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通过感染人体或动物的方式,繁殖和生长,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方式。

直接传播一般是指通过与病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血液等直接接触传播的方式,如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直接接触传播等。

间接传播一般是指通过接触感染源、污染环境、接触带有病原微生物的物品等方式传播的,如食物、饮水、医疗器械等。

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需氧菌、厌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细菌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感冒、肺炎、腹泻等。

病毒是最小的病原微生物,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并使用其内部机制繁殖。

病毒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流感、艾滋病、肝炎等。

真菌是一类通常寄生在皮肤、黏膜等细胞上的微生物,包括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等。

真菌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白色念珠菌感染、铜绿假丝酵母感染等。

原生动物是一类以单细胞形式存在的微生物,如疟原虫、隐孢子虫等。

原生动物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疟疾、阿米巴痢疾等。

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条件。

温度、湿度、酸碱值、氧气浓度等环境因素都可以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在适宜的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可以快速繁殖,并释放出大量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对宿主产生伤害。

为了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疾病的发生,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是加强环境卫生,保证食品、水源、空气等的卫生安全。

其次是加强个人卫生,保持清洁、勤洗手等,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接触和传播。

再次是进行疫苗接种,通过免疫接种,提高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此外,还可以使用消毒剂、抗生素等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治疗感染疾病。

总之,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传播方式,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

病原生物学概述

病原生物学概述

病原生物学概述病原生物学是研究致病微生物及其感染机制的学科。

它对于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病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感染机制以及相关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一、概念介绍病原生物学是研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的学科。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而病原生物学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机制来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为防控传染病提供理论依据。

二、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四类。

1.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弧菌、螺旋菌等。

细菌引起的疾病有破伤风、肺炎、霍乱等。

2.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的微生物,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引起的疾病有流感、艾滋病、乙型肝炎等。

3. 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的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菌丝菌等。

真菌引起的疾病有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等。

4. 寄生虫是一类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生物,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等。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有疟疾、血吸虫病、蛔虫病等。

三、病原微生物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入侵、繁殖和损害三个步骤。

1. 入侵:病原微生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如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损伤等。

入侵途径的不同也决定了感染的部位和方式。

2. 繁殖: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进行繁殖,通过分裂、增殖等方式增加数量。

繁殖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感染的程度和严重性。

3. 损害:病原微生物通过产生毒素、破坏宿主细胞等方式对宿主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

损害程度的不同决定了疾病的轻重程度。

四、病原生物学研究方法病原生物学的研究需要掌握一系列实验技术和方法,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方法。

1. 培养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培养病原微生物来观察其形态、生长特性和生理代谢等。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营养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等。

2. 遗传学方法: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如DNA和RNA,可以了解其遗传特性和变异情况。

包括PCR、基因克隆、序列分析等。

病原微生物分类等级

病原微生物分类等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在我国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国际上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代表,根据感染性微生物(我国称作“病原微生物”)的相对危害程度制订了危险度等级的划分标难,将感染性微生物分为危险度1级、2级、3级和4级。

(危险程度由低到高)。

三类病原微生物名录

三类病原微生物名录

三类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是三类病原微生物的名录,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

病毒:1.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3. 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4. 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5. 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6. 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7. 基孔肯雅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8. 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9.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10. 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细菌:1.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2.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3. 沙门氏菌(Salmonella)4. 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5. 腺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6.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7.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8.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9.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10. 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真菌:1.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2. 曲霉菌(Aspergillus)3. 真菌球菌(Cryptococcus)4. 厌氧菌(Anaerobic fungi)5. 脑膜炎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6. 黄曲霉(Penicillium)7. 青霉(Cladosporium)8. 毛霉菌(Mucor)9. 疫霉(Fusarium)10. 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病原微生物 定义

病原微生物 定义

病原微生物定义
病原微生物是指一类能够引起人、动物或其他生物体发生感染或传染病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进入宿主体内后,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生存、增殖并导致宿主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
1.细菌:如肺炎链球菌引发肺炎,结核杆菌引发结核病等。

2.病毒:如流感病毒引发流感,新冠病毒引发COVID-19疾病,乙肝病毒引发肝炎等。

3.真菌:如念珠菌引发鹅口疮和深部真菌感染,曲霉菌引发肺部感染等。

4.支原体:如肺炎支原体引发社区获得性肺炎。

5.衣原体:如沙眼衣原体引起眼部感染和生殖系统感染。

6.立克次体:如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引发斑疹伤寒。

7.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引发梅毒。

8.朊毒体:非典型微生物,蛋白质构象异常引发的疾病,如疯牛病和克雅氏病。

9.寄生虫: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微生物,但也属于病原体范畴,如疟原虫引发疟疾,蛔虫引发肠道寄生虫病等。

病原微生物还包括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转变为病原体的微生物,它们可能在正常情况下是共生菌或对人体无害,但在特定条件下,如免疫功能下降时,转而成为致病因子。

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对于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和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防治措施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防治措施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防治措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传染病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公共卫生问题。

其中,病原微生物是造成人类疾病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控制这些病原微生物,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征和防治措施。

一、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病原微生物指的是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它们通常具备以下生物学特征。

1. 生长速度快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速度非常快,这使得它们能够在宿主体内快速繁殖并引起感染。

例如,一些细菌的繁殖时间只有几小时,而一些病毒的生命周期更是仅有数十分钟。

2. 生存能力强病原微生物具备很强的生存能力,它们能够在各种环境下存活,包括高温、低温、低氧、高盐等极端条件。

这也使得它们更容易传播并引起流行病。

3. 能够产生毒素许多病原微生物能够释放毒素,这些毒素能够损害宿主的细胞和组织,并引起疾病的发展。

例如,白喉杆菌可以产生毒素,在喉部组织内释放出来,导致气道狭窄和严重的呼吸困难。

4. 变异能力强病原微生物的变异能力很强,这意味着它们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和宿主,从而增强其生存能力。

例如,流感病毒的突变速度非常快,常常需要经过不断地研究和改良才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病原微生物的防治措施由于病原微生物的特殊性质,传染病的防治变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防治病原微生物的一些方法。

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一种常见的防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它能够提高人体对某种疾病的免疫能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例如,目前广泛使用的水痘疫苗,能够有效地预防水痘的传播。

2. 个人卫生个人卫生也是防治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够减少微生物在人体内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降低患病风险。

例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物等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肠道感染的发生率。

3. 医疗干预在疾病发生后,及时的医疗干预也是防治病原微生物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其他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

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其他生物某种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病原微生物通过传播途径,如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源传播和食物传播等进入宿主体内,从而引起感染和疾病。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形态多样,分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等。

细菌可以以自由生活的方式存在,也可以通过寄生在宿主体内生活。

某些细菌可以产生毒素,如霍乱弧菌会产生霍乱毒素,从而引起霍乱。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在宿主细胞中才能进行自我复制。

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来复制自身,从而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

病毒可以引起很多常见的疾病,如流感、风疹和麻疹等。

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包括原虫、线虫和扁虫等。

寄生虫通常寄生在宿主体内,并从中获取营养和生存所需。

某些寄生虫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等。

真菌是一类真核微生物,与细菌不同,真菌具有真核细胞结构。

真菌可以以酵母菌或菌丝体的形式存在,常见的真菌病包括念珠菌感染和白色念珠菌病等。

病原微生物通过侵入宿主体内,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病原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等方式传播到其他部位,引起全身性感染。

为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十分重要。

常见的防控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的加强,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微生物和戴口罩等;环境卫生的改善,如清洁卫生设施、消毒污染物和病媒虫的控制等;以及疫苗接种、抗生素使用和寄生虫治疗等药物干预措施。

总之,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传播途径,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植物病原微生物

植物病原微生物

植物病原微生物植物病原微生物是指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可以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健康造成危害,导致植物发生病变,并可能引起严重的病害流行。

一、细菌性植物病害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有的具有运动能力,可以通过空气、水和昆虫等媒介传播到其他植物中。

细菌感染植物会导致叶片出现软腐、溃烂,或者在茎、根部形成溃疡等病状。

其中,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就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植物病害。

如果发现植株出现黄化、斑点、腐烂等异常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二、真菌性植物病害真菌是一类寄生在植物体表或体内的生物,它们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和传播。

真菌感染植物时,会导致植物叶片出现褐斑、黑斑、霉斑等病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植株凋亡。

例如,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植物病害,其特征是植物叶片上出现白色霉斑。

防治真菌性植物病害可以采用农药喷洒、适宜的灌溉管理和植物种植密度合理调整等方法。

三、病毒性植物病害病毒是一种非常小的生物体,通常需要借助昆虫或其他介体传播到植物中。

病毒感染植物后,会导致植株出现变黄、畸形、落叶等病状,严重时有可能导致植株衰竭。

例如,花叶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植物病害,感染植物后会使植株的叶片产生彩色斑纹。

防治病毒病害的主要方法是选择抗病品种、及时发现和清除带病植株,以及控制病媒介的传播。

四、原生动物性植物病害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小生物,它们可以寄生在植物的表面或内部,通过摄食植物组织或侵入植物细胞来获取营养。

原生动物感染植物后,会导致植株出现萎黄、肿胀、畸形等病状,甚至引起植株死亡。

例如,根结线虫是一种常见的原生动物性植物病害,寄生在植物根部,会导致植株根部形成结节。

防治原生动物性植物病害可以采用适宜的灌溉管理、土壤消毒和栽培轮作等方法。

总结:植物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园艺种植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减少植物病害对作物的危害,我们应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植物病原微生物,掌握相应的预防和防治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了分类,以便更好地进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根据该法,病原微生物主要分为四类:A类、B类、C类和D类。

A类病原微生物是指高度致病性、高度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如鼠疫菌、霍乱弧菌等。

这些微生物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能够迅速引发大规模的传染病暴发。

对于A类病原微生物的防治,需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

B类病原微生物是指中度致病性、中度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如肺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致病性,能够引发较为严重的传染病。

对于B类病原微生物的防治,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机制,并采取适当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C类病原微生物是指一般致病性、一般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流行性感冒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致病性,能够引发一般的传染病。

对于C类病原微生物的防治,需要加强卫生教育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宣传,同时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D类病原微生物是指低致病性、低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如常见的细菌和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通常不会引发严重的传染病,但在特定情况下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对于D类病原微生物的防治,需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了分类,并根据其传染性和致病性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这有助于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是指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进入人体并繁殖,引起不同的疾病。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1.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生长繁殖。

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

病毒具有极强的变异能力,因此针对不同病毒的疫苗需要不断更新。

2.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分为许多属,常见的有链球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

不同细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例如链球菌引起的咽炎、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等。

细菌可以通过空气、飞沫、食物、水等途径传播。

3. 真菌真菌是一类分生孢子的生物,有些真菌可以感染人类,导致真菌病。

常见的真菌病有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等。

真菌可以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传播。

4. 原虫原虫是单细胞生物,常见的原虫有疟原虫、弓形虫等。

原虫疾病常常是通过蚊虫等媒介传播。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

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的前提是有大量的病原体分泌到空气中,并且人们长时间处于相对密闭的空间中。

2. 食物传播食物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

例如,霍乱弧菌可以通过食物或水传播,引起霍乱病。

食品安全卫生是预防食物传播的关键。

3. 粪口传播粪口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粪便或口腔传播。

例如,肝炎病毒可以通过粪便传播,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可以通过口腔传播。

避免污染和保持个人卫生是预防粪口传播的关键。

4. 虫媒传播虫媒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蚊虫、跳蚤等媒介传播。

例如,疟疾、黄热病等疾病可以通过感染了病原体的蚊子传播。

灭蚊、防蛀、消灭老鼠是预防虫媒传播的关键。

总之,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传播途径,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建立健康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食品安全、加强疫苗接种、消灭污染源等都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引言概述:在医学领域中,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掌握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概念。

正文内容:一、病毒1.定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小病原体,无自主代谢功能,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

2.蚊媒传播:某些病毒需要介体才能在不同宿主间传播,蚊媒传播是其中一种常见的传播途径。

3.裂解与溶原:病毒对寄生细胞的损害方式有裂解和溶原两种,前者是破坏细胞膜而释放病毒颗粒,后者是病毒颗粒通过膜融合而释放。

二、细菌1.定义: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中,并且存在于人体内。

2.革兰氏染色:细菌的分类中,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

3.耐药性:由于细菌的繁殖速度快且变异频繁,耐药性的产为严重的医学难题,导致抗生素治疗缺乏效果。

三、真菌1.定义: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生物,它们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对人体而言,真菌通常存在于皮肤、黏膜和毛发中。

2.真菌感染:真菌引起的感染多发生在皮肤、指甲和头发上,常见的疾病包括白色念珠菌病和足癣。

3.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感染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等,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抗药性。

四、寄生虫1.定义:寄生虫是一类依靠寄生宿主生活、以其为食物来源的生物,它们从人体中获取所需的养分以维持生存。

2.虫媒传播:蚊虫、跳蚤等昆虫是一些寄生虫的传播媒介,它们在咬宿主时将寄生虫传播给宿主。

3.防治措施:寄生虫感染常通过卫生条件的改善、环境杀虫和个人防护等手段来进行控制。

五、立克次体1.定义:立克次体是一类由细胞内寄生的类细菌生物,它们只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生存和繁殖。

2.腺鼠疫:腺鼠疫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常见于啮齿动物,通过跳蚤咬人传播。

3.典型代表:立克次体中的典型代表包括钩端螺旋体、流行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等,它们均对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附录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

附录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

附录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附录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分类是为了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以保障公共卫生和动物健康。

以下是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的详细介绍。

一、一级病原微生物一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对人类和动物有潜在危险,但一般不具有传染性或传播能力的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通常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影响较小。

一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操作一般是安全的,不需要特殊的生物安全措施。

二、二级病原微生物二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具有一定传染性,并能够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通常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但传播范围有限,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直接接触。

实验室操作二级病原微生物需要采取一定的生物安全措施,如佩戴防护服、戴口罩、手套等。

三、三级病原微生物三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具有高度传染性,并能够引起严重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通常具有广泛的传播能力,可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

实验室操作三级病原微生物需要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在防护性较高的实验室中操作、使用生物安全柜等。

四、四级病原微生物四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具有极高传染性,并能够引起严重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通常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可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进行广泛传播。

实验室操作四级病原微生物需要在高度密闭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全套防护服、生物安全柜、负压通风等。

在实验室操作病原微生物时,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

对于一级病原微生物,一般只需要采取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即可,如佩戴实验服、戴手套等。

对于二级病原微生物,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并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如佩戴防护服、戴口罩等。

对于三级和四级病原微生物,需要在高度密闭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并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全套防护服、生物安全柜、负压通风等。

病原微生物名录

病原微生物名录

病原微生物名录在生物界中,病原微生物是那些能够引起动植物及人类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且对人类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特点、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有的可以引起人类疾病,有的则可以引起动物疾病。

根据其寄生的宿主不同,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和特定宿主病原微生物。

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是指那些既可以感染人类,又可以感染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特定宿主病原微生物则是指那些只能感染特定宿主的病原微生物,如引起禽流感的禽流感病毒。

病原微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它们都具有致病性,能够对宿主造成损害。

它们都具有传染性,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宿主之间传播。

病原微生物还具有潜伏期,在潜伏期内,病原体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具有传染性。

病原微生物的防治难度较大,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传播。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它们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传染病,导致大量的病例和死亡。

病原微生物还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慢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

为了防治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我们应该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环境,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在。

我们应该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在人体内的传播。

我们还应该加强疫苗接种计划,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对于特定宿主病原微生物的防治,我们应该加强对特定宿主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病原体在特定宿主中的传播。

病原微生物是一大类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产生巨大危害的微生物。

我们需要加强对它们的认识和防治,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在和在人体内的传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在微生物世界中,一些特定的病原微生物会引发人体感染,形成疾病。

这些微生物被称为“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感染

病原微生物感染

神经系统疾病
总结词
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类涉及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疾病的总称。
详细描述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这些疾病可导致神经系 统功能受损,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症状。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包括药 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艾滋病
总结词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引起的传染病。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胃肠炎
病原微生物感染可引起胃肠炎, 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肝炎
某些病毒感染可引起肝炎,导致 肝功能受损。
胰腺炎
感染可引起胰腺炎,导致腹痛、 恶心等症状。
03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预防 与控制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感 染的重要手段,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增 强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免疫失调
感染可导致免疫细胞和免 疫分子之间的协调失衡, 引起自身免疫疾病或过敏 反应。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脑膜炎
病原微生物感染可引发脑 膜炎,导致头痛、发热、 呕吐等症状。
神经炎
感染可引起周围神经炎, 导致肢体麻木、肌肉无力 等症状。
脑炎
某些病毒感染可引起脑炎 ,导致意识障碍、抽搐等 症状。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勤洗手可以有效减少手部携带的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风险;戴口罩可以阻断呼吸 道传播途径,减少感染几率;保持社交距离可以降低飞沫传播的可能性。
个人卫生习惯应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养成习惯,长期坚持。
环境卫生改善
环境卫生是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 要传播途径之一,改善环境卫生 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
义。
详细描述
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 传播,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受损,容易 感染各种疾病。艾滋病的治疗方法是 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以抑制病毒 复制并恢复免疫功能。

《病原微生物学》课件

《病原微生物学》课件
《病原微生物学》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病原微生物学概述 • 细菌学 • 病毒学 • 真菌学 •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防治
01 病原微生物学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病原微生物学的定义、分类和相关概念。
详细描述
病原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学科,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态、致病性、免疫性、诊断 、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生物学 特性和致病机制。
新型抗菌药物研发
针对病原微生物耐药性问题, 研发新型抗菌药物,以保持治
疗效果。
谢谢
THANKS
病毒的基因组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 RNA,其大小和编码基因 的数量。
病毒的复制与传播
病毒的复制周期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 过程,包括吸附、穿入、 脱壳、生物合成和装配与 释放。
病毒的传播方式
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 、空气、水、食物等途径 传播。
病毒的变异
病毒基因组变异导致病毒 变异,可能影响病毒的传 播方式和致病性。
有性繁殖
真菌通过有性繁殖方式进行繁殖, 如配子生殖、接合生殖等。
传播方式
真菌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 径传播,也可通过动物和人类传播 。
真菌的致病性
皮肤感染
真菌可引起皮肤感染,如足癣、股癣等,表现为 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呼吸道感染
真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症状。
病原微生物的特性
总结词
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和变异等方面的特性。
详细描述
病原微生物具有多种形态和结构,如球菌、杆菌、螺旋菌、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它们通常比非 病原微生物小,繁殖速度快,容易产生变异。这些特性使得病原微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逃避机 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病原微生物是指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不同类别。

以下是它们的分类及特点:
1. 细菌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它们的形态和大小各异。

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革兰氏阳性菌常见的有链球菌、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细菌的特点是繁殖速度快,一些细菌能够产生毒素,导致人体中毒。

2. 病毒
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

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类。

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

病毒的特点是很小,需要宿主细胞提供营养和生长环境,病毒感染后会破坏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

3. 真菌
真菌是多细胞真核生物,它们的细胞壁含有壳聚糖。

真菌可以分为酵母菌和霉菌两类。

常见的真菌有白色念珠菌、毛霉菌等。

真菌的特点是繁殖速度较慢,对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要求,真菌感染后会导致皮肤瘙痒、脱屑等症状。

4. 寄生虫
寄生虫是生活在宿主体内或体表的生物,它们可以分为原生动物、线虫和节肢动物等不同类别。

常见的寄生虫有疟原虫、钩虫、血吸虫等。

寄生虫的特点是依靠宿主体内的营养和生长环境,寄生虫感染后
会导致不同的病症,如发热、腹泻等。

总之,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有着不同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它们的特点可以帮助预防和治疗疾病。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与防控策略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与防控策略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与防控策略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通过感染人类的身体,破坏人体的正常功能,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本文将重点探讨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防控策略。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染疾病: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传染病,通过空气、食物、水源、接触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感冒、肺炎、结核病、艾滋病等。

这些疾病对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打击,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2. 慢性疾病:某些病原微生物能够长期寄生在人体内,引起慢性感染病。

例如,乙型肝炎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等可导致肝炎、宫颈癌等慢性疾病。

这些疾病会逐渐损害器官功能,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

3. 毒性和过敏反应:某些病原微生物产生毒素,如细菌产生的毒素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导致严重的胃肠道疾病。

另外,某些微生物如霉菌、螨虫等,可以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导致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1.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经常洗手、勤剪指甲、避免接触患病人群等,能够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此外,合理膳食、适度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预防感染病的重要手段。

2. 食品安全防控: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食品生产加工的卫生标准,确保食品安全。

此外,消费者也应选择正规渠道的食品,并注意食品的储存和加热处理,避免食物中毒。

3. 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是防控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接种疫苗,人体可以产生对抗特定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建立免疫屏障,避免感染疾病。

因此,大家应当积极接种各类疫苗,包括儿童疫苗和成人疫苗。

4. 加强卫生环境管理: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湿度适宜,定期清洗和通风,有效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和传播。

此外,在公共场所使用消毒剂、勤洗消毒日常用品等,也能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细菌的L型:(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为~。

3.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与细胞中。

未闭合环状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性的遗传性状。

质粒能独立自我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4.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菌、非病原菌和芽胞。

5.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杀死全部非病原菌和芽胞。

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其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

7.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合同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

8.LD50: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9.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本身不侵入血液,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到达易感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常见:白喉杆状杆菌、破伤风梭军。

10.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经过血液到达体内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

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1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如高热、脾肿大等,严重可导致休克而死亡。

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1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它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

13.卫星现象: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卫星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微生物一、基本概念1、微生物:是一大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3、细菌:是属于原核细胞型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各种细菌有相对恒定的形态与结构。

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

4、质粒:为细菌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一般为超螺旋体,如DNA链中一条被切开,则成为环状,两条被切开则成为线状。

5、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环境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一个小体,称为芽孢。

6、菌落: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子细胞的群落。

7、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孢。

8、无菌:是指我踢或环境中没有任何获得微生物存在。

9、防腐:通过采取各种手段,保护容易锈蚀的金属物品的,来达到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目的,通常采用物理防腐,化学防腐,电化学防腐等方法。

10、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真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细胞中得病毒。

其体积微小、只能在一定种类的或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值、是一类转型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11、S-R变异:细菌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的变异成为S-R变异,细菌的毒力、生化反应及抗原性等也同时发生改变。

12、感染: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内生长繁殖,与宿主相互作用,导致宿主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

13、毒力:是指细菌治病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14、医院内感染:原无感染又不在传染病潜伏期的病人入院后在医院内受到的感染。

简称院内感染。

15、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后,旨在集体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进入血循环,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并经血循环到达易感染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的特殊的临床症状。

16、菌血症:致病菌有局部侵入血流,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17、败血症:致病菌入血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18、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9、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的人或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这些细菌,有些只作暂时停留;而有些由于与人类长期相互适应以后,形成伴随终生的共生关系。

20、菌群失调:指由各种因素导致正常菌群中菌种间的比例、数量失调,是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从而引发感染。

21、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22、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3、病毒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常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24、干扰素:细胞受病毒感染或某些其他物质作用,细胞干扰素基因激活,编码产生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25、寄生虫:凡是过着寄生生活的低等动物称为寄生虫。

26、宿主:是指为寄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

2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阶段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为终宿主。

2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阶段或无性升值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为中间宿主。

29、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成虫除了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体内,这些被感染的动物可成为寄生虫的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中起到了储存和保护寄生虫的作用。

30、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31、感染阶段: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

二、基础知识1、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及特殊构造有哪些?哪些特殊构造有致病作用?答:按外形可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基本结构是任何细菌都有的,包括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和核质。

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

而其中菌毛与细胞的致病性有关。

2、G-菌和G+菌的细胞壁各自主要成分?答:G+菌细胞比较厚,约20~80nm,由肽聚糖及穿插于其中的磷壁酸组成。

肽聚糖有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

G-菌细胞壁较薄,化学组成及结构较为复杂,在肽聚糖层外侧还有外膜。

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层和脂多糖三层聚合物组成。

3、革兰氏染色的意义?答:①革兰氏染色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对细菌的鉴别有重要意义②指导临床选择抗菌药物,因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等要敏感,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等敏感③研究细菌致病性,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的致病物质为外毒素,二革兰阴性菌的致病物质为内毒素,两种毒素的致病作用不同。

4、菌体内与耐药性有关的结构?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又有哪些?答:细胞壁卵磷脂酶、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DNA酶5、热源质的性质?答:又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源质的细菌大多为格兰阴性菌,其细胞壁的脂多糖即为致热原。

热原质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121.3℃,20分钟)亦不被破坏,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致热原。

用吸附剂和特殊石棉滤板可除去液体中大部分致热原,蒸馏法效果最好。

6、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速度?答:其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是营养物质(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能量和适宜的环境(最适宜的PH为7.0~7.6,最适生长温度为人体温度37℃)。

细菌以简单的二分列方式繁殖,大多数细菌的代时约20~30分钟,少数细菌代时较长,如结核分枝杆菌的代时约为18~20小时。

7、细菌在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答:固体:经过培养后,肉眼可见一些菌落,其大小、形状、颜色、光滑度等均有不同表现。

细菌的菌落可分为光滑性菌落、粗糙型菌落和粘液型菌落。

半固体:半固体培养基粘度低,有鞭毛的细菌任可在其中自由游动,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

液体:大多数细菌繁殖后呈现均匀浑浊状态,少数则呈沉淀生长,枯草芽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专性需氧菌呈表面生长,常形成菌膜。

8、厌氧菌厌氧的主要原因?答:通常认为这是一类只能在低氧分压的条件下生长而在二氧化碳浓度为10%的空气中(含氧18%)无法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大多数厌氧菌不含过氧化氢酶而无法降解过氧化氢通常也无法破坏超氧化基团9、敷料、金属或玻璃医疗器械、牛奶、血清宜用何种方法消毒灭菌?答:敷料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牛奶可采用巴氏消毒法、10、芽孢的抵抗力?高压灭菌所要求的温度与压力?灭菌的指标是什么?答:芽孢的抵抗力强,对热、干燥、化学毒剂和辐射等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

灭菌的指标就是消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

高压灭菌通常蒸汽压力为103.4kpa,温度121.3℃,15~30分钟。

11、紫外线的杀菌机制及消毒对象?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答:紫外线杀菌原理是可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从而干扰了DNA的复制和转录,导致细菌编译或死亡。

影响其作用的有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及作用之间②细菌的种类与数量③温度及酸碱度④环境1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答:正常菌群不仅与人体保持平衡状态,而且菌群之间也相互制约,以维持相对的平衡。

在这种状态下,正常菌群发挥其营养、拮抗和免疫等生理作用。

13、医学实践中为何要有无菌概念?答:因为医学这门学科是严谨的,在实验的任何情况下都要确定没外界物质干扰,而无菌就是指物体或环境中没有任何的微生物的存在。

14、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答:噬菌体是病毒的一种,细菌是原核生物的一种,分属不同。

但是都是微生物,而且噬菌体必须要寄生于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真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细胞中才能有生物活性,他们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寄生。

15、内、外毒素的特性与区别?内毒素的致病作用?外毒素的种类?答:外毒素: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产生,大多数外毒素是在细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

特性A化学成分是蛋白质B毒性强且作用具有选择性C抗原性强,可敬甲醛液脱毒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换菌体后才被释放出来。

特性A化学成分为脂多糖,耐热,加热160℃经2~4小时才被灭活。

B抗原性弱,不能被甲醛脱毒成类毒素;内毒素注入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但中和作用较弱。

C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D主要物学作用: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中毒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外毒素的种类繁多,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等,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

16、细菌性感染的发生、发展与否取决于哪些因素?答:感染的成因包括病原体、宿主的免疫防御能力和环境因素。

17、医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哪些?答:易感对象:年龄因素(老人、婴幼儿);基础疾病(抗感染能力下降);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因素;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介入检查和治疗;损伤免疫系统的因素;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激素治疗等其他因素;抗生素使用不当;外科手术及各种引流;住院时间过长。

18、细菌标本采集应该遵循的原则?答:A根据不同疾病及以及疾病的不同时期,感染部位采集不同标本B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C尽可能在疾病早期及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D采集的标本必须尽快送检19、何为药敏试验?答: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是指对敏感性不能预测的分离菌株进行试验,测试抗菌药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制作用,以指导选择治疗药物和了解区域内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变迁,有助于经验性治疗选药。

20、OT(PPD)试验(结核菌素实验)方法、结果判断与应用?答:取PPD-C和BCG-PPD个5U肿硬结直径>5mm者为阳性反应,≥15mm为强阳性。

若PPD-C局部红肿大BCG-PPD者为感染;反之,可能为卡介苗接所致。

实际应用:①用于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及免疫效果测定。

若呈阴性,则应接种BCG,接种后若接种后转为阳性者,提示一伙的免疫,否则需补种。

②作为婴幼儿结核病诊断的参考③在未接种BCG人群中,坐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④测定肿瘤病患者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21、脓汁中有硫磺颗粒见于何种病原体?答:可见于放线菌的脓液和痰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