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榜头镇基础资料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城镇概况及规划背景

一、城镇概况

1、地理位置

榜头镇地处福建省仙游县中东部,东经118°40†--118°51,北纬25°23†—25°30†,位于木兰溪上游,仙游南部平原通往山区的交接部。东南与盖尾镇和莆田市城厢区接壤,西南与仙游县城毗邻,西北则与书峰乡、社硎乡相连。全镇土地面积133.85平方公里。

2、历史沿革

远在3000—3500年前,今榜头镇辖区内就有人类活动。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前属莆田县一部分;公元699年划出莆田西部设立清源县时属清源县;公元742年改清源县为仙游县时属仙游县,一直延续至今。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始有独立的行政区划,分

属修德乡的折桂里和安贤里,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民国时期,区、乡建制几经更迭后,分属榜头镇和兰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设区、乡、人民公社和乡,至1985年3月改为镇建制。

3、自然条件

榜头全境基本上分为山地、盆地平原和丘陵三部分,地势北高南低,海拔500-800米的山地分布在西、北和东部,绵延连亘,组成一道向南开口的马蹄状屏障;盆地平原位于中部、木兰溪北岸,平均海拔48.8米,为仙游县东乡平原的主体部分;丘陵分布在中部平原的南缘木兰溪南岸,海拔在50-100米之间。本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多年平均气温18-21℃,年平均降水量1500-2000mm ,无霜期354天。木兰溪流经镇域南部,仙水溪贯穿镇域西北部和东部,两溪汇合于本镇南部。

4、社会经济

榜头镇是仙游的人口大镇,下辖1个镇区、5个居委会、34个行政村,2009年末总人口155698人。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近年来平均增长率在 5.0‟左右。机械增长近年逐步有由负转正的趋势。此外本镇外来暂住半年以上的人口约0.3万人。

榜头镇区按行政划分,现有5个居委会,行政辖区约11.2平方公里。镇区建设用地约2.47平方公里。现状居住人口约2.6万人。但从城乡发展相对紧密关系看,形成的居住、商贸、产业加工一体化的城镇紧密区应包括南至木兰溪,东北至仙水溪,西至灵山脚下的整个中部平原地带,带动城镇发展的是旧镇区(政府所在地)和坝下村、泉山村两个工贸产业集中地带以及仙榜公路和濑榜公路两条发展轴。

此中部地带涉及原有镇区的5个居委会之外,还包括望厝、泉山、坝下等9个行政村,现有户籍人口约6.8万人,外来暂住半年以上的人口约0.3万人。辖区面积约23.6平方公里,已建设用地面积约6.87平方公里。

按以上分析计算榜头城镇化水平达44.65%,若按劳动力构成计算,榜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3.5%(即全镇8.4万劳动力中,约有5.5万人从事二产和三产)。

“十五”以来,榜头镇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30.62亿元,2006年以来年均增长33.92%。工业总产值26.8亿元,年均增长38.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4亿元,年均增长76.36%;农业总产值3.82亿元,年均增长5.86%;农民人均纯收入4947元,年均增长5.45%。

5、城镇建设

榜头进入2000年以来,以古典家具工艺产业发展为动力,城镇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以坝下为中心,仙榜公路和濑榜公路为轴线的城镇建设势头良好,濑榜公路坝下段,一幢一幢

商贸、商住楼拔地而起,城镇街道焕然一新。新仙榜公路的建设,也进一步带动了本镇公路两侧

的商住、商贸及加工业建筑的兴建。

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群众住房建设的改善,正在建设的村民自建房随处可见。但榜头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以榜头旧镇区和坝下村为中心,以中部平原为平台,以各自然村为节点,以主要交通线(如旧濑榜线、新濑榜公路、新仙榜公路等)为轴线,形成较低层次的城乡交错,生活、生产、商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局面。

(2)重地上,轻地下;重居住、生产,轻生活环境。市政环卫等设施欠账大,绿地广场基本缺失。

(3)私人住宅建设缺乏引导和控制,村庄居住建筑密度大,环境差,新旧建筑混杂一处,存在众多隐患。

(4)居住用地比例高,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居住用地达71.18m2/人,人均指标偏大。 (5)总体上,榜头平原地带,近几年随着各类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管理,人居环境在不断下降,农业生态环境不断退化,许多农田和果园地荒废。

镇区现状用地平衡表

注:规划范围内人口为7.1万 人(含外来暂住人口0.3万人)

二、规划背景

新世纪以来,我省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2004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随后,这一战略构想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2009年在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24号)》正式颁布。这标志着海西经济区加快了建设的步伐,海西经济区已进入了国家空间战略的范畴。

在此宏观发展背景下,作为“海西区”沿海与山区交结地带的榜头镇也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

1、对外交通的不断改善,东部门户有望形成

仙榜新公路已全线贯通,濑榜公路进一步改善,这些都大大加强了榜头镇与仙游主城区和莆田主城区的交通联系。

“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湄永高速公路(湄洲湾至龙岩永定,是湄洲湾通往龙岩、粤北的重要通道),已经动工建设,预计2012年将全线贯通,届时,在榜头

与盖尾交界地带将有一落地出入口。此外,福广高速已进入勘测设计阶段,近期,福广高速将在本镇桃源地带,设置落地出入口,并有快速连接线从桃源,

经本镇的梧店、南溪、光埔、赤荷进入镇区接仙榜公路。

因此,榜头未来对外交通将极大便利,将成为仙游中心城镇密集区东部对外交通的门户区和枢纽地带。榜头将为仙游县域中东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榜头作为仙游艺都的核心发展区,其影响力和竞争力日渐强盛

仙游古典工艺家具产业已被列为我省“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点项目库。仙游县被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称号;榜头作为仙游艺都的核心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与积聚,积蓄了较强的发展动力,是应加以综合引导的良好时机。

3、本次被列为莆田市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将享受省级试点镇相关的优惠政策。

为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省政府开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闽政[2010]4号)文。

实施意见中提出了管理服务、财税、土地、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户籍和就业、金融七个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一系列政策对我省小城镇的发展意义重大。

榜头被列为莆田市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是莆田市落实省委、省政府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莆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步骤。榜头将会享受省级试点镇相关的优惠政策。一、《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以下简称《莆田总规》)是对本规划最具直接指导意义的上位规划。是莆田城市发展的挈领性总纲,体现了未来莆田整体的发展思路。该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现于报批阶段。

1、城市性质、定位与职能

(1)城市性质

海峡西岸湄洲湾港口城市,世界妈祖文化中心。

(2)城市定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和能源基地;海峡两岸现代物流中心;海峡西岸滨海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3)城市职能包括:妈祖文化交流与旅游中心职能;区域重要的对台合作交流基地职能;区域先进制造业和能源基地职能;区域散货物流基地职能;区域工艺品生产与交易中心职能;区域商贸中心职能;国家级木材加工基地职能。

2、市域空间发展战略

市域空间发展战略为“中部服务带动、南部工业推进、山区生态保育、多元特色塑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