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群效应
编辑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
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
化的现象。

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跟风)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无论意识到与否,群体观点的影响足以动
摇任何抱怀疑态度的人。

群体力量很明显使理性判断失去作用[1]。

经济学中羊群效应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
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
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中文名
羊群效应
外文名
Herd Effect
别称
从众效应
应用学科
心理学
适用领域范围
人类的任何决策
基本信息
从众,随大流
别名
跟风,杭儿风
目录理论定义
11
相关故事
22
3▪一则幽默
4▪巴奴越的绵羊
5▪松毛虫实验
表现
63
7▪生活中
8▪消费中
9▪职场中
10▪我们不是羊
11▪股市中
12▪证券市场中
效应模型
134
原因
145
营销方法
156
16▪优点
17▪缺点
18▪注意
19▪核心理念
20▪应用要诀
21▪应用领域
羊群行为
227
23▪成因
24▪影响
羊群效应理论定义
编辑
羊群效应理论(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Herd Effect]
羊群行为也可以称为群体心理,社会压力,传染(contagion)
羊群效应——跟随现象
等,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羊群效应也是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
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
为。

“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2]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古斯塔夫·勒·邦(Gustave Le Bon)认为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无论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智力有多么的相似或者不相似,只要他们构成了一个群体,他们的感觉、思考、行为方式就会和他们处于独立状态时有很大的不同[1]。

很多相关资料都明确指出群体行为或羊群效应中有明显的非理性因素[1]。

1937
年穆扎费·谢里夫(Muzafer Sherif)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一群人坐在一个黑暗的房间中通过一个小洞观察一个光点。

事先已经告知他们这个光点会移动,他们要估计出移动幅度。

事实上,这个光根本没移动。

但是后来当实验对象集体讨论时,所有人都赞同光移动过,只是在动了多少方面存在争议。

后来向他们质疑时,没有人意识到是受到群体力量的任何影响[1]。

无论意识到与否,群体观点的影响足以动摇任何抱怀疑态度的人。

群体力量很明显使理性判断失去作用[1]。

羊群效应相关故事
编辑
羊群效应一则幽默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
领头羊
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

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巴奴越的绵羊
拉伯雷《巨人传》中的故事:巴奴越受羊贩邓特诺诟辱,乃购其一羊驱之入海,群羊见之均起而效尤,纷纷投海,卒至羊贩邓特诺于抢救时亦溺死海中。

今以巴奴越绵羊喻盲从之众。

羊群效应松毛虫实验
法国科学家让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

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

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

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
这个意见本身。

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
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

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 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3] 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

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助电视就能变成民意。

游行示威、大选造势、镇压异己等政治权术无不是在借助羊群效应。

当然,任何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性,羊群效应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

这是自然界的优选法则,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看别人怎么做确实是风险比较低的(这在博弈论、纳什均衡中也有所说明)。

羊群效应可以产生示范学习作用和聚集协同作用,这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出奇能制胜,但跟随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

羊群效应表现
编辑
羊群效应生活中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

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由此而产生的盲从现象就是“羊群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流”。

持某种意见人数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压力是另一个决定
羊群效应
因素。

在一个团体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孤立,甚至受到惩罚,因而团体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并不是谚语说的那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市场中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

人们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

群众的目光还投向资讯媒体,希望从中得到判断的依据。

但是,媒体人也是普通群众,不是你的眼睛,你不会辨别垃圾信息就会失去方向。

所以,收集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是让人们减少盲从行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可以创建区域品牌,并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获得利大于弊的较佳效果。

寻找好领头羊是利用羊群效应的关键。

对于个人来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难免被吃掉或被淘汰。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意,不走寻常路才是你脱颖而出的捷径。

不管是加入一个组织或者是自主创业,保持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羊群效应消费中
在日常的消费中,羊群效应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许多人,特别是女性喜欢与同性朋友一起结伴购物,因为同性朋友之间的眼光更接近,购物也更加有乐趣。

不过,在选择购物的伙伴时,最好挑一些与自己的消费能力同层次的朋友,反之,与消费能力高于自己或低于自己的伙伴一起购物,都会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情不自禁地做出不符合自己消费习惯的非理性行为。

在消费的过程中,伙伴的示范作用也会对你的消费产生不小的刺激。

年轻人的收入虽然差不多,但是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比如作为单身的可以过上无忧消费的“月光族”生活,而已经建立家庭的却要应对房贷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因此尽管名义收入相当,两种人可以供支配的收入却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消费能力的不同。

对于普通人来说,爱攀比、好面子、趋同是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小毛小病”,从个人的心理层面出发也很难简单地克服这样的问题,因此要想避免非理性消费的产生,最简
单的方法就是与“羊群效应”绝缘,尽量选择与自己的消费能力相当的伙伴和朋友共同购物,而避免与消费能力高于或是低于自己的人一起搭伴而行,以消除非理性购物对自己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个典型案例是牌照需求的“羊群效应”[4]。

在各大城市限制汽车消费的大背景下,不少消费者看到周围的朋友蠢蠢欲动,自己也按捺不住了,导致一家多人参加摇号、未做好购车准备等问题层出不穷,这是典型的“羊群效应”[4]。

羊群效应职场中
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蜂拥而至,上马这个行当,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

大家都热衷于摹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对于我们这些职场里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现“羊群效应”。

做IT赚钱,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询赚钱,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在外企干活,成为一个嘴里常蹦出英语单词的小白领,看上去挺风光,于是大家都去学英语;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
羊群效应我们不是羊
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

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谓的“热门”工作,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热门”的职业不一定属于我们,如果个性与工作不合,努力反而会导致更快的失败。

我们还要留心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和公司中所存在的潜藏危机,任何行业和企业都不可能是“避风港”,风险永远是存在的,必须大胆而明智地洞察。

在有了这点儿危机意识之后,自然就要预备好对策,当危
机真正到来时该怎么办?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终没有奶酪可吃,而有危机意识、到处寻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却在旧的奶酪吃光之前,就寻找到了新的生机。

羊群效应股市中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急涨急跌
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

导致出现“羊群效应”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

“羊群效应”也可能由系统机制引发。

例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
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

在投资股票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致,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应,纷纷恐慌出逃,这样跳水时量能放大也属正常。

只是在这时容易将股票杀在地板价上。

这就是为什么牛市中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

但我们需牢记,一般情况下急速杀跌不是出局的时候。

[5]
行为与理性的对立统一
股市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凯恩斯早就指出:“从事股票投资好比参加选美竞赛,谁的选择结果与全体评选者平均爱好最接近,谁就能得奖;因此每个参加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美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一般人认为最美者。

”可见,羊群行为是出于归属感、安全感、和信息成本的考虑,小投资者会采
取追随大众和追随领导者的方针,直接模仿大众和领导者的交易决策。

就个体而言,这一行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经济学家们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

比较极端的理性主义者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S ·贝克尔认为:“人类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经济学家们之所以不能解释是因为他们情不自禁地用非理性行为、粗心大意、愚蠢行为、价值的特别改变等臆断说明他们解释不了的现象以掩盖他们知识上的缺乏,而这些臆断恰恰暴露了他们所掩饰的失败。

”贝克尔的观点虽然比较极端,但却可以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要臆断地分析,个体股市参与者的“羊群行为”多少是有几份理性的。

如社会心理学可控实验证实:当观察现实很模糊时,大众就成为信息源,或者说大众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应如何行动的信息。

在股市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个体无法从有限的股价信息中做出合理的决定,从众就是其理性行为,虽然这种理性含有不得已的意味。

所以我认为,股市的羊群行为经常是以个体的理性开端的,通过其放大效应和传染效应,跟
风者们渐渐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进而达到整体的非理性。

当股市炒作过度时,就出现了“非理性繁荣”。

这就如同一片肥沃的草原上只有几只羊,应该说它们会吃的很饱。

但是某天吸引来了一大群羊,这时候草原就要被啃食成荒漠了。

同时羊群越来越吃不饱了,有一些倒下了,有一些迁徙了,但是如果是只聪明的羊,那它就不应该跟着大部队,应该留在这里,这样等草长出来了就会变成肥羊了,当然剩下的草必须能够让它撑到草长出来。

所以有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某件事是怎样的时候,其实事实可能正好相反。

炒股要克服羊群效应
反向行为是绝大多数成功投资策略的核心所在[6],然而,人性总是渴望追随大众而获得正面强化,即人多带来的安全感[6]。

羊群效应也称为从众效应,表现为在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时,投资者通过观察大多数人的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或是过度依赖于舆论而模仿他人决策[6]。

影响从众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意见本身而是认同此
意见人数的多寡。

这样,个人理性行为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表现。

在基金投资市场中,尽管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具有信息优势,但机构投资者之间也同样表现出投资的羊群效应。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在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机构投资者收集并分析信息,而个人投资者跟随,即“收集分析-跟随”是均衡解;在机构投资者之间,跟随-跟随亦是博弈的均衡解[6]。

与大众背道而驰往往有被践踏的危险。

然而,投资就像打仗,胜利总是青睐那些不墨守成规、能在舆论倒向一方时置身事外的人。

这意味着,胜利者总能看到不一样的信息,采取相应的与众不同的行动[1]。

假如你在绝望时抛售股票,你一定卖得很低。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
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其实正是进行投资布局,等待未来高点收成的绝佳时机,不过,由于大多数投资人存在“羊群效应”的心理,当大家都不看好时,即使具有最佳成长
前景的投资品种也无人问津;而等到市场热度增高,投资人才争先恐后地进场抢购,一旦市场稍有调整,大家又会一窝蜂地杀出,这似乎是大多数投资人无法克服的投资心理。

如何尽量避免跟风操作呢,我们的建议是:投资人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度等因素,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同时控制自己情绪来面对各种起落,加强个人“戒急用忍”能力,这样才能顺利达成投资目标。

基金投资虽然不应像股票一样短线进出,但适度转换或调整投资组合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风险基金是无法避免的,如市场周期性风险,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须承担随着市场景气与产业周期起伏的风险。

设定获利点可以提醒您投资目标已经达到,避免陷入人性贪婪的弱点,最终反而错失赎回时机,使获利缩水。

设定止损点则可以锁定您的投资风险,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更大损失。

当基金回报率达到损益条件,您就应该判断是否获利了结或认赔赎回。

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的参考依据很多,一般而言,投资人可以结合自
身的风险承受度、获利期望值、所处年龄阶段、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所在的市场特征加以考虑,同时定期检查投资回报情况,这样才能找出最适合自己投资组合的获利及止损区间。

这里特别强调每季度的定期检查,基金投资适合懒人,但仍须每季度检查基金表现、排名变化、投资标的增减,为最终的赎回或转换提供决策依据,以免错失最佳卖点或过早出局。

需要指出的是,当基金回报达到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时,并不一定要立刻获利了结或认赔卖出,此时应评估市场长线走势是否仍看好
羊群效应
、基金操作方向是否正确,以及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是否符合当时市场情况,再决定如何调整投资组合。

如果是因为市场短期调整而触及止损点,此时不宜贸然赎回,以免市场马上反弹,您却因为耐性不足
而卖在低点。

如果基金业绩在同类型基金中表现突出,同时所在市场长线也看好,只是因为短期波动达到止损点,此时如果能容忍继续持有的风险,或许您应该重新设定警示条件,甚至可趁机加码,达到逢低摊平的目的。

反之,当市场由多头转为空头已成定局,或者市场市盈率过高、市场风险增大时,无论是否达到获利点,都应尽快寻求最佳赎回时机。

羊群效应证券市场中
羊群效应是证券市场的怪现象
羊群效应是证券市场的一种异象,它对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

在国外的研究中,信息不对称、经理人之间名声与报酬的竞争是羊群行为的主要原因,文章对
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羊群行为进行了理论、博弈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揭示这一异象的原因与影响。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Banerjee (1992) 认为羊群行为是一种“人们去做别人正在做的事的行为,即使他们自己的私有信息表明不应该采取该行为”,即个体不顾私有信息,采取与别人相同的行动。

Shiller (1995) 则定义羊群行为是一种社会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人们趋向于相似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比如在一个群体决策中,多数人意见相似时,个体趋向于支持该决策(即使该决策是不正确),而
忽视反对者的意见。

[7]
我们认为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A.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时间因素对投资者羊群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B.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也就是无论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厌恶,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

C.股票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重要因素。

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投资者表现出更强的羊群行为。

投资者买方羊群行为在交易当天股票下跌时大于上涨时,而卖方羊群行为则相反。

总体上卖方羊群行为大于买方羊群行为。

D.股票规模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

随着股票流通股本规模的减
小,投资者羊群行为逐步增强,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结论。

一般特征
生活在中国,而再参与炒股,你的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

作为国人来说,当股价处于低位区时总是受制于各种低位均线的阻碍而股价进行一种有效地小幅跌或小幅涨。

作为中国最大的联通来说,就受制于低位均线的影响而出现这种走势。

这可能是中国大部分个股在低位区时都会经历这种振荡洗筹而参与者都要经历炼狱般的锤炼。

只有经得起这种锤炼之人最终才会成为真正地赢家。

但显然这是羊群效应的具体体现之一。

事实上,联通31日的最大跌幅达2.5%(2.42元至2.36元),是因为香港联通红筹(7元)大跌2.1%有关。

看样子羊群效应不光是在中国本土体现,同样也体相关市场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