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理论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商主义(15-17世纪产生于资本主义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保护贸易理论
三个观点:1.拥有贵金属数量的多少是衡量国家财富的唯一标准
2.获得金银贵金属通过国际贸易顺差。

3.主张政府干预保证国际贸易顺差
重商主义的两个时期
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又称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
(英)斯塔福(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主要观点:
1.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内,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

2.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
即出口值超过进口值,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并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

这就是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的原因。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世纪)又称贸易差额论或重工主义
(英)托马斯孟(运动、联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 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晚期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

他们允许某些地区有贸易逆差,只要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

这就是被称为贸易差额论的原因。

2. 积极主张国家干预贸易。

重商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本国商品出口限制外国商品进口。

3. 晚期重商主义者还积极鼓励扩大出口商品的生产,扶植和保护本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如“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即对输入本国的外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或者禁止进口本国不需要的商品,以达到保护本国工业和保持贸易顺差的目的。

进口替代等等。

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通过重商主义的各种政策主张,我们可以看到,重商主义者的基本错误在于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

这种思想的根源是他们只把货币当作财富而没有把交换所获得的产品也包括在财富之内,从而把双方的等价交换看作一得一失。

重商主义是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但在理论上是不成熟和肤浅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这种理论所研究的“商”,只不过是流通领域里的表面经济现象,其理论基础是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因此只研究如何从国外得到金银,没能进一步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是否能为参加国带来贸易利益。

但它为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形成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三个观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分工提高了劳动的熟练程度,
节省了转换时间,有利于发明创造。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 绝对优势的来源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绝对成本说是科学成分与非科学成分的混合,其正确的方面,是深刻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

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

其错误主要表现在,认为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本性所决定的。

事实上,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在历史上分工早于交换。

同时,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方式和分工发展的结果。

绝对成本说解决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合理性。

但是,这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

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则都处于劣势,那么,它们应该怎么办?对此,斯密的理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大卫·李嘉图的功劳。

比较优势理论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

“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

“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

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

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

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

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

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谷物法”废除了。

这是19
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主要内容
生产和贸易模式生产和贸易的模式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

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产品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

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

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着理论与现实上的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的缺陷。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所以能够成立,全然取决于两国间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度”的差异。

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过高度抽象的“2×2贸易模型”,势必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国间在两种商
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

下表所示即为“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

一旦出现此种等优势或等劣势的情况,即便具有相当的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就不再灵光了。

2.只考虑了由于自然地质条件的差别而导致部分资源分布不均产生的劳动生产效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没有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运输与通信手段、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生产区位、贸易政策与贸易公约、经营策略与技巧等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然而,随着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逐渐下降,而上述其他因素在国际贸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比较优势理论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4.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

现实中,恐怕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一般来说,各国大都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向替代的产品。

H-O理论
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

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继承并发展了赫克歇尔的论点,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所以要素禀赋理论又被称为赫-俄理论。

内容
贸易基础:两国的要素富裕度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不同,不同产品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不同,因此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必然不同,从而形成了贸易基础。

贸易方式:每一国都应出口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国际自由贸易使两国相对要素价格和绝对要素价格相等。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是俄裔美国经济学家。

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里昂惕夫最重要的贡献是从30年代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法,即在编制反映各部门间产品量交流情况的投入产出表基础上,用数学方法研究各部门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这种方法在世界各国迅速传播并广泛运用,并被联合国规定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在70年代领导一个小组,从事世界经济模式的研究,对2000年的世界经济情景进行了预测。

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Theory)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但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 Leontief,1906-)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H-O理论预测相悖。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劳动熟练说(里昂惕夫)又称人类技能说(Human Skill Theory)、劳动技能说和劳动效率说,最先是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加以发展,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和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理论。

里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所造成的。

他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

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

这是他本人对这个“谜”的解释。

2.人力资本说(美)舒尔茨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美国虽然人口只有两亿多,但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很高,劳动者事实上从事的是单位时间内可以折合成多倍简单劳动的复杂劳动,以此角度来看,美国并不是一个劳动缺乏的国家,而是一个人力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

所以,对外贸易中,美国出口自己资源优势比较大的产品。

3.自然资源说自然资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凡涅克和波斯特纳等。

他们认为,里昂
惕夫之谜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里昂惕夫在对美国的对外贸易进行经验验证研究时,仅拘泥于要素禀赋理论关于贸易模型只包含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的假定,忽略了自然资源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要素。

一旦将自然资源要素纳入理论讨论的范畴,“谜底”也就自然而然地毫无玄妙可言了。

4.贸易政策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