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以”和连词“以”的辨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表偏正关系。
和“而”字一样,“以”字也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可以译为“地”,也可以不译。
例如:
(1)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希望先生辅助我的达到我的志愿,明明白白地教导我。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鸿门宴》)
“侧其盾以撞”:把自己的盾牌侧起来撞去。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谏太宗十思疏》)
害怕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地采纳臣下的意见。
词语的修养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辨析
首先,可以从各自的定义来区分。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用来介绍动作行为的凭借、方式、标准、条件、时间、处所、原因、对象等等。
而连词
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由此可知,介词“以”常常是以介宾形式出现的,它后面经常带有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而“以”作连词相当于“而”,连词“而”一般又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据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第一条辨别标准:看“以”字后面是不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若是,则“以”一般为介词。
例如:
(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2)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汉书·张骞传》)
“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又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人们称它华山洞,就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来命名它的。
其次,古汉语中“以”字的宾语常常省略,因此,当“以”字后面紧接动词或形容词(即以+动词或形容词)的时候,可以从两方面考虑:1.看“以”字后面是否应当补入宾语来理解,如果应当,一般是介
词。
(1)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郑伯克段于鄢》)
2.因为“以”作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的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词组,所以,我们就可以看“以”字前面是不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词组,若是,则“以”是连词,若不是,则“以”可能是介词。
还可以采用辅助手段来鉴别,即看“以”字是否可
以用“而”字代替,如果可以,
一般是连词。
例如:
(1)作《师说》以遗之。
(《师说》)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再次,有些修辞现象也可帮助我们辨别“以”的词性。
比如对偶句中,若有一句用了“而”,那么另一
句同一位置上的“以”必然是连词。
例如:
(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2)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相欢。
(《滕王阁序》)
. 这两个句子是对偶句,如例(1),第二个分句用了“而”,“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根据句子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也应该和“而”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另外,当“以”和“为”连用(这种情况在古文中经常出现)时,即“以为”,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经常是作为两个词来使用,“以”即“把”,“为”即“作为”、“当做”。
“以”在此时一般为介词。
例如: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季氏将伐颛臾》)
练习:
(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赵王岂敢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廉颇蔺相如列
传》)
(4)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例(1)“以”紧跟着的是一项主谓词组“相如功大”,是把该词组介绍给动词“拜”的。
表原因是“以”充当介词时的常见句型。
因此例(1)中的“以”只能是介词而不是连词。
例(2)例(3)除了和例(1)的句型一致外,更醒目的是,两例的“以”字前面有修饰语“岂敢”“徒”,这是以充当介词时的显著特征,它是
连词“以”绝对不具备的。
例(4)“以”连接的两项均为动词性词组,“作文”是“记之”的手段,其目的是“记之”,就是说写《岳阳楼记》的目的是记载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因此,这里的“以”是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