身心健康、人格 形成、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
意义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有助于提高儿童 的社会认知、情感表达、人际交往和 问题解决等能力,为儿童未来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06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策 略和方法
家庭教育策略改进建议
01
02
03
04
建立积极亲子关系
通过日常互动、情感交流等方 式,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密感
和信任感。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承担 适当家务,以培养其独立性和
责任感。
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应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和教育孩子
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01
亲子依恋关系
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社会交往态度和技能。
02 03
亲子互动方式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日常互动方式,如游戏、交流等,对儿童的社会性发 展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情 感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亲子冲突与解决
亲子之间难免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些冲突对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协商、妥协等方式解决亲子冲突有助于培养儿童 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03
学校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 展影响
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对儿童影响
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509320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a.png)
亲子关系紧张
儿童与父母之间可能存在沟通 障碍、情感疏远或过度依赖等
问题。
社会适应能力差
儿童在新环境或面对变化时可 能感到不安、焦虑,难以适应
。
问题成因分析
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 式、家庭经济条件等都 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
展产生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方式、同伴 关系、师生关系等也会 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3
广告与营销
广告中的价值观、消费观念等也会对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产生影响,如物质主义、攀比心理等。
社区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区设施
01
社区内的公园、图书馆、体育设施等都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
展,提供儿童与他人交往和互动的场所。
社区氛围
02
社区内的邻里关系、文化氛围等也会对儿童产生影响,如社区
内的互助合作、文化活动等。
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更加复杂 和丰富,开始理解社会规则,形成道 德观念,并表现出更高级的社会交往 技能。
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和重要场所,父母的教养方 式、家庭氛围、家庭经济条件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产生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同伴、学 校环境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
鼓励儿童参与家庭活动,学习分享、合作等社交行为。
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家长要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社交行为和习惯。
幼儿园教育建议
创设友好的社交环 境
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材料,鼓励儿童与同伴互动。
开展社交主题活动
组织合作游戏、角色扮演等,培养儿童的社交意识和能力 。
(完整版)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完整版)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ce2511ab0717fd5360cdcdd.png)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第一篇:《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对于“儿童”一词的理解,在以前是没有的,儿童是以成人为中心到以儿童为中心发展的。
古代,儿童被看着成人的缩影,没有自己特有的要求和特征,也很少有人认为儿童需要被保护和特殊对待。
即便在今天,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也使得大家对儿童的理解不一样,使得在与儿童交谈、游戏和拥抱儿童的方式和行为也很不相同。
有人强调儿童自身潜力的影响,还有人强调成年人抚养和的作用。
儿童的发展受到基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在早期,许多情况都是基因禀赋的影响,越往后的发育,受环境的影响更多。
在儿童出生前,分为胚芽期、胚胎期和胎儿期,每个事情都有特定的发育开始,同时也受到不同的危害的威胁。
儿童出生后,视觉发育上,会先辨别轮廓,在发展到细节部位;同时,婴儿的可视最佳距离为xxcm左右,即妈妈和孩子相视的距离,而且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人脸。
听觉的发育具有延续性,即出生前后的延续,婴儿在孕期7个月时,听觉系统开始发育,出生后对在子宫生活时听到的声音有特殊偏好,出生后婴儿的声音辨别能力已经很强,尤其偏好出生前经常听到的声音(音色、旋律)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
他们的第一次关系通常是发生在家里,幼儿与父母的关系是双向的,父母可以影响幼儿,幼儿同样可以影响家庭(父母)。
幼儿的第一个关系(通常是母亲),对他们的健康更重要,它显示了保护、爱和安全,并影响到儿童所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可以知道研究儿童亲密关系的形成。
依恋是对特定的人的持久的关系。
依恋的形成分为4个阶段,一般在3个月-4岁形成,分为安全依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矛盾型不安全依恋和混乱型依恋。
幼儿的第二个关系是伙伴关系,是一种水平的关系,与和父母的垂直型不同,伙伴关系更难维持,同时也同样意义非凡,尤其是社会性和智力的发展,社会性就是儿童自己找到一种认同感,回答“我是谁”,而儿童间的协作和探索,让儿童的智力得到大发展,并且比父母的传输,智力提升更大。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177891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4.png)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个性与社会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个性是指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所具有的独立特点,社会性是个体与他人交往和互动的能力。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小学儿童的发展情况。
首先,小学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个性逐渐形成,受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些孩子可能天生比较内向,而另一些孩子则比较外向。
个性特点也可能包括情绪稳定性、积极性、自尊心等。
其次,小学儿童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
比如,一些性格外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结交朋友,喜欢与他人合作;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更喜欢独自活动,不善于与人交流。
这些个性特点也会对他们的学习方式产生影响,比如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和方法。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还将开始体验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性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也是与他人相处并建立关系的一种能力。
小学儿童通过与同伴和家庭成员的互动,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在人类社会中,与他人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儿童开始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例如家庭关系和同伴关系。
他们学会了在家庭和学校中遵守规则和组织规模,逐渐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与他人的相处,他们发展出一些关键的社会技能,如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还体现在他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人也有感受和需要,开始主动表达对他人的爱和关心。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友善的品质。
通过参与一些集体活动,比如参加学校的运动会、班级的团体活动等,小学儿童有机会锻炼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
个性特征会影响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而社会环境也会对个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榜样,帮助他们发展出积极健康的个性和社会性。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纲(最新版)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纲(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d43954852458fb770b561f.png)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纲题型:单选题(20个,20分);多选题(10个,20分);名词解释(2个,10分);简答(3个,18分);论述(2个,16分);案例分析(1个,16分)第一章:绪论1、1879年,心理学之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普莱尔,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1882年,著作《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奠基人。
3、霍尔,美国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称号。
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在儿童研究中发明了研究儿童的新技术——问卷法。
4、桑代克,1903年的《教育心理学》被看做西方教育心理学确立的里程碑。
5、陈鹤琴,最早开创我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
6、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的内涵与优缺点;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的内涵以及优缺点。
理论联系实际: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心理发展的概念以及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以及心理发展阶段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发展阶段6、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7、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三章: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念:感觉、知觉、注意的分类、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注意分配、思维、思维的品质、想象以及想象的分类理解:1、小学儿童注意发展以及注意品质的发展2、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3、小学儿童记忆的分类,小学儿童记忆的特点4、思维的特征、问题解决5、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6、遗忘的规律及原因7、知觉的特性8、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理论联系实际:1、如何根据儿童思维品质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思维训练2、如何根据小学儿童记忆的特点,对小学儿童进行记忆力训练。
第四章: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概念:气质、性格、皮格马利翁效应、自我意识、品德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复习资料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cca963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2.png)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复习资料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复习资料(习题和答案)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填空题1.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
3.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4.就是美国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拥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5.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的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选择题1.()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一书可以说道就是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
a黄翼b孙国华c陆志伟d陈鹤琴2.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叫()。
a问卷法b观察法c个案法d书面调查法3.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方法称为()。
a横向研究b跟踪研究c纵向研究d横贯研究4.我国第一份公开发表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术杂志()在1985年创刊。
a《心理发展与教育》b《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c《心理发展》d《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5.根据观察的时间安排可以把观察法分为()。
a全面观察b集中观察c重点观察d分散观察三、判断题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普莱尔明确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为丛藓科扭口藓演讲”。
()3.美国的格塞尔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4.自然实验的主要优点是它的掌控比较严苛,所赢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低,数据比较可信,结论经得住考验。
()5.以赞科夫为代表进行了“教育与发展”的实验研究,使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日益相结合。
()四、思考题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是什么?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案一、1.《一个婴儿的传略》2.19世纪后半期3.普莱尔4.霍尔5.《教育心理学》二、1.d2.ad3.cd4.a5.bd三、1.√2.×3.×4.×5.√四、略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一、单选题1.“如果给我十几个身心健康的婴儿,我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医生、律师或是乞丐,无论他们的早年及种族就是什么。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6f7a5c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0.png)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此阶段,儿童经历着许多身心变化和社交经验,这对于他们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家长和教育者促进儿童健康的发展。
一、个性发展个性是指人的独特的特质和行为方式。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个性开始显现并逐渐稳定。
他们可能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
儿童个性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包括:1. 探索和自我认知阶段:小学儿童开始主动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喜好。
他们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并逐渐发展出独立的个性。
2. 自信和自尊阶段:随着学业和社交技能的增加,儿童的自信心也会增强。
他们更加独立,并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自豪。
3. 情绪调节和表达阶段:小学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他们开始学会用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
为了促进小学儿童的个性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
不要强迫他们符合某种标准或期望,而是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特之处。
2. 提供积极的认可和支持:儿童在个性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的认可和支持。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表达对他们的赞赏,并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3. 培养情绪管理技能:教育儿童如何辨别和管理情绪是个性发展的重要部分。
教导他们使用适当的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绪调节机制。
二、社会性发展社会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
在小学阶段,儿童开始与其他人建立更为复杂的社会联系,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包括:1. 同伴关系的形成:小学儿童开始在学校和社交活动中结交朋友。
他们开始理解友谊的概念,并与同伴互动。
2. 合作和团队合作: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任务,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共同解决问题。
他们开始理解协作和相互依赖的重要性。
3. 社会规范和道德发展:小学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发展心理学》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867380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a.png)
• 六、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
的内容
• 七、简述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 二、小学儿童的同伴关系
• 同伴:
• 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 同伴关系:
•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 在某种共同活动中
•
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
• 同伴接纳
• 友谊关系
一 小学生的同伴接纳
一、同伴提名 peer nomination • “说出您喜欢的三个同学” • 或“说出您不愿意跟它/他玩的三个同学”
• 一 遗传与与攻击性---耐心和自我克制 二 塑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 一 不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让步 二 孩子反抗时 不要让自己的高压方式升级 三 冷处理的方法
• 四 监控孩子那些表现不好的行为
•
建立一套分数体系
• 五 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表现
•
出的亲善行为予以鼓励
• 三 控制儿童攻击性的方法 一 消除攻击性的奖励物
❖ 两难故事法
二 小学生社会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水平
• 0阶段:自我中心的观点或无差别的观点 三-六岁 • 一阶段: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 六-八岁 • 一一阶段: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 八-一0岁 • 一一一阶段:相互角色采择 一0-一二岁 • 一V阶段: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 一二-一五岁
•
小学儿童处于第一-三种水平 原因 一是儿童的认知成熟程度不同 二是儿童和成人以及同伴的交往经验不足
• 二 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
•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它人或某一事件
•
为
• 一、亲社会行为
• 即准备帮助它人或采取
• 有益于它人的行为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c6a92a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e.png)
小学儿童的个性还在不断发展和成长中,会随着时间逐渐显小学儿童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意见,展现出较强的社交意识。
2
合作能力
小学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收获和乐趣。
3
归属感
小学儿童开始培养自己的群体归属感,与同伴建立起亲密的友情关系。
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同伴关系 会对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产 生影响。
同伴因素
与同伴的交往和群体环境对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促进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方 法
1 积极鼓励
肯定小学儿童的个性 特点,鼓励他们积极 参与社交活动。
2 提供支持
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 导,帮助小学儿童克 服困难,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
结论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的 教育措施和有效的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 性的健康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相互关系
自尊与人际关系
个性发展对小学儿童的自尊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互相作用。
集体与个体
社会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小学儿童的个性发展产生影响,相互交织。
独立性与协作性
个性特点和社会技能在小学生活中相互关联,共同促进成长。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对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起到至 关重要的作用。
3 培养合作意识
开展团体活动,培养 小学儿童的合作意识 和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
个人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有助于
人际关系
2
小学儿童全面发展,提高自我认 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d01294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16.png)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发展出独特的个性特点,并学会适应社会环境。
他们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并与他人建立关系。
这种发展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个性发展方面,小学儿童经历了许多的变化。
他们开始展现出不同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喜欢特定的活动或优先选择某些类型的任务。
他们也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并开始根据这些价值观和信念行动。
此外,社交性的发展也是小学儿童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们开始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发展出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他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并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个性特点可以影响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例如,一个外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而一个内向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独立行动。
同时,社会性的技能也可以影响个性的发展。
通过与他人互动,孩子们可以学会适应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对自己的个性进行调整。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对小学儿童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发展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它们还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沟通技巧。
通过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尽管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是重要的,但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孩子可能更早地展现出成熟的个性和社会性特点,而其他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
教育家和家长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通过发展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建立良好的社交技能,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家和家长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b3d7a6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8.png)
• (4)12岁以后,青春期的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更为突出。
• (5)青春期早期,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发展受认知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经 济地位、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情景再现
• 最近,五年级一班班上经常有女生因为同伴交往而闹矛。
四、小学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 儿童在性别定型化的过程中,最先需要获得有关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知识,形成有关性别的 基本概念。
• (1)0-3岁的婴儿能够进行性别标识,从生物学角度认识自己是男性或女性,区分男性、 女性能力不断增强,逐渐性别定型化。
• (2)4-7岁的幼儿性别恒常性逐渐发展,首先形成性别稳定性(4-5岁),即人的性别不 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然后形成性别一致性(6-7岁),即人的性别不随外形变化而变化 (如着装)。儿童形成性别恒常性的顺序是自身、同性、异性。
• 1.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性 • 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受欢迎的程度,二是儿童在同伴中
的地位。根据这两项指标,可以把儿童分为五类:第一,受欢迎的儿童;第二,被拒绝 的儿童;第三,矛盾的儿童;第四,被忽视的儿童;第五,一般的儿童。 • 2.小学儿童的友谊发展 •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塞尔曼提出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 第一阶段(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第五阶 段(15岁以后),自主的共存阶段。
•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这一阶段父母的主要职责:在一定距离 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有效地利用与儿童直接交流的时间;加强儿童 行为的自我监督能力,并教会儿童如何及时有效地寻求父母的指导和帮助。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ab02d546c85ec3a87c2c5de.png)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主题:民主选举班会活动候选人:罗雷、成成、晓菲地点:班级人物:三年一班(8-9岁)全体师生过程:三名候选人进行才艺表演,让学生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班长,得票高的人获胜一、小学儿童的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反映客观事物与人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的喜怒哀乐从何而来)※主体的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一)有需要,才会有情绪、情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二)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情绪、情感的丰富性。
“悲喜交集”“爱恨交加”(三)需要是否获得满足,决定了情绪、情感的性质(肯定或否定)。
满足—喜爱.愉快;不满足—厌恶.不愉快(四)情绪、情感体验的强度,取决于人的需要状态。
需求愈强,体验愈烈。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在情绪、情感产生时,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情绪、情感的表达过程。
如人悲伤时会痛哭流涕,激动时会手舞足蹈,高兴时会开怀大笑。
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面部、声音和身体姿态的变化,我们称其为表情。
(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体态表情)它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和推测人的情绪、情感的外部指标。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儿童进入学校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他们的情绪、情感在内容、深刻性、稳定性、可控性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实践活动的领域扩展了,学习活动、集体生活、劳动、文体活动和社会生活对儿童提出更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一旦被儿童接受,便会成为他们的社会生活需要。
需要满足与否,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从面使得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
一是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会引起儿童情感的发生。
二是集体生活、劳动和公益活动;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逐渐精细、准确。
以笑为例,小学儿童除了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就说说本案例中的学生会因晓菲吃饭慢而嘲笑她;小学儿童情感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常常采用侧过脸去,嗤之以鼻,以表示他的厌恶。
第四章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第四章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3dfe9ce195f312b3169a5de.png)
2小学生择友特点
同质性和趋上性
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
1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性质 自发性、相似性、相容性、畅通性、权威性 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破坏型
2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教材100面)
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
按照按照同伴接纳程度划分的四种儿童
人缘型 嫌弃型 孤立型 中间型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交 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儿童 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因为儿 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人与人之 间的密切交往来实现的。
相关概念
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友谊、同伴群体、集体、非正 式群体、同伴接纳 师生关系、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小学儿童的同伴关系
(一)小学儿童的友谊
1塞尔曼儿童友谊发展阶段 2小学儿童择友的标准 3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
(二)小学儿童的同伴群体
1班集体 2非正式群体 3班主任如何开展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工1人缘型、嫌弃型、孤立型、中间型 2同伴接纳的社会测量法
塞尔曼儿童友谊发展阶段
塞尔曼儿童友谊发展阶段
在小学阶段,儿童都喜欢选择同性而不是 异性朋友。因为在小学儿童看来,同性朋 友可以分享共同的兴趣,并从中获得快乐。 此外,女性好朋友比男性好朋友更注重人 际关系,因而也更愿意分享彼此的秘密, 而男性好朋友之间则更看重活动本身及其 成就。
小学生的择友标准和特点
1小学生择友的四种标准
相关问题
1、四种教养方式?四种教养方式对儿童个 性及社会性的影响? 2、塞尔曼的友谊五阶段 3、小学儿童择友的四种标准? 4、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 5、如何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工作? 6、莫雷诺的同伴接纳社会测量法? 7、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8、学业表现对小学师生关系的影响?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2f03ee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9.png)
力。相反,冷漠、紧张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幼儿性格内向、孤僻。
02 03
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信的品质,形成积 极的社交态度。而过度保护、溺爱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幼儿依赖性强, 社交技能差。
家庭结构
完整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幼儿获得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促进个性和社会 性的良好发展。而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复杂家庭结构可能对幼儿的个 性和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学校环境对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影响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社交技 能,提高自信心。若师生关系紧张,可能导致幼儿对学校 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
同伴关系
与同伴的友好相处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交规则,提高团队协 作能力。同伴间的冲突和排斥则可能对幼儿的自尊心和社 交技能造成负面影响。
XXX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成果总结
幼儿个性发展
大量研究证实,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包括自我意识、情绪调控、动机和兴趣等方面的发展。通过教育和干 预,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积极个性的形成。
幼儿社会性发展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涉及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良 好的社会性发展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
幼儿开始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能够 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 规范,并表现出一定的道德意识。
他人认知阶段
幼儿开始关注他人,能够理解他人的 情感和需求,并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心 和助人行为。
社会性发展评估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幼儿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然 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幼儿的社会 性行为,并对行为进行分析和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形成 的直接的心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 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 亲子关系
二、 同伴关系
三、 师生关系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1、零点接触阶段 3、表面性接触阶段 5、漠视、冷谈
2、单方相识阶段(注意阶段) 4、亲密、融合阶段 6、疏远
阶段的儿童认为朋友之间应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
与共。此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相对的稳定性, 同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五阶段:友谊阶段(12岁以后):这个阶段 的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增强,选择朋友更加严 格,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在群体中,小学儿童的择友通常有四个标准:直接 接触关系、接受关系、敬慕关系、其他关系。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阶段:单童认为满足自己需求和愿望的
才是朋友。
第三阶段:双向帮助阶段(6~1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
定的了解,但带有明显功利性,他们之间的
关系不能长久保持如一。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阶段:亲密共享阶段(9~15岁):这个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时期是开始建立同伴群体的时期。最明 显的同伴群体就是班集体。 此外就是一些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在一个班 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规模以2-3人为最多,占68 %;4人规模的占18%;到高年级时才会有5-6 人以上的非正式群体的出现。 非正式群体多以同性别为主。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41 16 13 0 21 24 55 0 36 27 30 7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25 15 57 3
28 11 59 2
从总体上来说,小学儿童的择友 表现出同质性和趋上性。 同质性即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似 的人做朋友; 趋上性即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 的人做朋友。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的期望是一种 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应关心每一 位学生,对他们寄予合理期望,这有 助于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良好人 际关系的形成。
7、分离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亲子关系的变化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1、交往时间的变化
研究发现5-12岁儿童的父母比学前儿童 的父母在教导儿童,为儿童阅读、与儿童谈 话,与儿童做游戏的交往时间少了一半。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2、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儿童的控 制力量减弱。 6岁以前,父母替儿童做出决定,6-12 岁在父母的监督引导下做出决定,12岁以后 儿童更多的是自己做出决定。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 放纵型。 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积极肯定 和接纳的,对儿童有明确的要求。
依据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可以把小学儿童分
为人缘型、嫌弃型、孤立型以及中间型。
人缘型儿童是在群体中受到欢迎的儿童,具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嫌弃型儿童是在群体中受到排斥的儿童,是
同伴不愿意交往,在群体中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
的儿童;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孤立型儿童是受到忽视的儿童,他们游
离于集体之外,或不善于交往,或不敢交往,
.
讨论:父母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才能促 进儿童的发展?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三、同伴关系
(一)小学儿童的友谊 (二)小学儿童的 同伴群体
(三)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友谊
友谊是人际关系深化发展的结果。儿童友 谊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稳定阶段(3~7岁):此阶 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同伴之间存 在的是一种短暂的游戏关系,在一起玩的那就 是朋友。
直接接触,用儿童的话来说就是一起玩;
接受关系反映同伴对自己的帮助;
敬慕关系反映儿童择友的出发点是对同伴的行为特
点和心理品质的赞赏; 其他关系?包括空间距离、传统关系(两家是世 交),传递关系(朋友的朋友)等等。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各年级儿童 择友标准的变化(%)
择友 标准
直接 接触 接受 关系 敬慕 关系 其他 关系
态度的变化:盲从→自主评价倾向。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调查表明:84%的小学儿童认为要听老
师的话,儿童最常用的话是“这是老师讲
的。”
其中,小学低年级儿童100%的认为要听
老师的话。
五六年级时学生开始注重教师的人品、
精神面貌,试图对教师做出全面的了解。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1968年,罗森塔尔对小学1-6年 级的学生进行了预测其未来发展的测 验,从中随即选取20%的儿童,告诉这 些儿童的教师,说他们发展潜力很大。 8个月后再次实施智力测验,发现这些 儿童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一、二年 级的儿童更为明显。
既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大家对其并不在
意;
中间型儿童是在群体中有朋友,有共同
活动的同伴,但也有人对他不亲近,不喜欢
的儿童。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讨论: 教师应如何正确对待和帮助嫌弃型 和孤立型的儿童?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宏观: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师生民主; 微观:儿童的师生关系会随着其年龄的 增长而不断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儿童对教师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专制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专制型父母对儿童严厉、粗暴、缺少
温情。
忽视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忽视型父母对儿童缺少关注与爱,很
少提出要求和控制;
第四章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放纵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是什么? 放纵型父母对儿童高度接纳和肯定,允许 儿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很少提出要求和控 制,偶尔对儿童提出纪律要求却不能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