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第九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农业生产与地域分布

2 (4 我国主要的饮料作物是茶叶。我国是世界最古老的产茶国之一,茶树资源十分丰富,茶叶 生产在世界贸易市场上曾长期居领先地位。茶叶是热带、亚热带多年生常绿树的树叶,喜 温热、阴湿、多雾气候、好酸性土壤。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是我国主要产茶省, 合计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其中浙江、湖南两省均占40%左右,此外,云南、湖北、
•2 • • (1)地域性 • 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是具体的动植物,不同的动植物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不同,而不同
的地区自然条件也不同。有些动植物适宜在这些地区生长,有些适宜在其他地区生长, 如果违背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动植物将很难生存。所以,农业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
• (2 •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这些自然因素又
(5 我国的嗜好作物主要是烟叶。烟叶原产美洲热带地区,喜温,怕旱涝,适宜排水性能好、 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按加工方式,烟叶可分为烤烟和晒烟两种,我国以生产烤烟为主。我 国烟叶的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7%左右,居世界首位。我国烤烟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 云南、贵州、四川、湖南、黑龙江、安徽、湖北、陕西等省,其中,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 烤烟生产省。我国晒烟数量不大,主要分布在江南,四川等地的晒红烟是上等的加工雪茄
足,有巨大的城乡农产品消费市场, 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和农业经营 的传统技术,有粗具规模的工业基
• (2)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多雨,雨热同 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雨水资源 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有余,北方 不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也不均,年 季变化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础和各级农业科技体系,有联系全 国的较为发达的交通运输网,有国 家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发展农业的传
• (3)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利于农、 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但由 于山地多、平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少, 使我国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发展受到
统,这些都是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 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但我国尚处
一定的限制。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还
• (4)耕地质量比较好。但由于农垦历 史悠久,耕地后备资源为数不多,且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边远地区, 大部分属于湿地,不易开垦。
图9-3 中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二)林
• 我国疆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适宜多种树木生长。我国是世界上树 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种子植物有2万多种,其中属于森林 树种的有8000多种,仅乔木树种就有2000多种,有世界上独有的乔木树种50 多种,如金钱松、台湾杉、杜仲、水杉、香果树、水松、银杏、银杉等。但 我国的森林资源数量少,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不仅落后
杂粮一般耐贫瘠,耐盐碱,能抗旱、抗涝,具有适应性强、分布广的特点。
三、中国农业生产与地域分布

2
(1)纤维原料作物
纤维原料作物包括棉花和麻类作物。
按照自然条件、栽培历史,我国主要有三大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
陆棉区。
我国是世界上种麻、用麻最早的国家,是苎麻、亚麻、青麻等的起源地,麻类品种丰富。
•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平衡(如图9-4)。现有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 东北和西南两个地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东北部,西南的四 川、云南及西藏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却 集中了全国3/4的森林面积和将近一半的森林蓄积量。华北、中原地区及西北 干旱地区林地面积小,森林覆盖率低。西北的甘肃、新疆、宁夏和西藏中西 部、内蒙古中西部森林覆盖率只有1.4%。在我国的森林树种中,种植的用材林 占80.3%,这虽然能够提供多种木材,但不利于森林综合效益的发挥。
大战以后,一些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 代化生产方式变革,出现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另外,随着科学技
课题二
• 一、中国的农业发Biblioteka Baidu历史及生产结构
•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据考古资料判断,大约在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八、九千年以前),在秦岭、淮河一带出现了原始的以粟和稻为主的农作物 栽培和牲畜饲养。到了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黄河下游平原 已普遍从事农牧业活动。到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农业活动已 扩展到泾河平原和渭河平原。秦汉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农耕区的范围也 开始从黄河中下游地区向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特别是向长江流域以至珠江流域逐步 扩展。东晋、南北朝后,农业经济中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转移。从唐 朝中叶开始,农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水稻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居领先地位,经济作物 也有较大发展,如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的栽桑养蚕。棉花生产的地区扩 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丘陵山区种植茶树,如福建、广东等省的甘蔗栽培。元、明、
课题一 农业生产活动的变迁
• 一、农业生产活动及特点
•1 •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进行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活动就是
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就是人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如土壤、水、热量、光 照等,选择适宜在这种自然条件中生存的动植物,投入劳动力,运用生产工具、科技 种植或养殖知识,生产出各种各样可供人们使用或作为工业生产原料的农产品的过程。
•2 • 人类在改造自然、同自然进行搏斗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些自然规律,也熟悉了动
植物的生长特点,他们把驯化的动物投入到农业种植中充当畜力,提高了劳动效率。 后来,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生产力大大提高。传统农业主要存在的时期是从奴隶社
•3 •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且在四季变化过程中有一定的周期性。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有
二、农业生产活动的变迁
•1 • 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学会了用磨制方法制造石器,这就是新石器时代所创造的新石
器,这一时期距今约1万年左右。随着新石器的出现,原始农业、畜牧业随之产生。这 一时期的农业,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木器和石器,农业生产完全靠人力。由于人们 对动植物生长情况、生活习性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种植、养殖完全依靠自然,生
•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 中,种植五谷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词,数千年来,农业一直以种植业为主。1979年, 中央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 针,农村经济由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 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形成了十大特色农业区 (如图9-2)。
三、中国农业生产与地域分布

2 (4 我国主要的饮料作物是茶叶。我国是世界最古老的产茶国之一,茶树资源十分丰富,茶叶 生产在世界贸易市场上曾长期居领先地位。茶叶是热带、亚热带多年生常绿树的树叶,喜 温热、阴湿、多雾气候、好酸性土壤。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是我国主要产茶省, 合计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其中浙江、湖南两省均占40%左右,此外,云南、湖北、
(2)小 麦 小麦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稻谷,居第二位,是我国重要的 商品粮。 根据耕作制度、栽培方法和品种不同,中国小麦分布主要可分为三个类型区: 北方冬小麦区。 南方冬小麦区。 春小麦区。 (3)杂 粮 中国的杂粮以玉米、高粱、谷子、薯类为主,其余有大麦(青稞)、燕麦(莜麦)、黍子
苎麻、亚麻、黄麻、红麻用于纺织,大麻、青麻、龙舌兰麻等可用于制绳索等。
(2
我国种植的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红花、蓖麻、大豆、棉
籽等。
花生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产量占全国油料作物总产量的40%左右,居第一位。
油菜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类油料作物,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油料作物总
面积和总产量的1/3以上。
芝麻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和河北。我国是世界芝麻的最大生产国,产量居
世界首位。
(3
我国糖料作物主要是甘蔗和甜菜。
我国甘蔗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云南南部以及四川盆地。
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的昌吉和玛纳斯河地区、甘肃河西
走廊等地区,其中黑龙江是全国甜菜产量最多的省。
较薄弱,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业 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各地农业的
• (5)生物资源种属繁多、品种丰富。 但人均占有量少,利用不尽合理,许 多地方生态平衡受人为破坏较严重。
发展也不平衡,这些因素制约着我 国农业的发展。
三、中国农业生产与地域分布

1 粮食作物 (1)稻 谷 我国是稻谷的原产地之一,迄今已有6千多年的种稻历史。在中国的粮食作物中,无论是 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还是总产量和商品量,稻谷均居首位。 综合水、热两方面的条件,以秦岭、淮河为界,我国稻谷种植地区可分为南方稻谷集中产
(5 我国的嗜好作物主要是烟叶。烟叶原产美洲热带地区,喜温,怕旱涝,适宜排水性能好、 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按加工方式,烟叶可分为烤烟和晒烟两种,我国以生产烤烟为主。我 国烟叶的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7%左右,居世界首位。我国烤烟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 云南、贵州、四川、湖南、黑龙江、安徽、湖北、陕西等省,其中,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 烤烟生产省。我国晒烟数量不大,主要分布在江南,四川等地的晒红烟是上等的加工雪茄
图9-2 中国农业分布图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1 • 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拥有优越的自
然条件,也有一些限制农业发展的不 利条件。
•2 •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
•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低纬度地 带,光热条件比较优越。气候温暖、 热量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的 生长。几乎世界上一切作物都可在我 国种植。
• 浙中南地区出现了水稻田里养鱼,水面养萍,田岸上种豆,岸边种李子,形成“鱼—萍— 稻—豆—果”,当地农民称为“五层楼”的经营方式。目前许多地方还出现了“庭院经济”, 也属“立体农业”,如四川彭县楠木乡一位农民,在自家只有一分地的院子里挖了2米深的水 池,同院外水沟相通,池内放养2000多尾鱼苗,池上搁鸡笼养母鸡,鸡粪落入池中作为鱼的 部分饵料,鸡笼之上搭个葡萄架给鸡遮荫。这样获得蛋、鱼、葡萄三丰收,收入大增。在许 多人多地少的地方,实行立体农业,是一条重要的生财之道。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主编 王换成
第九单元 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 工业生产活动
模块一 农业生产活动
事 实 聚 焦——
• 在世界最大的丁香产地桑给巴尔,3—8米高的小乔木丁香树被置于四层作物中间。最高层是 椰子,第二层丁香,第三层是木瓜、香蕉,第四层是芋头,木薯、瓜类等“矮子”蹲在林下,
• 我国浙江、苏南的杭嘉湖水网平原区,以圩荡田为基础,实行“鱼—桑—羊—粮”的多层次
(四)渔 业
图9-4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
(三)畜牧业
• 由于自然条件、民族习惯和生产特点的不同。我国存在东、西不同的畜牧业生产类型。 以东北的松嫩平原西部—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东缘—祁连山脉—青藏高原 东缘横断山脉一线为界,东南部是农区畜牧业地带,这一地区虽以耕作业为主,但畜 牧业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全国大约80%的牲畜头数、90%的肉产量、80%的奶,以及禽 蛋、禽肉的绝大部分来自这一地区。农区畜牧业的特点是畜禽种类较多,家畜以猪为 主,畜牧业大发展与耕作业密切结合,牛、马、驴、骡等大牲畜是农区重要的役畜, 饲料以农副产品、草、水生饲料为主,饲养方式以舍饲为主。西北部是牧区,以放牧 牛、羊、骆驼等牲畜为主,在全国各类牲畜中,牧区的骆驼占全国73%、马占44%、绵 羊占66%、牛占25%、骡占8%、山羊占30%、猪占4%。牧区人口稀少,人均占有牲畜头 数较多,牲畜和畜产品商品率较高。在农区与牧区的接壤处,还存在一个农牧交错的 过渡地带,习惯上称半农半牧地带。这一地区曾是汉族与蒙古族、回族接触频繁的地 带,汉族以耕作业为主,少数民族以放牧为主,这一地区农牧业交替发展变化较快。 另外,在工矿城郊还有一种城郊畜牧业类型。这些地区以生产肉、乳、禽、蛋等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