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实施方案.doc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工学结合实施方案
(2013年试行版)
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紧紧依靠渤海化工园各大中型化工企业办学,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化工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

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二、基本原则
1、分专业实施的原则。

工学结合方案在遵循统一教学安排的基础上,要结合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

2、校企共建原则。

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

要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彰显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并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3、能力本位原则。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按工作过程(任务)将各项能力分解为形成这些能力的应用知识和对应的课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训项目,统筹考虑选取教学内容。

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典型产品等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4、“双证书”原则。

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制度(简称“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

各专业要根据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规划与选择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嵌入课堂教学内容,将“双证书”制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5、职业性原则。

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培养,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尤其是实训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操作规范。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三、工学结合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学习化工生产工艺操作,学会正确判断和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般异常情况,培养基本工艺计算能力,了解化工生产的组织与管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化工生产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化工生产的基本操作、一般工艺分析和基本工艺计算的方法。

(2)学会化工生产中常见的管件与阀件、电器与仪表、机器及设备的使用。

(3)了解化工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常识,环境保护、“三废”处理和节能要求。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典型化工生产装置的维护及正常运行操作,并能正确处理常见故障。

(2)能正确控制化工生产工艺过程,掌握基本工艺计算技能及具有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

(3)了解化工生产的组织与管理。

并具备初级管理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结合化工行业特点,树立劳动观点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及节能意识,培养文明生产的职业道德。

(2)培养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新意识。

3、教学内容和要求
(1)化工工艺操作基本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化工产品的生产原理、方法及过程控制。

了解计算机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了解生产中“三废”治理技术。

能识别各类管件、阀件、仪器仪表及设备,初步掌握各类常用阀件及主要仪器仪表的使用。

能在具体方案指导下,对化工产品进行工艺改进的试验操作。

能正确记录生产日志及各类生产台账。

(2)常见化工生产装备的正常操作、维护及故障处理能力了解各生产岗位的相互联系。

掌握常见化工生产装备(至少1~2类)的维护与保养,开车、停车及正常操作。

具有判断常见化工生产装备(至少1~2类)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对典型事故的处理操作。

(3)常见化工生产装备的基本工艺计算技能
了解常见化工生产装备的工艺计算方法。

掌握反应转化率、选择性、产品收率、消耗定额、装备生产负荷等基本化工计算。

(4)初级企业管理的能力了解车间生产成本核算的初步知识。

具备车间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管理的初步能力。

4、工学结合方案整体设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方案的制订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柔性管理,考虑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四、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可以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本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沟通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德育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等,选修课主要包括科技、人文、艺术修养类等课程组成。

各专业根据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

2、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
本学习领域课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

各专业在构建该课程时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

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并将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

3、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本学习领域课程是在职业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所拓展的需要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能力的课程。

4、课程体系学时分配
(1)各三年制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700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原则上为1:1。

(2)各专业对学生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原则上学生三年完成125-135学分,其中理论课程按照16学时/学分,学生实习实训按照30学时/周(每周计1学分)折算。

附开设课程内容及要求:
各级部可参照本方案制定教学部制定本教学部方案。

五、课程体系建设
1、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是保证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

必须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重大变革。

坚持课程体系构建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原则。

2、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标准
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按照工作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进行开发,并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能够向学生传授怎样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2)课程体系的实现基于什么载体(如项目、工作过程、设备、产品、案例等)进行教学活动,即本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以什么作为主线进行衔接贯通;
(3)课程体系在整体上按照什么顺序衔接,是否按照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顺序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工作过程相一致。

3、课程体系设计要点
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上应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应体现出工作任务的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

在课程单元选择设计上应当考虑到难度适中,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在广度上应基本涉及本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完成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在学习时间安排应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

4、双证书的教学安排
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的正常教学活动中去,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有相对应课程,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

5、顶岗实习的安排
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一般在完成核心能力课程培养的基础上进行。

首先,根据化工工艺专业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依托化工行业和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通过对寿光联盟集团、墨瑞化学、鲁清化工、卫东化工等化工企业的调研和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分析,选择这些企业中的6名技术专家和兼职教师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化工工艺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是:化工生产操作控制、产品分析检验、设备使用与维护三个核心工作岗位。

对岗位所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27项典型工作任务,并对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

其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对 22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确定了8个行动领域。

再次,将归纳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将8个行动领域转换为8个学习领域。

最后,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

结合潍坊区域内海洋化工企业生产特点,重点围绕海洋化工及系列化工产品的生产,以合作企业典型化工产品生产为载体,按照典型化工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通过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构建出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的以产品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第5学期,学生主要结合订单企业进行校内实训和企业顶刚实习,校内实训由校内专任老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主要有专任教师指导,企业顶刚实习则根据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合作订单企业生产产品的不同,主要是企业产品的工艺操作规程和特殊设备操作法等课程的学习与实训,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来指导,系统学习订单企业产品生产技术。

6、教材建设。

一是整合课程内容,打破《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学科界限,整合为1门《化学基础》课程;将《工业电器》、《工业仪表及自动化》2门课程整合为1门《工业电器与仪表》;将《化工原理》课程内容和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成便于进行项目教学的《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和《化学实验技术》2门课程;二是将课程建设与企业密切结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合成氨及尿素生产技术》、《卤水加工利用生产技术》2门合作企业必须的技能训练项目校本教材,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六、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课程结构及教学时间分配表
(二)、学时和学分要求
化学工艺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
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1、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障“学做一体、订单培养”人才培养理念,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建立了与之配套的保障机制,建设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组织机构,突出持续性、全程性监控特点,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

根据学院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结合化工学工程系和专业教学具体特点,制定了一些管理运行保障制度与措施,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地贯彻落实到位。

2、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
为做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确保校企联系渠道畅通,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提供实践氛围,加强校内外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管理,出台了《实训教学管理规定》、《实训室建设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加强企业参与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力度,主动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密切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落实“学做一体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健全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技术专家与能工巧匠等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健全《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等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制定《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计划》,通过集中培训、参加教研活动、听课说课等方式、提高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

在《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指导下,校教学质量督导组对承担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实行过程评价,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加强检查和评价,细化兼职教师考核要求;强化兼职教师的日常管理,建立业务档案,为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为实现对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过程考核,引导教师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建立了《学院考试管理规定》、《关于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指导意见》和考试模式改革相关通知和制度,使课程考核方式真实反映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能力的最佳考试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模式,每门课程都进行了考核评价方案设计。

3、顶岗实习管理与考核
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有效落实是保证“学做一体、订单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零距离的根本保证,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得基础。

所以我们从专业建设和区域经发展的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顶岗实习工作的管理制度,其内容涵盖了整个实习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与考核等融入学生顶岗实习整个过程。

完善顶岗实训管理平台,加强顶岗实习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实习有计划、过程有指导、结果有考核。

校企双方共同组成实习领导小组,校企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共同管理;以企业考核为主,结合校内指导教师的考核,综合评价学生。

4、实践教学条件配置
1.校内实训基地
化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2.校外实训基地
海洋化工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海洋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李振娥
副主任:辛超
成员:李振娥、辛超、冷爱荣、刘芳、李炳玉、桑秀薇、李伟、王文玲、杨庆仁、董宏斌、张敏、孙艳娟。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相关制度,加大宣传力度。

3、领导、组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

4、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宣传及规章制度制定工作。

5、开展外联工作,选择企业,明确合作目标、内容、方式等。

6、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工作。

7、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水平。

(四)教学实施建议
1、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专业
根据我校目前专业师资和实验实习条件,充分考虑社会对相关专业的用工需求,决定在化学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精细化工工艺、环境保护与监测、化学工艺(海洋化工方向)、计算机及应用、化工过程装备技术、化工过程检测与控制、模具设计与制造、化工仪器仪表等专业进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2、更新教育理念,调整培养模式
适应教学改革需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据,积极寻求企业合作伙伴,探索校企合作途径,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包括教学计划、培训内容、考核标准等),实践“订单式”培养,“菜单式”教学。

改进教学管理方法,允许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分阶段完成学业。

学习与工作交替,学校与企业共育,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增强学生实际技能,形成学校与企业的直通途径,减少企业毕业生参加工作而进行的二次培训。

合理调配课程,认真设计实践课程内容。

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按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实行模块化教学模式。

在工学交替过程中,运用技能鉴定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岗位资格证书,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3、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
加大课程体系创新力度,广泛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瞄准职
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建立有较强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体系。

(1)突出职业技术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2)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训,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基本形成讲、练、做相统一的结构。

(5)课程内容选择上贯彻“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四新原则,着眼于实现不同层次教学阶段的课程衔接,采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合理组合模块,以利于形成一定职业岗位所需要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

4、工学交替、半工半读
(1)学生入学后,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签订半工半读协议。

(2)从第二学期开始,安排学生一个学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一个学期在企业实习,进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阶段性学习。

利用实习机会,获取学习及生活费用。

(3)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期间,学校根据实习企业和岗位酬金具体的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学生的收入中逐月扣返,冲抵学费。

5、适应发展需要,改进管理方法
研究制订并出台《关于实施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模式的学籍
管理办法》及《关于实施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模式的成绩考核办法》,以适应管理需要。

对接纳半工半读实习学生数较多、专业相对集中、且有较大用工需求的企业,将实行校企共同管理,争取实行学费由企业与学生个人分担的模式,学校派教师去企业进行教学,教学时间根据企业实际,适时调整。

加大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跟踪管理,完善实习学生档案,按区域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站,确定管理人。

通过电话、电子信箱及网络等多种途径对顶岗实习进行跟踪管理,从保障学生实习安全、保障学生实习内容、维护学生合法报酬、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以确保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的健康开展。

6、加强校企合作,确保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岗位
构建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教育框架,落实学生在交替学习中的工作岗位。

目前,我海洋化工系已经与默锐化学优先公司、鲁清化工有限公司、兄弟化工公司、卫东化工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多种方式的联合办学协议,还与寿光市联盟集团、富康制药,欣达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这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段时间我们已经到寿光市渤海工业园大部分的工厂进行了两次考察调研,下一步将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第三次专业调研和企业需求调研,与专业对口企业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确保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岗位。

7、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把企业的生产方式引入教学,缩短教学和生产之间的距离,改进实习方式,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帮助困难家庭学生通过半工半读方式实现低费、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培养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8、时间安排
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学习基础课程,化学基础知识,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可通过申请,自主选择专业模块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在第二学期下学期,根据专业对口原则送派至相关企业进行带薪实习,第三学期回学校进行专业后续模块和相关技能学习。

依此类推,直至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取得合格成绩,达到毕业要求为止。

八、考核与评价
(一)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
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是大势所趋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符合中国职业教育实际,也是国际职业教
育发展的趋势。

一些职业院校引进了英国爱德克斯国际教育基金会BTEC课程,该课程采取“课业”考核方式,以实际工作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试验、调查和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注重学生自我积累考核证据。

“课业”的完成,既是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也是评价、考核学习成绩的依据,还为毕业生竞争上岗创造了条件。

此外,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
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等。

他们的经验值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借鉴。

从培养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出发,“工学结合”培养
模式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和“学”的各项活动。

以利于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利于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的加强。

为此,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应该
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对各专业不同的要求,寻求工学结合教学目标与企业共建利益的结合点,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工”和“学”的评价不是分出学生谁好谁坏,而是立足于激励,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成才。

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以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效果分析为重点的
考核评价改革,形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笔试、口试与答辩结合,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参加技能大赛等开放的、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

1、以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
能力本位观念既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专业与课程建设的目标。

与培养学生技术能力密切相关的课程,其教学设计、考核设计的核心思想必须着力于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要构建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