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酸酐_MAH_表面改性纳米碳酸钙粉体的制备及表面性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结果与讨论
2.1 DS A 对纳米碳酸钙接触角的测定 图 1 为 1 ̄5 号样品和水的接触角照片, 其测试
结果数据见表 2。我们实测的纯碳酸钙和水的接触 角为 14.6°, 而 1 ̄5 号样品和水的接触角均在 135° 以上, 说明各样品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疏水改性。由 上述结果还可以看出, 样品 3 和水具有最大的接触
ZHANG Jun1,2 BAO Fu-Rong1 DAI Dong-Ping1 ZHOU Ning-Lin1 LI Li LU Shan1 SHEN Jian* ,1,2
(1Jiangsu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Biomedical Fuction Material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2 Jiangsu Techn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rfacial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 Ca(OH)2, C.P.,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MAH, A.R.,上
海三爱思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CO2, 食品级。 1.2 实验步骤
1.2.1 功能化纳米碳酸钙的合成 将 37 g 的氢氧化钙置于 963 g 水中, 快速搅拌 制成 3.7%的悬浊液, 然后加入 0.75 g 的硬脂酸钠, 置于反应器中, 通入 CO2(气体流量为 10 L·min-1), 反
本工作在合成碳酸钙的同时加入树脂改性中常 用的马来酸酐, 在不额外增加生产工艺步骤和生产 成本的同时, 有效地改善了纳米填料和高分子树脂 之间的界面相容性。结果表明, 马来酸酐的加入, 不 仅有效地改善了纳米填料的界面性能, 并且通过马 来酸酐引入的羧基、羟基、双键等活性基团还可以和 树脂上的官能基团进行有效的化学键合, 从而实现 无机纳米填料和高分子树脂间的有效接合。同时, 通 过对 MAH 加入量的调节可以有效地控制纳米碳酸 钙的表面键合和表面极性, 从而满足不同树脂体系 对填料表面性能的不同需要。本工作运用接触角实 验 , ATR-FTIR、XRD、TGA 等 手 段 对 不 同 含 量 的 MAH 改性纳米碳酸钙的表面官能团结构及表面性 能进行了表征。
Key wor ds: nano-CaCO3; MAH; surface modification; contact angle
碳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 被广泛 用于塑料、橡胶、造纸、涂料、食品等工业领域中。在 树脂行业中, 碳酸钙因其突出的增容、补强作用而得 到广泛的使用。普通粒径碳酸钙的使用可以大幅降 低树脂价格, 提高树脂的刚度、模量、尺寸稳定性和 热变形温度, 但同时也会导致复合材料韧性下降等 问题。
首先, 我们在图 2 的 1 710 cm-1 左右的波数处 发现有吸收峰的存在。众所周知, 该处为酸酐的 C= O 的特征吸收峰位置, 而纯碳酸钙在该位置并无吸 收峰存在, 这也进一步证实了, 在功能化纳米碳酸钙 中, 确实已经引入了马来酸酐的功能化官能基团。即 可以和高分子互容的有机基团部分, 以及可以进一 步反应的功能化活性双键。
第5期
章 峻等: 马来酸酐(MAH)表面改性纳米碳酸钙粉体的制备及表面性能
823
以降低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极性, 提高纳米碳酸钙和 树脂间的界面相容性, 但是表面活性剂只能形成填 料和树脂相间的物理结合, 结合力较弱, 难以达到人 们对界面改性的要求, 而且单纯使用表面活性剂进 行表面改性的改性效果单一, 无法根据不同填充树 脂对填料表面性能的不同需要进行调节。采用偶联 剂改性, 目前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 一是在合成过程 中将偶联剂引入纳米碳酸钙表面, 但纳米碳酸钙的 合成多在稀溶液(或悬浮液)中进行, 使用该方法需 消耗较多的偶联剂, 易造成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和 环境污染(钛酸酯偶联剂有毒)[13]; 二是在填料合成后 用偶联剂对其进行表面处理, 但由于纳米填料的高 表面能机械法难以分散, 处理时易造成偶联剂将团 聚的纳米填料整个包裹, 使填料更难分散[14,15]。此外, 人们还常常通过采用马来酸酐等极性单体对树脂表 面接枝的方法, 提高填料和树脂间的界面相容性, 该 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填料和树脂间的结合 能力, 但同时也增加了生产的工艺步骤, 造成生产成 本 的 上 升[16 ̄18]。
1
2
3
4
5
137.5 147.2 153.0 140.2 139.0
角, 即样品 3 的表面极性最小, 改性效果最为明显。 从样品 1 到样品 3, 随着 MAH 含量的增加, 粉体和 水的接触角逐渐增大, 而当 MAH 进一步增加时(样 品 4 和样品 5), 粉体的接触角却随着样品 MAH 含 量的增加而减少。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3 号样品的表 面改性效果最为显著。 2.2 ATR-FTIR 对纳米 Ca CO3 结构的表征
明溶液中也无 MAH 残留。固体碳酸钙真空烘箱完
全干燥, 置于干燥器中备用。各编号样品中马来酸酐
的加入配比见表 1 所示。
表 1 纳米碳酸钙样品中马来酸酐的含量 Table 1 Content of MAH in nano-CaCO3
Sample
1
2
3
4
5
Content of MAH / % 1.0 1.5 2.0 2.5 3.0
第 5期 2007 年 5 月
无机 化 学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Vol.23 No.5 May, 2007
马来酸酐(MAH)表面改性纳米碳酸钙粉体的制备及表面性能
章 峻 1,2 包富荣 1 戴冬萍 1 周宁琳 1 李 利 1 卢 珊 1 沈 健* ,1,2 (1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生物医药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南京 210097) (2 南京大学江苏省表面和界面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南京 210093)
1.2.2 接触角测试 将 1 ̄5 号样品压片, 分别以德国 Krüss 公司的 DSA100 型接触角测试仪进行接触角测定, 测试液 为去离子水, 液滴大小 90 μg。 1.2.3 ATR-FTIR 测试 将马来酸酐和所制备的 1 ̄5 号活性碳酸钙样品 充分干燥至衡重, 以美国 Nicolet 公司的 Nexus 870 红外光谱仪, 利用衰减全反射(ATR)技术, 对上述粉末 样品表面进行表征, 测试范围为 650 ̄4 000 cm-1。 1.2.4 TGA 测试 将 1 ̄5 号样品在空气气氛下, 以 20 ℃·min-1 的 升温速率从室温升温至 850 ℃。以 Perkin Elmer 公 司的 Pyres 1 型 TGA 对其热分解情况进行分析。 1.2.5 SEM 对粉体粒径的测试 将 1 ̄5 号样品进行表面喷金处理, 然后用日本 Hitachi 公 司 的 X650 型 SEM 对 各 样 品 的 颗 粒 尺 寸 及形貌进行测试, 放大倍数根据样品颗粒的实际大 小设置为 25 000 ̄40 000 倍。 1.2.6 XRD 的测试 将 1 ̄5 号样品压片, 以日本理学 Rigaku 公司的 Rigagu D/max-rc 型 X 射线衍射仪, 进行 XRD 分析, 测试电压为 20 kV,电流为 50 mA,采用 Cu Kα线(λ= 0.154 18 nm), 镍滤波片, 扫描范围 0.5 ̄90°(2θ)。
收稿日期: 2006-12-20。收修改稿日期: 2007-02-07。 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项目(No.2005CCA00400); 江苏省科技厅项目(No. 04KJB430072)资助。 * 通讯联系人。E-mail: jshen@njnu.edu.cn 第一作者: 章 峻, 男, 33 岁, 讲师; 研究方向: 颗粒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改性。
纳米碳酸钙因其可以同时达到对复合材料增 韧、增强的效果而倍受关注[1 ̄5]。但是, 纳米碳酸钙过 高的表面能, 也造成其难于分散, 与树脂基体间界面 相容性差等缺点, 大大限制了其应用领域的拓展。
目前, 大多采取表面活性剂或偶联剂表面改 性的方法来改善纳米碳酸钙和树脂相的界面相容 性[6 ̄12]。单纯使用表面活性剂如硬脂酸钠等, 虽然可
824
无机化学学报
第 23 卷
图 1 1 ̄5 号样品的接触角照片 Fig.1 Contact angle photos of samples 1 ̄5
表 2 1 ̄5 号样品的接触角测试结果 Table 2 Contact angle of samples 1 ̄5
S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mple Contact angle / (°)
关键词: 纳米碳酸钙; 马来酸酐; 表面改性; 接触角
中图分类号: O614.23+1; TQ132.3+2; TQ24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861(2007)05-0822-05
Pr epar ation and Sur face Char acter ization of the Nano-Calcium Car bonate Modified with Maleic Anhydr ide
Abstr act: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nanometer calcium carbonate (nano-CaCO3) was achieved by introduction of active groups as carboxyl groups, hydroxyl groups and double bond on the surface nano-CaCO3 with maleic anhydride (MAH). The polarity and surface energy of nano-CaCO3 changed with the content of MAH. The results of contact angle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property of MAH/nano-CaCO3 particles samples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best surface modification effect was achieved when the content of MAH was about 2wt% in the nano-CaCO3. SEM, ATR-FTIR, TGA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modified products. A mechanism for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nano-CaCO3 by MAH is suggested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and characterization.
应 30 min 后, 加入一定质量的马来酸酐 (各样品中
马 来 酸 酐 加 入 量 分 别 为 : 0.50 g, 0.75 g, 1.00 g,
1.25 g, 1.50 g), 继续反应 30 min。待反应结束后, 沉
淀、抽滤、洗涤。洗涤液分别用 Na2CO3 检验无沉淀, 表明溶液中无 Ca2+残存; 用 pH 试纸检验为中性, 表
摘要: 通过在两相法制备纳米碳酸钙 的 过 程 中 添 加 一 定 量 的 马 来 酸 酐(MAH)的 方 法 , 在 纳 米 碳 酸 钙 的 表 面 引 入 羧 基 、羟 基 、双 键等活性基团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 并通过调节马来酸酐的用量, 有效地控制纳米碳酸钙的极性和表面能。接触角实验 结果表明, 当马来酸酐的加入量为 2%时可以获得界面性能最理想的改性纳米碳酸钙。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来酸酐(MAH)对 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的过程机理, 并以 SEM, ATR-FTIR 和 TGA 等手段对上述过程机理进行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