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地理环境及农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地理环境及农业发展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黄淮平原。全区介于东经112°42′~114°14′和北纬34°16′~34°58′之间;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现辖1个县、5个市、6个区。全市总人口70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1.1万。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
一、郑州地质地貌条件:
(一)、地质、地理环境概况
从大地构造看,本区处于华北地台之南缘,其地壳形成大约是从46亿年开始的,大致经历了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5个地质时代,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今日地貌各种形态。整个古生代总的气候温和湿润,早期节肢动物大量繁殖,中后期成为鱼类世界,植物从低等藻类逐渐演变进化为灌木和乔木,异常茂盛。郑州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就是这一时期生成的。中生代,系从距今2.3亿年至距今约7千万年。一次大规模造山运动,形成了郑州地区的嵩箕二山和西高东低的地貌雏形。炎热干燥是这一时期气候总的特点,中期也曾有过一个温和湿润的时段,在这一时段一些高等哺乳类动物相继出现,统治本时段的恐龙也曾踏足郑州东部地区。新生代,系从距今7千万年开始至今,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也波及到郑州地区,其早期下沉,大部没入海底,嵩箕二山成为海中之岛;后来西部逐渐上升,海水后退,成为山地,东部仍被海水淹没;大致在距今1.4万到1.2万年期间,由于黄河淤积,海水后退,东部露出海面成为平原。其后,又经过1万余年的地壳演变与发展,不仅造就了郑州地区可供人类生息繁衍的优美地貌环境,同时,也形成了郑州地区优越的地质条件和丰富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从我国三大地势台阶看,郑州地区横跨在第二和第三台阶上,西部的嵩箕山地属第二台阶的东部前缘,东部平原是第三台阶的上部,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低山丘陵地带,则构成第二台阶向第三台阶过渡的边坡。就全区地形总趋势看,西南高东北低,近似于西高东低,由山地、丘陵向平原过渡。海拔高度一般在400~1000米之间的山地,占总面积的31.9%。海拔高度在200~300米之间的丘陵,占总面积的30.3%。平原占总面积的37.8%。本区最高点为少室山主峰玉寨山,海拔1512.4米。最低点在中牟县邵岗一带,海拔75米,最大相对高差1400以上。地貌类型多样,区域性差异显著。
二、郑州市土壤
郑州地区的土壤,有明显的区域性,在河南省土壤区划中,属于暖温带棕壤及褐土地带;又有明显的分异性,东西方向上变化显著,由东向西逐渐由潮土过渡到棕壤;地形、母质、时间和人类活动多种因素影响,使土壤类型多样化。根据河南省土壤区划郑州市土壤面积69.56公顷,土壤类型有褐土、潮土、风沙土、石质土、新积土、
粗骨土、红粘土、紫色土、棕壤土、水稻土等10大类,30个亚类,53个土属,110多个土种。这些有利的条件为郑州市的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省领导也给予充分的关怀。
省委书记的指示,高屋建瓴,为郑州市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快郑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市委、市政府结合郑州实际,制定了《郑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明确了郑州现代农业的建设构架,在空间布局上,以市区为中心,呈放射状圈层分布,提出了以都市型农业、近郊型农业和远郊型农业三个不同产业带调整农业结构的战略构思。根据《规划纲要》要求,按照“三个圈层”的构思,郑州市以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带动为动力,以创汇农业、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重点,以创新科技服务体系为支撑,实现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新突破,不断推进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05年全市建成5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6家、省级16家、国家级4家。2005年郑州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比“十五”末提高了9个百分点。2005年郑州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3%。这一切都说明,郑州市的现代农业已经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郑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也引起了全国关注,仅2005年,市农业局就接待全国人大、政协、农业部、外省市等各类考察、调研活动87起,其中国外考察团7起,省、部级以上领导带队的考察和调研活动37起。2005年8月,在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农业产业化会议上,郑州市农业局被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授予农业产业化“全国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发展现代农业强筋壮骨
镜头一:2005年春节刚过,其他地区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郑州市的大批农民就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市农业局举办的专业合作知识培训班,学习农业专业合作知识。“俺搞农业生产也需要‘充电’,这种专业合作知识培训太必要了!”不少农民反映。
镜头二:6月5日,中牟县姚家乡春岗村,草莓生产者合作社社员李发祥拉住记者的手,情不自禁地为这个合作社“表功”:“过去俺的一个草莓大棚一年不过收入四五千块,加入合作社后,去年8月到现在这一季,一棚就收入了一万多块!合作社的社员都和俺差不多。”6月初是草莓卖完的时节,在该村走一走,农民户户沉浸在获得好收成的喜悦中。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生产组织,通过发展合作与联合,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几百年来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在承包地块细碎、规模超小的家庭经营条件下,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过渡的迫切需要。
早在2000年,郑州市就开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帮助、扶持专业生产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40个。2005年以来,市农业局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指示精神,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2006年6月底,全市共建立2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2514户,覆盖461个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18%。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中牟县姚家乡春岗村草莓种植农户,在市、县农业局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组的指导下,2005年4月自愿成立了草莓生产者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统一购进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统一为社员提供无公害生产技术等培训和服务;社员大会讨论制定销售协议,社员的草莓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合作社多方面收集市场信息,研究行情,成立合作社草莓全年的平均价格每公斤8元,比2004年的5.72元高出2.28元,春节前价格最高时达到每公斤21元,是多年来价格最好的一年,实现了社员利益最大化。2005年6月合作社还在工商局注册了“春峰”牌草莓商标,并在春岗村土地取得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的既有基础上,申请了草莓无公害产品认证。这个草莓生产者合作社有108户社员,种植草莓320亩,2005年4月以来,销售草莓56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425.3万元。2005年社员家庭人均纯收入9500元,比上年增长1.03倍
二、区域性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站,为发展现代农业保驾护航
镜头一:过去,郑州市各县(市)农业局科技站门前,门可罗雀,“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撒胡椒面”、各自为战式的科技服务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农业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需要。
镜头二:今年3月,荥阳市刘沟村石榴种植户刘普选,望着自家石榴园里满目的榴花,喜不自胜地说:“俺这六亩石榴,都是‘河阴铜皮’、‘河阴软籽’、‘突尼斯’,金贵着哩!今年收成一定孬不了!这还多亏了‘中心站’的‘财神们’呢!”“财神们”就是设于该村的邙岭石榴技术服务中心站的农业局科技人员,他们依据当地土地情况,合理布局,已发展石榴种植园区2.53万亩,极大地推动了农民增收。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郑州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例如,中牟县7个乡镇的大蒜达到35万亩;新郑市4个乡镇的大枣达到15.3万亩;新郑、荥阳两个市连片种植的优质麦达到68万亩,占全市优质麦面积的69.4%,2005年全市畜禽规模饲养的畜产量已占全市畜禽总产量的62%以上。面对新形势,农技服务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在那些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地方,建立起各种类型的市县两级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站,为现代农业服务。
2005年,郑州市农业局依托省会雄厚的科技实力和逐年增加的财政支持,锐意创新,在全市建立了23个农业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站,全部达到了有办公地点、服务组织、服务内容、服务人员、服务设施,能够高效开展工作。经过一年的实践,中心站在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催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全市建立的14个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站,共辐射服务各类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36个,组织和带动农户12661户,存养生猪31.32万头、存养禽类221万只、存养奶牛15926头、存养肉牛806头。在中心站的指导下,新郑市建成了总投资达4800万元、占地160亩的枣制品加工项目,年产枣制品1.2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带动周边2.5万户农民发展大枣生产基地3.2万亩。市农业局还建立和完善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畜牧业良种繁育中心和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监测中心等六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