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史角度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科学史角度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内容摘要:科学和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浩大的问题,文章仅丛科学史的角度探讨了二者的关系,从古代到现今,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辨证发展的关系,即一体化——分离——新融合。
关键词:科学哲学关系科学史
科学与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二者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要谈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最好从科学史的角度谈起,即从科学的起源,变化,发展来谈。
一、古代科学孕育于哲学体内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知识的萌芽时期,一切都处于含苞待放的浑沌状态,几乎没有门类的区别,也没有后来意义上的哲学和科学的明确的界限。
“爱智慧”与“求知”在本性上是一致的,“哲学”所追求的是“知识”,而“知识”就是“科学”。
古希腊哲学中,众多先哲所研究讨论的问题,都在近现代意义的“科学”范畴中。
古希腊哲学家是第一批试图对自然和宇宙进行理性思考的人群,这里的“理性”既包括科学方式,也包括哲学方式。
众多贤哲们兼科学家与哲学家于一身,他们对自然的追问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集科学和哲学于一体的,在此意义上,科学和哲学在当时具有一体化特征,将哲学称之为科学之母,并不过分。
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和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不但建立了科学的一般分类,而且几乎对当时的所有知识都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例如物理学、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他是归纳法的创立者之一,同时又是形式逻辑(演绎法)的奠基人。
事实上,如果没有亚里士多德创立形式逻辑,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亚里士多德是科学的真正奠基人。
哲学对于思维、外部世界都有着极为独到的见解,而科学在早期还不具备解释经验世界的完全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百科全书式的总结给予了哲学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在后来的发展中哲学始终以一种统治者的面貌来俯视着在襁褓中日益生长的科学。
从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科学,中间经过了一段千年之久的“长夜”,这就是中世
纪“黑暗时期”。
在这个时代,自然是上帝的造物,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理性变为信仰的附庸,科学和哲学同时沦为宗教神学的论证工具,处于停滞和凋零的处境。
如经院哲学歪曲利用托勒密的“地心说”、盖仑的“三灵气学说”等,把这些学说改造成为披着自然科学外衣的神学体系。
二、近代科学脱胎于哲学及现代科学对哲学的忽视
在经历了中世纪长久的压抑后, 从14世纪末至16世纪,欧洲掀起了反宗教、反神学的文艺复兴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统治,极大地启发和推动着科学家摆脱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束缚,造就了一批富有革命精神和敢于捍卫真理的科学家。
哥白尼就是其中的典范,1543年他出版了著名的《天体运行论》一书。
该书的出版,是科学向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挑战,是自然科学争取自身生存的独立宣言,是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中独立解放出来的起点。
而在15世纪至18世纪这一历史阶段, 自然科学纷纷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自然科学领域最突出的成就是,自哥白尼始,经过伽里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的努力,以经典力学为中心的实验科学的兴起和成熟,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中独立解放出来。
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也相继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
经过斯涅尔、巴塞林、惠更斯等人的努力,光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维萨利、塞尔维特、哈维等人的努力,生理学被确立为科学;经过波义耳、拉瓦锡等人的努力,化学逐步走向了科学的轨道;林耐、布丰等人的成就奠定了生物分类学的基础等等。
不仅如此,在此时期出现了许多“以促进自然知识为宗旨”的科学社团,如英国的“无形学会”、法国的巴斯噶“私人学会”、“法国王家科学院”以及更早的意大利的“齐芒托学会”等。
从此,以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为显著标志的近代自然科学便逐步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了,这是自然科学的一种飞跃式的巨大进步。
而哲学在近代也开始了最为辉煌的形而上学之旅。
从经验论唯理论的论争,到康德哲学经过谢林费希特,最后由黑格尔完成了绝对精神的形而上学体系的构建,哲学的最精致化形态摆在了人们面前。
科学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出现了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对立的关系。
那么究竟谁能更清楚地解释整个世界? 科学与哲学的角力开始了,在经验世界面前,哲
学的无能更多成为了科学的突破口, 十九世纪后科学的突飞猛进一度让科学鄙视哲学,甚至是抛弃哲学。
哲学的王冠被打落,科学成为了新的主宰。
哲学则从原来的无所不包中实行退却,哲学的转向也就此开始。
于是,实证主义应运而生,从孔德、穆勒到斯宾塞,从马赫主义到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终于建立了科学的标准的意识形态,打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响亮口号。
三、科学哲学——科学与哲学的新融合
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的不断深入,人类发现哲学和科学原来从来没有彼此离开过对方。
科学的进步,会带来新的哲学问题,促进哲学的发展,而哲学在人类实践中发展了之后又必将更好地指导科学前行。
一方面,科学发展到现代,面临的问题已经达到了相当复杂的程度,而且是越来越复杂,如现代天文学中的宇宙起源问题、星系起源问题等,现代物理学中的质能转换问题、比夸克更小的基本粒子的问题等。
这些科学问题仅靠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方法是难以解答的,它必须借助于哲学思维和哲学方法来求解,以某种思辨原则作为其合法性或合理性的根据。
因此,在现代科学研究中许多有创建的、伟大的科学家本身也同时是哲学家,或者具有一定的哲学背景。
像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谔、玻恩、玻尔等科学家都是具有哲学气质的,都非常重视哲学的研究和修养。
更有甚者,有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甚至自觉地走向了哲学研究的行列,成为著名的哲学家,如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库恩,就经历了由物理学研究到科学史研究再到科学哲学的研究过程,最后成为一名著名的科学哲学家。
这更加说明,现代的科学家愈来愈对哲学产生兴趣,愈来愈重视哲学的研究和应用,试图通过哲学研究来解决自然科学中的难题,这也就形成了现代科学的哲学化走向。
另一方面,现代的哲学家大都非常关注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向和取得的成就,并不失时机地从哲学层面上加以概括和总结,进而形成了现代哲学的科学化走向。
许多具有科学头脑的哲学家、思想家甚至对具体的科学问题感兴趣,并加以研究,从而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如法国的路易斯·德布罗意,于1910年获历史硕士学位,由于其酷爱哲学,研读了彭加勒的《科学的价值》、《科学与假设》等哲学名著,而在受到物理学家莫里斯·德布罗意的影响后,开始对物理学中的科学问题感兴趣并加以研究,运用其哲学思维创立了“物质波”学说。
还有许多具有科学气质的哲学家对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颇感兴趣。
卡尔·波普对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观察、实验、假
说、理论、证伪等从哲学认识论层面加以研究,写出了《猜想与反驳》、《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名著,在认识论层面上解答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
不管怎样 ,使科学哲学化和哲学科学化,这是文明的巨大进步,构成了现代科学与哲学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新趋势。
总之,从科学史角度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也呈现出了辨证运动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马秋丽. 蚕食替代,还是相得益彰——张东荪科学与哲学关系主张述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11)
2.刘冠军, 沙世蕤. 科学与哲学之关系的历史轨迹与未来走向——一种语境论视角的透析. 山东社会科学,2006(04)
3.贾敬 . 科学与哲学融通的世纪呼唤.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