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况台湾早期居民是中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概况•台湾早期居民是中国人
2012-4-11 8:50:37 来源:中国台湾信息中心
大海,曾经孕育了人类。大海,地球上最古老的证人。悠悠岁月,斗转星移,多少历史尘埃早已凝结,多少历纷争早已落幕,多少历史风雷早已沉寂,多少历史画卷早已消失。但是,大海没有忘记。它记下人类的文明,记下历史的脚步。他为历史作证,他也在不停地向人们诉说着:
诉说着两岸中国人历经苦难、开发台湾的艰辛;
诉说着两岸中国人携手合作、建设台湾的成就;
诉说着两岸中国人力拒强敌、保卫台湾的壮举;
诉说着两岸中国人心心相印、追求统一的信念。
台湾岛,炎黄子孙梦牵魂索的地方!
中国人生活的地方
“我站在海岸上,把祖国的台湾岛遥望,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荡漾,阿里山涛在耳边回响。台湾同胞我骨肉兄弟,我们日日夜夜把你们挂在心上。……”从上世纪70年代算起,这首歌已经流行30余年。
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放眼无际、碧波荡漾的东海海面上,在距离福建沿海
只有130余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岛屿,这就是台湾岛。
生活在中国台湾的华夏儿女,聪明、勤劳和富有想象力,他们有的把台湾比作长且宽的香蕉叶;有的把台湾比作番薯;有的把中国的地图比作给人友好、象征兴旺的雄鸡,而台湾和海南岛则成为鸡的双足。也有人把台湾岛比作一条头向东南、尾向东北、正在海洋中游弋的鱼;接下来的联想是,台湾像树叶,就离不开树干,大陆是台湾不可缺的载体;台湾像番薯,不能离开祖国的大地;台湾像鸡足,则与母体不能分离。而称台湾似鱼者,则荒唐地称,“鱼必须游向大海,登上大陆则是绝路”。似乎并不确切的比拟和联想,却反映出不同见解、不同立场的人们,在台湾走向问题上的底线。
台湾,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更有连绵不断的高山;有遍布各地的自然景色,更有让人深思的人文景观;有热带地区的各种物产,更有高寒地区的代表物种。祖国的台湾岛,美丽、富饶的宝岛,令人神往的宝岛。
台湾的重要性不仅在自然特产丰富,还有在自然地理位置方面。自明清以来,被称为“七省藩篱”、“东南门户”,是祖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屏障。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处于西太平洋南北航线要冲的台湾位置越来越重要。正是因为台湾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成为西方势力关注和干涉的目标。
台湾早期居民是中国人
今天的台湾岛,历史上曾与祖国大陆联为一体。大自然沧海桑田,人世间变化万千。地壳运动把祖国大陆与台湾原本相连的部分变成海峡的滚滚波涛。
台湾海峡的形成过程早在6亿年以前古生代晚期造山运动开始时,在台湾海峡地区出现“台湾滩”,这是海峡中的最高处,深度仅20公尺,但两岸间许多地区依然连为一体。本世纪70年代,在台湾北港地区的石油勘探中,发现菊花化石,这是中生代的标准化石,由此证明,在中生代(约2.2亿年以前)三叠纪和侏罗纪期间,两岸间虽然许多地方已经出现海水,但主要还是陆地。台湾海峡位置上的地壳运动没有停止。到1.92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两岸间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此时台湾开始成为陆地,地质史上台湾称之为“南澳运动”(即由大南澳片岩演变为大理石),大陆称之为“燕山运动”。此时,在两岸间分别出现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央山脉。但是两岸间还是相连的。
海峡最初的形成。两岸分离开始于白垩纪和古新世时期,也就是在约5400万年以前,台湾中部地区开始被水淹,中间成为浅海,开始成为海峡。在始新世早期的地壳运动中,台湾开始“太平运动”,大陆开始“茅山运动”,两岸陆地连成一片。直到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华南地区的花岗岩被沙化,岩石中的石英和云母被冲积到台湾海峡中的低部地区,今天台湾北部和中部地区大量开采,成为新竹玻璃工业的重要原料。因为两地相连,史前动物来往两岸,在台中大坑发现了剑齿象化石,在桃园发现了古犀牛化石,这些生活在大陆的史前动物在台湾留下来,是两岸连在一起的地质证明。
海进海退期的出现。自第四纪冰河期(1800万年至6000年之间)以来,大海进入海进期,海水面上升约有100至130公尺,形成了今天的海平面,台湾海峡开始形成。自此开始,两岸间的来往由陆地转为海上。但在4500至2000年以前,因出现海退,台湾海峡变浅易于渡海,也为在航海不发达的两岸居民来往提供了方便。
地壳运动使得台湾和福建分开,潮水涨落曾使得台湾与福建之间出现通道,但台湾和福建两地的地质、地形、自然、特产等方面非常相象。地形上,山脉和河流的走向及分布,平原和丘陵的安排,几乎是大自然按照同一设计图的复制品;气候上,同受亚热带海洋季风的控制,年温度变化、降水量、冬夏季风的光临,又是多么的相仿;植被上,黄、红棕类土,冲积土,灰化土及盐土等土壤,各种森林植被,水稻、茶和果品等农作物,如此地相同和一致并非人类的创造力所能及。
台湾的早期居民来自大陆在台湾海峡形成前,已经有一部分大陆早期居民进入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形成过程中,也有一批早期居民进岛。即使在台湾海峡形成后,依然有大陆居民前往台湾。因此,虽然大自然的造山造海力量,把台湾从福建外移了130公里,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成员却没有被这海洋鸿沟所阻隔。
海峡两岸的来往开始于原始社会时期。自从1896年日本学者栗野传之丞发现台北芝山岩遗址以来,近百年间在台湾已经发现了1000多处史前文化遗址。从平原到海拔近2000公尺的高山地带,从北端台北县金山、山芝和基隆和平岛到台南恒春半岛,都有史前文化遗址发现。
早在5000至30000年以前,台湾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在恒春半岛已有小型人类群生活,他们以贝肉和肉类为生。在4000至4500年以前,居住和活动范围扩大,扩及一些河口台地,人们开始进行以农业为主,狩猎、捕鱼、采贝为辅的劳动,社会已经进入绳纹红陶时期,并且出现了咀嚼槟榔的习惯。在3500年至2000年以前,人们进入彩陶阶段,农业和渔猎业较为发达。2000年以前,阿美族、排湾族、西拉雅族已经定居,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
从长滨文化中可以看出旧石器时代的两岸文化的同质性。1969年1月4日,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和地质系的专家们,在台东县长滨乡海岸山脉东侧的十几处海蚀洞穴中,挖掘出粗、细石制器3000多件、骨角器114件。长滨文化共分四层,其中第三层,即为长滨文化层,属旧石器晚期。这批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将闽台两地的古人类与文化关系推进到旧石器时期。
与旧石器时代一样,出土的新石器文物同样证明中原和台湾文化上的一致性。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遗址、台北市圆山下层、台南县八里村、高雄县凤鼻头下层等多处遗址,出土大量的褐色砂陶、磨制的锛、镞和打制的斧网坠等文物,这批反映约6400年以前的社会状况的文化遗址和文物,与祖国大陆的同期的仰韶文化极为相同,这种相同决不是偶然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岸间的来往大为增加。已经初步进入铁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上层、圆山文化第一层、凤鼻头遗址中分别发现的碎石铺基、用草拌泥的半圆形低屏壁,以及棕灰色印有锥刺纹、圆圈纹、平行条纹、卵点纹的罐、碗、壶等细砂陶和红陶,石锄、双肩石斧、有段石锛、半月形穿孔石刀,特别是出土的一件两翼式的青铜簇,与福建平潭岛遗址和大陆同期的许多陶器和石器有相同之处,证明这些岛内遗址代表的文化层面深受大陆同期文化的影响,不是出于同一文化是不会如此相同的。
两岸早期居民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是建立在同一文化层面和同一生产力基础上的。从史前文化的主要石器看,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常见的石菜刀和有孔石簇,在台湾基隆草岭、恒春半岛出土有石菜刀,从北部基隆社寮岛、圆山到高雄县小岗山一带均有发现;在山东龙山崖出土的贝制镰及河南洛阳出土的青铜镰,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