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与国外失业问题的分析
失业问题、职工下岗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其发展的潜在趋势也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为什么失业问题如此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人口总量和劳动力供给人口相对过剩。国家就业状况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平衡情况,劳动力供给又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劳动力参与率等。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新增劳动力绝对数仍将大幅度增加。这就会形成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就业压力。从劳动力参与率的状况来看,由于我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每个公民对生产资料有无差别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方式实质上是每个公民都具有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权利。同时,由于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仍然是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客观上也要求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的权利转变为劳动者获取生活资料的一种福利,形成社会主义国家独具特色的权利-福利型就业,劳动力参与率极高。劳动力供给人口总量过大和劳动力参与率过高是形成我国劳动力供给双重压力的主要原因。
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体制性冗员释放。我国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劳动者的素质较差,是导致体制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人口增长较快。就拿城镇居民来说,每年新增大量劳动力,而城镇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劳动力又相对过剩,使新增的这一部分劳动力无法顺利安臵。另外,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差。据统计,我国企业现有职工队伍中,初中文化以下者高达68%,全国700万青年职工中达高级工者仅占3%。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劳动力资源配臵和使用实行统一招收、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和统一管理,企业只能作为国家机关的一级派出机构执行上级劳动部门的劳动计划,没有任何用工自主权,也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企业效率低下的责任。国家通过下达劳动计划指标把大量劳动力向企业安臵,造成许多单位人浮于事,生产效率低下。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只是国家大工厂的一个车间,只是国家机关的一个派出机构,能否全面完成国家计划下达的产值、产量和劳动等指标,是评价和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最主要标准,企业领导人的升迁也和企业的生产规模、职工人数、计划完成程度等密切相关。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严重妨碍了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劳动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组合。劳动力流动时滞和流动风险客观上要求建立健全养老、失业、医疗和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减震系统。解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这不仅是近现代经济社会的普遍法则,也是近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就我国而言,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的严重滞后,社会保障覆盖面太窄,社会化程度太低,社会保障功能分散于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内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对所有职工的生活从养老、住房、医疗、食堂、子女入托上学到职工的生、老、病、死全部包下来,各单位都办成一个独立的“小社会”,既浪费了资源,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经济结构调整产生大量结构性失业和下岗人员。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实现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不仅体现在工业产值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单纯的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演变和升级。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升级是工业化的实质性进展,也是评价和衡量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最重要标志。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产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状况开始出现,国民经济逐步从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产业缩减和产业优化升级
成为我国产业政策的新目标。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使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职工就业转移时滞和部分职工技术技能相对落后,使结构性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合理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不断城镇化,既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是我国跨世纪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我国采取就地实行职业转换的方式实现农村人口流动,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臵,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不断降低,进入调整时期,就业容量不断下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和流动,加剧了城镇已经存在的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依靠其特有的能吃苦耐劳、不挑挑拣拣、没有城镇居民的优越感、好管理等竞争优势占有了大量城镇就业岗位。
六、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是带来失业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周期性的,基本上划分为收缩、低谷、回升、高涨四个阶段。在收缩、低谷阶段,由于市场需求疲软,银根紧缩,投资下降,企业产品积压,企业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均有下降,直至裁减工人,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失业人数增加,国民经济相对萧条。在回升、高涨阶段,高增长是高投资带动起来的,这时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任务充足,企业中不仅隐性失业会减少,而且还会扩招正式工以及临时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企业投资扩大,居民消费增加,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这样待业、失业人员就会减少,失业率下降。可见我国城镇失业率的高低与经济的周期波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而近年来国外失业问题也呈现出一些引人注意的特点。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具有普遍性,即失业问题在各国普遍存在,并且居高不下。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仅在2001~2002年期间全世界新增失业者就达到2000万人,累计约有1.8亿人;另外还有约8亿人为非完全就业者,可见其数量之可观。2001年欧盟国家的失业率达到了7.8%,2002年底提高到8.5%。有些发达国家,如西班牙、比利时和德国等的失业率甚至超过了10%。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地区国家2000~2002年期间的失业率也超过了10%。总之,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够不受失业问题的困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失业的时间延长。有些国家失业者的年平均失业时间从几天增加到上百天,而且年长的长期失业者居多。如芬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有86.4%的长期失业者(即失业一年以上者)是45岁以上的职工。失业时间的延长与新技术的推广和劳动组织管理体制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许多工人特别是年长者难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而成为长期失业者。失业时间的延长给失业工人造成巨大精神压力,甚至导致自杀事件增多。
三、青年和妇女等弱势群体失业者有增无减。如2001年欧盟国家的青年失业率达到了16.3%,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甚至超过了30%,远高于平均失业率。而且其中青年长期失业者的比例很高,不少发达国家超过了30%。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造成犯罪现象剧增。虽然妇女占人口的一半,但在许多国家的就业人口中却只占1/3左右。即使妇女就业率较高的欧洲,女工也只占就业人口的41.1%。发展中国家妇女的失业现象更为严重。
四,处于半失业状态的职工增多,“非标准”和“非充分”就业现象普遍存在。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凡是工时、劳资关系和社会保障等不符合标准条件的就业都是“非标准就业”;凡周工时不超过30小时的都是“非充分就业”(包括临时工、季节工、替班工和兼职工等)。全世界半失业工人有几亿人,多数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不乏其人。如德、法、意、荷等国的这类工人都超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