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版第版药理学内酰胺类抗生素文稿演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到半合成青霉素)
【分类】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 G
(penicillin G, benzylpenicillin,苄青霉素)
普鲁卡因青霉素
(procaine benzylpenicillin,双效西林)
苄星青霉素
(benzathine benzylpenicillin, bicillin,长效西林)
【临床应用】
important
敏感的 G+球菌、G+杆菌、 G-球菌及螺 旋体感染:首选
G+杆菌感染:首选 + 抗毒血清 放线杆菌感染:首选。大剂量、长疗程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最常见、最严重。 important
2.毒性反应:1) 周围神经炎
2) 青霉素脑病
3) 高血钾、高血钠
3.赫氏反应:治疗梅毒、钩体病时出现
人卫版第版药理学内酰胺类抗生素文稿演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概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Lactam antibiotics) 系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
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主要特点:抗菌活性强、抗菌范围及适应症广、 品种多、应用最多。
-内酰胺类共性
(一)抗菌机制相同 (二)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相同 (三)化学结构相似 (四)有交叉过敏反应
一、抗菌机制相同 important
1. 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
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死亡。
3. 金葡菌、淋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极 易产生耐药性。
抗菌药物按作用性质分类
Ⅰ类 繁殖期杀菌剂: β-内酰胺类 Ⅱ类 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Ⅲ类 速效抑菌剂:
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
Ⅳ类 慢效抑菌剂:磺胺类
【联合应用的可能效果】
▪ Ⅰ+Ⅱ → 协同
Ⅰ+Ⅲ → 拮抗(大环内酯类与头孢类合用)
二、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相同
(一)产生水解酶 (二)酶与药物牢固结合 (三)改变PBPs (四)改变菌膜通透性 (五)增强药物外排 (六)缺乏自溶酶
important
(一)产生水解酶 最常见机制
-内酰胺酶(-lactamase)能使药物结构中的 -内酰胺环水解裂开。
从1940年发现至今已达200多种; 根据底物及酶抑制剂的不同分为4大类11小类
(六)缺乏自溶酶:如金葡菌。
三、化学结构相似
青霉素类基本结构: 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6 APA
OHH
HS
CH3
R1 C N C6
C5 1 2 C
B 4 A 3 CH3
C
N
CC O
O
HO
酰胺酶 作用点
青霉素酶作用点
R1
R2
头孢菌素的基本结构
7-氨基头孢烷酸
(7-ACA)
1
C NH 7
Biblioteka Baidu
S
6
(四)改变菌膜通透性
敏感的G-菌产生耐药性 主要通过改变 跨膜通道孔蛋白(porin)结构和数量 →进入菌体药量↓。
-内酰胺类药物→外膜孔道蛋白 F(OmpF)→ 进入菌体。
大肠杆菌→ OmpF丢失→ 耐药性。
(五)增强药物外排
细菌胞浆膜上主动外排系统主动排出药物 常见细菌:
大肠埃希菌、金葡菌、 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二)酶与药物牢固结合
(牵制机制,trapping mechanism)
-内酰胺酶 + 某些耐酶-内酰胺类抗生素 ↓结合 ↓
药物滞留于膜外
↓ 不能与PBPs结合
(三)改变PBPs
1、PBPs 结构改变 2、PBPs 合成数量增加 3、生成新的 PBPs 如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产生新的 PBP2、合成PBP数量↑→多重耐药
Ⅰ+Ⅳ → 无关/相加
Ⅲ+Ⅳ → 相加
▪ 同类药物合用→毒性↑ ▪ 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合用→拮抗(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
霉素类) 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在其制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 治疗指南》中,将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脂类联合应用作为经 验治疗措施之一。建议在给药顺序上先给予杀菌剂后给予抑 菌剂,或给予一个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和一个足量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办法。
4. 其他:肌注局部疼痛、红肿、硬结。
赫氏反应中文直译全称为“赫克斯海默尔反应”。最早由奥地利皮肤病学家Jarisch Adolf Herxheimer、Karl Herxheimer两兄弟在应用汞、砒霜及铋治疗梅毒过程中发现, 患者表现为高热、大汗、盗汗、恶心及呕吐症状,皮肤病变扩大、恶化等,随着治疗进 程的继续上述反应消失、缓解,表现为一过性、暂时性“恶化”,此反应因发现者而命 名。
但炎症时可达有效浓度; 消除:几乎全部以原形肾排,90%经肾小
管分泌,受丙磺舒的竞争性抑制。
【抗菌作用】
important
抗菌性质:繁殖期杀菌剂
抗菌谱:
1. 对 大多数G+菌(球菌、杆菌)、G-球菌、螺旋体、 放线杆菌、少数G-杆菌(如流感嗜血、百日咳鲍 特菌)有强大杀灭作用;
2. 对大多数G-杆菌作用弱,对肠球菌极不敏感, 对真菌、原虫、立克次氏体、病毒无作用;
青霉素G(penicillin G)
【来源与性质】
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
弱有机酸,常用其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
其结晶粉末在室温中稳定(制剂以粉针形式出 现), 水溶液极不稳定,易被酸、碱、氧化剂、 重金属离子、青霉素酶所破坏,并产生致敏 产物青霉噻唑蛋白和青霉烯酸,故应现用现 配。
【体内过程】
吸收:不耐酸,PO吸收少,需肌注或静滴 分布: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脑脊液中少,
2. 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各种细菌PBPs的数量、种类、分子量大小、与 β-内酰胺类的亲和力不同。
一、抗菌机制相同
各种细菌PBPs的数量、种类、分子量大小、与β内酰胺类的亲和力不同。
与PBP1a、1b结合→细菌解体 与PBP2 结合→细菌变成不稳定球形、溶菌死亡; 与PBP3 结合→细菌分裂终止、溶菌死亡; 与PBP4-6结合→无杀菌作用。
2
O O
N
3
5 4 R2
COO -
四、有交叉过敏反应
完全交叉过敏
天然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
药物分类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三、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第二节 青霉素类(penicillins)
【基本结构】 母核:6-APA(噻唑环 + β-内酰胺环) 侧链:R-CO-(R被不同基团取代
【分类】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 G
(penicillin G, benzylpenicillin,苄青霉素)
普鲁卡因青霉素
(procaine benzylpenicillin,双效西林)
苄星青霉素
(benzathine benzylpenicillin, bicillin,长效西林)
【临床应用】
important
敏感的 G+球菌、G+杆菌、 G-球菌及螺 旋体感染:首选
G+杆菌感染:首选 + 抗毒血清 放线杆菌感染:首选。大剂量、长疗程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最常见、最严重。 important
2.毒性反应:1) 周围神经炎
2) 青霉素脑病
3) 高血钾、高血钠
3.赫氏反应:治疗梅毒、钩体病时出现
人卫版第版药理学内酰胺类抗生素文稿演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概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Lactam antibiotics) 系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
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主要特点:抗菌活性强、抗菌范围及适应症广、 品种多、应用最多。
-内酰胺类共性
(一)抗菌机制相同 (二)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相同 (三)化学结构相似 (四)有交叉过敏反应
一、抗菌机制相同 important
1. 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
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死亡。
3. 金葡菌、淋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极 易产生耐药性。
抗菌药物按作用性质分类
Ⅰ类 繁殖期杀菌剂: β-内酰胺类 Ⅱ类 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Ⅲ类 速效抑菌剂:
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
Ⅳ类 慢效抑菌剂:磺胺类
【联合应用的可能效果】
▪ Ⅰ+Ⅱ → 协同
Ⅰ+Ⅲ → 拮抗(大环内酯类与头孢类合用)
二、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相同
(一)产生水解酶 (二)酶与药物牢固结合 (三)改变PBPs (四)改变菌膜通透性 (五)增强药物外排 (六)缺乏自溶酶
important
(一)产生水解酶 最常见机制
-内酰胺酶(-lactamase)能使药物结构中的 -内酰胺环水解裂开。
从1940年发现至今已达200多种; 根据底物及酶抑制剂的不同分为4大类11小类
(六)缺乏自溶酶:如金葡菌。
三、化学结构相似
青霉素类基本结构: 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6 APA
OHH
HS
CH3
R1 C N C6
C5 1 2 C
B 4 A 3 CH3
C
N
CC O
O
HO
酰胺酶 作用点
青霉素酶作用点
R1
R2
头孢菌素的基本结构
7-氨基头孢烷酸
(7-ACA)
1
C NH 7
Biblioteka Baidu
S
6
(四)改变菌膜通透性
敏感的G-菌产生耐药性 主要通过改变 跨膜通道孔蛋白(porin)结构和数量 →进入菌体药量↓。
-内酰胺类药物→外膜孔道蛋白 F(OmpF)→ 进入菌体。
大肠杆菌→ OmpF丢失→ 耐药性。
(五)增强药物外排
细菌胞浆膜上主动外排系统主动排出药物 常见细菌:
大肠埃希菌、金葡菌、 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二)酶与药物牢固结合
(牵制机制,trapping mechanism)
-内酰胺酶 + 某些耐酶-内酰胺类抗生素 ↓结合 ↓
药物滞留于膜外
↓ 不能与PBPs结合
(三)改变PBPs
1、PBPs 结构改变 2、PBPs 合成数量增加 3、生成新的 PBPs 如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产生新的 PBP2、合成PBP数量↑→多重耐药
Ⅰ+Ⅳ → 无关/相加
Ⅲ+Ⅳ → 相加
▪ 同类药物合用→毒性↑ ▪ 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合用→拮抗(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
霉素类) 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在其制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 治疗指南》中,将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脂类联合应用作为经 验治疗措施之一。建议在给药顺序上先给予杀菌剂后给予抑 菌剂,或给予一个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和一个足量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办法。
4. 其他:肌注局部疼痛、红肿、硬结。
赫氏反应中文直译全称为“赫克斯海默尔反应”。最早由奥地利皮肤病学家Jarisch Adolf Herxheimer、Karl Herxheimer两兄弟在应用汞、砒霜及铋治疗梅毒过程中发现, 患者表现为高热、大汗、盗汗、恶心及呕吐症状,皮肤病变扩大、恶化等,随着治疗进 程的继续上述反应消失、缓解,表现为一过性、暂时性“恶化”,此反应因发现者而命 名。
但炎症时可达有效浓度; 消除:几乎全部以原形肾排,90%经肾小
管分泌,受丙磺舒的竞争性抑制。
【抗菌作用】
important
抗菌性质:繁殖期杀菌剂
抗菌谱:
1. 对 大多数G+菌(球菌、杆菌)、G-球菌、螺旋体、 放线杆菌、少数G-杆菌(如流感嗜血、百日咳鲍 特菌)有强大杀灭作用;
2. 对大多数G-杆菌作用弱,对肠球菌极不敏感, 对真菌、原虫、立克次氏体、病毒无作用;
青霉素G(penicillin G)
【来源与性质】
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
弱有机酸,常用其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
其结晶粉末在室温中稳定(制剂以粉针形式出 现), 水溶液极不稳定,易被酸、碱、氧化剂、 重金属离子、青霉素酶所破坏,并产生致敏 产物青霉噻唑蛋白和青霉烯酸,故应现用现 配。
【体内过程】
吸收:不耐酸,PO吸收少,需肌注或静滴 分布: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脑脊液中少,
2. 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各种细菌PBPs的数量、种类、分子量大小、与 β-内酰胺类的亲和力不同。
一、抗菌机制相同
各种细菌PBPs的数量、种类、分子量大小、与β内酰胺类的亲和力不同。
与PBP1a、1b结合→细菌解体 与PBP2 结合→细菌变成不稳定球形、溶菌死亡; 与PBP3 结合→细菌分裂终止、溶菌死亡; 与PBP4-6结合→无杀菌作用。
2
O O
N
3
5 4 R2
COO -
四、有交叉过敏反应
完全交叉过敏
天然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
药物分类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三、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第二节 青霉素类(penicillins)
【基本结构】 母核:6-APA(噻唑环 + β-内酰胺环) 侧链:R-CO-(R被不同基团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