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音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 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 击打出各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 节奏。
角斗
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跋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 人摔跋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 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 摔跋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 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 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跃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蒙古族的乐器
马头琴 雅托克
火不思
口琴
科库尔
四胡
中国马头琴大师齐· 宝力高演奏马头琴曲
雅托克 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 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火不思
在明朝汉人笔下火不思有各种译写方法,诸如琥珀槌、胡博词、虎拨思儿之类。 元、明时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弹火不思唱歌舞 蹈。正统十四年,“也先每宰马设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弹虎拨思 儿,唱曲,命达区别子齐声合之。”火不思不仅在蒙古草原上流传,明代的中 原地区也很盛行。不仅北人善弹火不思,内地汉族人民也对此喜闻乐见。
腾格尔
“如果听出我歌声中对土地
的热爱,对生命的诚恳,那都是源
于我蒙古人的天性。”
——腾格尔
“我是用心灵唱歌的,我不仅把自己对 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注入到音乐创作和 歌声中,而且也把我对故乡及其生态环 境的忧患情结注入其中,我的创作和歌 声中充满了沸腾的血性和理性激 情。” ——腾格尔
歌曲:天堂
第一乐段:曲调平稳悠长,多在中低音区,每 句结尾音都拖得很长。歌词简洁,悠长。力度 较弱。 第二乐段:曲调起伏大,音区高,演唱高亢激 情,抒发出内心的激动,为听众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力度强。
圈舞
蒙古人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矿奔放的跳踏步, 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 ,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 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豪放。
蒙古族著名歌手
蒙古族的音乐
旅游管理《一》班
孙远
蒙古族的音乐
蒙古族的乐器 蒙古族的舞蹈
蒙古族著名的歌手
蒙古族的乐器
马头琴 蒙古人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 莫林胡兀儿”等。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 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 共鸣箱多为梯形,也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箱框板用 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以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 以薄板的。琴杆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上部左右各有一个弦轴, 顶端为琴头。拉弓多用藤条或木杆与马尾作成,两条琴弦分别用40 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 琴上。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 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弦拉奏的。多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 其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因而有 人形容说:“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 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近几十年来,蒙古民间乐器制作技师、演 奏家们对传统马头琴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共鸣箱,改用蟒皮蒙面,增 加了拉弓的弹性,用尼龙弦代替了马尾弦,使音量显著增大并将定弦 提高了4度,既保持了马头琴原有的柔和、浑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 晰、明亮的特点。
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 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 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 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 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 重深沉,快舞则 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 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 成部分。
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人从元帝国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 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人民间舞蹈发展史 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 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 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 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 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 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蒙古族的舞蹈
萨吾尔登 安代
顶碗舞
筷子舞 盅子舞
角斗
圈舞
萨吾尔登 新疆蒙古人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 喜爱。新疆蒙古人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 疆蒙古人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 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
安代 蒙古人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 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 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 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解放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 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 两种: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
四胡
又名四股子、提琴。蒙古人称之为呼日。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 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四川等地也 见流行。其四根弦发音是成双的,两匹弓毛分别夹在一二、三四弦之间,张丝 弦或金属弦。四胡不仅能演奏单旋律,同时也能演奏较简单的和声音程与复调 旋律。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按弦法,有指肚按弦与指甲顶弦两种,前者多 用于高音四胡,后者多用于中、低音四胡。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 弓、顿弓、击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连滑、垫指音、打音等。艺术家 孙良、铁钢等人四胡演奏技巧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口琴 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 胡尔”。蒙古人 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 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人原 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科库尔
形状像一只酒壶,琴面上刻了一只酒杯。琴头上雕刻着牛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