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日本研究·2009 年第 1 期
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研究
·
比官方的战史早近10年。 此外,《日清战争实记》(5 卷本,博 文馆,1894年-1896年 出 版 )、川 崎 三 郎 《日 清 战 史 》(7卷 本 ,博 文 馆 ,1896 年 -1897 年 出 版 )、 《 明 治廿七八年战役第二师团从军名鑑》(仙台广告社, 1897年出版)、渡 边几太郎编 纂 的 《日 清·日 俄 战 争 史 话》(千仓书房 ,1937年出版)、小 川 一 真 《日 清 战 争写真图》(博文馆)、广岛县厅编纂的《广岛临战地 日志》(日新舍,1899年)等相关史料也陆续出版。 尽 管如此,这些出版物中属描述战争经纬、粉饰功绩 或通过战场写真集再现甲午战场的编年纪事体的 比较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战前 日本战后 方法特征 动态
中日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其近代 史上极为重要并在其两国近代史的发展中极具深 远影响的一个历史事件。 在日本,有关中日甲午战 争的学术性研究可以说是从甲午战后不久就开始 的,迄今已逾百年。 但就其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学术 成果按着“战前”和“战后”这一历史分期进行分析 和比较的话,战前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和战 后日本学术界的研究确实存在着几个方面的明显 的不同倾向。 本文在对战前和战后的日本学术界的 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状况进行学术方向性整理的基 础上,试图对战前和战后的日本甲午战争研究进行 比较研究,ຫໍສະໝຸດ Baidu期归纳出日本现在学术界甲午战争研 究的特征和今后的学术趋向。
在 战 后 至 1970 年 代 的 这 一 阶 段 中 , 比 较 有 代 表 性的甲午战争研究论著有藤村道生所著的《日清战 争 》(岩波书店,1973年 )、中塚明 所 著 的 《日 清 战 争 的 研 究 》(青 木 书 店 ,1968 年 )、 以 及 田 保 桥 洁 围 绕 甲 午战争的中日间外交的研究专著《日清战役外交史 的研究》(刀江书院,1951年)等。 藤村等学者的论著 中基本上承袭了战前的研究方法和历史史料,只是 剔出战前明显带有军国主义色彩和蔑视中国人称
谓的语句, 并试图客观地阐述甲午战争的脉络由 来。 其中,中塚明是一位伊藤博文文献史料的研究 者。 中塚明在此前后,曾一直研究伊藤文献并参与 了伊藤家的《伊藤博文关系文书》等的校订和整理 工作。 因此,中塚明在其著述的《日清战争的研究》 一书中, 比较得心应手地使用了经伊藤家保存下 来,后为编纂明治天皇和皇室资料而调入临时帝室 编纂局的伊藤博文相关档案,并以甲午战时的总理 大臣伊藤的动向为线索,从日本政府内部的势力整 合和政局的变动的视角,详细的研究和探讨了从甲 午海战到马关媾和的过程。

战后日本的甲午战争研究按着其研究著作的 发 表年 代 可 分 为 战 后 至1970年 代 左 右 和1970年 代 左右至今这样两个阶段。 其中,在战后至1970年代 左右的阶段中,以在战前出生和接受战前教育的所 谓“战前派”的学者为主流。 自然1970年代左右至今 的阶段中,则以战后出生的“战后派”为主流。 而按 照其研究方法划分,则可分为以甲午战争前后的史 料研究和以史料和资料为主线的 “实证主义学派” 和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研究包括甲午战 争在内的历史问题的 “京都学派”。 后者在战后至 1970年 代 中 与 实 证 主 义 学 派 “ 共 生 ”, 形 成 在 战 后 日 本学术界中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的两大学派。
从学术角度进行探讨并研究的当属信夫清三 郎、松下芳男等战前学者著述的有关甲午战争研究 的出版物。 其中,宪法学者有贺长雄于1896年出版 的 《日 清 战 役 国 际 法 论 》 ( 陆 军 大 学 校 ,1896 年 ) 一 书 中,有贺从战时国际法的角度,对于中日双方的宣 战和宣战时间、战俘待遇、停战和讲和条约的签订 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在高桥作卫的 《英船高升号之击沉》(《国际法外交论纂》 第一号, 1903年 )和《战时国际 法理先例论 》(东京 法 学 院 大 学 ,1904年 )论 述 中 , 高 桥 运 用 战 时 国 际 法 理 论 对 于 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对于日海军袭击高升号事件 进行了辩护性的分析和研究。 高桥是战前日本颇具 权威的一位国际法研究者,因此,高桥对于日海军 击沉高升号的国际法理解释,至今仍影响着日本的 学术界。
松下芳男也是日本一位有名的历史学者,其主 要研究领域是日本的军制和军事史。 松下曾于战前
62 日本研究·2009 年第 1 期
的1938年 和1939年 , 分 别 刊 行 了 《 明 治 军 制 史 论 集 》 (育生社出版)和《日清战争前后》(白扬社出版)两 部学术专著。 其中,《明治军制史论集》经过重新修 正 后 ,在 战 后 的1978 年 以 《 明 治 军 制 史 论 》 为 题 再 版 发行。 在松下的《日清战争前后》一书中,松下着重 分析了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的国际国内的政情演变, 尤其是日本在军事、军制上的调整过程。
“京都学派” 在这一阶段虽无代表性的研究甲 午战争的专著问世,但在其历史研究中不乏有反映 其关于甲午战争的学术观点和论述。 曾执教京都大 学的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在其通史 《日本的历史》 (全三卷,岩波 书店,1966年初 版 )中 就 运 用 了 马 克 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形成 的过程和武装侵略亚洲国家的内在本质。 其中,井 上归纳了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国内的政治和经济 形势,认为甲午战争中的“朝鲜独立”是日本侵略朝 鲜和吞并朝鲜的开始,甲午战争使日本完成了“被 压迫国家向压迫其他国家①” 的转变。 顺便提及的 是,井上等人的这些基本论点大多为中日两国的日 本史研究界所接受。 井上本人所著的《日本的历史》 自1966年问世以来, 已在日本增印或再版达16次, 并经授权后被翻译成中文、蒙文、朝文、英文、俄文、 法文等文字,分别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中国台湾、蒙 古、韩国、英美、原苏联、巴西、古巴等国出版并公开 发行。 在我国,井上的《日本的历史》等著述中的观 点不仅为中国学者所写的《日本近代史》、《日本史》 等重要著述所接受,甚至这些专著被一些大学历史 专业研究日本史或日语专业学习日本史的学生指 定参考书之一。 此外,信夫清三郎在战前曾遭当局 发 行 禁 令 的 《日 清 战 争 》 ( 南 窗 社 ,1970 年 ) 也 在 这 一 时期重新出版发行。
尽管如此,战前日本的甲午战争研究除在外交 研究领域比较深入外,其研究趋势主要集中于军事 研究上。 这一时期虽无权威性的研究专著出现,但 上述有关甲午战争的战场追忆、回忆录以及出征部 队的联队史、师团史、编年史等记录当时的文献足 以影响日本史学界的研究。 尤其是在军人崇拜、军 部势力权倾朝野左右政局,甚至清军和大清帝国成 为日本儿童“双六”游戏中被轻易击败的对象或各 地神社“绘马”上的脱着长长辫子的“妖魔鬼怪”时, 有关甲午战争军事史的研究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学 术层面意义上的研究,充其量是战胜国在为炫耀其 军国主义“功绩”时的一个道具而已。
在中日甲午战争外交领域的研究中,巽来治郎 于 1902年 刊 行 的 《日 清 战 役 外 交 史 》 ( 东 京 专 门 学 校 出版部)一书可能是甲午战后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围绕朝鲜内政问题和 媾和停战问题的学术性研究刊物。 此外,战后以专 著《日本外交史》而闻名海内外的日本外交学者信 夫清三郎,在战前曾以当时的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 相关资料为研究线索,整理了甲午战争期间的中日 外 交 关 系 ,并 于1935年 出 版 了 专 著 《 陆 奥 外 交 - 日 清 战争外交研究》(从文阁出版)。 另外,信夫清三郎在 这一时期也曾拟出版一部专门研究甲午战争的题 为《日清战争》的学术专著,但因遭当局的发刊禁令 而未对外发售。
· 历史研究
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研究
王铁军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摘 要】 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来说, 都是两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 甲午战后不久, 日本的学术界就开始了对甲午战争的学术研究, 其间, 经过近百年几代学者的研究, 已取得了丰富的学 术成果。 但从战前战后的研究的方法、 方向、 学术成就上看, 战前和战后的学术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拟从日本战前和战后的甲午战争研究史的分析中, 整理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的特点、 倾向以 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并分析当今研究的学术动态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一些宪政法制史和政治史学研究者,常常 将现代日本史分期为“战前”和“战后”,并以此为据 对日本现代史进行研究。 但是,从事现代日本历史 综合研究的学者们并不是将此作为现代日本研究 的唯一分期法。 尽管如此,在学者们试图对日本的 甲午战争研究史进行学术性整理中发现,战前的研 究和战后的研究无论是在研究的方法、选题还是在 史料等的运用上均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同。 因此,
从政治史的研究角度进行分期的“战前”和“战后”, 比较适合日本的甲午战争研究史的整理和归纳。
同战后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相比较,战 前日本的研究比较注重相关原始资料的刊行和军 事史的研究。 首先,甲午战争中,日方的事件参与者 和政策的决策者的手记、回忆录以及个人收藏资料 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整理并刊行。 如,当时 策划和参与京城事件的主谋之一,日本驻韩公使馆 书记官杉村濬口述的《明治廿七八年在韩苦心录》、 时任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自著的《蹇蹇录》、伊藤 博文的《秘书类纂—机密日清战争》等均是在战前 公开出版或自费出版后经由亲友,在学界广为流传 的; 个人传记有春 公追颂会编纂的 《伊藤博文 传》、山崎有信编纂的《大鸟圭介传》、大山元帅传刊 行会《元帅公爵大山严》等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出版; 以甲午战争为素材的军事史研究在甲午战后不久 就开始出现了。 官方版的甲午战争军事史的编纂和 出版最早始 于1905年 ,由 海 军 军 令 部 编 纂 的 《廿 七 八年海战史》。 陆军军事史是1907年,由参谋本部编 纂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 根据目前调查的 资 料 , 民 间 版 的 战 史 编 纂 最 早 始 于 甲 午 战 后 的 1895 年,由村松恒一郎编纂,日本青木嵩山堂出版的《日 清海陆战史》,从编纂时间上看,民间的战史编纂要
1945年 日 本 战 败 投 降 后 , 日 本 在 盟 军 占 领 下 实 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日本上 下开始对过去发动的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给亚洲人 民所带来的深刻灾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省和反 思。 这一动向在日本的学术界也有所体现。 其中,历 史学者中村尚美在《社会科学讨究》杂志上发表的
在这一阶段中,甲午战争研究开始出现了由史 料、资料归纳式的概说和概述到多角度、多视野的 深化研究的研究动向。 如在1967年,日本学者菅原 崇光在其《日清战争时期欧洲诸列强的远东政策与 三 国 干 涉 》④一 文 中 , 积 极 探 讨 了 1895 年 前 后 的 俄 国 远东政策,对历来日本学术界“三国干涉还辽”中的 “俄国元凶”一说提出了质疑。 同年,旅日韩国学者 朴 宗 根 在 《关 于 闵 妃 虐 杀 事 件 的 处 理 策 与 问 题 》⑤一 文中,以闵妃事件中日本公使三浦梧楼同本国政府 间的往来电稿为探讨和研究对象,认为正是日本政 府的侵略政策本身才导致其海外派出机构的武断 和专横,对甲午战争的原因进行有益的研讨。
· 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研究
一篇题为《亚洲侵略论与日清战争》就是其中比较 有代表性的一篇论文②。 在该论文中,中村详细列举 了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新闻报刊的有关甲午战争的 记述和社论,认为甲午战争是一场全体国民都参与 了 的 “国 民 战 争 ”;甲 午 战 争 不 仅 是 “天 皇 制 侵 略 主 义”, 而且也是需要新闻舆论提供支持的战争。 这 样,对于过去的侵略战争的清算应从甲午战争开战 前弥漫在日本上下的侵略理论开始反省。 虽然学术 界对于该论文颇有微词,认为该论文“内容虽涉及 广泛”,尚“欠有力的说服力”③。 但该论文反映和体 现 了 战 后 日 本 学 术 界 将 侵 略 战 争 从 15 年 延 到 50 年 , 即将甲午战争列为近代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 开始的这一学术理论的研究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