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一编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十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传记 题型突破(二)传记“怎样写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1·福建高考)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 (1)题干中有传
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主,还会提到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另一位人物;
(1)本文的传主是×××,为什么还要写另一 (2)题干中还有
人物×××?
“为什么”
(2)“自传”顾名思义应该写自己,为什么还 “作用”等字
题型突破(二) 传记“怎样写人”类题目的4大题型
因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记叙类文体,有人的生 命、情感在内,因此具有文学性的特点。作者在选择、剪辑、 组接材料的过程中必定运用各种技巧,这些表现技巧与小说类 似。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的自传、 第三人称的他传)、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人物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心 理等)等,表现手法中的渲染、抑扬、对比等,结构章法中的 铺垫、过渡、呼应、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甚至语
与学术结合起来,尤其是为张居正写传原因的解
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己家庭的情况,更是 呈现出了学术背后的 家国情怀 。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标注一下行文的时间,本文也和大多数传记一
样,按时间顺序行文。 在这个时间顺序之下,突 出其学术和学术背后隐含的是作者的 家国情怀 ,
组材上 这也可以看作行文的暗线;同时,作者在行文方 面,语言 平易自然 ,穿插“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
(2)从材料的剪裁取舍方面思考,可分析材料的详略得当 的特点
分析时一是指出文本中的材料哪详哪略,二是简明分析为 何详、为何略。详写的都是与主题关系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 容;略写的则是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分 析为何详、为何略就应从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方面入手。
(3)从文章的结构方式方面思考 如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
地体现传主人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的。 (3)要考虑选材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所选事
例往往都是能“以小见大”的,因此作答一要说明文本选用 了什么材料,二要指出这些材料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点和具 有怎样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2.组材类题目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从时序角度思考 ①可指明文本采用的顺序类型(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和平叙),分析叙述顺序对安排全篇材料、刻画传主形象和表 现主旨所起的作用。②可指明贯串文本材料的线索,并简明 指出线索在安排情节、表现人物和主旨方面所起的作用。
3.从表现主题的角度赏析:写他人他事他物能由点及 面,使主题更加全面深刻。
4.从展现环境的角度赏析:写他人他事他物能渲染某 种气氛,暗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揭示时代背景,交代人物 间的关系,等等。
5.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写他人他事他物能丰富文 章的内容,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从而增强文章 感染力。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根据题干要求,可从选材和组材两个方面思考,再结合文
章内容,具体到语段: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本文作为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既然是“学
选材上
术”,选材上就要注意“真实性和典型性”,那就 需要偏重学术经历,本文介绍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 及其形成过程。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将自己的生平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 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 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 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 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 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 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 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 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 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 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 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 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 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 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 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满分解构]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本题题干需要仔细审阅,以明确答题方向。题干中关键的字 眼有“学术”“自传”“特点”,这就等于明示此篇传记在选材 上是写传主自己学术经历的,组材上也一定以传主的学术经历为 线。这也就决定了解答时,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文体 特征、选材(内容)上的侧重点、组材(内容表达)上的特征。
不过,很多人未必像黄永玉这样了解老人的心思,他们初 来乍到,或许觉得却之不恭,只好勉为其难尝一尝。张大千就 说过包括自己在内不少人在齐家吃到过“发霉的点心”。
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终”,一件衣服除非不 能再穿了,否则绝不将之抛弃。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 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多 少年未曾变过。后来在九十五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 了,大家凑份子,给他买了一件新大褂。
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 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 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 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 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 《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 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 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 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言风格等都同小说类似,如遇到此类手法的赏析,可回顾并 运用小说中的相关知识,本部分不再重复讲解。传记的文体 特征决定了“怎样写人”技巧类题目的高考命题往往从“选 材与组材”“映衬(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引用”这 4方面命题。因此,复习传记,应对这4个特色题型给予特别 关注。
题型一 赏析选材与组材技巧 赏析传记的文体特征这一题型在高考题中命题样式 一般为考查文章结构(句段作用)和选材与组材技巧。而 句段作用题,在具体解题时可以等同于“小说的情节作 用”,因为传记可以看作“真实的小说”,因此,这里 不再赘述,而重点复习选材与组材技巧。
画家用的画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一张 纸,叫作“纸皮”。一般的人撕开纸皮后都将其当垃圾处理 掉,但老人绝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子,很多纸 皮画都成了很珍贵的东西。除了纸皮外,老人甚至连买东西 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包粮食的纸都分大小留着,作 为起画稿之用。
写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的材料?
样。
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 赏析映衬题的5个角度
1.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写他人他事他物在结构上能 起到引起下文、总领下文、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等作用。
2.从表现人物的角度赏析:写他人他事他物能侧面烘托 传主,使传主的事迹更加突出,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更加鲜 明,形象更加丰满。
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 [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 潘剑冰 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俭而近乎吝,并给后人留下
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 齐白石自己打造了一个大柜子,吃的用的全都锁在里
面,钥匙随身带着。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里,谈到自 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
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 [例一]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
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 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 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 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 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 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 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 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 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 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 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 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 《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 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 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 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 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 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 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文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字样。
(3)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 1.选材类题目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要考虑选材的真实性 即作答要明确指出文本写了传主哪方面的真实经历和这
类“经历材料”表现出的传主什么样的人格特点。 (2)要考虑选材的典型性 即作答要重点说明文本选用的某些材料是如何充分有效
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我写谁呢?”等
口语 ,语言平白如话,就像面对面闲谈一样。
[规范作答] 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 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 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 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题型二 赏析映衬(正衬、反衬)手法 传记以传主为表现中心,但不可不写其他人、事、物。 这些人、事、物既展现了传主生活的真实环境,又从侧面对 传主起着映衬的作用,还可以点面结合,揭示更深刻的主 题,这就是“怎样写人”的第二种题型。
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 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路上,可染已关照过 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端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 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 后我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 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 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 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 的冒失客人干掉的!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 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 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 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 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 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 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 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 都是全部奉陈。
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全国卷Ⅰwk.baidu.com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
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1)题干中有“特点”
“特色”“特征”等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字样;
(1)请简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特色。
(2)题干中有“组织”
(2)本传记选取事件多,事件跨度大, “安排”“顺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