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评析
作者:王杰张文萍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17期
摘要戴维·伊斯顿创立的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因为在政治理论中涉及科学的系统论而著称,所以,当人们谈及他时,总会特别关注他的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并且广泛应用,实际上,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才是政治系统分析理论的灵魂和核心。
这一理论的提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政治,被大多数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学家们接受和引用。
但这一理论也并不完美,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憾。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内涵的探讨,从而对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的贡献和缺陷作一概要性的分析。
关键词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内涵缺陷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在伊斯顿看来,在上个世纪最初的五十年中,政治学从未行成过类似于自然科学的那种“把整个学科都能归入其中的宽轨理论,或者叫概念框架。
”①这种状况使得政治学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具有最低限度的统一性与连贯性的学科体系。
所以,他认为应建立一种能够标示出整个政治学研究主题的普遍性的概念。
因此,伊斯顿摒弃了传统政治学将政治归结为国家或某种合法的权力活动的观点,认为政治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在于一切政治性活动都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政治是对社会性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而政治系统被他描述为一个互动的系列,通过这种作用为社会权威性地配置价值物。
②在他看来,价值分配是政治系统的血肉,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为了价值分配,研究社会分配的方法不是分配它的一切价值的方式进行感知,而只是对“种种权威性的分配方法或政策”进行了解。
也就是说,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才是政治系统理论的灵魂和核心。
所以,要了解这一理论的内核及产生的深层意义,首先需要对其理论提出的背景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探析。
1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提出的背景
伊斯顿曾毫无掩饰地指出“每一项理论包含下列不同的命题:事实的、道德的、实用的和理论的”。
所以我们就从理论建构背景和时代背景来做进一步分析。
从理论建构的背景来看,伊斯顿前期受行为主义影响较大,也受二战时期对政治价值理论的敏感性影响,伊斯顿构建了自己的所谓“祛”价值的政治系统框架。
他也强调:“一位政治理
论家传达其价值观念的方法在于他认真解释他的道德观点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过程的影响。
”“系统理论的发展,通常与那位理论家的道德观点有关,了解他这种观念,有助于了解他提出的理论。
”③即在公共政策的制定的时候,不能摆脱制定主体的道德价值观点的牵连。
他认为,虽然我们在研究工作时可能小心避免提到价值的观念,但这本身并不需要提供其缺乏价值观念的证据。
从其历史时代背景来看,政治系统理论最终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期间,伊斯顿经历过二战,又值世界处于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激烈的碰撞。
而戴维·伊斯顿不仅是个政治理论家,他还曾经担任过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的职务,所以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意识。
美国作为世界权威性的政治格局一部分,就不难理解伊斯顿提出的“种种权威性的分配方法或政策进行了解”的理论出发点。
在后期,他又作为后行为主义的发起者,呼吁更加关注政治与现实价值的关联与行动,他毫不避讳地指出:“不提价值观念的研究工作的目的是一种虽然意图颇佳但无法实现的荒诞想法。
”③
2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的内涵
2.1权威的含义
权威与角色结合,权威附着于角色本身,而不是附着于个人。
伊斯顿把拥有主导性价值的角色,称之为政治权威角色。
权威角色的定义为:权威角色可以赋予他们的承担者以特殊的权利,不管这种角色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受权后的角色承担者将关注为社会制定约束性决策这一日常问题,并执行这些决策。
权威角色还带有从事这些行为的责任。
在所有的系统中,系统成员希望按照正常的程序,对于权威角色所采取的决策和行动的服从都将是随时可以得到的。
权威角色承担着拥有领导、命令或指挥的特殊权力,这些权力既可以是被正式授予的,也可能是暗中获得的,而且,在许多系统中,权威角色的承担者还具备强制权。
所以,和这些权威角色联系在一起的权力构成了权威。
2.2权威性分配的范围
权威性不仅限于国家和政府范围。
伊斯顿在《政治体系》一书中,对社会的权威作了感性和经验性的分析。
他认为社会中需要进行权威性分配的理由是从从远古时起人们就想了解权威性的分配价值方式,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一般都需要一个起码条件,即确立一些机制以便做出权威性的社会决议来规定应该如何分配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
不管在哪里,只要社会上有集团为了集体的生存谋求实现所有这些条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条件中总有一个条件要求对种种价值实行权威性分配。
与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相对应的是有一个机构来担此任。
但它同时认为,这个机构并不只限定一个叫做政府的明确组织,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机构设施可以采取不计其数的形式,诸如今天的国际社会或是整个部落集团也可能会是权威的执行机构。
伊斯顿在构建政治系统框架时想抛弃国家这个特定的概念,认为国家这一概念属于静态的范畴,不足以概括整个政治价值分配历史的全部,同时,他的范围也过于狭窄,在解释政治现实时无法阐述,比如原始社会时没有国家的概念,但依然有权威的价值分配现象,以及在世界大的政治格局中,个别政治力量的权威影响力的问题。
在他解说政治学时,伊斯顿努力寻求描述政治体系一些最明显、内容最丰富的性质的概念,他学习经济学方法,把国家换成当局,从范围看,当局所包括的内容要大大多余国家的内容。
2.3权威的价值分配的表现
在伊斯顿的政治体系框架中,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是有前提的,即在输入之前,什么样的政治“要求”可以进入“输入”环节是有限定的。
并不是一切政治愿望都可以进入输入环节,由于政治愿望是有不同的价值述求背景的,有时会产生多个愿望之间的价值方向不统一,这时就需要有一个标准来限定什么愿望可以输入。
权威的价值就是决定标准的方向标。
权威的具体表现体现在主导性价值的角色化、文化规范的散步性支持、意识形态和政治共同体支持等几个方面。
伊斯顿把政治价值分为主价值和次价值,主导性政治价值会在政治系统中充当一定角色,并都被赋予一定的权威。
“任何系统都具备一定的主导性政治价值,它们会为政治行为、规范和结构排列确立基调和方向。
”③在系统中,还有一些潜在的次价值,它们并不具备很多合法的权威,但只要情况允许的话,它们还是存在的。
主价值起主导作用,次价值也有其生存空间。
伊斯顿认为,意识形态对权威价值的作用也很大的,一方面表现对典则、当局的合法方式刺激散步性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意识形态看做是有助于政治共同体存在的一个机制。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大多数系统通过努力在成员中唤起和培养所谓的政治共同体感,在支持下降而可能造成的压力之前采取措施。
3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的贡献
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界,得到广泛承认和采用的政治观,就是戴维伊斯顿提出的“政治就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④这一概念。
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包含这几种基本意思: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的分配,也就是合法的强制性的分配。
伊斯顿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对象和它的基本活动方式。
同时,指明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政治活动与非政治活动它们两者的重要区别是一种所谓公共性的权威,或者说权威性的这种存在,对社会的总量资源进行一种合法性的强制的分配决策活动,这就是政治本身的含义。
因此,有特定的合理因素。
伊斯顿的权威价值分配理论的提出为政治学学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将政治现象放置于整个大的系统之中进行研究,他创立的政治系统分析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国内政治以及研究,他提倡重建新的价值结构,促进了公共政策研究的开展和政治理论的进一步丰富。
4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缺陷
伊斯顿骄傲于自己的政治系统理论的科学建构方法,认为“现在仍然是研究一般理论的唯一通览全局的方法和高屋建瓴的视角,迄今它尚未遇见竞争对手”。
⑤但是,这种理论观点也仍然存在片面性,引起诸多学者的非议。
首先,这种理论它没有揭示社会需要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深层动因,就是没有说明为什么社会需要对这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同时,他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既有的社会价值,但是,实际上呢,不仅仅分配既有的社会资源,它的任务也在于创造社会资源,也就是说,它忽视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样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而且,这样一种高度抽象和高度概念化的理论,除了提供给人们一些认识政治生活的总的原则、一套从生物学中移植过来并加以一番改造的新的概念术语之外,其对于整个政治学研究究竟具有多少实质性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怀疑的。
事实上,它的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无法在政治学的各个具体研究对象与整个政治系统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并且切断了具体的经验数据资料同整个抽象的政治系统之间本应具有的和谐的相关性。
它的空洞使它如同一张大网,虽然沿着网的边际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社会生活这个海洋中的政治层面分离出来,但它却无法进一步地为人们的各个具体的政治行为、政治机构、政治组织等所作的考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具体指导,
最为重要的是,它本身也并不是一个能够将政治学研究的所有领域都完整的包容进去的概念框架。
根据“政治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这一定义,他把政治活动仅限于是一种决策活动,而实际上,在决策之外,政治活动还包含着政治斗争、政治统治、政治规制、政治参与等活动。
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将被排除出整个政治学研究的范围之外,因为它所研究的事构成整个政治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处于实际的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过程之外的政治性问题。
所以,戴维·伊斯顿的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还是存在不少缺陷的,它并不是能够将所有政治现象都概括进去的一个万能理论,在此理论上提出的政治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完全囊括所有政治现象的完美概念。
戴维·伊斯顿的系统政治学理论的提出在政治学科学中还是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人们在验证西方甚至是中国的政治决策过程控制时都会提及他“输入—输出—反馈”的政治系统框架图,仿佛政治系统理论是一个没有价值观的万能钥匙,可以解释一切政治现象。
事实上,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伊斯顿的系统政治学理论是有很多缺陷的,它并不是一个解释所有政治现象的万能钥匙。
注释
①戴维·伊斯顿.《现代政治理论的衰落》,《现代政治思想》,1985(9):401.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67.
③徐银花.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存在背景及其内核[J].知识经济,2013(02):
26.
④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华夏出版社, 1999.2.
⑤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华夏出版社,1989.5.
参考文献
[1] 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3.
[2] 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3]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 何新.论政治国家主义[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5] 吴清. 国家范畴与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05):103-115.
[6] 王宏强.从合法性信仰到政治信仰——马克斯·韦伯与戴维·伊斯顿合法性信仰理论比较[J].理论与现代化,2006(09):98-102.
[7] 梁承碧.政治的“保护理论”初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6):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