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优化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构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创新与特色李轲
一、优化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传统办学模式和思维的影响,传统的“知识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使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还是英国的“三明治教育”,还是美国的“合作教育”。凡是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成功教育范例。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域的中职学校服务的对象和行业情况有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各地各区域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也必定有所区别,以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中职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以强化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中职课程体系,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理论依据
2000年3月21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通知(教职成[2000]2号)中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文件】关于改革培养模式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职业能力即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必备的本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就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可以用函数关系简单明了地描述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直观地表述如下:课程是自变量,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是因变量,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机构F是对应法则。函数表达式为: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F(课程)。
三、六岗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课程体系的重构优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1]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始建于1978年,是我校最早开办的专业,35年来为宜宾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机械加工技术人才。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与宜宾普什模具有限公司、宜宾天工机械有限公司等宜宾知名企业的合作,校企双方联姻联动,共同展开人才需求调研,共同进行专业论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搭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育专业人才。
㈠六岗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省级重点专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有着35年办学经验积淀,多年来通过不断的改革试点、实验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中职特色的六岗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即:识岗、练岗、熟岗、准岗、轮岗、顶岗螺旋式递进培养直达优质岗位。
识岗:在入学教育期间即安排学生到机械加工类企业进行认知实习,特别是到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详细参观、聆听讲解,对学生进行行业意识培养。
练岗:在校内实训中心、校办企业进行实训教学,对学生进行初级技能训练。
熟岗:教学逐渐向企业倾斜。教学地点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大多数课程采用现场教学,安排学生1~2个月强化实训,进行中级技能训练。
准岗:教学中心回到学校实训基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轮岗:学生到合作企业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订单培养或到相关岗位进行岗位轮训。
顶岗:学生到生产企业由师傅带班生产,学生独立完成企业作业计划,成为准员工。
创新与示范:识岗、练岗、熟岗、准岗、轮岗、顶岗逐岗递进,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校企合作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共育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成螺旋式提升,成为区域人才培养范式。
- 3 -
㈡课程体系的重构优化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中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科学设计实施了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基于机械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步配套实施了以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主的综合素养课程体系。
⒈基于机械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与深度合作企业共同研发生产推杆座等系列产品,按照加工推杆座工作过程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等综合职业能力序化、排列组合课程,重构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⒉综合素养课程体系
综合考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将课程进行序化安排,课程体系安排见下表: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名称学时建议
1 入学教育、国防教育(军训)90H
2 德育160H
3 语文200H
4 数学120H
5 英语120H
6 计算机文化基础80H
7 体育与健康160H
8 就业与创业指导90H
9 心理健康教育80H
10 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160H
11 常用机构与通用零件120H
12 金属加工与实训180H
13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60H
14 车削加工与技能训练580H
15 公差与配合80H
16 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580H/40H
17 CAM软件工具应用40H
18 顶岗实习580H
创新与示范:以工作过程的开展顺序为主要依据,运用教学基本原理序化、排列组合重构的专业课程体系遵循教学规律,自成体系;同时以“7S”管理理念下中职生职业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