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日本研究·2009 年第 1 期
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研究
·
比官方的战史早近10年。 此外,《日清战争实记》(5 卷本,博 文馆,1894年-1896年 出 版 )、川 崎 三 郎 《日 清 战 史 》(7卷 本 ,博 文 馆 ,1896 年 -1897 年 出 版 )、 《 明 治廿七八年战役第二师团从军名鑑》(仙台广告社, 1897年出版)、渡 边几太郎编 纂 的 《日 清·日 俄 战 争 史 话》(千仓书房 ,1937年出版)、小 川 一 真 《日 清 战 争写真图》(博文馆)、广岛县厅编纂的《广岛临战地 日志》(日新舍,1899年)等相关史料也陆续出版。 尽 管如此,这些出版物中属描述战争经纬、粉饰功绩 或通过战场写真集再现甲午战场的编年纪事体的 比较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战前 日本战后 方法特征 动态
中日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其近代 史上极为重要并在其两国近代史的发展中极具深 远影响的一个历史事件。 在日本,有关中日甲午战 争的学术性研究可以说是从甲午战后不久就开始 的,迄今已逾百年。 但就其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学术 成果按着“战前”和“战后”这一历史分期进行分析 和比较的话,战前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和战 后日本学术界的研究确实存在着几个方面的明显 的不同倾向。 本文在对战前和战后的日本学术界的 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状况进行学术方向性整理的基 础上,试图对战前和战后的日本甲午战争研究进行 比较研究,ຫໍສະໝຸດ Baidu期归纳出日本现在学术界甲午战争研 究的特征和今后的学术趋向。
在 战 后 至 1970 年 代 的 这 一 阶 段 中 , 比 较 有 代 表 性的甲午战争研究论著有藤村道生所著的《日清战 争 》(岩波书店,1973年 )、中塚明 所 著 的 《日 清 战 争 的 研 究 》(青 木 书 店 ,1968 年 )、 以 及 田 保 桥 洁 围 绕 甲 午战争的中日间外交的研究专著《日清战役外交史 的研究》(刀江书院,1951年)等。 藤村等学者的论著 中基本上承袭了战前的研究方法和历史史料,只是 剔出战前明显带有军国主义色彩和蔑视中国人称
谓的语句, 并试图客观地阐述甲午战争的脉络由 来。 其中,中塚明是一位伊藤博文文献史料的研究 者。 中塚明在此前后,曾一直研究伊藤文献并参与 了伊藤家的《伊藤博文关系文书》等的校订和整理 工作。 因此,中塚明在其著述的《日清战争的研究》 一书中, 比较得心应手地使用了经伊藤家保存下 来,后为编纂明治天皇和皇室资料而调入临时帝室 编纂局的伊藤博文相关档案,并以甲午战时的总理 大臣伊藤的动向为线索,从日本政府内部的势力整 合和政局的变动的视角,详细的研究和探讨了从甲 午海战到马关媾和的过程。
二
战后日本的甲午战争研究按着其研究著作的 发 表年 代 可 分 为 战 后 至1970年 代 左 右 和1970年 代 左右至今这样两个阶段。 其中,在战后至1970年代 左右的阶段中,以在战前出生和接受战前教育的所 谓“战前派”的学者为主流。 自然1970年代左右至今 的阶段中,则以战后出生的“战后派”为主流。 而按 照其研究方法划分,则可分为以甲午战争前后的史 料研究和以史料和资料为主线的 “实证主义学派” 和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研究包括甲午战 争在内的历史问题的 “京都学派”。 后者在战后至 1970年 代 中 与 实 证 主 义 学 派 “ 共 生 ”, 形 成 在 战 后 日 本学术界中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的两大学派。
从学术角度进行探讨并研究的当属信夫清三 郎、松下芳男等战前学者著述的有关甲午战争研究 的出版物。 其中,宪法学者有贺长雄于1896年出版 的 《日 清 战 役 国 际 法 论 》 ( 陆 军 大 学 校 ,1896 年 ) 一 书 中,有贺从战时国际法的角度,对于中日双方的宣 战和宣战时间、战俘待遇、停战和讲和条约的签订 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在高桥作卫的 《英船高升号之击沉》(《国际法外交论纂》 第一号, 1903年 )和《战时国际 法理先例论 》(东京 法 学 院 大 学 ,1904年 )论 述 中 , 高 桥 运 用 战 时 国 际 法 理 论 对 于 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对于日海军袭击高升号事件 进行了辩护性的分析和研究。 高桥是战前日本颇具 权威的一位国际法研究者,因此,高桥对于日海军 击沉高升号的国际法理解释,至今仍影响着日本的 学术界。
松下芳男也是日本一位有名的历史学者,其主 要研究领域是日本的军制和军事史。 松下曾于战前
62 日本研究·2009 年第 1 期
的1938年 和1939年 , 分 别 刊 行 了 《 明 治 军 制 史 论 集 》 (育生社出版)和《日清战争前后》(白扬社出版)两 部学术专著。 其中,《明治军制史论集》经过重新修 正 后 ,在 战 后 的1978 年 以 《 明 治 军 制 史 论 》 为 题 再 版 发行。 在松下的《日清战争前后》一书中,松下着重 分析了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的国际国内的政情演变, 尤其是日本在军事、军制上的调整过程。
“京都学派” 在这一阶段虽无代表性的研究甲 午战争的专著问世,但在其历史研究中不乏有反映 其关于甲午战争的学术观点和论述。 曾执教京都大 学的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在其通史 《日本的历史》 (全三卷,岩波 书店,1966年初 版 )中 就 运 用 了 马 克 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形成 的过程和武装侵略亚洲国家的内在本质。 其中,井 上归纳了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国内的政治和经济 形势,认为甲午战争中的“朝鲜独立”是日本侵略朝 鲜和吞并朝鲜的开始,甲午战争使日本完成了“被 压迫国家向压迫其他国家①” 的转变。 顺便提及的 是,井上等人的这些基本论点大多为中日两国的日 本史研究界所接受。 井上本人所著的《日本的历史》 自1966年问世以来, 已在日本增印或再版达16次, 并经授权后被翻译成中文、蒙文、朝文、英文、俄文、 法文等文字,分别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中国台湾、蒙 古、韩国、英美、原苏联、巴西、古巴等国出版并公开 发行。 在我国,井上的《日本的历史》等著述中的观 点不仅为中国学者所写的《日本近代史》、《日本史》 等重要著述所接受,甚至这些专著被一些大学历史 专业研究日本史或日语专业学习日本史的学生指 定参考书之一。 此外,信夫清三郎在战前曾遭当局 发 行 禁 令 的 《日 清 战 争 》 ( 南 窗 社 ,1970 年 ) 也 在 这 一 时期重新出版发行。
尽管如此,战前日本的甲午战争研究除在外交 研究领域比较深入外,其研究趋势主要集中于军事 研究上。 这一时期虽无权威性的研究专著出现,但 上述有关甲午战争的战场追忆、回忆录以及出征部 队的联队史、师团史、编年史等记录当时的文献足 以影响日本史学界的研究。 尤其是在军人崇拜、军 部势力权倾朝野左右政局,甚至清军和大清帝国成 为日本儿童“双六”游戏中被轻易击败的对象或各 地神社“绘马”上的脱着长长辫子的“妖魔鬼怪”时, 有关甲午战争军事史的研究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学 术层面意义上的研究,充其量是战胜国在为炫耀其 军国主义“功绩”时的一个道具而已。
在中日甲午战争外交领域的研究中,巽来治郎 于 1902年 刊 行 的 《日 清 战 役 外 交 史 》 ( 东 京 专 门 学 校 出版部)一书可能是甲午战后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围绕朝鲜内政问题和 媾和停战问题的学术性研究刊物。 此外,战后以专 著《日本外交史》而闻名海内外的日本外交学者信 夫清三郎,在战前曾以当时的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 相关资料为研究线索,整理了甲午战争期间的中日 外 交 关 系 ,并 于1935年 出 版 了 专 著 《 陆 奥 外 交 - 日 清 战争外交研究》(从文阁出版)。 另外,信夫清三郎在 这一时期也曾拟出版一部专门研究甲午战争的题 为《日清战争》的学术专著,但因遭当局的发刊禁令 而未对外发售。
· 历史研究
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研究
王铁军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摘 要】 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来说, 都是两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 甲午战后不久, 日本的学术界就开始了对甲午战争的学术研究, 其间, 经过近百年几代学者的研究, 已取得了丰富的学 术成果。 但从战前战后的研究的方法、 方向、 学术成就上看, 战前和战后的学术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拟从日本战前和战后的甲午战争研究史的分析中, 整理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的特点、 倾向以 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并分析当今研究的学术动态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
虽然一些宪政法制史和政治史学研究者,常常 将现代日本史分期为“战前”和“战后”,并以此为据 对日本现代史进行研究。 但是,从事现代日本历史 综合研究的学者们并不是将此作为现代日本研究 的唯一分期法。 尽管如此,在学者们试图对日本的 甲午战争研究史进行学术性整理中发现,战前的研 究和战后的研究无论是在研究的方法、选题还是在 史料等的运用上均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同。 因此,
从政治史的研究角度进行分期的“战前”和“战后”, 比较适合日本的甲午战争研究史的整理和归纳。
同战后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相比较,战 前日本的研究比较注重相关原始资料的刊行和军 事史的研究。 首先,甲午战争中,日方的事件参与者 和政策的决策者的手记、回忆录以及个人收藏资料 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整理并刊行。 如,当时 策划和参与京城事件的主谋之一,日本驻韩公使馆 书记官杉村濬口述的《明治廿七八年在韩苦心录》、 时任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自著的《蹇蹇录》、伊藤 博文的《秘书类纂—机密日清战争》等均是在战前 公开出版或自费出版后经由亲友,在学界广为流传 的; 个人传记有春 公追颂会编纂的 《伊藤博文 传》、山崎有信编纂的《大鸟圭介传》、大山元帅传刊 行会《元帅公爵大山严》等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出版; 以甲午战争为素材的军事史研究在甲午战后不久 就开始出现了。 官方版的甲午战争军事史的编纂和 出版最早始 于1905年 ,由 海 军 军 令 部 编 纂 的 《廿 七 八年海战史》。 陆军军事史是1907年,由参谋本部编 纂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 根据目前调查的 资 料 , 民 间 版 的 战 史 编 纂 最 早 始 于 甲 午 战 后 的 1895 年,由村松恒一郎编纂,日本青木嵩山堂出版的《日 清海陆战史》,从编纂时间上看,民间的战史编纂要
1945年 日 本 战 败 投 降 后 , 日 本 在 盟 军 占 领 下 实 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日本上 下开始对过去发动的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给亚洲人 民所带来的深刻灾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省和反 思。 这一动向在日本的学术界也有所体现。 其中,历 史学者中村尚美在《社会科学讨究》杂志上发表的
在这一阶段中,甲午战争研究开始出现了由史 料、资料归纳式的概说和概述到多角度、多视野的 深化研究的研究动向。 如在1967年,日本学者菅原 崇光在其《日清战争时期欧洲诸列强的远东政策与 三 国 干 涉 》④一 文 中 , 积 极 探 讨 了 1895 年 前 后 的 俄 国 远东政策,对历来日本学术界“三国干涉还辽”中的 “俄国元凶”一说提出了质疑。 同年,旅日韩国学者 朴 宗 根 在 《关 于 闵 妃 虐 杀 事 件 的 处 理 策 与 问 题 》⑤一 文中,以闵妃事件中日本公使三浦梧楼同本国政府 间的往来电稿为探讨和研究对象,认为正是日本政 府的侵略政策本身才导致其海外派出机构的武断 和专横,对甲午战争的原因进行有益的研讨。
· 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研究
一篇题为《亚洲侵略论与日清战争》就是其中比较 有代表性的一篇论文②。 在该论文中,中村详细列举 了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新闻报刊的有关甲午战争的 记述和社论,认为甲午战争是一场全体国民都参与 了 的 “国 民 战 争 ”;甲 午 战 争 不 仅 是 “天 皇 制 侵 略 主 义”, 而且也是需要新闻舆论提供支持的战争。 这 样,对于过去的侵略战争的清算应从甲午战争开战 前弥漫在日本上下的侵略理论开始反省。 虽然学术 界对于该论文颇有微词,认为该论文“内容虽涉及 广泛”,尚“欠有力的说服力”③。 但该论文反映和体 现 了 战 后 日 本 学 术 界 将 侵 略 战 争 从 15 年 延 到 50 年 , 即将甲午战争列为近代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 开始的这一学术理论的研究成就。
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研究
·
比官方的战史早近10年。 此外,《日清战争实记》(5 卷本,博 文馆,1894年-1896年 出 版 )、川 崎 三 郎 《日 清 战 史 》(7卷 本 ,博 文 馆 ,1896 年 -1897 年 出 版 )、 《 明 治廿七八年战役第二师团从军名鑑》(仙台广告社, 1897年出版)、渡 边几太郎编 纂 的 《日 清·日 俄 战 争 史 话》(千仓书房 ,1937年出版)、小 川 一 真 《日 清 战 争写真图》(博文馆)、广岛县厅编纂的《广岛临战地 日志》(日新舍,1899年)等相关史料也陆续出版。 尽 管如此,这些出版物中属描述战争经纬、粉饰功绩 或通过战场写真集再现甲午战场的编年纪事体的 比较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战前 日本战后 方法特征 动态
中日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其近代 史上极为重要并在其两国近代史的发展中极具深 远影响的一个历史事件。 在日本,有关中日甲午战 争的学术性研究可以说是从甲午战后不久就开始 的,迄今已逾百年。 但就其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学术 成果按着“战前”和“战后”这一历史分期进行分析 和比较的话,战前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和战 后日本学术界的研究确实存在着几个方面的明显 的不同倾向。 本文在对战前和战后的日本学术界的 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状况进行学术方向性整理的基 础上,试图对战前和战后的日本甲午战争研究进行 比较研究,ຫໍສະໝຸດ Baidu期归纳出日本现在学术界甲午战争研 究的特征和今后的学术趋向。
在 战 后 至 1970 年 代 的 这 一 阶 段 中 , 比 较 有 代 表 性的甲午战争研究论著有藤村道生所著的《日清战 争 》(岩波书店,1973年 )、中塚明 所 著 的 《日 清 战 争 的 研 究 》(青 木 书 店 ,1968 年 )、 以 及 田 保 桥 洁 围 绕 甲 午战争的中日间外交的研究专著《日清战役外交史 的研究》(刀江书院,1951年)等。 藤村等学者的论著 中基本上承袭了战前的研究方法和历史史料,只是 剔出战前明显带有军国主义色彩和蔑视中国人称
谓的语句, 并试图客观地阐述甲午战争的脉络由 来。 其中,中塚明是一位伊藤博文文献史料的研究 者。 中塚明在此前后,曾一直研究伊藤文献并参与 了伊藤家的《伊藤博文关系文书》等的校订和整理 工作。 因此,中塚明在其著述的《日清战争的研究》 一书中, 比较得心应手地使用了经伊藤家保存下 来,后为编纂明治天皇和皇室资料而调入临时帝室 编纂局的伊藤博文相关档案,并以甲午战时的总理 大臣伊藤的动向为线索,从日本政府内部的势力整 合和政局的变动的视角,详细的研究和探讨了从甲 午海战到马关媾和的过程。
二
战后日本的甲午战争研究按着其研究著作的 发 表年 代 可 分 为 战 后 至1970年 代 左 右 和1970年 代 左右至今这样两个阶段。 其中,在战后至1970年代 左右的阶段中,以在战前出生和接受战前教育的所 谓“战前派”的学者为主流。 自然1970年代左右至今 的阶段中,则以战后出生的“战后派”为主流。 而按 照其研究方法划分,则可分为以甲午战争前后的史 料研究和以史料和资料为主线的 “实证主义学派” 和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研究包括甲午战 争在内的历史问题的 “京都学派”。 后者在战后至 1970年 代 中 与 实 证 主 义 学 派 “ 共 生 ”, 形 成 在 战 后 日 本学术界中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的两大学派。
从学术角度进行探讨并研究的当属信夫清三 郎、松下芳男等战前学者著述的有关甲午战争研究 的出版物。 其中,宪法学者有贺长雄于1896年出版 的 《日 清 战 役 国 际 法 论 》 ( 陆 军 大 学 校 ,1896 年 ) 一 书 中,有贺从战时国际法的角度,对于中日双方的宣 战和宣战时间、战俘待遇、停战和讲和条约的签订 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在高桥作卫的 《英船高升号之击沉》(《国际法外交论纂》 第一号, 1903年 )和《战时国际 法理先例论 》(东京 法 学 院 大 学 ,1904年 )论 述 中 , 高 桥 运 用 战 时 国 际 法 理 论 对 于 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对于日海军袭击高升号事件 进行了辩护性的分析和研究。 高桥是战前日本颇具 权威的一位国际法研究者,因此,高桥对于日海军 击沉高升号的国际法理解释,至今仍影响着日本的 学术界。
松下芳男也是日本一位有名的历史学者,其主 要研究领域是日本的军制和军事史。 松下曾于战前
62 日本研究·2009 年第 1 期
的1938年 和1939年 , 分 别 刊 行 了 《 明 治 军 制 史 论 集 》 (育生社出版)和《日清战争前后》(白扬社出版)两 部学术专著。 其中,《明治军制史论集》经过重新修 正 后 ,在 战 后 的1978 年 以 《 明 治 军 制 史 论 》 为 题 再 版 发行。 在松下的《日清战争前后》一书中,松下着重 分析了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的国际国内的政情演变, 尤其是日本在军事、军制上的调整过程。
“京都学派” 在这一阶段虽无代表性的研究甲 午战争的专著问世,但在其历史研究中不乏有反映 其关于甲午战争的学术观点和论述。 曾执教京都大 学的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在其通史 《日本的历史》 (全三卷,岩波 书店,1966年初 版 )中 就 运 用 了 马 克 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形成 的过程和武装侵略亚洲国家的内在本质。 其中,井 上归纳了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国内的政治和经济 形势,认为甲午战争中的“朝鲜独立”是日本侵略朝 鲜和吞并朝鲜的开始,甲午战争使日本完成了“被 压迫国家向压迫其他国家①” 的转变。 顺便提及的 是,井上等人的这些基本论点大多为中日两国的日 本史研究界所接受。 井上本人所著的《日本的历史》 自1966年问世以来, 已在日本增印或再版达16次, 并经授权后被翻译成中文、蒙文、朝文、英文、俄文、 法文等文字,分别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中国台湾、蒙 古、韩国、英美、原苏联、巴西、古巴等国出版并公开 发行。 在我国,井上的《日本的历史》等著述中的观 点不仅为中国学者所写的《日本近代史》、《日本史》 等重要著述所接受,甚至这些专著被一些大学历史 专业研究日本史或日语专业学习日本史的学生指 定参考书之一。 此外,信夫清三郎在战前曾遭当局 发 行 禁 令 的 《日 清 战 争 》 ( 南 窗 社 ,1970 年 ) 也 在 这 一 时期重新出版发行。
尽管如此,战前日本的甲午战争研究除在外交 研究领域比较深入外,其研究趋势主要集中于军事 研究上。 这一时期虽无权威性的研究专著出现,但 上述有关甲午战争的战场追忆、回忆录以及出征部 队的联队史、师团史、编年史等记录当时的文献足 以影响日本史学界的研究。 尤其是在军人崇拜、军 部势力权倾朝野左右政局,甚至清军和大清帝国成 为日本儿童“双六”游戏中被轻易击败的对象或各 地神社“绘马”上的脱着长长辫子的“妖魔鬼怪”时, 有关甲午战争军事史的研究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学 术层面意义上的研究,充其量是战胜国在为炫耀其 军国主义“功绩”时的一个道具而已。
在中日甲午战争外交领域的研究中,巽来治郎 于 1902年 刊 行 的 《日 清 战 役 外 交 史 》 ( 东 京 专 门 学 校 出版部)一书可能是甲午战后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围绕朝鲜内政问题和 媾和停战问题的学术性研究刊物。 此外,战后以专 著《日本外交史》而闻名海内外的日本外交学者信 夫清三郎,在战前曾以当时的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 相关资料为研究线索,整理了甲午战争期间的中日 外 交 关 系 ,并 于1935年 出 版 了 专 著 《 陆 奥 外 交 - 日 清 战争外交研究》(从文阁出版)。 另外,信夫清三郎在 这一时期也曾拟出版一部专门研究甲午战争的题 为《日清战争》的学术专著,但因遭当局的发刊禁令 而未对外发售。
· 历史研究
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研究
王铁军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摘 要】 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来说, 都是两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 甲午战后不久, 日本的学术界就开始了对甲午战争的学术研究, 其间, 经过近百年几代学者的研究, 已取得了丰富的学 术成果。 但从战前战后的研究的方法、 方向、 学术成就上看, 战前和战后的学术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拟从日本战前和战后的甲午战争研究史的分析中, 整理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的特点、 倾向以 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并分析当今研究的学术动态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
虽然一些宪政法制史和政治史学研究者,常常 将现代日本史分期为“战前”和“战后”,并以此为据 对日本现代史进行研究。 但是,从事现代日本历史 综合研究的学者们并不是将此作为现代日本研究 的唯一分期法。 尽管如此,在学者们试图对日本的 甲午战争研究史进行学术性整理中发现,战前的研 究和战后的研究无论是在研究的方法、选题还是在 史料等的运用上均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同。 因此,
从政治史的研究角度进行分期的“战前”和“战后”, 比较适合日本的甲午战争研究史的整理和归纳。
同战后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相比较,战 前日本的研究比较注重相关原始资料的刊行和军 事史的研究。 首先,甲午战争中,日方的事件参与者 和政策的决策者的手记、回忆录以及个人收藏资料 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整理并刊行。 如,当时 策划和参与京城事件的主谋之一,日本驻韩公使馆 书记官杉村濬口述的《明治廿七八年在韩苦心录》、 时任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自著的《蹇蹇录》、伊藤 博文的《秘书类纂—机密日清战争》等均是在战前 公开出版或自费出版后经由亲友,在学界广为流传 的; 个人传记有春 公追颂会编纂的 《伊藤博文 传》、山崎有信编纂的《大鸟圭介传》、大山元帅传刊 行会《元帅公爵大山严》等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出版; 以甲午战争为素材的军事史研究在甲午战后不久 就开始出现了。 官方版的甲午战争军事史的编纂和 出版最早始 于1905年 ,由 海 军 军 令 部 编 纂 的 《廿 七 八年海战史》。 陆军军事史是1907年,由参谋本部编 纂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 根据目前调查的 资 料 , 民 间 版 的 战 史 编 纂 最 早 始 于 甲 午 战 后 的 1895 年,由村松恒一郎编纂,日本青木嵩山堂出版的《日 清海陆战史》,从编纂时间上看,民间的战史编纂要
1945年 日 本 战 败 投 降 后 , 日 本 在 盟 军 占 领 下 实 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日本上 下开始对过去发动的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给亚洲人 民所带来的深刻灾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省和反 思。 这一动向在日本的学术界也有所体现。 其中,历 史学者中村尚美在《社会科学讨究》杂志上发表的
在这一阶段中,甲午战争研究开始出现了由史 料、资料归纳式的概说和概述到多角度、多视野的 深化研究的研究动向。 如在1967年,日本学者菅原 崇光在其《日清战争时期欧洲诸列强的远东政策与 三 国 干 涉 》④一 文 中 , 积 极 探 讨 了 1895 年 前 后 的 俄 国 远东政策,对历来日本学术界“三国干涉还辽”中的 “俄国元凶”一说提出了质疑。 同年,旅日韩国学者 朴 宗 根 在 《关 于 闵 妃 虐 杀 事 件 的 处 理 策 与 问 题 》⑤一 文中,以闵妃事件中日本公使三浦梧楼同本国政府 间的往来电稿为探讨和研究对象,认为正是日本政 府的侵略政策本身才导致其海外派出机构的武断 和专横,对甲午战争的原因进行有益的研讨。
· 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研究
一篇题为《亚洲侵略论与日清战争》就是其中比较 有代表性的一篇论文②。 在该论文中,中村详细列举 了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新闻报刊的有关甲午战争的 记述和社论,认为甲午战争是一场全体国民都参与 了 的 “国 民 战 争 ”;甲 午 战 争 不 仅 是 “天 皇 制 侵 略 主 义”, 而且也是需要新闻舆论提供支持的战争。 这 样,对于过去的侵略战争的清算应从甲午战争开战 前弥漫在日本上下的侵略理论开始反省。 虽然学术 界对于该论文颇有微词,认为该论文“内容虽涉及 广泛”,尚“欠有力的说服力”③。 但该论文反映和体 现 了 战 后 日 本 学 术 界 将 侵 略 战 争 从 15 年 延 到 50 年 , 即将甲午战争列为近代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 开始的这一学术理论的研究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